第16章
聚會——從事崇拜,接受教導,彼此鼓勵
耶和華見證人將會眾的聚會視為他們的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即使環境十分艱難,他們依然竭力經常參加聚會,以求行事與以下的聖經訓示一致:「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10:24,25)只要是可能,每群會眾一週會舉行三次聚會,共計4小時45分鐘。然而,聚會的性質和頻密程度則視乎當時的需要而定。
在第一世紀,基督徒聚會的一項傑出特色是有聖靈的神奇恩賜呈現。為什麼有這些恩賜呢?因為憑著這些恩賜,上帝作證他已經捨棄了猶太的宗教制度,他的靈轉而與成立不久的基督徒會眾同在。(使徒行傳2:1-21;希伯來書2:2-4)早期的基督徒在聚會中禱告及唱詩讚美上帝;他們特別注重說預言(意即傳達與上帝的旨意和宗旨有關的啟示)及傳達能夠造就聽者的訓示。當時基督徒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有些與上帝旨意有關的驚人發展正在發生。他們需要了解這些發展,並要知道怎樣行事與之一致。可是,正如聖經指出,有些人在處理聚會方面失去平衡;他們需要獲得勸告,使各事能夠以最有益的方式進行。——哥林多前書14:1-40。
這些將早期基督徒聚會標明出來的特色,是否同樣在1870年代及其後的聖經研究者的聚會裡顯明出來呢?
滿足早期聖經研究者的靈性需要
查爾斯·泰茲·羅素與一小群住在賓雪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和鄰近地區的朋友在1870年成立了一個聖經研究班。他們經常聚集的結果是,他們對上帝和他的話語的熱愛與日俱增,對聖經的真正教訓也有越來越清晰的了解。他們在聚會裡並沒有神奇地說起方言來。為什麼沒有呢?因為這些神奇的恩賜在第一世紀已經達成上帝的目的,因此正如聖經所預言一般,已經止息了。羅素弟兄解釋說:「正如聖保羅很清楚表明,接著要作的進步乃是表現聖靈的果子。」(哥林多前書13:4-10)再者,像在第一世紀一樣,基督徒需要受到鼓勵去執行一項緊急的傳道工作。(希伯來書10:24,25)因此,不久他們便每週舉行兩次固定的聚會了。
羅素弟兄深知,無論耶和華的僕人分布在地球的哪個角落,他們必須保持團結合一。這乃是至為重要的事。故此,《守望台》雜誌創刊後不久便在1879年向讀者宣布,他們可以邀請羅素弟兄或他一位朋友去探訪他們。雜誌清楚保證,探訪是「完全免費,分文不取」的。接獲了相當數目的邀請後,羅素弟兄便踏上為期一個月的旅程。這些旅程遠達馬薩諸塞州的林恩市。在每一站,羅素弟兄會每天主持四至六小時的聚會,討論的題目稱為「與上帝王國有關的事」。
有許多《守望台》讀者居住在尚未有固定聚會舉行的地區裡;早在1881年,羅素弟兄已敦促這些人說:「要在家裡與家人設立一個聚會,甚至可與幾位感興趣的人士聚集起來。要一起誦讀、研究、讚美和崇拜。無論在哪裡,只要有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你們的教師——主耶穌——便會在你們中間。在使徒的日子,教會有些聚會便屬於這樣的性質。(可參閱腓利門書2節)。」
聚會的節目逐漸發展。起先社方只是提出一些建議,每個地方的小組可按照當地的情況自行決定什麼節目最適合他們。間中一位講者會作一個演講,但社方較注重的是一些人人都可以參與評論的聚會。有些聖經研究者的班起初在聚會裡不常使用社方的刊物,所以周遊的服事者,當時稱為朝聖者,不得不幫助他們看出運用社方書刊作教材的價值。
《千禧年黎明》這套叢書發行了幾卷之後,研究班便以之作為討論的基礎。由於這個緣故,這些研究班在1895年被稱為聖經研究的黎明組。a後來有些挪威人將它們稱為「誦讀和談話的聚會」,他們報導說:「誦讀者將羅素弟兄的著作的若干片段朗聲讀出,若有人想作評論或提出問題,便舉手示意。」羅素弟兄建議,參加研究班的人使用多種聖經譯本、聖經邊注和經文彙編。這些研究班通常人數不太多,在一個方便整個小組的晚上在私人家裡舉行。這便是目前的會眾書籍研究班的先河。
