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
歡迎蒞臨非洲這個熱騰騰的心臟地帶!馬拉維氣候宜人,國民親切友善;這個溫情洋溢的國家的確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然而,許多馬拉維人卻特別受聖經真理的感人信息所吸引。現在馬拉維有四萬多個耶和華見證人,他們正努力把這個信息傳講開去。
然而不久之前,有一段日子,上帝手下這些謙卑的僕人經歷到許多苦難。當年他們的同胞非但沒有顯出溫厚的友情,反而對他們發動猛烈迫害。他們遭受的可怖待遇足以比擬猶太人所經歷的集體屠殺,以及中世紀異端裁判所所施的酷刑。他們的經歷,連同他們忍受患難的經過,是基督徒在逆境下緊守忠誠的傑出榜樣。不過,我們講出事情的始末之前,讓我們先看看馬拉維是個怎樣的國家。
馬拉維一瞥
馬拉維幅員雖小,卻擁有景色宜人的山川、河流和湖泊。在國土以南,姆蘭杰山巍然矗立,氣勢磅礴。山勢從低地四周的茶園開始上升,直達海拔3002米,是非洲這部分最高的山嶺。可是,最有名的勝地大概要算長580公里的馬拉維湖了。每當太陽照射,湖面就反映出閃閃光輝;因此,著名探險家戴維·利文斯通叫它做「星星湖」。據說湖裡的魚種類紛繁,類別之多堪稱世上淡水湖之最。
馬拉維有1100萬居民,他們態度友善,令人愉快。人人臉上流露著無拘無束、親切溫暖的笑容;人人都表現樂於助人的態度。事實表明,他們也熱愛上帝的話語。馬拉維人的主要語言是奇切瓦語、堯語和通布卡語;以這幾種語言出版的聖經譯本,面世已約莫有一百年之久。幾乎每家每戶都至少擁有一本聖經,許多人還經常閱讀。從物質方面說來,大多數馬拉維人都相當貧乏。但有些人接受了耶和華見證人的幫助後,得以從聖經的篇幅找到極豐厚的屬靈財寶。
耶和華見證人在馬拉維的傳道活動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事情的經過可說是充滿戲劇性。
「彷彿燎原野火」
我們要從約瑟夫·布思說起。布思是個引人注目、卻引起爭議的人。他讀了幾本守望台社出版物之後,立即產生了濃厚興趣。1906年,布思結識了查爾斯·泰茲·羅素。他說服羅素弟兄,守望台社必須在非洲南部有個代表才行。由於布思曾在馬拉維(當時叫尼亞薩蘭)工作,看來他就是最佳人選。可惜羅素弟兄當時不知道,這人在非洲其實聲名狼藉。有個作家後來把他稱為「愛搭宗教順風車的人」。布思利用基督教國一個復一個的教會去達成自己的目的。由於這緣故,當地政府並不歡迎他,馬拉維的官員也對他敬而遠之。可是這一次,這個老手又搭上「順風車」了。
布思明知自己不能直接去馬拉維,於是先在南非設立基地。在這裡,他碰到在馬拉維認識的舊朋友埃利奧特·甘溫納。不久,布思授意這個年輕人返回老家。1908年,埃利奧特·甘溫納抵達馬拉維,隨即展開一項公開傳道運動。他所傳的信息是從一些守望台出版物,東拉西扯湊合而成的。幾年前去世的忠心長老,麥科菲·恩古盧就是那個時候首次接觸到真理的。他形容甘溫納的傳道工作儼如「燎原野火」一般。甘溫納的傳道,加上大事張揚的公開浸禮,的確像燎原野火般迅速在馬拉維各地蔓延開去。數以萬計的人作出響應,不久許多「會眾」紛紛建立起來。
可是,布思和甘溫納都沒有脫離「大巴比倫」。(啟示錄17:5;18:4)其實他們的真正動機是搞政治而非傳揚宗教。埃利奧特·甘溫納這種有問題的傳道方法,很快就引起了馬拉維政府的注意。不久,甘溫納被放逐到塞舌爾群島。1910年,約瑟夫·布思也遷到別的地方去;自此布思就跟守望台社沒有任何關係了。這兩個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實在令人遺憾。然而,稍為可以彌補這些損失的是,許多含有聖經真理的書刊得以分發到全國各地去。在接著幾年間,許多心地忠實的人,例如麥科菲·恩古盧,都對讀到的刊物有良好反應,後來成為了基督徒。
「守望台運動」引起混亂
由於馬拉維的工作未如理想,社方派了一位具備資格的弟兄前來調查實況;他是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威廉·約翰斯頓。約翰斯頓弟兄發現,許多所謂會眾對聖經真理認識十分有限,不過他們當中仍然有些真正渴望尋求真理的人。約翰斯頓弟兄前往南非之前,在這些人當中訓練了幾個當地弟兄負責帶頭。接著馬拉維的工作沉寂了一段很長時間。一種一發不可收拾的混亂情勢正逐漸形成。這種情勢使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當時的名稱)處境十分惡劣,他們的忠誠也遭受嚴峻的考驗。
其他跟埃利奧特·甘溫納一樣、以個人魅力作號召的宗教運動相繼崛起。這些宗教把聖經真理跟謬誤道理和不符聖經的習俗攙雜起來。由於這些宗教運動採用若干守望台社刊物,更常常在自己的名稱前冠上守望台等字樣,結果為國內寥寥可數的真正弟兄帶來了不少麻煩。雖然這些弟兄得不到適當督導,也得不到所需的靈糧供應,他們卻沒有變成銷聲匿跡。他們繼續舉行聚會,繼續向人作見證;他們努力效法耶穌所立下的榜樣。——彼得前書2:21。
當地的宗教領袖乘機毀謗聖經研究者,把他們跟那些發起運動,用守望台名義招搖撞騙的人混為一談。可是後來人們清楚看出,這些當地教派跟我們的弟兄的確有顯著分別。由於基督教國的教士不時向警方提出危言聳聽的指控,當地的警察總長在20年代初期親自作了一項調查。他喬裝參加了幾次聖經研究者舉行的聚會。他有什麼反應呢?他對那些惡毒的流言大感憤慨。雖然這樣,假「守望台運動」所引起的混亂仍延續了許多年。
籌劃工作
1925年,社方重新推動馬拉維的工作。約翰·赫德森在馬拉維逗留了15個月,向各群會眾發表演講。他設法幫助弟兄們看出,守望台社是「忠信睿智的奴隸」所運用的工具;因此,跟這個組織保持密切聯繫,接受它的指引,是至為重要的事。——馬太福音24:45-47。
赫德森弟兄的探訪使許多當地弟兄得益不淺,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是其中一位。赫德森弟兄來馬拉維那一年,格雷沙姆受浸。不久他就面對嚴峻的考驗了。由於他以往所屬教堂的教士向警方誣告他,他被控散播顛覆性的言論。結果他被關進監裡。他怎樣應付當時的情勢呢?他是否害怕起來,就這樣放棄信仰呢?一個月後,當地政府詳細調查這宗案件,克瓦西西拉終於洗脫罪名,無罪釋放。然而更重要的是,克瓦西西拉下定決心,要對耶和華和神治組織保持忠貞。耶和華喜歡任用表現這種精神的人。克瓦西西拉弟兄在莫桑比克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來他享有許多服務特權,包括在馬拉維宣揚王國信息,協助建立會眾。(請參看《守望台》1973年5月1日刊。)
赫德森弟兄的探訪對麥科菲·恩古盧和朱尼奧·菲里也有莫大的鼓勵。後來這兩位弟兄移居南非,在那裡忠心地服務多年。理查德·卡林迪同樣從赫德森弟兄的交往得益不淺。赫德森弟兄離開馬拉維之前,委派理查德·卡林迪督導在馬拉維進行的傳揚好消息工作,直至有人接替為止。
可是,並非人人都賞識赫德森弟兄的探訪。我們較早時候提及的恩古盧弟兄,這樣形容當時有些人的反應,他們說:「我們不要開普敦那班人來指導我們。我們喜歡怎樣做,就怎樣做。」這些人拒絕接受社方的指引,要設立自己的「守望台運動」。在另一方面,那些真正尋求真理的人卻表現較謙卑的態度。他們跟社方在南非的辦事處保持聯絡,並對社方通過這個途徑所提供的訓示和指引表示感激。分社不久就清楚看出,這個由一小群誠懇的感興趣人士構成的細小核心團體的確需要多點幫助。
在國內設立永久代表
1933年,馬拉維耶和華見證人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令人振奮的大事。守望台聖經書社向政府提出申請,要在馬拉維設立一個永久代表。總督說他「歡迎這個建議,」於是批准了我們的申請。社方終於能夠作出一些比較固定的安排,在馬拉維推行傳講好消息的工作。社方在當地設立一個辦事處和書籍庫,受南非分社所督導。辦事處和書籍庫於1934年5月成立,由伯特·麥勒基弟兄負責主持這裡的工作。
麥勒基弟兄在1930年受浸,在真理的年日尚淺。然而,他在馬達加斯加和毛里求斯服務期間,已充分表明自己是個非常有效的先驅。他抵達馬拉維之後,在南部首都松巴找到一個有兩個房間的房子。一個房間權充書籍庫和辦公室,另一個則用作睡覺的地方。當時麥勒基弟兄仍是獨身漢,他形容這個新任務是孤單的工作,為他「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責任」。
理查德·卡林迪助他一臂之力,他們成為親密的夥伴。起初,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平息那些假冒「守望台運動」在弟兄當中造成的混亂。這件工作並不如他們想像的那麼困難。首先大部分官員已經看出,這些本地派系跟真正的守望台社毫無關係。此外,南非辦事處已明確指示伯特·麥勒基該怎樣處理當時的情勢。伯特·麥勒基仔細聽從社方的指示,探訪馬拉維各群會眾,卡林迪弟兄充當他的傳譯員。由於這些探訪,許多人不再支持那些假冒的「守望台運動」和這些運動的領袖。
顯然耶和華大大祝福弟兄們的努力。一個精誠團結的神治組織終於建立起來。社方首次收到會眾的外勤傳道報告。1934年的報告顯示,平均傳道員的數目是28人。
在松巴書籍庫的新任務
伯特·麥勒基在馬拉維工作了約莫一年,社方就把他召回南非。後來他忠貞地在南非不同地區服務了六十多年,直至1995年去世為止。麥勒基家族的另一名成員比爾,接替伯特在馬拉維的工作。
在此之前,比爾·麥勒基在南非從事先驅工作,當時他還沒有受浸。南非分社僕人喬治·菲利普斯問比爾是否願意接受一個新工作崗位,前往馬拉維服務。比爾表示願意。然而菲利普斯告訴他:「當然,你得先受浸才行。」比爾於是受了浸。他在1935年3月抵達松巴書籍庫,當時年26歲。這位忠心弟兄在馬拉維經歷了許多嚴峻的考驗;雖然這樣,他對上帝忠貞不二,繼續在馬拉維服務,直到1972年被逐出境為止。
這段早期日子究竟是怎樣的?1998年,比爾已屆89歲高齡,跟家人一起住在南非。他仍然記得松巴書籍庫的擠迫情況。他說:「睡房的闊度跟壁爐[1.4米]差不多;裡面空氣污濁,晚上我總是打開窗戶睡覺。但有個晚上,一個警察探進頭來說:『布瓦納[先生],你最好還是把窗戶關掉,因為一到晚上,就有豹子在街上走來走去。』這樣我才把窗戶關上。」
儘管居住環境相當簡陋,事實表明在首都設立書籍庫是再明智不過的事。由於警察總部、政府辦公廳就在附近,如果有人仍然誤把假冒的「守望台運動」當作耶和華見證人,向社方提出指控,麥勒基弟兄大可以立刻作出回應。跟他的親兄弟伯特一樣,比爾·麥勒基耐心地跟官員商議,力求消弭彼此間的誤解。由於這緣故,耶和華見證人在馬拉維的聲譽大有改善。
潔淨組織
比爾·麥勒基孜孜不倦地勸導弟兄,幫助他們對耶和華在聖經裡定出的標準養成由衷的尊重。他幫助弟兄們明白,一切違反聖經的行為,例如性不道德、通靈術、醉酒等,在耶和華見證人的生活上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哥林多前書6:9,10;啟示錄22:15)在幫助弟兄了解這個問題方面,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實在功不可沒。他周遊探訪各地,遍及馬拉維的廣大地區,尤以北部為然。麥勒基弟兄把克瓦西西拉形容為「靈性成熟、心地忠實」。克瓦西西拉弟兄以大力維護聖經的公義標準廣為人知。每逢他看見有人自稱事奉耶和華,卻過著不道德的生活,就會無畏地指出他們的不是。如果他們承認自己行為不檢,他就拿走他們的聖經書刊,告訴這些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耶和華見證人。他也不准他們參與傳道工作。由於克瓦西西拉的堅定行動,許多人幡然悔悟,重新過潔淨的生活。令克瓦西西拉弟兄痛心的是,理查德·卡林迪竟然在生活上違反了基督徒的標準,以致他不得不向社方舉報。結果,這位一度非常熱心的弟兄不再有資格作耶和華的潔淨組織的代表。
由於耶和華見證人堅守聖經的崇高道德標準,他們以為人忠實正直著稱。對他們來說,這確是莫大的保護。
經常參與傳道、讚美耶和華的人數目激增,顯然耶和華正祝福這個潔淨的組織。到了1943年,平均每個月有2464個傳道員,分別隸屬144群會眾。十年前這個國家只有28個傳道員,增長的速度的確令人驚訝!
