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芻
(Cud)
某些動物使胃中食物返回嘴裡重新咀嚼的生理現象。根據摩西律法,蹄分兩邊的反芻動物都潔淨、可以食用,其中包括鹿、瞪羚、紅鹿、羚、岩羚羊、家養或野生的牛、綿羊和山羊。不過,反芻動物若蹄不分兩邊,例如駱駝、蹄兔、野兔或兔子,卻不可以吃。(利11:1-8,26;申14:4-8)一些評注家認為,無爪(有蹄)的反芻動物所吃的食物通常比較乾淨,而且經過兩次咀嚼的食物也消化得更加徹底;這麼一來,吃進肚裡的植物就算有毒,毒素也因為經過較長的消化過程和複雜的化學作用,被中和或者清除掉了。
反芻行為是自然界中既奇妙又有趣的現象。反芻動物的胃大都有三至四個胃室,食物的循環過程也大致相同。動物啃下未經徹底咀嚼的食物先進入第一個胃室,然後進入第二個胃室轉化成軟軟的球狀物。當動物不再進食,停下來休息時,胃部肌肉一收縮,就使已經吞下的食物倒流,返回嘴裡重新咀嚼,並跟唾液混合。食物被再次吞下後,經過頭兩個胃室進入第三個胃室,最後在第四個胃室進行徹底的消化。
聖經為什麼說野兔是反芻動物?
批評聖經的學者認為,聖經把野兔歸類為反芻動物是不對的。(利11:4,6;申14:7)不容忽視的一點是,現代科學就何謂反芻動物所定的分類準則,根本不能用來衡量聖經的說法是否準確,因為這樣的準則在摩西的日子根本不存在。甚至在18世紀,英國詩人威廉·柯珀經過長期對家養兔子的觀察後,也說牠們「一天到晚都在咀嚼反芻食物」。同時期的著名博物學家林奈也認為,兔子的確有反芻的習性,不過更多的科學證據後來才陸續出現。1882年,法國人莫羅發現,兔子確實會把自身排出的九成食物重新吃下。伊萬·桑德森後來在書中提到野兔時說:「對人類來說,兔子消化食物的過程是不可思議的。但除了兔科動物如野兔和兔子之外,很多齧齒科動物也有反芻的習性。冬天到處都是乾草,所以兔子一看到新鮮的青草,就會狼吞虎咽地飽餐一頓,回到窩裡後,就把半消化的食物排出。再過一段時間,兔子會吃下自己的排泄物,這個過程有時會重複不止一次。一般來說,只有成年兔子才有這種習性。」(《世上的哺乳動物》,1955,114頁)
英國一些科學家曾把兔子放在嚴格監控的環境裡,仔細觀察牠們的行為,觀察的結果都刊登在《倫敦動物學會學報》(1940,第110卷,159-163頁)。簡單來說,兔子把食物再次吃下的過程是這樣的:假設兔子早上吃了新鮮的食物,食物會經過胃進入小腸,而胃部的賁門附近已經有約莫40至50克食物顆粒,是兔子進餐前已經存在的。早餐的食物從小腸進入盲腸(大腸的頂部)後,會停留一段時間。日間,在賁門附近的食物顆粒會順著消化道下到小腸,在那裡把食物中的細菌蛋白消化。食物殘渣到達大腸時,會越過盲腸直接下到結腸,殘渣的水分被吸收後,成為糞便排出體外。這個消化過程結束後,儲存在盲腸的食物會進入結腸,但這次不同的是,食物殘渣的水分不會被結腸吸收,因此從肛門排出的糞便是軟軟的顆粒,而且外面都包著一層黏液,防止顆粒黏連在一起。當這些顆粒從肛門排出時,兔子會隨即把排泄物吃下,儲存在胃部的賁門,直到吃下一餐為止。大部分的食物第二次下到兔子的消化道以後,這個循環也就完成了。
對於這項發現,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的動物學部門首長韋爾多·施米特博士說:「看來我們沒有理由質疑研究人員的這些報告,也就是說,兔子確實會把半消化的食物儲存在盲腸,排泄後再次吃下,讓食物第二次進入消化道。」另外,他認為兔子的這個習性,正好解釋為什麼「兔子的盲腸比其他哺乳動物要大得多」。(《警醒!》,英語,1951年4月22日刊,27-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