羅素弟兄意識到,除了研究教義之外,還有其他的事也是基督徒需要做的。他們必須用言詞把他們對上帝的效忠表達出來。這樣,由於他們感激上帝的愛,並且渴望尊榮和服事他,他們的心便受到打動。羅素弟兄促請各班每週安排一個聚會,特別以此為目的。因為這些聚會在私人家裡舉行,所以有時它們被人稱為「小屋聚會」。聚會的節目內容包括禱告、唱詩讚美上帝,以及與會者講述見證。b這些見證有時是富於鼓勵的經驗,但也包括新近遭遇的試煉、艱辛和困惑。在有些地方,聚會由於過分強調個人而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社方便仁慈地通過《守望台》雜誌提出若干改善的建議。
美國一位早期朝聖者的妻子,伊迪絲·布倫尼森,憶述這些聚會說:「在這些晚上我們有機會沉思耶和華的仁愛關懷,並與弟兄姊妹作親密的交往。聆聽他們的經驗加深了我們對他們的認識。見到他們的忠貞及看見他們怎樣克服困難,時常幫助我們解決自己所懷的若干疑惑。」可是,後來社方看出,為了裝備所有人參加傳福音工作而舉行的聚會,益處甚至更大。
在有些地方,星期日舉行聚會的方式引起了弟兄的關注。有些班試圖將聖經的經文逐節加以討論。然而,鑑於有時與會者對經文的含意意見並不一致,聚會對他們毫無造就。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加州洛杉磯的會眾有些弟兄設計了一份供研究聖經之用的題目大綱,其中列出問題和參考資料,好讓班中的各分子事先作妥準備。1902年,社方發行了一本附有「庇哩亞人研經幫助」的聖經,其中包括一份題目索引。c為了將事情進一步簡化,《守望台》雜誌從1905年3月1日刊(英文)開始載有會眾討論的大綱、問題以及來自聖經和社方刊物的參考資料,供與會者研究之用。這項安排一直延續到1914年,那時《聖經的研討》的各卷已備有供庇哩亞研究班使用的問題了。
雖然所有班都獲得同一的資料,每週聚會的次數卻按當地的安排,從一個到四五個不等。從1914年起,錫蘭(即現今的斯里蘭卡)科倫坡的班每天都有聚會的安排。
社方鼓勵聖經研究者學會作研究的工夫,「凡事察驗,」用自己的話將思想表達出來。(帖撒羅尼迦前書5:21)羅素弟兄鼓勵他們要透徹、坦率地討論研究的資料。他也警告說:「千萬不要忘記,聖經才是我們的標準。因此,即使我們所獲得的幫助的確是上帝所賜,它們僅是『幫助』而已。它們並不能代替聖經。」
記念主的死亡
從大約1876年開始,聖經研究者每年作出安排去記念主的死亡。d起初,賓雪法尼亞州匹茲堡與鄰近地區的小組聚集在一位弟兄家裡。到1883年,由於這個聚會的與會者數目已增至大約一百人,聖經研究者便租用了一個禮堂。1905年,為了容納預料會出席的大群與會者,弟兄們決定租用寬敞的卡內基禮堂。
聖經研究者意識到這是一項周年紀念而非每週舉行的儀式。他們舉行這項儀式的日期相當於耶穌死亡的日子,即猶太曆尼散月14日。隨著時間過去,計算這個日子的方法獲得進一步的改善。e不過,他們最關心的乃是這件事本身所含的重大意義。
雖然聖經研究者在世界許多地方以多寡不一的數目聚集起來記念主的死亡,匹茲堡的弟兄卻歡迎任何人與他們聚集起來一起舉行耶穌受難紀念。在1886年至1893年期間,《守望台》雜誌每年都特別邀請讀者在可能範圍內前往匹茲堡,而美國和加拿大各地的人也紛紛響應。此舉不但容許他們一起出席受難紀念,同時也有助於鞏固他們彼此之間的屬靈團結。可是,隨著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班逐漸增加,齊集在一個地方舉行受難紀念變成了不切實際。弟兄們看出,讓各人在所屬的地區裡與信徒同工聚集起來會更有好處。
正如《守望台》雜誌指出,許多人自稱相信贖價,這些人從沒有在每年的受難紀念中被拒諸門外。可是這個場合卻對那些真正屬於基督的「小群」具有特別意義。他們便是那些有希望承受屬天王國的人。耶穌在受難的前夕創立紀念儀式時對在場的門徒提出這個希望,並對他們說:「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12:32;22:19,20,28-30。