喚醒馬拉維
在1944年,經常在守望台刊物出現的「新世界」這個片語引起了馬拉維人的很大注意。正如守望台出版物解釋,「新世界」是指耶和華所創建的新事物制度,即受耶穌基督管理、在上帝的天上王國治下的新人類社會。(但以理書7:13,14;彼得後書3:13)這些刊物根據聖經指出,在新世界裡,地球會成為樂園;人類會跟動物和平共處;不再有戰爭;人人都能享用地球的豐富出產;不再有疾病,也不再有死亡;甚至死去的人也會復活過來,有機會永遠活下去。——詩篇67:5,6;以賽亞書2:4;11:6-9;路加福音23:43;約翰福音5:28,29;啟示錄21:3,4。
有一位弟兄發表這個講題的演講時,加插了一些當地色彩的解釋,說:「亞當在樂園犯罪時,還沒有生下任何兒女;我們所有人都是在『叢林』出生的,不但這樣,各位朋友,我們仍然在『叢林』裡。我們還沒有回到樂園去。不過,這個日子已經不遠了。屆時我們會離開這個馬泰肯雅(穿皮潛蚤)的世界,進入耶和華那完全確立起來的新世界裡。」
解釋上帝的新世界的演講的確對人影響至深。在馬拉維的一個地方,一群感興趣人士竟然跟著弟兄到各處探訪,全神貫注地再三傾聽聖經的樂園應許。在另一個地方,幾個當地教士聽了一個關於新世界的演講之後大受感動,於是結隊去見一名歐籍傳教士,對他說:「你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們這些事?今天,我們看見一些年輕男女,上門把一個最奇妙的消息告訴別人!可是,你們吩咐我們傳講的道理,現在我們發覺原來是騙人的!」
1946年,馬拉維的王國宣揚者數目越過3000大關。弟兄們真的把整個國家喚醒過來。
當然,並非人人都喜歡聽到上帝的新世界的信息。較早時,政府已禁止輸入一切談論新世界的守望台出版物。不過,這個禁令對弟兄卻沒有多大影響,因為國內仍有大批書刊存在倉庫裡。為了抵消耶和華見證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有些教士刻意模仿見證人的傳道方法和用語。他們聲稱:「我們也向人傳講新世界。」有幾個教士甚至回去探訪教友,然而這種活動只延續了幾個星期,他們就放棄了。
宗教領袖還設法游說村長禁止耶和華見證人在他們的村落傳道。見證人每到一個村落,都照慣例請示村長,獲得他的允准才在村裡發表演講。不過,如果村長受制於當地的宗教領袖,見證人就不能在那裡舉行公眾聚會了。
然而,許多酋長卻熱烈地歡迎耶和華見證人,時常邀請弟兄到他們的村落發表演講。有個酋長在一個叫利祖魯的小鎮聽了一個演講,得以獲悉死者的真實情況。(傳道書9:5;以西結書18:4)之後不久,他出席一個由宗教領袖主持的喪禮。宗教領袖告訴聽眾,死去的孩子「現在是天上的天使了」。老酋長咕噥地挺著僵硬的身子站起來,轉身向村長要了一些鼻煙,然後使勁地吸著鼻煙,邊走邊說:「哼,在利祖魯,我們已經知道死去的人是在什麼地方。你們的話通通是騙人的!」
一個特別探訪
1948年1月,諾爾弟兄和韓素爾弟兄從紐約布洛克林的社方總部前來探訪馬拉維。總社弟兄探訪馬拉維,這是頭一次。弟兄在布蘭太爾市會堂為市內的歐籍和印籍人士安排了一個聚會。當時整個布蘭太爾市只有250名歐籍人士,但公眾演講的出席人數卻有40人,這個數字實在叫人感到欣慰。翌日,到訪的弟兄為非洲弟兄舉行了一個露天大會。當時比爾·麥勒基已經能操流利的奇切瓦語,於是由他充當傳譯員。那天下午有6000人出席公眾演講。由於會場沒有擴音設備,發表演講的弟兄盡量提高聲線,務求使人人都能聽到。聚會進行期間下了一場滂沱大雨,演講不得不臨時中斷。當時公眾人士散開,走到附近的樹下和樓房下躲避;但見證人卻繼續留在座位上。諾爾弟兄拿著雨傘,繼續發表演講,直至結束為止。聽眾看見這個姆尊古(白人)站在雨中,向非洲裔的聽眾發表整個演講。這足以表明耶和華見證人真正關心他們的福利;當地的歐洲人就絕對不會這樣做了。
諾爾弟兄和韓素爾弟兄的探訪大大帶動了當地的傳道工作。那年,即1948年,傳道員的數目跨過了5600的大關。許多新近感興趣人士很快就成為傳道員。在有些地方,要找到足夠的傳道地區變得相當困難。
分社開始運作
在這段期間,社方把書籍庫從松巴遷到布蘭太爾。布蘭太爾位於松巴以南,是馬拉維的商業中心。有多年時間,耶和華見證人在馬拉維的傳道活動都是由南非分社督導的。但自1948年9月1日起,社方在馬拉維設立了分社辦事處,比爾·麥勒基是第一位分社僕人。現在馬拉維的傳道工作可以在世界總部督導下由當地分社直接照料了。
這時,馬拉維已經有若干經驗豐富的成熟弟兄,能夠以環務監督的身分探訪各群會眾,以求強化弟兄。環務大會每年舉行兩次。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弟兄是全國惟一的區務僕人。在辦公室工作的比爾·麥勒基也非常忙碌,他時常要打字直到深夜。
前頭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所以實在有增加人手的必要。1949年,彼得·布賴德爾和弗雷德·斯梅德利這兩位基列畢業生抵達馬拉維,受到弟兄熱烈歡迎。由於有這兩位和其他基列畢業生幫忙,分社僕人的沉重工作擔子得以大大減輕。現在弟兄可以用多點時間留意各群會眾和大會的運作情況了。
「我實在呆不下去!」
在那些日子,歐洲人或北美洲人前來馬拉維服務,就得面對重大的轉變。他們以往習慣享用的現代化家庭設備,這些東西馬拉維通通沒有。在這個非洲叢林地帶,電器用品還沒有出現。當地人認為正常的事,外國人卻可能覺得難以忍受。新海外傳道員怎樣適應當地的生活呢?
彼得·布賴德爾憶述馬拉維給他的第一個印象。當時他從莫桑比克的貝拉港坐了一段叫人疲憊的火車旅程,來到馬拉維。他說:「我們最後抵達希雷河時,天色正逐漸昏暗。許多巨型甲蟲圍著我們飛來飛去。它們群集在燈上,把燈光完全遮蓋起來。它們降落在人的頸項上,在人的衣服上爬出爬入。我對耶和華說:『我忍受不了這些東西。我實在呆不下去!』接著我們渡河,踏上停在站裡的一輛火車。車上的燈光非常暗淡。我很快就發覺箇中原因——原來是為了防止昆蟲飛進來。在火車上,我們享用一頓晚餐,頭一道菜是湯。燈光非常微弱,我們幾乎看不見坐在對面的人。喝湯時,為了避免把昆蟲一起喝下去,我們只好從牙縫把湯喝下。我對耶和華說:『求求你,我真的受不了,我實在呆不下去!』」
後來,布賴德爾弟兄再次探訪這個地區,要發表公眾演講,但卻遭遇難題。為什麼呢?他解釋說:「蚊子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有個晚上,我發表演講時要把褲腳塞進襪子裡。我用毛巾蓋著頭,毛巾的另一端塞進襯衣裡。我用橡皮帶箍住衣袖;整個人只有兩隻手和一張臉是露出來的。我通過傳譯員發表演講。我每說一句話,就要用手掃走臉上的蚊子,然後掃掃雙手,再掃掃臉。傳譯員說完了,我就說第二句,然後重複剛才的動作。」
雖然面對這些情況,靠著耶和華的幫助,彼得·布賴德爾跟其他像他一樣的海外傳道員卻得以應付過來。大多數奉派到馬拉維服務的海外傳道員,都忠心地在當地工作多年。他們盡心竭力的服務的確令馬拉維得益不淺。
更多本地弟兄趨於成熟
這段期間,有更多本地弟兄進至基督徒的成熟地步。這些弟兄也由於跟海外傳道員共事而獲益良多。亞歷山大·馬法班納是其中一位。大多數人叫他做亞歷斯。亞歷斯是個非常能幹的人。他在莫桑比克出生,父親是個酋長。他本來要繼承父業,成為酋長。但為了尋找工作,他移居南非,後來在那裡接觸到耶和華見證人。他從見證人學到聖經真理的確切知識。最後他看出,假如他要履行酋長的職責,就得背棄基督教的原則才行。為了避免難題,他決定在馬拉維定居下來。不久,馬法班納弟兄成為先驅,並於1952年開始在布蘭太爾的分社辦事處服務。馬法班納通曉多種語言,對於處理外勤地區的書信往來,這無疑是個有利條件。1958、59年間,他有機會到基列學校攻讀,接受海外傳道工作訓練。跟他同屆畢業的傑克和琳達·約翰松也被派到馬拉維服務。
另一位在南非認識真理的弟兄是肯尼恩·欽巴扎。1942年,他在南非受浸之後返回馬拉維。不久欽巴扎弟兄已表明自己具備成熟基督徒的各種特質。他從事先驅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成為周遊監督,探訪國內的廣泛地區。有些在稍後抵達馬拉維的海外傳道員都曾有機會跟欽巴扎弟兄和他妻子埃莉茜,以及他們的年輕兒子馬伊巴一起工作。這樣,海外傳道員開始學習適應馬拉維的生活。
這些成熟的弟兄都是「作為恩賜」的人,深受弟兄們所珍視。——以弗所書4:8。
海外傳道員促進增長
馬拉維的見證人非常懷念那些曾忠心地在馬拉維服務的海外傳道員。那些認識真理時日較久,有機會跟海外傳道員一起工作的人,更對他們念念不忘。有些海外傳道員發覺,他們接受新工作崗位,就得在生活方式上作出重大改變;但由於懷有愛心,他們甘願作出這些改變。
馬爾科姆·維戈於1957年抵達馬拉維,當時他是個獨身漢。他抵達分社的第一個晚上,吃過晚餐,已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會被派到什麼地方工作。當時的分社僕人朗尼·納伊也是基列學校畢業生,在上一年才抵達馬拉維。納伊告訴維戈弟兄,分社派他從事周遊探訪工作。要等到他完成了語言課程才開始嗎?不。那時社方還沒有這些安排。他翌日就要開始周遊探訪的工作了!
