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
消息傳至加利利的一個市鎮,說耶穌基督醫好了許多病人和替人趕鬼。有一個長滿大麻瘋的男子來到耶穌那裡。
麻瘋患者面伏於地,跪在地上懇求耶穌說:「只要你願意,一定能醫好我的。」聖經報導說,「耶穌動了憐愛的心,就伸手摸他,說:『我願意,你痊癒了吧。』那人的麻瘋便立即消失。」——馬可福音1:40-42,《當代聖經》;路加福音5:12,13。
這裡有一個染上麻瘋——在當時是一種令人憎厭的病——的男子。由於害怕受傳染,人們通常見到麻瘋患者便避之惟恐不及。但是耶穌怎樣行呢?他伸出手來觸摸麻瘋患者。他並不害怕。反之,他受到對這人的憐憫所感動。
雖然耶穌十分忙碌,他卻對別人的感覺、需要和環境十分體恤。聖經載有耶穌對別人表現個別關懷的許多例子。耶穌的這種美德深深吸引我們,同時也使我們獲得很大安慰和強化。他對一般需要幫助的人所懷的感覺由他對麻瘋患者所說的話將其表露無遺——「我願意。」
在這方面耶穌卓越地將他天父耶和華上帝的品格反映出來。耶和華是永恆、完美的上帝,他是一無所缺的。可是,他卻甘願將他的愛和智慧與別人分享。因此他在天上和地上創造了有知覺和有能力表現愛心的聰慧生物。他不但以集體的方式慷慨地滿足他所創造的眾生的需要,同時也對我們懷有親切的個人關注,垂聽我們的禱告和個別地察驗我們的內心。——羅馬書8:26,27。
藉著對別人懷有不自私的個人關注,耶穌的真正門徒表明他們效法耶和華上帝及成就上帝的旨意,有時甚至不自覺地如此行。
『我願意再來探訪』
耶穌吩咐門徒要向人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28:19,20;使徒行傳1:8)由於耶和華見證人將這項任務看得十分認真,他們探訪每家人,渴望將聖經信息與一切願意聆聽的人分享。
最成功的傳福音者乃是一些對地區裡的人懷有衷誠的個人關注的人。這種個人的關注自然會使宣揚「好消息」的人樂於聽到別人說話以便盡量獲知對方的想法。好醫生不會在未小心檢驗過病人之前便貿然作出處方。同樣地,基督徒的內心若充滿要幫助人的熱望,他就會渴望認識別人。惟獨這樣耶和華的見證人才能夠有效地幫助別人。
因此,耶和華見證人能夠為傳道工作所作的最佳準備不是將某些介紹詞背熟而是預備他們的內心。我們若對我們所遇到的人感覺衷心的關注,我們就永不會覺得無話可說。反之我們會說一些在靈性上對他們有幫助的話以及做一些在靈性上對他們有益的事。
我們在傳道工作上對別人懷有個人的關注會使我們想及我們所遇到的人,甚至在我們離開他們的門口之後仍然如此行。這會使我們願意再次上門探訪他們。
美國康乃狄克州的一個耶和華見證人有一天告訴她母親她在逐戶傳道時遇到一位少女的經驗。「她用她那藍色的大眼睛望著我說,『我不相信上帝,』」見證人告訴母親。「但是我卻覺得還有一絲希望,我想再次回去探訪她。」
見證人果然如此行。她與少女開始了一個聖經研究。六個月之後,這個少女開始參加逐戶傳道工作,不久之後便受浸成為基督徒。今日,這個以前一度不相信上帝的女子已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一位週遊監督的妻子。
由於我們效法耶和華與耶穌的榜樣,對別人表現個人的關注,別人遂受到我們和我們所傳講的聖經真理所吸引。
「互相關懷」
使耶穌的門徒在基督徒小組裡團結起來的因素乃是他們懷著愛心彼此關懷。(約翰福音13:35;加拉太書6:10)使徒保羅將基督的組織比作人體以說明各分子之間的互相倚賴和關懷。他寫道:
「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好使整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哥林多前書12:14-25,《現譯》。
「互相關懷」這句話的希臘文實際的意思是『應當為彼此憂慮。』《王國隔行對照譯本》這有力地表明組織的分子在彼此之間所懷的個人關注的強烈程度。保羅提出一項有力的論據說:「如果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如果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26,《新譯》。
藉著對別人表現個人的關注,我們可以引發別人的長處。我們看出別人具有潛在的優點而設法加以培養。
聖經告訴我們巴拿巴對他在海外傳道工作上的同伴,別號馬可的約翰,表現個人的關注。雖然馬可曾在他們的第一次海外傳道旅行中為保羅和巴拿巴引起麻煩,巴拿巴卻看出馬可有些潛在的長處。由於這緣故,馬可獲得幫助在靈性上繼續發展而最後成為上帝手下一個傑出的僕人。(使徒行傳13:5,13;15:36-39;提摩太後書4:9-11)最後馬可蒙上帝賜給他莫大的權利,得以在上帝感示之下寫成聖經中以他為名的書。
同樣地,美國有一位基督徒長老對小組中一個十餘歲的男孩表現個人的關注。他邀請這個少年協助他建築供小組舉行聚會之用的王國聚會所。他們在返家途中時常一同喝杯茶及彼此交談。男孩長大之後現今是個環務監督。但他仍然記得這位長老對他表現的個人關注而視之為他的靈性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高潮。
身為真正的基督徒,我們可以藉著對別人——我們將聖經信息與之分享的人以及小組裡的屬靈弟兄姊妹,包括年幼、年老、有病的人、寡婦、孤兒和我們自己的家人——表現個人的關注而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喜樂及意義。我們也可以藉此使別人的生活充滿快樂。
同時,我們深信上帝會在許多方面獎賞我們。正如耶穌向我們提出保證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因此,讓所有真正愛戴上帝的人都效法天父對別人表現個人的關注。耶穌在對麻瘋患者說「我願意」時以身作則表現了這種仁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