特別從1930年代起,有希望成為「大群」另外的羊成員的人開始顯明出來。(啟示錄7:9,10,《英王詹姆斯譯本》;約翰福音10:16)當時這些人被稱為約拿達階級。《守望台》(英文)1938年2月15日刊首次肯確地邀請他們出席受難紀念,說:「4月15日晚上六時後,每『連』受膏的基督徒都應該聚集起來舉行受難紀念,他們的同伴約拿達階級也應當出席。」他們的確有出席,但是以旁觀者而非參與者的身分出席。大群人的出現使出席基督受難紀念的人數目劇增。1938年,出席的人數共有7萬3420人,領食具有象徵性的餅和酒的則只有3萬9225人。在隨後的歲月,出席的旁觀者開始包括數目龐大的感興趣人士和那些尚未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的人。由於這緣故,1992年參與外勤服務的傳道員最高數目是447萬2787人,卻總共有1143萬1171人出席受難紀念,但領食象徵物的則只有8683人。在有些國家裡,出席的人數相當於見證人的數目五至六倍之多。
由於對基督的死亡的重要性深懷體會,耶和華見證人甚至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也會如期舉行受難紀念。在1970年代,羅得西亞(即現今的津巴布韋)政府頒布的戰時宵禁令使人無法在晚間出外,有些地區的弟兄於是在日間聚集在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的家裡,然後在晚上舉行受難紀念。當然,他們散會後無法返回家裡,因此便留下來,利用當晚餘下的時光唱王國詩歌和講述經驗。這的確是一項富於激勵的額外安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集中營裡的弟兄聚集起來,若給守衛發覺便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但弟兄們仍然冒險按時舉行受難紀念。從1958年至1963年,金海露由於基督徒的信仰被中國共產黨政府單獨監禁,但他仍然在能力範圍內以最佳的方式舉行受難紀念。後來他憶述這段日子:「我從監房的小窗留意到春至的月亮快要變成滿月,便盡力小心計算出記念基督死亡的日子。」他設法準備所需的象徵物,用黑葡萄乾製成小量的酒,並且用未經發酵的米飯造餅。他也說:「我唱詩、禱告及為這個特別場合作個演講,正如耶和華百姓的一切會眾所行一般。藉此我覺得,每年在這個至為重要的場合,我得以和普世的弟兄團結起來。」
年輕人也佔一席地位
在較早的年代,聖經研究者的刊物和聚會並沒有特別考慮到年輕人的需要。他們可以參加聚會,有些年輕人在聚會中頗留心聆聽。可是當時弟兄們並沒有作出什麼特別努力,去幫助年輕人在聚會進行時參與其事。為什麼沒有呢?
當時弟兄們以為基督新婦的成員很快便會承受屬天的榮耀,與基督在天上聯合,因此剩下的時間已十分短少了。關於這點,1883年的《守望台》解釋說:「我們這些正在受訓承受屬天呼召的人,斷不能在這個時代的特別工作上分心;我們的工作便是要使『新婦,基督的妻子』準備好。新婦必須準備妥當。在目前這個為婚禮添上最後妝飾的時候,每個成員的注意力都必須集中在這件至為重要的工作上。」
社方大力鼓勵父母們肩負起上帝賦予他們的責任,對兒女施行屬靈的教導。守望台社並不主張為年輕人設立主日學。基督教國的主日學顯然造成了很大損害。送兒女上主日學的父母時常認為,這項安排使他們無需負起對兒女施行宗教指導的責任。兒女既沒有從父母受到教導去認識上帝,他們自然不會受到感動去尊榮父母和表現應有的順服。
然而,從1892年至1927年,《守望台》雜誌撥出篇幅,評論當時受許多基督新教教會採用的「國際主日學課程」的經文。有多年時間,這些經文是由公理會的教士F.N.佩盧貝和他的助手揀選的。《守望台》雜誌撇開基督教國的教義,根據聖經研究者對聖經的深入了解去討論這些經文。社方希望憑著這個方法,《守望台》雜誌可以流入若干教堂裡,使真理顯明出來,從而令一些教會人士有機會接受真理。當然,彼此的解釋差距很大,因此這項安排大大觸怒了基督新教的教士們。
1918年來到,餘民(意即剩下的受膏基督徒)仍然留在地上。與此同時,參加聚會的兒童數目也大為增加。當時的情形是,通常父母們在學習,卻讓孩子們嬉戲玩耍。可是,年輕人若想「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他們也需要學習「尋求公義謙卑」。(西番雅書2:3)故此,社方在1918年鼓勵會眾為8至15歲的兒童安排一個少年班。有些地方的會眾甚至為未夠年齡參加少年班的幼童設立初級班。與此同時,社方再次強調,家長必須自行負起教導兒女的責任。