許多獲派從事周遊工作的海外傳道員很快看出,除了探訪會眾之外,假如他們想駕駛汽車往來各地,就得有修車常識才行。他們也發現,許多時所謂的路僅是叢林裡痕跡模糊的小徑而已。當然,本地弟兄非常賞識海外傳道員的努力,並盡力協助他們適應當地的生活。通常他們會為海外傳道員(若是已婚則包括他的妻子)蓋一所整潔的茅屋和洗手間。但對那些跟著丈夫周遊各地探訪的姊妹來說,令她們尤其害怕的是晚上聽到的恐怖聲音!她們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習慣令人心寒的鬣狗「笑聲」,以及各種各類昆蟲的「大合奏」。
傑克·約翰松還記得,在叢林舉行大會的種種困難。首先,弟兄要清除場地的雜物;然後,他們多半利用當地原有的材料建造。可是弟兄姊妹,老的少的都很樂意幫忙。在姆蘭杰附近的大會場地,一位滿面笑容的年長弟兄走到約翰松弟兄面前,對他說:「我也要來幫忙。」這件事看來沒有什麼奇怪。但後來約翰松弟兄獲悉,這位弟兄花了約莫一個月的時間,徒步800公里,才來到大會的場地。但他抵達後第一件事,就是請纓將會場的設施安裝起來。其他弟兄姊妹也懷著這種甘心樂意的服務精神,合力把叢林轉變成容納6000聽眾的大會「場館」。
在改善馬拉維各群會眾和環的組織方面,海外傳道員的確貢獻良多。這些弟兄包括哈爾·本特利、埃迪·多巴特、基思·伊頓、哈羅德·蓋伊、傑克·約翰松、羅德·夏普、馬爾科姆·維戈,他們曾以區務監督的身分探訪各地。對於這些監督所提出的仁愛訓示和指引,當地見證人很樂意聽從。結果,會眾的聚會和傳講王國信息的工作都大有改善。同時,弟兄姊妹也得以在真理裡扎根建立,作好準備面對前頭的逆境。
向歐洲人作見證
後來,社方委派部分海外傳道員到分社辦事處服務,他們的工作非常忙碌。不過由於他們在分社工作,他們的妻子有機會向布蘭太爾和松巴的歐裔居民作見證。這些姊妹包括菲莉絲·布賴德爾、琳達·約翰松、琳達·路薏絲·維戈、安妮·伊頓等,她們在這個地區作了許多優良的見證。許多時,歐裔居民對我們的工作懷有偏見;原因往往是,他們將見證人跟那些「守望台運動」分子混淆起來。然而這些姊妹善用機會,糾正他們的看法,並向他們談及上帝的王國。
大部分居住在馬拉維的歐裔和亞裔居民,若不是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跟雇主訂了合同,享有薪酬優厚的工作。一般而言,他們對自己的際遇顯得躊躇滿志。雖然這樣,仍有些歐裔居民和當地說英語的人對真理產生良好反應。有幾個人受了浸,其中一個是在伯特利的浴缸裡受浸的!
「互相鼓勵」
雖然海外傳道員跟當地的弟兄姊妹分屬不同種族,大家卻相處得十分融洽。我們從亞歷斯·馬法班納寫給一些海外傳道員朋友的話可以看出這點:「如果世上真的有『鴻溝』,那只在於東、西方之間。至於我們,我們擁有一種最緊密的連繫,就是阿格配!」這跟耶和華組織以外的人所表現的態度多麼大異其趣!一般而言,歐洲人都認為自己比非洲人優越,不願跟非洲人來往。然而,當地弟兄仍要改掉一個陋習,就是布瓦納這個稱呼。他們時常用布瓦納 稱呼歐洲人,包括海外傳道員在內。這個稱呼暗示,歐洲人是非洲人的主人。因此,每逢當地弟兄稱呼一個海外傳道員為布瓦納,海外傳道員就提醒他:「所有耶和華見證人都是弟兄,沒有布瓦納!」
除去這個稱呼對雙方都有好處。實際上,海外傳道員跟非洲弟兄姊妹一起工作時,也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東西。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一樣,他們「互相鼓勵」。——羅馬書1:12。
以詩歌讚美耶和華
所有到過非洲的人都很快留意到,非洲人愛唱歌。他們無須伴奏,只是清唱已能唱出美妙和諧的歌來。馬拉維人也不例外。甚至在社方還沒有出版奇切瓦語詩歌集之前,弟兄們已經自行編製自己的詩歌。他們採用基督教國歌曲的旋律,換上以王國、傳道工作、哈米吉多頓等為主題的歌詞。雖然他們沒有把這些歌寫下來,所有弟兄都會唱這些歌,而且唱得十分動聽。在大會裡,每逢弟兄姊妹興致高昂時,他們會在唱完每一節之後,把合唱部分連唱兩次!1953年,諾爾弟兄探訪馬拉維,他特別欣賞這些優美和諧的歌聲。他在報告裡說:「我不得不提及的是,他們的歌聲特別悅耳動聽。」
分社在1950年收到社方的新英語歌集《稱頌耶和華之歌》,弟兄決定也出版一部奇切瓦語的歌集。但怎樣才能使弟兄學會看樂譜呢?他們都會唱歌,只是不習慣看樂譜。於是分社決定使用一種以“do, re, mi”顯示音符的方法,叫首調唱名法。有些弟兄曾在學校學過這種讀譜方法。彼得·布賴德爾大力推行這個計劃;他還記得當時他們遇到的困難,說:「為了確定翻出來的字跟音樂互相配合,我們跟翻譯員坐下來慢慢研究;我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編成了這部詩歌集。」
弟兄們非常喜愛奇切瓦語的《稱頌耶和華之歌》。分社用一部舊蠟紙油印機印製這部歌集;在紙張方面,他們能夠拿到什麼紙,就用什麼紙印製。由於這緣故,這些早期歌集都不太耐用,以致要經常更換。然而,弟兄們並不介意。只要有歌可唱,他們就十分開心了。每次舉行大會,他們總會取去二三千本歌集!最後布洛克林接手印製這本詩歌集,不過至那時為止,當地已印製了約莫5萬本。
分社的新設施
過去,弟兄曾在多個不同地方指揮宣揚王國的工作,一般都是在非常狹窄的房子裡。但到了50年代中期,社方決定興建一座房子,作為分社辦事處和伯特利工人的宿舍。為了這緣故,社方於1956年在布蘭太爾買了一幅地。1958年5月,這座建築物已大功告成。這個新設施使弟兄感到多麼興奮!
幾年後,左鄰右里人人都認識這個分社辦事處。分社隔壁就是馬拉維總理黑斯廷斯·卡穆祖·班達醫生的官邸。
很可惜,雖然弟兄花了這麼多心血興建這個分社辦事處和伯特利之家,這座優良的設施只用了一段很短的時間。
令人振奮的探訪
1963年,米爾頓·韓素爾弟兄再次從社方的世界總部前來探訪馬拉維。韓素爾弟兄剛參加過利比里亞的大會;在那裡,他跟許多利比里亞弟兄姊妹一同受到士兵的粗暴對待。馬拉維弟兄在布蘭太爾幾公里以外,機場附近的地方,舉行一個規模龐大的全國大會。散居馬拉維各地的弟兄紛至沓來。正如一位在真理很久的弟兄說,從「[南部的]恩桑杰至[北部的]卡龍加」,都有弟兄姊妹前來參加大會。在座約莫一萬名聽眾的確很賞識韓素爾弟兄和其他講者所發表的優良演講。以往報章很少報導耶和華見證人的大會,但這次有份全國報章為大會寫了一則短文。
國內政治情勢越來越緊張,因此這個大會對弟兄尤其富於鼓勵。他們聽到弟兄報導,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怎樣採取堅定立場,緊守聖經原則。大會主席馬法班納弟兄談及這個大會說:「不要忘記,有些大會代表每程要騎自行車走600公里,才來到會場。但他們認為,參加大會是基督徒必須肩負的責任,所以他們甘願為了履行這個責任而面對任何艱辛。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弟兄姊妹都對耶和華懷有堅定的信心。」
山雨欲來
60年代初期,馬拉維的國家主義浪潮日益高漲。馬拉維跟英國達成協議,在1964年中期,大選之後,馬拉維會獲得完全自治。與此同時,班達醫生成為殖民地內部的總理。大選之前,政府把1963年12月30日至1964年1月19日定為選民自願 登記的日子。
這時馬拉維的耶和華見證人才發現,自己已被迫捲入一場鬥爭裡。《舊金山考察家報》(美國出版)後來把這場鬥爭描述為「一場宗教戰爭。……這是一場單方面的戰爭,是暴力與信仰的角鬥」。耶和華見證人並不是宣戰的一方。他們聽從聖經的教訓,對世俗統治者表現尊重,而且忠實納稅。(路加福音20:19-25;羅馬書13:1-7)可是,既然耶穌基督說他的跟從者「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耶和華見證人嚴守中立,絕不介入列國的戰爭和政治事務裡。——約翰福音17:16;使徒行傳5:28,29。
選民登記的熱潮席捲全國,但見證人行使公民應有的權利,不 登記成為選民。可是黨官員一留意到他們嚴守中立,猛烈的迫害就爆發了。他們用盡辦法要迫使見證人改變初衷,購買黨員證。在這段期間,分社接獲報告,有百多間王國聚會所和千多個弟兄的住宅被焚毀或拆掉。數以百計的農田和糧倉被人付之一炬。令人難過的是,許多耶和華見證人的家庭因此變成一貧如洗、無家可歸。有些見證人逃到鄰近的莫桑比克。許多人慘遭毒打,其中包括周遊監督肯尼恩·欽巴扎在內。欽巴扎弟兄經歷了這次虐待之後,不出幾年就死了;顯然他的死跟當時所受的重創有密切關係。
在試煉下保持忠誠
弟兄姊妹在迫害下保持忠誠的例子很多。例如,有兩位姊妹住在離布蘭太爾不遠的地方,她們合共有11個兒女需要照顧。她們的丈夫對政治勢力屈膝,買了黨員證。現在姊妹也遭受壓力,要迫她們購買黨員證。她們斷然拒絕。黨官員告訴她們,他們會在第二天回來,看看她們有沒有改變主意。不出所料,第二天早上有一大群人前來抓住她們。由於拒絕購買黨員證,她們被人帶到公眾廣場,這些人揚言要強姦她們,後來只是把她們痛打一頓。兩位姊妹始終站穩立場。她們獲准回家,但第二天又被帶到廣場去。這次她們被人脫光衣服,在群眾面前遭受毒打。雖然這樣,兩位姊妹仍舊不肯妥協。
迫害她們的人於是改變策略。他們說:「我們打了電話給你們的辦事處,跟約翰松、麥勒基和馬法班納通過話。他們說,你們應該各自買黨員證,因為他們自己已經買了,[馬拉維]其他所有耶和華見證人也買了。在全個國家,只有你們兩個還沒有買黨員證。現在你們最好快點買。」兩位姊妹回答說:「我們惟獨事奉耶和華。如果分社的弟兄購買黨員證,這件事並不會影響我們。即使你們殺了我們,我們也絕不妥協!」(可參看羅馬書14:12。)最後,他們釋放了兩個姊妹,讓她們回家。
這兩位謙卑忠信的姊妹連寫讀能力都沒有,但她們深愛耶和華和他的律法。詩篇56:11正好道出她們的堅定立場:「我倚靠上帝,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設法闡明自己的立場
嚴重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社方設法促請官方制止這些迫害。弟兄聯絡總理辦事處,班達醫生同意在1964年1月30日跟他們會面。這次,傑克·約翰松根據羅馬書13章解釋耶和華見證人的中立立場。總理看來對他們的話頗有好感。約翰松弟兄離開時,班達醫生還向他致謝。
但僅四天之後,姆蘭杰地區有一群見證人遇襲。埃拉頓·姆瓦尚德慘遭謀殺。有人向一位年長姊妹莫娜·姆維瓦烏拉射了一支箭,箭穿過她的頸項;她倒在地上,無人理會。異乎尋常的是,這位姊妹竟然活過來;她的口供終使不法之徒繩之以法。分社聽到這宗駭人事件之後,立即發緊急電報給總理辦事處。
結果,1964年2月11日,哈羅德·蓋伊、亞歷山大·馬法班納陪同傑克·約翰松第二次跟班達醫生和兩個官員會面。不過,這次會面的氣氛卻跟上次完全兩樣。班達醫生一面舉起手上的電報,不停揮動,一面說:「約翰松先生,你給我發這樣的電報究竟是什麼意思!」弟兄心平氣和地向總理解釋見證人的中立立場,同時重申他們會服從馬拉維的律法。可是總理和兩位同僚卻認為耶和華見證人故意挑起紛爭,激怒攻擊他們的人。這次會面的結果令人失望。官方把國內的混亂情況歸咎於耶和華見證人。他們甚至恐嚇約翰松弟兄,聲言要把他立即驅逐出境。然而,看來最令班達醫生生氣的,是兩名官員的顢頇無能;他們無法提出充分證據,證明耶和華見證人挑起爭端。
值得注意的是,在姆瓦尚德弟兄被殺後的一次聆訊中,代理法官埃梅祖盧說,他找不到證據,證明政府聲稱耶和華見證人挑激攻擊者一事有什麼根據。法官說:「我找不到任何挑激別人的證據。誠然,耶和華見證人決心傳揚自己的信仰,力圖使人成為信徒;但他們也敏於履行自己的公民責任;政府要求他們做的事,他們都一一遵從。……惟一的例外是,他們不肯加入任何政黨。」
選民登記的緊張慢慢平息下來,總理向國民呼籲,要維持國家的和平與安寧。他說:「不要為難那些歐洲人、警察、印度人,甚至耶和華見證人。原諒他們好了!」1964年7月,尼亞薩蘭在異常興奮的氣氛下成為獨立的共和國,並易名為馬拉維。迫害終於停止;但暴民已奪去了耶和華手下八個僕人的性命。
短暫的平靜時期
1964年年尾,弟兄經歷到一段比較平靜的日子。有些一度猛烈反對見證人的人,現在倒想知道,見證人歷盡種種迫害,仍能緊守堅定的立場,箇中的「祕訣」究竟是什麼。由於這緣故,傳講王國好消息的工作再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66年上半年,我們有另一個機會向班達醫生解釋耶和華見證人的中立立場。當時守望台社向政府申請引進更多海外傳道員。班達醫生負責簽發准許證給進入馬拉維的外國人;因此,他想知道何以我們要有更多海外傳道員。於是分社僕人馬爾科姆·維戈跟班達醫生會面。班達醫生強調,他不要任何人在馬拉維搞政治。維戈弟兄再次向他保證,耶和華見證人服從當地的律法,同時在政治事務上嚴守中立。——羅馬書13:1-7。
到1967年,馬拉維的平均傳道員上升至1萬7000多人。在這段平靜的日子,有另外兩位基列畢業生,基思和安妮·伊頓來到馬拉維。他們在分社辦事處認識了約翰松夫婦,琳達滿腔熱誠地叫他們放心,「你們來到非洲最和平的國家!」那時候他們仍不知道大難行將臨頭了。
情況急轉直下
基思·伊頓和妻子安妮上了一個簡短的語言課程之後,就被派從事區務工作。起初,他們很高興獲得肯尼恩·欽巴扎一家的仁愛協助。年紀輕輕的馬伊巴每逢跟伊頓弟兄一起傳道,他總愛為伊頓弟兄拿見證袋。
1967年4月,帕隆貝區的坦博村舉行環務大會,伊頓弟兄負責主持這個大會。他從電台聽到一個令人不安的廣播。班達醫生指控耶和華見證人蓄意挑激黨官員和青年運動分子(稱為馬拉維青年先鋒隊和馬拉維青年團)。電台廣播還聲言見證人不但自己拒絕購買黨員證,還游說別人同樣行。
像在1964年一樣,政府再次大力推行黨員證。雖然購買黨員證是自願的,但在黨官員看來,拒絕購買黨員證就等於藐視政府。後來有人說,購買黨員證是「國民對[班達醫生]建設馬拉維的功勞表示感激的方法」。耶和華見證人在這個問題上的堅定立場觸怒了黨官員,於是他們再向弟兄施加壓力,務要迫使他們妥協。分社再次接獲弟兄姊妹被騷擾、毆打的報告。
有一次,政黨官員請馬爾科姆·維戈探訪瓊貝會眾的一個弟兄。這個弟兄由於拒絕購買黨員證而被捕入獄。維戈弟兄進入會客室之前先作了一個默禱。顯然,起初這些官員希望維戈弟兄會對他們說,守望台社清楚告訴屬下成員,購買黨員證是不對的。可是,維戈弟兄卻強調,社方並沒有指定每個人應該怎樣做,相反,人人都要在這個問題上自行作出決定。政黨官員對這個回答感到不滿,於是想找維戈弟兄的把柄。他們像發連珠炮似的向維戈弟兄提出許多刁難的問題;維戈弟兄還沒有回答完一個問題,另一個官員已提出第二個問題了。他們盤問維戈弟兄兩小時之後,終於把被捕的弟兄釋放。他始終沒有購買黨員證。
工作受禁制!
1967年9月,馬拉維大會黨舉行年會,使情勢進一步惡化。年會通過一項決議,說「[我們]堅決宣布耶和華見證人教派在本國為非法團體。」理由是什麼?決議繼續說:「這個組織危害國家的穩定、和平與安寧,這種穩定是國家順利運作所不可少的。」然後,總理在黨大會的閉幕講詞中宣告說:「耶和華見證人到處惹起麻煩。由於這緣故,黨大會昨天通過決議,我們應當禁止耶和華見證人在本國活動。我可以肯定告訴你,當局必定會很快就處理這個問題。」
耶和華見證人真的對馬拉維的安定和平構成威脅嗎?絕沒有!一位旁觀者後來把馬拉維的耶和華見證人譽為「模範公民」,他們「一絲不苟地納稅,照顧有病的人,並努力掃除文盲」。不過,政府的確「很快就處理這個問題」。不久,政府頒發了一項行政法令,正式禁止見證人活動,生效日期是1967年10月20日。報章以大字標題宣告:「馬拉維禁止『危險』教派活動」。雖然報章說政府採取這個行動是因為耶和華見證人「對馬拉維政府不利」,顯然真正的理由是他們拒絕購買黨員證。耶和華見證人只是按著自己那基於聖經的信念,決心「以上帝為統治者,服從他而不是服從人」。——使徒行傳5:28,29。
有備無患
禁令實施之前,分社弟兄看出政府會採取某些行動打擊耶和華見證人。雖然當時他們沒有料到政府會全面禁止見證人活動,他們卻採取了若干防備措施。社方在國內不同地區舉行特別聚會,向環務及區務監督提出訓示和鼓勵。此外,社方還就外勤傳道、書刊供應和投遞信件等事項提出實用的指導方針。情況開始惡化時,這些訓示對弟兄姊妹非常有用。
這些建議慢慢傳到各群會眾,所有弟兄姊妹都仔細跟從。他們不再使用社方的各式表格。他們只把會眾的報告寫在白紙上,由信使帶到分社辦事處。聚會時間也按各群會眾的情況而更改。有一群會眾決定在星期日早上5時半,趁村裡其他人還在夢中的時候舉行聚會。至於傳道工作,沒有任何禁令能夠阻止耶和華見證人傳講王國的好消息。情形就好像在使徒的日子一樣,我們的忠心弟兄姊妹所採取的立場是:「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使徒行傳4:20。
禁令頒布前不久,分社辦事處從一個可靠消息來源獲悉,政府憲報 準備公布禁止耶和華見證人活動。弟兄知道這件事之後,迅速把所有重要檔案、文件和設備搬到不同弟兄的家裡。大批書刊也從分社運到全國各地的會眾去。為了保護這些寶貴的靈糧,有一群會眾把兩個大油桶載滿書刊,埋在地裡供日後使用。警方終於在11月來到分社,把社方的物業充公。我們只有那麼少書刊、檔案和設備,看來令他們頗感意外。
驅逐海外傳道員
不出所料,政府下令外國海外傳道員必須離開馬拉維。不過,這些海外傳道員離開之前,都設法盡力鼓勵當地親愛的弟兄姊妹。許多弟兄姊妹的家園被不法之徒摧毀,環務監督芬利·姆維尼里是其中一個受害者。馬爾科姆·維戈探訪這些弟兄姊妹,鼓勵他們。維戈弟兄報導說:「我們抵達時,看見姆維尼里弟兄站在那裡,望著變成焦土的家園。他所表現的精神使我大受激勵,因為當時他的願望不是重建家園,而是立即著手鼓勵環裡其他受害的弟兄姊妹。他並沒有因為個人遭受的損失而變得意志消沉。」
傑克·約翰松前往北部的利隆圭,探望三千名被扣留的弟兄姊妹。他有機會跟許多人交談,鼓勵他們。這些弟兄姊妹仍舊意志高昂。事實上,他離開時反覺得自己受到鼓勵;他說這的確是個強化信心的經歷。後來有個官員告訴約翰松弟兄,禁令導致了令人尷尬的局面。姑且只提及禁令所造成的一個影響,官員指出,目前要是利隆圭的電力供應發生故障,恐怕永遠都難修理好了,因為最好和最可靠的工人通通在監獄裡!