這項安排帶來了其他的發展。1920年的《黃金時代》雜誌刊登了一篇稱為「少年聖經研究」的文章,其中除了提供若干問題之外,還附有可以自其尋得答案的經文章節。同年社方發行了The Golden Age ABC(《黃金時代初階》);這本附有插圖的小冊可以讓父母用來將基本的聖經真理和基督徒美德灌輸給年幼的兒女。後來在1924年,社方發行了W.E.范安伯為「中等程度的聖經學生」撰寫的The Way to Paradise(《通往樂園之路》)一書。有一段時期,少年班在聚會時採用這本書。此外,美國的「少年見證人」有自己的外勤服務安排。瑞士一群年輕人則為13至25歲的青年成立了一個稱為「耶和華的年輕人」的團體。他們在波恩設有自己的書記辦事處,編輯發行一份稱為《耶和華的年輕人》的雜誌,由社方在當地購置的印刷機印製。這些年輕人有自己的聚會安排,甚至上演聖經戲劇,其中一次在蘇黎世的人民會堂向1500人演出。
可是,這種情形顯示,在耶和華僕人的組織當中,有另一個組織正在形成。這種情況並不會對團結有任何好處,因此這個組織在1936年就解散了。1938年4月,社長J.F.盧述福訪問澳大利亞,他發覺在成年人參加大會之際,有一個獨立的兒童班同時舉行。他立刻吩咐把所有兒童帶回大會的會場;這項安排使所有與會的兒童得益不淺。
在同一年,《守望台》雜誌檢討在會眾裡為年輕人另外設班一事。研究再次強調,父母有責任要親自教導兒女。(以弗所書6:4;可參閱申命記4:9,10;耶利米書35:6-10。)文章也指出,聖經並沒有任何先例表明,應當用少年班將年輕人與成年人分開。反之,他們應當與父母一起在場聆聽上帝的話語。(申命記31:12,13;約書亞記8:34,35)若需要對研讀的資料作進一步的解釋,父母可以在家裡給兒女這種幫助。再者,文章指出,這些另外設班的安排其實對逐戶向人宣講好消息的工作有損。怎會如此呢?因為教師們需要準備和主持課程而無暇參與外勤服務。基於以上理由,社方終止了所有為年輕人而設的另外課程。
直到今天,耶和華見證人的習慣仍是,整家人一起參加會眾的聚會。父母會事先幫助兒女作準備,使年輕人也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在聚會裡發表評論。此外,社方發行了一系列優良的刊物,讓父母在家裡教導年輕的兒女;這些刊物包括1941年發行的《兒童》;1971年的《聆聽偉大的導師》;1976年的《盡量善用你的青春》;1978年的《我的聖經故事書》和1989年的《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裝備所有人成為活躍的傳福音者
自從創刊以來,《守望台》雜誌經常提醒讀者,所有真正基督徒都有特權和責任要宣講關於上帝的偉大旨意的好消息。會眾的聚會幫助人加強對耶和華的愛心,加深對他的旨意的認識,從而在心靈和頭腦方面都作好準備從事這項活動。特別自1922年俄亥俄州杉樹角的大會以來,社方大力強調外勤服務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怎樣作有效的參與。
當時有一份稱為Bulletin(《通報》)f的摺疊式印刷品,其中刊登與外勤服務直接有關的資料。《通報》載有一個簡短的見證詞(當時稱為遊說),讓傳道員熟記在心,在向人作見證時運用出來。為了進一步幫助人宣揚王國,社方安排在1923年的大部分時間,在每月第一個星期三晚的祈禱、頌讚和見證聚會裡,撥出一半時間講述外勤服務的經驗。
最遲在1926年,每月討論外勤服務的聚會已被稱為「工人的聚會」。出席這個聚會的通常便是實際參加傳道服務的人。聚會討論向人作見證的方法及為未來的活動定下計劃。到1928年,社方敦促各群會眾每週都舉行這個聚會。四年後,會眾開始以稱為服務聚會的安排去代替見證聚會(或稱為證言聚會),而且社方鼓勵所有人都參加。60多年來,所有的會眾每週均舉行這個聚會。藉著演講、與聽眾問答討論、示範和訪問,這個聚會就基督徒服事職務的所有層面向人提出具體的幫助。
這類聚會無疑不是在20世紀才創始的。在第一世紀,耶穌派門徒出去傳道之前曾給予他們詳細的訓示。(馬太福音10:5-11:1;路加福音10:1-16)後來,門徒聚集起來講述他們在傳道期間所獲得的經驗,從而達到彼此鼓勵的目的。——使徒行傳4:21-31;15:3。