八位外籍的海外傳道員都不是自願離開馬拉維的。他們知道自己並沒有做過什麼錯事。夏普夫婦和約翰松夫婦直接被解到機場,在警察監視下登上飛機。其他兩對夫婦則被帶到布蘭太爾的奇奇里監獄,在那裡過了幾晚,馬爾科姆和基思在一個牢房裡,琳達·路薏絲和安妮在另一個牢房裡。然後,警察把他們解往機場,遣送到毛里求斯去。最後,社方改派維戈夫婦和約翰松夫婦到肯尼亞,伊頓夫婦到羅得西亞。
海外傳道員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馬拉維親愛的弟兄姊妹。可是,馬拉維的見證人並非孤立無援。全國有405群會眾,每群會眾都有屬靈的長老、仁愛的監督。(以賽亞書32:2)當地的工作由亞歷斯·馬法班納負責照料。自那時起,津巴布韋(當時叫羅得西亞)開始督導馬拉維的傳道工作。接著幾年,津巴布韋在哈拉雷的分社作出安排,讓馬拉維的環務監督和其他弟兄前往津巴布韋,出席區務大會和特別課程。然後,這些忠心的弟兄把環務、區務大會的節目向國內的各群會眾轉述。
暴行的新浪潮
可是,禁令公布之後,黨官員、馬拉維青年先鋒隊和青年團的成員帶頭發起另一場恐怖的迫害浪潮。雖然有時警方和法庭對見證人表現同情,他們卻無力制止這些暴行,因為在馬拉維耶和華見證人已被列為非法團體。
迫害日趨嚴重,見證人的王國聚會所、住宅、糧倉,以及全國各地耶和華見證人的生意都紛紛被摧毀。在一些地方,攻擊者甚至駕著卡車前來,把見證人的東西搬走。若以金錢來衡量,這些東西也許沒有多大價值,但對我們在馬拉維的弟兄姊妹來說,這是他們擁有的一切 資產了。
此外,馬拉維各地都報導見證人被人毆打。我們親愛的姊妹受到尤其痛苦的迫害。許多基督徒女子被人強姦、殘害、毒打。喪心病狂的攻擊者任何人都不放過。年老的、年輕的,甚至懷孕的女子,也無法逃過這些殘酷待遇,結果有些姊妹流產。成千上萬的人再次要逃離家園。許多人在灌木叢暫時棲身,其他人則逃到鄰近的莫桑比克,在該地暫時避難。到1967年11月,這場對耶和華見證人發動的殘害浪潮至少再奪去五個人的性命。
對禁令的反應
甚至最殘酷的毒打也無法阻嚇耶和華見證人。極少見證人妥協。薩姆森·庫姆尼瓦的住宅和所有傢具都被毀去,全部衣服被人撕碎,但他的信心卻絲毫沒有受損。他滿懷信心地說:「我清楚知道 自己不是孤軍作戰,因為耶和華保護了我。」撒但曾譏誚說:「人……情願捨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這些忠心男女的堅強信心無疑回答了撒但的這個譏誚,為耶和華大大增光。——約伯記2:4。
這場迫害甚至使馬拉維一些心地忠實的人醒覺過來。這種發展跟耶穌基督的預言完全吻合。耶穌警告門徒他們會遭受迫害,甚至被人拉到統治者面前,但最後他說了以下這句富於鼓勵的話:「這就讓你們有機會作見證。」——路加福音21:12,13。
有一段時間,一名不信的丈夫極力反對見證人妻子的活動。但這場迫害使他清楚看出事情的真相。禁令下了不到兩個星期,一天早上一群暴民來到他家裡;他們知道這個人不是見證人,於是喊著要找他的妻子。起初他不肯開門,但暴民恐嚇要把他們連人帶屋付之一炬。他迫於無奈,只好讓他們進來。他們很快把他鎖住,命令他購買黨員證。那時,他開始意識到妻子所信的,的確是純真的宗教。他拒絕在當天就購買黨員證。結果他和妻子都被人痛打一頓。但這件事發生之後,他立即開始研讀聖經。次年,他獻身給耶和華,跟妻子一起成為耶和華的僕人。
不論在馬拉維本土還是在國外,人們都對這些發生在無辜基督徒身上的事表示關注。有些人說:「現在連上帝的子民也不准在我們的國家工作,我們知道世界末日一定近了!」1968年2月《守望台》和《儆醒!》 雜誌(英語版,其中一篇刊於漢語版《守望台》1968年8月15日刊)刊出文章報導馬拉維的情況,這些文章在全世界掀起了強烈的回應。數以千計的信件排山倒海似的寄到馬拉維。許多公眾人士義憤填膺,敦促馬拉維政府立即採取行動制止這些暴行。有些郵局要增派人手才能處理大批突然湧至的信件。這件事引起了國際間持續的強烈反應,最後總理不得不下令停止這場迫害。稍後,班達醫生甚至宣稱,沒有人會被迫購買黨員證。他說:「我要人民甘心樂意,自動自覺地更換黨員證,而不是被迫的。」於是,又一個迫害浪潮開始逐漸平息。我們的弟兄有機會重返家園,繼續執行宣揚王國的重大工作。可是,既然禁令還沒有解除,弟兄們改用較不引人注目的方法去執行他們的任務。
地下工作
這其間,馬法班納弟兄忠心地照料當地的工作。他繼續跟羅得西亞分社保持聯絡,並從那裡的弟兄獲得適時的指引。由於馬法班納弟兄仍然被警察通緝,因此他必須步步為營。事實上,他曾有好幾次險些兒被捕。很可惜,馬法班納弟兄後來看來患了癌症,結果在1969年病逝。之後,肯尼恩·欽巴扎負責督導耶和華見證人在馬拉維的活動,直至他在1971年因腦出血而去世為止。這兩位緊守忠誠的弟兄確實成就了許多善工,當「正義的人復活的時候」,耶和華必定會記念他們,獎賞他們。——路加福音14:14;希伯來書6:10。
後來情勢緩和下來,馬拉維的弟兄盡力適應當時的新情勢。非正式的見證工作很快就產生了成果。儘管政府禁制我們的工作,許多人卻加入了先驅的行列。1971年,馬拉維總共有925位先驅和數以千計的會眾傳道員,他們都熱心地向人傳講好消息。有一位弟兄甚至成為特別先驅,他就是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他雖然年事已高,面對不少逆境和個人考驗,卻仍然忠貞地事奉上帝。他在1978年去世,至死忠於耶和華。
由於弟兄行事「像蛇一樣謹慎」,因此,羅得西亞分社能夠繼續收到他們的會眾報告和其他信件。(馬太福音10:16)這顯示弟兄所從事的地下傳道活動非常成功。禁令在1967年頒布以前,最高的傳道員人數是1萬8519人。到1972年,雖然禁令仍然生效,不少弟兄不得不逃到莫桑比克去,可是傳道員數目卻達到2萬3398人的新高峰;再者,每個傳道員每月平均的傳道時間超過16小時。
在「新地區」向人作見證
雖然見證人在傳道期間非常謹慎,但有時也不幸被捕入獄。即使這樣,他們卻沒有灰心氣餒。相反,他們繼續向人傳道,把監獄視為一個新地區。
巴斯東·摩西·尼倫達在1969年入獄七個月。有些囚犯問他為什麼不加入他們的聯合教會。這為尼倫達弟兄打開了一個作見證的好機會!他運用一本又陳舊、又殘破的公用聖經,向他們解釋有關聖經的真理。結果他得以建立一個聖經研究,甚至連教會的領袖也向他學習聖經。尼倫達弟兄很高興在獲釋前幫助了四個人認識基本的聖經真理。
英語會眾的活動
由於政府禁制我們的工作,所有海外傳道員都給驅逐出境。可是,比爾·麥勒基由於跟南非籍的丹尼絲結婚,得以繼續住在布蘭太爾。為了生計,他經營一門小生意。後來,麥勒基夫婦的住所成了布蘭太爾英語會眾的新聚會地方。他們必須以非正式的方式舉行聚會,以便掩人耳目。因此,他們既不唱詩,也不鼓掌。
這其間,在羅得西亞分社服務的吉多·奧托開始不時把聖經書刊偷運到馬拉維去。吉多的父親在馬拉維湖湖畔經營一間小旅店,因此吉多不時到馬拉維去,並沒有引起官員的注意。他們沒想到吉多每次入境都帶這麼多書刊到馬拉維去!麥勒基夫婦把書刊藏在住所一個祕密地窖裡。他們掘這個地窖時,路人有時會問:「你們掘這個有什麼用處?」他們答道:「只是做個廁所罷了。」
一晚,弟兄正舉行聚會的時候,一輛汽車突然駛到門前。是誰呢?會是警察嗎?弟兄手忙腳亂,不知怎樣處理他們的書刊才好。門打開了,來者原來是吉多·奧托,他輕輕鬆鬆地推門而進。弟兄不禁舒一口氣!
事後,正如丹尼絲憶述:「比爾告訴弟兄,假如有外人要進來,他們第一件必須做的事,就是把所有書刊放在一個預先擺放出來的籃子裡。然後,我負責把籃子放進睡房的一個地洞裡,這個地洞通往地窖。另外,我們每次聚會都會推出一輛茶具車來,這樣,當有人進來時,我們看來只不過是一起喝茶聊天罷了!」
後來,由於形勢越來越惡劣,弟兄無法屢次在同一個地點舉行聚會。他們於是使用不同弟兄的家作為聚會地點;有時則到樹林裡舉行聚會,裝束彷彿是去旅行一樣。
儘管考驗重重,弟兄卻繼續向說英語的人作非正式見證,以期找著誠心尋求真理的人。結果,有好幾個人後來接受了真理。他們包括維克托·盧爾克、丹尼爾·馬爾納和邁克·夏爾馬;現今他們仍然在布蘭太爾會眾服務。
在布蘭太爾的訴訟
1971年,警方突襲麥勒基夫婦的家,結果搜出社方若干刊物。麥勒基弟兄被警方起訴,要到布蘭太爾的林貝地方法院受審。當地有大群見證人聞風後不惜冒被捕之險,到法庭出席旁聽,以支持麥勒基夫婦。後來,地方法官裁定麥勒基弟兄「無罪」,在場的弟兄不禁歡呼喝采!然而,控方不服上訴。案件交由高等法院審理。這回控方得直。比爾·麥勒基被判七年徒刑。可是,當局其實並不想把麥勒基弟兄下在監裡,因此他們吩咐麥勒基弟兄離開馬拉維。
這樣,比爾·麥勒基在馬拉維忠心服務了37年之後,終於在1972年10月被迫離去。他離開前請弟兄們到家裡來,悄悄把地窖裡的所有書刊帶走。弟兄把書刊分別裝在幾輛車子上運走!後來,有些弟兄在路上的關卡被截查,可是警察甚至沒有留意到任何一箱書。麥勒基夫婦用混凝土把地窖的通道封閉,然後才離開馬拉維。比爾·麥勒基的忠心服務,以及他所表現的自我犧牲精神,必定會長留在馬拉維耶和華見證人的歷史上!
掀起第三度迫害浪潮
弟兄開始適應新的常規,就在這個時候,迫害的浪潮再度掀起。1972年,馬拉維大會黨在年會裡採納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決議。其中一個決議是,雇主必須把所有是耶和華見證人的雇員解雇。當局嚴厲執行這個決議,受雇的見證人無一幸免。儘管有些雇主希望保留可靠的見證人雇員,卻受到當局禁止。見證人所經營的業務受到封閉,財產給政府充公。然而,更可怕的事還在後頭。
大會的另一個決議聲明,「要驅逐村裡所有[耶和華見證人]」。這實際上等於把所有耶和華見證人從當地社區趕走!結果,見證人有數以千計的房子不是被人焚毀,就是被人拆掉。他們的收成和牲畜場給毀去。人們甚至不許他們從村子的井裡打水。在這場全國的劫掠行動裡,見證人實際上變得一無所有。
青年團的成員再次擔任主導的角色,帶動這場空前殘酷的迫害。他們把自己組成隊伍,人數從十幾人至一百人不等,逐村搜捕耶和華見證人。
在全國各地,弟兄紛紛被捕。在布蘭太爾,弟兄被人圍捕,然後給押到當地的黨總部去,也就是社方在1967年給充公的分社辦事處。被捕的弟兄包括格雷松·卡平寧加,他在工作受禁制前是分社的翻譯員。由於弟兄堅決拒絕購買黨員證,暴徒於是把鹽和辣椒粉混和,擦在弟兄的眼裡。不但這樣,他們還用插上許多大鐵釘的木板毆打弟兄。弟兄痛苦得喊叫起來,暴徒卻越發猛力毆打弟兄,說:「讓你的上帝救你吧。」
在這場殘酷的迫害裡,有不少見證人不幸喪生。在馬拉維湖南端的麥克利爾角,暴徒把一捆捆的草圍著澤法特·姆拜科,把汽油倒在草捆上,然後把草點燃。姆拜科實際上給活活燒死!
姊妹也飽遭蹂躪。許多姊妹由於拒絕購買黨員證,被幹部輪姦。在利隆圭,馬戈拉姊妹跟其他許多姊妹一起逃走,想避過這場災劫。可是,她由於有了身孕,無法快跑。一群暴徒像野犬一樣趕上了她,把她活活打死。
在利隆圭近郊的本達農業學校的校園裡,有六個弟兄和一個姊妹被殺,兇徒還把他們的屍體肢解。該校校長西奧多·平尼就這宗暴行親自向總統班達抗議。結果怎樣?平尼被驅逐出境!
大逃亡
由於一場種族大屠殺正迫在眉睫,許多耶和華見證人在1972年10月開始逃亡。有數以千計的見證人向西逃到贊比亞。在邊境的地方,聯合國一名觀察員作證,「許多難民的身上都有刀痕和傷口,分明是被人用[非洲]常見的大砍刀斬傷的」。
見證人被安置在辛達米薩萊難民營裡,這個地點位於馬拉維、莫桑比克和贊比亞交界處的三角地帶。然而,那裡衛生惡劣,疫症流行。在一段很短的時間內,有超過350人死亡,其中許多是兒童。其他國家的見證人很快就獲悉這些難民弟兄的困境。他們立即把救援物資送到那裡,數量頗為驚人!南非的耶和華見證人捐了數以噸計的帳幕、衣物和其他急需物品。卡雷爾·德雅格和丹尼斯·麥克唐納帶領一隊滿載救援物資的貨車,從南非分社駛到難民營去。此外,弟兄的靈性需要也沒有受到忽略。其中一輛貨車運載了21箱聖經和聖經輔助刊物。耶穌曾描述真基督徒彼此之間的愛心,馬拉維的弟兄目睹這種愛心的明證,感到多麼高興!——約翰福音13:34,35。
然而,見證人很快就意識到,贊比亞當局並不歡迎他們。到12月,當局甚至強迫難民返回馬拉維。弟兄為此感到多麼失望!在這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弟兄終於灰心放棄嗎?邁克爾·亞丹加說:「我的牙齒被人打落,因為我不肯購買黨員證。我被解雇,因為我不肯購買黨員證。我被毆打、財物給毀壞,又被迫逃亡到贊比亞——這一切都只因我不肯購買黨員證。現在我也不打算購買。」弟兄仍然保持堅貞。不錯,正如詩篇的執筆者說:「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詩篇34:19。
馬拉維的見證人,不論男女,都表明自己具有真正的信心,就像聖經希伯來書第11章論到上帝僕人所具有的一樣。像古時敬拜耶和華的人一樣,馬拉維的見證人「寧可遭受苦刑,也不肯隨便憑贖價(意即妥協或捨棄耶和華)獲得釋放」。他們跟耶和華古時的僕人一樣,「飽經考驗,就是被嗤笑,遭鞭笞,甚至忍受繫索,身陷監獄」;像這些古代忠僕一樣,「世界根本配不上他們」。——希伯來書11:35,36,38。
到莫桑比克尋求庇護
弟兄從贊比亞返回馬拉維後,再次受到惡毒的迫害。馬拉維根本沒有他們立足的地方。他們惟有再次逃亡,但這回卻逃到莫桑比克去。當時莫桑比克仍然在葡萄牙人的統治下。莫桑比克當局仁慈地收容弟兄。住在馬拉維南部的弟兄逃過姆蘭杰附近的邊境,來到卡里科的難民營。許多弟兄都一直住在那裡,直至1986年為止。
從馬拉維西部邊界——代扎和恩切烏之間——前往莫桑比克也非常方便。弟兄只需橫過一條充當邊界的大道,就可以尋得庇護了。莫桑比克這個地區的難民營設於姆蘭蓋尼附近,大部分弟兄都逃到那裡。
因此,卡里科和姆蘭蓋尼附近的難民營成了3萬4000多名男女孩童的家。在長老帶領下,由上帝人民組成的整群會眾跋涉到難民營去。馬拉維當局下令,任何人都不可向他們提供交通工具。
耶和華手下這些僕人在難民營裡安頓下來後,就展開新的生活。起初,他們的物質相當貧乏,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然而,不用多久,一排一排的房子蓋好了,難民營也保持得十分整潔。為了增補社方和世俗機構的糧食配給,許多弟兄都自行種植作物。有些弟兄售賣他們的手製品,或到附近的村子打零工。雖然弟兄在物質方面比較貧乏,卻因為不缺生活的必需品而感到知足。(提摩太前書6:8)至於靈性方面,他們就十分富足了!
在營裡組織起來
肯尼迪·阿利克·迪克、莫里斯·馬布馮貝、威拉德·馬坦戈,以及後來的其他長老,共同組成了營裡的督導委員會。他們孜孜不倦地照料弟兄的靈性需要,因此深得弟兄的敬重和愛戴。這些忠貞的長老把聖經的這個勸告緊記在心:「務要牧養上帝的羊群。」(彼得前書5:2)他們在營裡安排了許多屬靈活動。他們留意使見證人的家庭在每天起頭都吸收一些屬靈的資料,討論當日的經文。《守望台》研究班、公眾演講,甚至大會,都得以經常舉行。所有難民弟兄都意識到,這些屬靈供應是不可或缺的。
起初,所有聚會都集中在難民營的中央平台上舉行。數千人聚集在那裡聆聽聖經的訓示,也聽到有關營裡不同職責的指示。後來,社方鼓勵各群會眾興建自己的王國聚會所, 以便舉行聚會。最後,這些難民營組織了五個環。
見證人在馬拉維的工作受禁制以前,督導委員會的弟兄和其他弟兄曾從海外傳道員獲得許多有益的訓練。這有助於他們把營裡的弟兄組織起來。總體來說,難民營的運作跟大型的區務大會差不多。弟兄設立了不同的部門去照料各種需要, 例如清潔和分配食物, 當然也包括保安在內。
雖然馬拉維大部分的耶和華見證人已流亡到國外,可是,迫害我們的人仍然不肯罷休。敵人偶爾越過邊界,前往邊界附近的難民營,襲擊住在那裡的弟兄。因此,為了保護耶和華的百姓,弟兄不得不採取一些特別的保安措施。
督導委員會委任一組弟兄當招待和警衛,把守住難民營的所有入口。巴特森·朗韋負責督導姆蘭蓋尼難民營的招待弟兄。他的工作任務牽涉到要經常在營裡四處往來,巡視站崗的弟兄。每天從早到晚(上午7時至晚上7時),營裡的弟兄都可以看見朗韋弟兄忠心地執行任務,保護基督徒弟兄姊妹。因此,曾在姆蘭蓋尼難民營住過的弟兄,都會記得朗韋弟兄為他們所作的忠心服務。
馬拉維的弟兄暫時流亡到莫桑比克,不但能夠逃過迫害,還有助他們裝備自己,好應付前頭的考驗和試煉。弟兄之間的情誼變得更為深厚,他們比以往更全心仰賴耶和華。勒蒙·卡布瓦齊後來成為周遊監督,他回憶說:「流亡國外利弊參半。我們在物質方面非常貧乏,但在靈性方面卻受到悉心的照顧。由於我們住得這麼近,因此能夠真正彼此認識,相親相愛。我們返回馬拉維之後,這種關係對我們大有幫助。」
苦難重臨!
不幸的是, 弟兄逃過兇徒毒手的時間相當短暫。1975年6月,莫桑比克取得獨立,國家主義的精神頓時彌漫全國。該國的新領導人並不了解耶和華子民的中立立場。由於拒絕在這件事上妥協,弟兄被迫從姆蘭蓋尼越過邊界返回馬拉維,再次落在迫害者的手裡。
返回馬拉維的難民在邊界上遇見中區部長庫布韋扎·班達。班達對他們說:「你們自願離開馬拉維,現在又自願回來。你們可以回到自己的村莊去,然後乖乖地跟黨主席合作。」論到馬拉維少年先鋒隊和青年團,班達說:「我的小子會確保你們跟黨合作的。」前路看來相當崎嶇。
那些被迫返回馬拉維的弟兄後來越過該國東南面的邊界,前往莫桑比克米蘭熱附近的難民營,跟那裡的弟兄會合。可是,難題並沒有這樣就完全解決。例如,菲代西·恩達拉馬在米蘭熱從事環務探訪工作,直至那裡的難民營在80年代末期給解散為止。當游擊隊士兵襲擊難民營的時候,他的妻子不幸遇害。雖然這樣,這位性情溫和的弟兄卻繼續熱心地事奉耶和華。
其餘在1975年被迫返回馬拉維的弟兄,不得不留在當地。數以千計的見證人拖著疲憊的身軀,跋涉返回自己的村莊。對許多弟兄來說,他們彷彿硬著頭皮,受人夾道鞭打一樣。
初時大多數弟兄都獲准再次住在自己所屬的村子裡。但過了不久,那些「小子」前來,試圖強迫耶和華見證人「跟黨合作」。青年團的黨徒包圍弟兄的家,要求弟兄購買黨員證。然而,每個見證人的家庭都斷然拒絕。結果,弟兄慘遭各種不人道的虐待。甚至婦孺也參與毆打這些無辜的基督徒。據報有些基督徒,不論男女,受到令人作嘔的淫辱。暴徒甚至把基督徒男女捆在一起,試圖強迫他們犯不道德的行為;這樣的暴行實在令人髮指。
甚至在日常生活上,耶和華見證人的忠誠也經常面對考驗。不論在醫院、市場、學校或公共交通工具上,青年團的成員時刻留意搜尋沒有黨員證的人。正如啟示錄13:16,17所說,誰沒有「野獸」的「記號」(這記號代表他支持這個世界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夠「做買賣」,意即過正常的生活。
耶和華見證人經歷到這一切考驗,仍屹立不移,拒絕妥協。然而,迫害他們的人還是不肯罷休,要繼續向見證人下毒手。
大群見證人被投入獄中
有時耶和華見證人的整群會眾都被當局拘捕,關在拘留中心裡。這些拘留中心的運作方式令人不禁想起納粹黨的集中營來。很不幸,有些孩童和嬰兒被迫跟他們悲痛欲絕的父母分離。其中一些幼兒被交由非見證人的親戚照顧,另一些則變得無依無靠。到1976年1月,馬拉維各地總共有超過五千名見證人被關在監獄或拘留營裡。
初時,情況極度惡劣。由於人口過擠,各種致命的疾病在營內流行。殘暴的監獄警衛令弟兄的處境雪上加霜。其中一個警衛對弟兄譏嘲說:「像政府所安排一樣,你們是我們的牛馬。」巴斯東·摩西·尼倫達憶述,他常常被迫從清晨工作至日落之後,全沒有休息,也沒有東西吃!