至於訓練人作公眾演講,早期會眾的正規聚會並沒有這樣的培訓安排。不過,最遲在1916年,社方提議那些自覺有潛質能夠擔任公眾演講的人,可以自行舉辦訓練班。他們也許可以請一位長老作主席,在場聆聽,然後就怎樣改善演講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提出評論。鑑於這些聚會只有會眾裡的男子才參加,故此它們後來被稱為先知訓練班。回想當年的往事,格蘭特·蘇特說:「訓練班向我提出建設性的批評。跟有一次父親聽完我演講後給我的個人評論相比,這些批評就算不得一回事了。」為了幫助那些渴望進步的人,弟兄們私下編撰和印製了一本關於演講技巧的教科書,其中附有若干個演講大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先知訓練班都停辦了。為了應付當時的特別需要,社方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裝備會眾的每一分子全力支持逐戶傳道工作之上。
這個日益壯大的國際組織,有可能訓練每個成員,不但向人作一個簡短的見證及介紹聖經書刊,同時更成為有效的講者和上帝話語的教師嗎?這正是1943年耶和華見證人在每群會眾設立一個特別訓練班的目的。耶和華見證人的世界總部則自從1942年2月以來已經引進了這項安排。每週,與會的人會聽到訓示,擔任演講的學生則會受到評估。雖然社方鼓勵整群會眾都出席這個訓練班、預先準備課文和參加溫習,起初卻只有男子才會在訓練班擔任演講。到1959年,姊妹也有特權參加訓練班,接受訓練在單對單的場合跟別人討論聖經題目。
論到訓練班所產生的有益果效,守望台南非分社報告說:「在很短時間內,這項優良的安排便幫助了許多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公眾講者的弟兄,勝任愉快地在講台上發表演說,同時也在外勤服務上更為有效。雖然有些人面對言語不通、缺乏教育的重大障礙,南非各地的弟兄都熱烈歡迎這項來自耶和華的新安排,並且熱心加以實行。」
神治傳道訓練班至今仍然是耶和華見證人會眾的一個重要聚會。不論男女老幼,新近的見證人抑或富於經驗的傳道員,差不多所有能夠參加的人都報名加入訓練班。這乃是一項持續不斷的教育計劃。
邀請公眾人士前來觀察和聆聽
耶和華見證人絕不是一個祕密組織。他們把自己那基於聖經的信仰在任何人都可以獲得的書刊裡清楚解釋出來。此外,他們也作出特別努力去邀請公眾人士前來參加聚會,以便親自觀察和聆聽這些聚會如何進行。
耶穌基督除了給門徒個人的訓示之外,也在公眾場所——在海旁、山邊、會堂裡、耶路撒冷的聖殿裡——在群眾能夠聽見的地方發表演說。(馬太福音5:1,2;13:1-9;約翰福音18:20)為了仿效基督的榜樣,早於1870年代,聖經研究者已開始舉行聚會,好讓他們的朋友、鄰舍以及其他可能感興趣的人士有機會聽到一些解釋上帝對人類的旨意的演講。
弟兄們作出額外努力,在一些方便公眾人士的地方舉行演講。這項活動稱為班外伸展工作。1911年,社方鼓勵各群會眾,他們若有足夠具備資格的講者,就派出部分講者前往鄰近的市鎮和村落,在當地的公眾會堂舉行聚會。若是能行,他們便安排一系列六個演講。最後的演講結束時,講者會探知聽眾裡是否有許多人對聖經懷具足夠的興趣而願意經常參加聚會。在第一年,弟兄們舉辦了逾3000個這樣的演講。
從1914年開始,弟兄們向公眾人士放映《創世影劇》。這是不收門券的。自那時以來,他們曾經採用其他的電影和幻燈片。由1920年代開始,守望台社廣泛使用無線電台,讓人能夠在自己家裡聽見聖經演講。接著在1930年代,社方將J.F.盧述福的演講製成唱片,在成千上萬的公眾場所播放出來。
到1945年,神治傳道訓練班已培訓了數目不少的公眾講者。該年的一月份,社方展開了一項經過仔細統籌的公眾演講運動,提供一系列八個適時的演講大綱。弟兄們使用傳單,有時甚至運用標語牌,來宣傳這些演講。除了使用會眾經常舉行聚會的地方之外,弟兄們還作出額外努力,安排在一些未有會眾成立的地區舉行公眾聚會。會眾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參與其事——藉著宣傳這些聚會,親自出席支持,歡迎新人和答覆他們的問題。推行這項特別活動的第一年,美國總共舉行了1萬8646個公眾聚會,有91萬7352人次出席。次年,在美國舉行的公眾聚會數目增至2萬8703個。在加拿大,1945年一共安排了2552個公眾聚會,次年則升至4645個。