在臭名遠播的扎萊卡拘留營裡,一位弟兄用衛生紙充當便條,在紙上寫了幾句話,託人偷運出去。便條說:「不論弟兄或姊妹,儘管病情嚴重,都得出去工作。患了病的兒童被送到多瓦醫院去。……他們根本不照顧患病的見證人。我們把多瓦醫院稱為屠宰耶和華子民的地方。」
看來監獄的警衛千方百計想使弟兄姊妹灰心放棄,不再緊守忠誠。他們絕沒有得逞!耶和華的人民學會應付逆境。一塊從水泥袋撕下來的碎紙寫著這番強化信心的話:「好消息。弟兄姊妹雖然飽受迫害,又要搬運石塊,卻都滿面笑容。」
其他國家的耶和華見證人和其他人士,都紛紛致信班達總統的辦公室,抗議當局對見證人的虐待。然而,總統對這些抗議充耳不聞。我們的弟兄仍然受到拘留。
「上帝的話語是不受捆綁的」
雖然處境極為不利,弟兄卻安排在監獄裡舉行基督徒的聚會。弟兄設法把聖經刊物偷運到監獄裡,分發給獄中的弟兄。用什麼方法呢?巴斯東·摩西·尼倫達憶述扎萊卡監獄的弟兄怎樣獲得一本《年鑑》,說:
「有一個弟兄不是囚犯,而是在監獄園子裡工作的。由於警衛已習慣他經常出入監獄,因此從不搜查他。這個弟兄把蔬菜送到警衛那裡時,在衣服下藏了一本《年鑑》。他離去前設法把這本書交給獄中一位弟兄。我們特別高興可以獲得《年鑑》,因為當時的《年鑑》載有全年的每日經文和有關評論。之後,我們迅速把所有經文和評論抄在衛生紙上,結果用完了好幾卷衛生紙!兩星期後,警衛發現了那本《年鑑》。可是,那時我們已把抄本分發到整個拘留營裡。我們甚至把幾份抄本偷運給關在拘留營另一個部分的姊妹。」
扎萊卡監獄的弟兄分成多個小群,舉行耶穌受難紀念聚會。社方收到一封信,說「在4月14日這個可愛的日子,有1601人出席聚會」。在扎萊卡監獄,有13人領食餅和酒。報告也說:「差不多每個牢房的弟兄,在演講前和散會後都一起唱詩。」
後來,監獄裡的情況稍有改善。有些警衛終於受弟兄感動,對他們相當友善。其中一個警衛退休後甚至接受了真理。他現在是馬孔巴弟兄。他的兒子也把一生呈獻給耶和華。使徒保羅說得很對:「上帝的話語是不受捆綁的。」——提摩太後書2:9。
在禁令下事奉耶和華
迫害的浪潮再度逐漸緩和。到1979年,大部分耶和華見證人都已從獄中獲釋。許多鄰居都感到好奇,問道:「你們為什麼被拉去坐牢呢?」「為什麼人人都迫害耶和華見證人呢?」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弟兄有機會跟對方討論聖經,結果不少鄰居成了耶和華的僕人。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以後,也會受到同樣的仇視,正如耶穌所預告一樣。然而,他們意識到耶和華見證人的確實踐純真的宗教。(路加福音21:17;雅各書1:27)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受浸的人當中,通過見證活動而接受真理的,比見證人本身的兒女還要多。
當時馬拉維的弟兄怎樣把聖經書刊運進國內,供聚會和傳道工作之用呢?70年代晚期,馬拉維的王國工作轉由贊比亞分社照料,因為贊比亞和馬拉維有共同的邊界,但津巴布韋跟馬拉維並不接壤。贊比亞的弟兄在貼近馬拉維邊界的地方,不顯眼地設了幾個貯存刊物的地方。少數有汽車的弟兄駕車駛到贊比亞,領取一些包好的書刊,偷運到馬拉維去。在禁制早期,由於邊境的關卡不多,這個方法非常成功。
弟兄獲得了所需的書刊和雜誌,就可以安排聚會。當然,他們不能夠公開在王國聚會所裡這樣做。相反,弟兄祕密地聚集起來,往往在晚上,並且設法不讓鄰居或其他村民發現。村裡有些弟兄在村外擁有祖地,這也是適宜舉行聚會的地方。如果一大群人在同一個時間前往聚會的地點,無疑會引人注目,因此弟兄分成小群,分別前往該處。人人都抵達後,聚會才開始舉行。弟兄不會大聲唱王國詩歌,而是輕聲低唱。他們聽完一個優良的演講後,也不會大力拍掌,而是只用兩掌互相輕擦一下。
儘管這樣,所有出席聚會的人都十分珍惜這些適時的靈糧,並感受到他們正跟世界各地領受同一屬靈訓示的弟兄姊妹緊密團結起來。通過這些聚會,弟兄能夠獲得良好的裝備,去執行至為重要的傳道工作。在這件工作上,他們必須非常謹慎才行。
勇敢無畏的信使
雖然曾有一段時期,把聖經刊物偷運到馬拉維去不大困難,可是,到80年代中期,情況改變了。當局在全國各地設置關卡。警察也更仔細留意搜查汽車。因此,弟兄無法再用汽車把書刊從贊比亞運入馬拉維了。他們有什麼對策呢?
弟兄開始較多使用腳踏車。他們騎著腳踏車穿越叢林,因此能夠避過路上和邊境的關卡。弟兄必須勇敢無畏、信心堅強,才能負起信使的重任。由於他們忠心地執行任務,耶和華顯然也祝福他們。請讀讀以下的經歷:
萊特森·姆隆戈蒂把一袋雜誌放在腳踏車的後頭,駛過利隆圭。後來他看見大群民眾在街上兩邊列隊,期待總統蒞臨,而且有警察和馬拉維少年先鋒隊在他們當中。萊特森感到非常緊張。他的腳踏車拐過一個彎的時候,車上那袋雜誌突然跌在地上,更令他大吃一驚。雜誌在眾人面前散落一地!人們急忙走到他那裡去。萊特森以為這次他必定糟了。可是,群眾原來是要幫助他把雜誌拾起來,放回袋裡去。萊特森如釋重負,雖然抹了一把冷汗,卻能夠化險為夷,繼續上路。他感謝耶和華遮掩了警察和馬拉維少年先鋒隊的眼目。
弗雷德·拉梅克·圭里扎受託運送會眾一些重要的郵件。他騎著腳踏車,迅疾衝下卡松古附近一個山坡,赫然看見前頭有一個關卡,一些青年團的成員駐守在那裡。弗雷德還沒有駛到關卡處,就停了下來,然後迅速掉過頭來朝著相反的方向駛去。青年團的成員喝令他停下來,喊問道:「你要到哪裡去?」信使弟兄答道:「我衝下山坡的速度太快了,來不及拐彎嘛!」令弗雷德感到意外的是,他們竟然接受這個解釋。他衷心感謝耶和華保護了他。
然而,有些勇敢的信使弟兄卻不幸被捕入獄。他們大多數是有妻兒的。
定期「旅客」
從1987年起,贊比亞分社委員會成員愛德華·芬奇就定期探訪馬拉維的弟兄。馬拉維是熱門的旅遊地點,加上芬奇弟兄有親戚住在布蘭太爾,他要到馬拉維「度假」根本不成問題。芬奇弟兄年輕的時候曾在家鄉羅得西亞做先驅。他多次跟隨吉多·奧托進入馬拉維,把偷運的聖經書刊存放在麥勒基兄弟的地下密室裡。當年他不過19歲。後來,芬奇弟兄有幸到基列學校受訓。社方現在派他執行另一個跟馬拉維有關的任務。
贊比亞分社注意到,運進馬拉維的聖經書刊數量很有限,他們擔心當地的書刊供應不足,於是派芬奇弟兄到馬拉維探察實情。芬奇弟兄跟馬拉維的督導委員會見面的時候,他們興奮極了。這個外地來客不但鼓勵他們,還提供進一步的指示。芬奇弟兄跟督導委員會、環務監督和區務監督、負責運送書刊的弟兄舉行了一連串的祕密會議。人人都決心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滿足會眾對書刊的需求。贊比亞的存書庫離馬拉維邊境不遠,裡面堆放的書刊再次定期流入馬拉維。
芬奇弟兄常常帶同妻子琳達前往馬拉維「旅遊」,對當地的弟兄姊妹提出鼓勵。他走遍了全國各地,目的不是在於觀光,而是要建立弟兄的靈性,盡量給予他們所需的訓練。在禁制期間負責帶頭的弟兄,特別珍視他的探訪。芬奇弟兄跟他們一起工作的時候,顯出無比的愛心和耐性,他們為此深表感激。
協助運送書刊的弟兄
當然,要負責運輸的弟兄騎腳踏車,把書刊運送到馬拉維的每一群會眾,根本是不可能的。社方考慮到這件事實,於是在1988年購置了一輛輕便小貨車,在全國各地往來運送書刊。負責駕駛貨車的弟兄摸清楚警方在什麼地方設置關卡後,就謹慎機巧地避開這些檢查站。其他英勇的弟兄也自願參與服務。維克托·盧爾克是其中一個,他在布蘭太爾的英語會眾服務。他常常冒極大的風險,在夜間駕著私人汽車把書刊運送到國內的祕密存書庫去。目前在南非服務的西里爾·朗,在1972年之前也曾提供類似的援助給馬拉維的弟兄。此外,他還向一家相識的藥房,用較低的價格替弟兄購買他們急需的醫療用品。
為了提供靈糧給馬拉維的弟兄,社方在布洛克林的總部決定用聖經紙印製雜誌,又批准印製紙面的平裝書刊和特別版式的《守望台》。弟兄們叫這種雜誌做迷你雜誌。1989年4月,在一次祕密會議中,愛德華·芬奇告訴負責運送書刊的弟兄,社方為他們印製了特別版本的書刊。弟兄們聽到這個消息,感動得流下淚來。他們對耶和華的仁愛供應實在感激不盡!他們現在可以偷運多一倍的書刊入境了。
特別版本的書刊有兩大好處:方便摺疊,容易收藏。見證人還可以在公共交通車輛上公然閱讀迷你雜誌。外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在看什麼!「忠信睿智的奴隸」切實執行他們的任務,「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屬靈「食物」給馬拉維的見證人。(馬太福音24:45-47)有了這些珍貴的「食物」,耶和華的僕人即使身陷逆境,也能繼續緊守忠誠。
獨特的會眾
令人遺憾的是,1990年,社方的小貨車跟一輛警車相撞。警察一發現貨車載滿了社方的刊物,就立即拘捕車上的兩個弟兄,把他們扔進監獄去。勒蒙·卡布瓦齊就是其中一個被捕的弟兄。
卡布瓦齊弟兄抵達奇奇里監獄後,跟早已下獄的十個弟兄會合,發覺他們的處境十分可憐。「老牌」囚犯不但奪去弟兄的毯子,也不許他們在獄中舉行聚會。卡布瓦齊弟兄覺得有必要採取行動,改善弟兄的境況。他的妻子克里西探監期間,他吩咐太太把他個人的衣服帶來。卡布瓦齊弟兄把自己的衣服分給獄中的弟兄,好讓他們穿著得體。別的囚犯不禁對他肅然起敬。接著,卡布瓦齊弟兄嘗試跟「老牌」囚犯打交道,因為全部毯子都落在他們手裡。他有什麼法寶呢?卡布瓦齊弟兄說:「我請弟兄替我買10公斤糖。我用1公斤糖去換取一塊毯子。」這次買賣還「換」得「老牌」囚犯的友誼。他們不再阻止弟兄在獄中舉行聚會了。
弟兄們在監獄的操場上經常舉行聚會,不久還成立了一群新的會眾。會眾的名稱是什麼?場角會眾,因為聚會就在監獄操場上的一角舉行。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場角會眾經常有六十多人參加聚會。新成立的會眾有三個長老、一個服事僕人,他們悉心照顧會眾的成員。會眾的地區富饒多產,傳道員總有法子跟「在家」的住戶攀談!卡布瓦齊弟兄在獄中主持了五個聖經研究,其中兩個學生已經受了浸!
「有益」的食物
場角會眾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把書刊運進監獄供聚會之用。卡布瓦齊弟兄胸有成竹。他請一個剛出獄的弟兄把一包食物送進監獄。獄警打開包裹檢查,只見內裡載滿了馬拉維人常吃的木薯根。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木薯根多麼「有營養」,對弟兄的靈性多麼「有益」!外頭的弟兄在每條木薯根的中心部分割去薄片,把捲起的迷你雜誌、一小部分的《推理》和《天天考查聖經》放在其中。被囚禁的弟兄一共收到兩包「有益」的食物,現在他們有足夠的書刊供聚會和聖經討論之用了。卡布瓦齊弟兄回憶說,他被當局監禁了8個月,其間收到很多期迷你雜誌,獄中的弟兄從沒有因為缺乏靈糧供應而需要重讀《守望台》的研讀文章。
值得慶幸的是,場角會眾已不復存在了。耶和華在馬拉維的人民再也不用在獄中舉行聚會!