在耶和華見證人的大多數會眾裡,公眾聚會均已成為每週舉行的定期聚會之一。聚會以演講的方式舉行,當其時人人都受到鼓勵去查閱講者讀出和討論的主要經文。這些聚會乃是屬靈訓示的一個豐富來源,對會眾和新人來說莫不皆然。
首次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的人士時常會感到意外的驚喜。有一次津巴布韋一位顯要的政客前往王國聚會所,想探知箇中究竟。他本已是個性情暴烈的人,還故意滿面于思,蓬頭散髮。他預料見證人會趕他出去。可是弟兄們卻對他表現真摯的關懷,並且鼓勵他接受一個家庭聖經研究。他現在已是個虛懷若谷、性情溫和的基督徒見證人了。
有千百萬人在參加過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之後受到感動說:「上帝真是在你們中間了。」——哥林多前書14:25。
適當的聚會地方
在使徒的日子,基督徒時常在私人家裡舉行聚會。在有些地方,他們能夠在猶太人的會堂裡向人傳道。有兩年時間,使徒保羅在以弗所的一所學校禮堂裡經常作演講。(使徒行傳19:8-10;哥林多前書16:19;腓利門書1,2)類似地,19世紀末葉,聖經研究者也在私人家裡聚集,並間中在教堂或其他租用的禮堂裡發表演講。後來,有幾次他們購下其他宗教團體的物業,改為他們的聚會處所。布洛克林幕屋和倫敦幕屋便屬於這一類。
可是,見證人並不需要,也不想擁有堂皇富麗的建築物作為聚會地方。有些會眾購下適當的物業而加以翻新;其他會眾則建造新的聚會所。1935年以後,弟兄們逐漸將聚會的地方稱為王國聚會所。以一般而言,王國聚會所只求美觀大方而非堂皇富麗。建築的樣式可能因地而異,但都以實用為目的。
劃一的訓導程序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各會眾在靈性的長進和活動方面有頗大分別。他們都持有若干共同的基本信仰,這些信仰將聖經研究者與基督教國分別出來。可是,雖然有些弟兄衷心賞識耶和華用來餵養他百姓的工具,另一些弟兄卻很容易被一些對各事懷有強烈個人見解的人所影響。
耶穌在死前曾禱告求上帝使他的跟從者「合而為一」——與上帝、基督及在彼此之間團結一致。(約翰福音17:20,21)這並不是一種強制的團結。相反,這種團結乃是一項劃一的教育計劃所帶來的成果。這項計劃感動許多願意受教的心,使其作出響應。正如很久以前聖經曾預言說:「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以賽亞書54:13)若要充分享有這樣的平安,所有聖經研究者都需要有機會從耶和華通過他的顯形交通管道所提供的逐步訓導得益。
有多年時間,聖經研究者運用《聖經的研討》的各卷和聖經本身作為討論的基礎。這些書刊所載的的確是『按時分發的靈糧』。(馬太福音24:45)可是,憑著在上帝聖靈指引之下繼續查考聖經,耶和華的僕人看出他們在許多事上還需要繼續學習,並且在靈性上有很多潔淨的工夫要做。(瑪拉基書3:1-3;以賽亞書6:1-8)再者,自從王國在1914年建立以來,許多預言均紛紛應驗,從而把所有真正基督徒都應當參與的緊急工作顯明出來。《守望台》雜誌的篇幅便經常向人提供這些適時的聖經資料。
由於意識到並非會眾的每一分子都從這些文章得益,社方的一些周遊代表便向總社辦事處建議,所有會眾都在每週的正規聚會中研讀《守望台》雜誌。社方接納了這項建議,於是通知各群會眾。從1922年5月15日刊(英文)開始,供研讀《守望台》主要文章之用的「庇哩亞問題」便成為雜誌的一項固定特色。大部分會眾每週舉行一次或多次《守望台》研究班,可是,研讀雜誌文章資料的多寡,卻隨會眾而異。在有些地方,由於主持人的評論滔滔不絕,研究長達兩小時以上。
然而,到了1930年代,神治的組織安排代替了民主的程序。這項改變大大影響到耶和華見證人對《守望台》g研讀的看法。社方強調主持人應當將較多的注意放在幫助人明白社方所提供的研究資料之上。以往有些人利用聚會來發表自己的見解,並且不願負起外勤傳道的責任,這些人都逐漸脫離組織而被淘汰出去。憑著耐心的幫助,弟兄們學會怎樣將研究限於一小時之內。結果是,有更多人參加評論,聚會也更富於生氣。這項屬靈的餵養計劃以上帝的話語為真理的準則;由於實施這項計劃,各會眾都瀰漫著真正的團結精神。
在1938年,《守望台》雜誌以大約20種文字發行。所有資料均首先用英文發表。由於翻譯和印刷需時甚久,通常要好幾個月,甚或一年之後,才以其他文字出版。可是,由於採用不同的印刷方法,到1980年代,《守望台》雜誌能夠以多種文字同期發行同一的資料。到1992年,《守望台》以66種文字同期刊登同一資料;會眾只要通曉這些文字的任何一種,便能夠在同一時候讀到劃一的資料。由於這緣故,普世絕大部分的耶和華見證人都能夠每週汲取同一的靈糧。在整個南、北美洲,差不多整個歐洲,許多東方和非洲的國家,以及環球眾多的島嶼,耶和華的百姓享有一項在同一時候從屬靈的餵養得益的安排。他們正「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哥林多前書1:10。
會眾聚會的出席人數表明,耶和華見證人十分重視聚會。1989年,意大利大約有17萬2000名活躍的見證人,然而每週前往王國聚會所參加聚會的人數卻高達22萬零458人。與此大異其趣的是,一個天主教報社指出,雖然百分之80的意大利人自稱是天主教徒,經常上教堂望彌撒的人卻大約只有百分之30。按比例來說,巴西的情況跟意大利差不多。丹麥國家教會聲稱,1989年全國總人口有百分之89.7是它屬下的教友,可是只有百分之2的人才每週上教堂一次!在同一期間,丹麥的耶和華見證人卻有百分之94.7每週參加聚會。在德國,阿倫施巴赫意見研究協會於1989年舉行的民意調查透露,聯邦共和國內有百分之5的路德會教友和百分之25的天主教徒經常上教堂。可是,在耶和華見證人的王國聚會所,每週的與會人數卻超越見證人本身的數目。
與會的人時常需要為出席聚會作出很大努力。1980年代,肯尼亞一位70歲的老婦人經常每週步行10公里,還要涉水渡過一條小河,才能夠參加聚會。住在美國的一位韓裔見證人,為了參加以自己母語舉行的聚會,習以為常地每程用三個小時搭乘公共汽車、火車、渡輪及步行。蘇里南一個貧寒的家庭每週撥出一整天的工資作為前往聚會的車費。阿根廷一個家庭經常往來50公里,並且花了整家人四分之一的收入來參加研究聖經的聚會。有些人若因病完全無法參加聚會,會眾便會作出安排,讓他們通過電話接駁,或者藉著錄音而聽到聚會的節目。
耶和華見證人認真聽從聖經的勸告,絕不錯過聚集起來強化靈性的機會。(希伯來書10:24,25)他們不但參加當地會眾舉行的聚會,出席大會更是他們每年熱切期待的大事之一。
[腳注]
b 鑑於節目的內容,這些聚會也稱為祈禱、頌讚和見證聚會。為了強調禱告的重要性,後來社方提議每三個月舉行一次純粹祈禱的聚會,包括唱詩,但卻省去講述經驗的部分。
c 1907年,「庇哩亞人研經幫助」的篇幅經過重新修訂和擴大。1908年付印時,全書增添了300多頁的有用資料。
d 記念耶穌基督死亡的儀式有時稱為屬實體的逾越節。逾越節的羔羊預表耶穌基督,故此聖經在哥林多前書5:7把基督稱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按照哥林多前書11:20所說,這項紀念也稱為主的晚餐。有時它也稱為「周年紀念晚餐」,因此,這是一項周年的紀念。
e 可參閱《守望台》(英文),1891年3月刊,33-4頁;1907年3月15日刊,88頁;1935年2月1日刊,46頁和1948年2月1日刊,41-3頁。
f 甚至在1900年之前,報名參加派書者的特別服務的人已經收到一份稱為Suggestive Hints to Colporteurs(《給派書者的提示》)的小冊子。從1919年起,社方出版了《通報》去推廣外勤服務,起初為了幫助人分發《黃金時代》雜誌,後來則逐漸把各種傳道活動都包括在內。
g 1909年1月1日,《錫安的守望台與基督臨在的先聲》改名為《守望台與基督臨在的先聲》(The Watch Tower and Herald of Christ’s Presence)。從1931年10月15日起,這份刊物的英文名字進一步改為The Watchtower and Herald of Christ’s Presence.
[第237頁的精選語句]
需要作個人參與的聚會
[第238頁的精選語句]
不是僅訴諸頭腦的理論,而是能夠打動人心的言詞
[第246頁的精選語句]
家裡所有分子都受到鼓勵一同參加聚會
[第252頁的精選語句]
在屬靈的餵養方面作出劃一的安排
[第253頁的精選語句]
見證人將他們的聚會看得十分認真
[第239頁的附欄或圖片]
早期的會眾
到1916年,世界各地大約有1200個聖經研究者小組
南非德班,1915年(右上圖);英屬圭亞那(圭亞那),1915年(右中圖);挪威特隆赫姆,1915年(右下圖);加拿大安大略省哈密爾頓,1912年(最下圖);錫蘭(斯里蘭卡),1915年(左下圖);印度,1915年(左上圖)
[第240,241頁的附欄或圖片]
以詩歌頌讚耶和華
正如古代以色列人和耶穌自己均在崇拜時運用詩歌,現代的耶和華見證人亦然。(尼希米記12:46;馬可福音14:26)我們不但以詩歌讚美耶和華,同時也對他的偉大作為表示體會。唱這些詩歌也可以幫助我們把聖經真理深印在腦海和心坎裡。
過去多年來,耶和華見證人曾採用多部詩歌集。隨著見證人對上帝的話語了解逐漸加深,他們將歌詞加以修改以求與真理更為一致。
1879年:《新婦之歌》
(書中含有144首讚美詩,藉此表達基督新婦的心聲和憧憬)
1890年:《千禧年黎明詩章頌歌》
(書中包括151首詩以及333首讚美詩,其中的詩詞並沒有配上曲調。這些詩詞大部分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1896年:2月1日的整本《守望台》(英文)均用來刊登《錫安的早晨歡樂之歌》
(其中含有11首配以曲調的詩歌;歌詞由聖經研究者撰寫)
1900年:《錫安的歡樂之歌》
(書中含有82首歌,其中有許多首均由一位聖經研究者所作;這些詩歌用來增補先前的詩歌集)
1905年:《千禧年黎明頌歌》
(這本歌集含有社方在1890年出版的333首讚美詩,但這次則配上曲調)
1925年:《王國詩歌》
(其中含有80首配有曲調的詩歌,是專為兒童而作的)
1928年:《讚美耶和華之歌》
(書內共有337首詩歌,其中包括由聖經研究者撰寫的新歌,以及若干較舊的詩歌。在歌詞方面,聖經研究者刻意擺脫偽宗教的想法和崇拜受造物的傾向)
1944年:《王國服務歌集》
(全書共有62首詩歌,特別為了適應當時王國服務的需要而撰寫。歌集的填詞者和作曲者全是匿名的)
1950年:《稱頌耶和華之歌》
(書內包括91首詩歌。這本歌集包含更多適時的主題,並且刪去古老的用語。見證人把歌詞翻譯成18種文字)
1966年:《口唱心和》
(其中包括119首詩歌,歌詞論及基督徒生活和崇拜的每一方面。以往一切源於世俗或偽宗教的音樂均從書中刪除。社方為整本歌集製成了以管弦樂奏出的唱碟,許多會眾均在聚會中播放這些音樂作為伴奏之用。若干部分也以合唱形式灌錄下來。自1980年以來,社方灌錄了由管弦樂隊奏出的《王國旋律》,使人在家裡也能夠欣賞這些富於造就的音樂)
1984年:《歌頌讚美耶和華》
(全書共有225首王國詩歌,其中的歌詞和旋律全是由普世各地獻了身給耶和華的僕人所撰寫的。社方為此錄製了唱片和盒式錄音帶供伴奏之用)
聖經研究者在早期的小屋聚會中已有唱詩的安排。後來唱詩也成為大會的特色。有些人在進早餐前唱一首詩歌作為早晨崇拜的一部分,正如聖經書屋的成員在一段長達多年的時期所為一般。大約在1938年,大部分會眾均取消了唱詩的安排;但到1944年,這項安排再次在聚會裡恢復過來。直至今日,唱詩仍然是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聚會和大會節目的一個重要特色。
[圖片]
1947年,卡爾·克賴恩在大會中指揮一隊管弦樂團
[第242頁的圖表]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耶穌受難紀念
活躍的見證人
出席人數
11000000
10000000
9000000
8000000
7000000
6000000
5000000
4000000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1935 1945 1955 1965 1975 1985 1992
[第243頁的圖片]
金海露雖然單獨被囚禁在中國的監牢裡,卻如常舉行受難紀念
[第244頁的圖片]
1930年代早期在德國舉行的少年聖經班
[第244頁的圖片]
在1930年代中期,瑞士的見證人少年出版了這本雜誌(下圖),並且上演聖經戲劇(正如下圖中央所示)供大群觀眾欣賞
[第247頁的圖片]
《通報》(1919-35年),“Director”(《指導員》)(1935-36年),《公報》(1936-56年),及現今以100種文字發行的《王國傳道月報》。這些刊物都就耶和華見證人一致從事的外勤服事職務提供經常的訓示
[第248頁的圖片]
服務聚會的示範幫助見證人改善自己的外勤服事職務(瑞典)
[第249頁的圖片]
肯尼亞一位年輕的見證人在神治傳道訓練班中對父親作演講,藉此獲得發言經驗
[第250頁的圖片]
時至1992年,供耶和華見證人各會眾研讀的資料以66種文字同期發行,以後且會以更多文字如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