弟兄贏得尊重
隨著時間過去,耶和華見證人所受的迫害漸漸緩和下來,但攻擊他們的事件仍不時發生。一如既往,我們的弟兄始終堅貞不屈。耶和華的人民因此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
在姆欽吉區,姆扎馬酋長寫了一封信給「住在我轄區內的親愛的上帝人民」。他在信裡寫道:「在我轄區內居住的見證人,個個都是一等良民。我管轄的地區包括13條村落。」他稱讚見證人忠實納稅、道德高尚、端莊整潔、謙恭有禮、工作勤奮。他在信的結尾部分說:「我勉勵你們所有耶和華見證人,要繼續緊守你們的律則。」
1990年年初,見證人在布蘭太爾附近的納滕傑舉行環務大會,其間有22個弟兄給青年團的成員逮捕,奧斯汀·奇戈迪是其中一個。奇戈迪弟兄將近80歲了。他被囚禁了一年半後,終於獲得釋放。青年團有些成員看見這個年長的弟兄仍然健在,一直對上帝忠貞不二,就非常欽佩。他們甚至要求跟見證人學習聖經。奇戈迪弟兄對他們的要求持審慎態度,惟恐危害其他弟兄的安全。不過,這些青年卻堅持不懈。見證人最後同意跟他們研讀聖經。值得高興的是,他們當中有的進至受浸的地步。今天,有幾個甚至在會眾裡擔任長老和服事僕人的職責。
塞繆爾·扎奧農加的忠心榜樣也值得我們效學。他嚴守中立,在扎萊卡監獄服了四次刑期。1989年,他一再堅拒購買黨員證,結果第五次被捕。青年團的成員把他解到薩利馬的警署去。不料,警官竟然對他們說:「你們如果想再次把這個人投入監獄,就應該有心理準備,陪他一同入獄,親自看個究竟。我不妨讓你們知道,這個人雖然坐過幾次牢,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你們願意陪他入獄看看嗎?」青年團的成員答道:「不必了。」警官接著又說:「既然這樣,你們最好送他回鄉,別再騷擾他了。這個人是永不會放棄自己的信仰的。」青年團的成員於是開車護送扎奧農加弟兄回家。他們抵達扎奧農加弟兄的村落後,就召見村長,吩咐他不可再讓村民騷擾這位弟兄。從那時起,扎奧農加弟兄就可以公然閱讀《守望台》和《儆醒!》,也可以公開向鄰舍作見證,不用害怕惹上麻煩。
非正式見證
遭禁期間,我們的弟兄不斷從事非正式見證工作。迫害的浪潮一旦緩和下來,弟兄們就放膽做非正式見證。1990年年初,傳道員在恩切烏鎮分發了一本《聆聽偉大的導師》給一個對聖經真理感興趣的少女。既然這個少女不大識字,弟兄就勸她請人念書給她聽,同時提醒她說:「你最好找一個你信得過的人。」當時這個少女的弟弟西門跟她同住。少女自然信得過自己的弟弟。西門把《導師》的內容念給姊姊聽,他自己很快就看出書中所講的是真理。不久,西門就經常跟見證人學習聖經。西門說:「我在聖經裡親自讀到,真基督徒會遭受迫害。所以,我知道耶和華見證人所信的,確是純真的宗教。」(提摩太後書3:12)西門·馬恩加尼進步得很快,在接觸真理的同一年就受了浸。他目前在利隆圭的伯特利服務。
在布蘭太爾,突如其來的暴風雨給一個正規先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個先驅名叫貝斯頓·馬迪亞。他躲在一座小教堂的走廊上避雨,無意中聽到有人問教堂的牧師:「所有好人都會上天堂嗎?」牧師不知該怎樣回答才好。馬迪亞弟兄很想幫他們一個忙,於是走進教堂,主動解答他們的問題。出乎他的意料,他們不但接受他的解釋,還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過了不久,馬迪亞弟兄還建立了七個聖經研究。
在學的年輕人也把握機會作見證。多蘿西·納庫拉要交作文功課,她決定寫一篇文章論述聖誕節的起源。老師批閱她的作文後,十分賞識,於是叫其他老師也讀讀她的文章。他們問道:「這些資料是哪裡得來的?」結果,多蘿西分發了17本雜誌給她的幾位老師。
「親愛的叔叔」
儘管飽受患難,耶和華的僕人卻從不感覺孤立無助。他們深知耶和華時刻扶持他的僕人。他們也深信全球各地的弟兄都關心受患難的手足,全力支持他們。
除了羅得西亞(今稱津巴布韋)分社和贊比亞分社所提供的支援之外,本地的成熟弟兄也設法確保,上帝在馬拉維的羊群得到仁愛的照顧和充足的靈糧供應。督導委員會,當時叫做職員辦事處,在這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他們要肩負什麼責任呢?勒蒙·卡布瓦齊在督導委員會服務了多年。他說:「我們的基本職責是要確保弟兄得到書刊供應。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把負責偷運書刊的弟兄和環務監督組織起來,鼓勵他們保持勇氣。我們也探望慘遭迫害的弟兄,看看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鞏固他們的靈性。」
督導委員會經常寫信鼓勵各群會眾,供應他們所需的靈糧。弟兄們恐怕當局檢查信件,於是編了一套代號和別名,以免暴露弟兄的身分。督導委員會發出的書信一律簽署“S.O.」(職員辦事處)。這樣,即使書信給當局截取了,他們也看不透書信的內容。環務監督通通以環的編號為名,環務探訪的一週稱為「特別週」。甚至在今天,我們仍然聽到弟兄姊妹說:「在不久的特別週, M-11會探訪我們。」督導委員會本身又用什麼代號呢?國內的弟兄在書信的開頭一律稱呼督導委員會為「親愛的叔叔」。督導委員會分別回信給不同的「姪兒」「姪女」「外甥」「甥女」。弟兄們凡事小心謹慎,在遭禁的漫長歲月裡,他們仍能彼此聯絡,互通信息。
督導委員會的長老盡忠職守,充分體現出首先尋求王國的精神。(馬太福音6:33)督導委員會的一些成員,例如埃利森·恩瓊加、哈弗里·克維亞、阿德松·姆本代拉和勒蒙·卡布瓦齊,到現在還是耶和華手下的全時服事者。許多弟兄看見他們對上帝忠心耿耿,都深受感動,決心要學習他們的榜樣,把上帝的王國放在生活上的首位,在逆境下緊守忠誠。
政治變化
新興的「民主」熱潮開始席捲非洲南部,馬拉維也受到影響。1992年,國際社會不斷施加壓力,要馬拉維政府改善國民的人權狀況。總統班達醫生終於向公眾壓力低頭,公開聲明說:「誰強迫人民購買黨員證,……誰就違反了馬拉維大會黨的黨規。」他進一步說:「這些暴行實在令人髮指。……我從來沒有批准過任何人這樣做。」班達醫生發表聲明後,馬拉維的弟兄所受的非人待遇就告結束了。弟兄們備嘗痛苦達25年之久,卻一直對上帝忠貞不渝。
在此之後,耶和華見證人大都可以無拘無束地公開舉行聚會和大會。他們不再聽到弟兄姊妹受到騷擾、遭到迫害的消息。馬拉維的弟兄終於享有若干程度的自由,於是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良機。但他們沒想到,前頭的發展會令他們喜出望外。
「耶和華上帝的確無與倫比!」
1993年8月12日——對耶和華在馬拉維的人民來說,這個日子實在值得紀念!政府當局終於解除對見證人的禁令。這個禁令維持了差不多26年。起初弟兄們對這件事還茫然不知。1967年,政府頒布禁令的時候,全國的大小報章都用大字報導,當局怎樣對付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危險』教派」。如今禁令解除了,新聞媒介居然連提也不提。一個弟兄偶然在《政府公報》發現了一個小通告,宣布政府解除對耶和華見證人的禁令。這個消息慢慢傳開去,弟兄們聽到禁令解除,無不大喜過望。不過,他們還是覺得有點難以置信。為什麼呢?卡布瓦齊弟兄說:「我們不斷祈求,寄望有一天禁令會被解除。但我們從沒想過,禁令竟在班達醫生有生之日解除。」他接著又說:「耶和華上帝的確無與倫比!」
1967年,當局頒布禁令之前,馬拉維大約有1萬8000個傳道員經常跟會眾密切聯絡。經過26年的殘酷迫害以後,我們現在有多少傳道員呢?傳道員的數目達到新的高峰,共有3萬零408個!我們的弟兄姊妹雖然身處逆境,卻始終如一地緊守忠誠,為耶和華的顯赫聖名帶來了莫大的讚美!
耶和華見證人對新近獲得的自由感到萬分高興。他們知道,前頭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
特別運動
贊比亞分社得知禁令解除後,馬上派愛德華·芬奇到馬拉維去。這次探訪的目的不是旅遊度假,而是要協助馬拉維的耶和華見證人,在法律上重新確立宣揚好消息的工作。探訪期間,芬奇弟兄和他的妻子琳達有機會跟布蘭太爾的英語會眾一起傳道。會眾有很多傳道員從沒做過逐戶見證工作。他們難免感到忐忑不安,這是可以理解的。芬奇夫婦只須對他們稍加勸勉,所有傳道員就鼓起勇氣,一同出發參與外勤服務。過了兩三個小時後,他們帶著喜樂的心情回來,興高采烈地交流逐戶見證的經驗。許多住戶都很樂於聆聽他們的信息。有些住戶為耶和華見證人重獲崇拜自由而向他們道賀。這次以後,弟兄們覺得參與外勤服務容易多了。
馬拉維的耶和華見證人要重新註冊成為合法組織,起先遇到不少困難。在政府各個辦事處,見證人都找不著社方曾在馬拉維註冊的記錄。一天,愛德華·芬奇在布蘭太爾的註冊處發現了一套古老的書卷。他把注明有“W.”字母的一卷取下來,發覺社方的註冊證書正本就在其中!有了這份正本,社方就可以從速辦理註冊事宜了。1993年11月15日,耶和華見證人所運用的法人組織,賓雪法尼亞州守望台聖經書社,在馬拉維重新註冊。政府當局再次認可耶和華見證人是合法的宗教團體。
同年年尾,社方特地發起了一項分發單張的運動,鼓勵全國的傳道員分發《耶和華見證人相信什麼?》這份單張。為了加深人民對見證人的認識,這份單張以國內流行的三種主要語言發行。分發單張的運動達成了兩個目的。首先,弟兄姊妹從中得到鼓勵,要在公開的服事職務上保持忙碌。其次,這個運動使公眾人士能夠親自認識耶和華見證人是個怎樣的群體。傳道員分發了一百多萬份單張,事後贊比亞分社辦事處收到不少感興趣人士的來信。不管在家裡還是在街上,馬拉維的人民可以再次聽到公開讚美耶和華的聲音了!
重組見證工作
解除禁令的消息傳到贊比亞的時候,當地的分社正為非洲南部的弟兄舉行第一屆服事訓練學校。伯特利成員和服事訓練學校的學生聽到這個好消息,無不歡欣雀躍。第一屆的畢業生有兩個後來奉派到馬拉維服務,他們興奮極了!自1967年以來,他們是第一批奉派到馬拉維服務的外地全時僕人。這兩個弟兄分別是安德魯·伯德和卡爾·奧弗曼,兩人目前在利隆圭的伯特利工作。伯納德·馬尊達是第一個參加服事訓練學校的馬拉維弟兄,也是第一屆的畢業生。他和隨後幾屆的畢業生一同從事環務探訪工作。
這其間,贊比亞分社的弟兄繼續協助馬拉維的同工解決困難,把見證工作重新組織起來。他們很快就發覺到,當局只是解除了對耶和華見證人的禁令,見證人的聖經書刊仍然受到禁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弟兄請求謁見司法部長。這次會面的結果叫負責的弟兄十分欣慰。司法部長馬上採取行動,撤銷對社方書刊的禁令。這還不止,他更主動幫助弟兄尋找一塊合適的地皮,興建新的分社辦事處。多虧他的協助,弟兄才能在利隆圭買下一塊面積有12公頃的上好地皮。新的分社設施正在興建中。
會眾再次公開舉行聚會。能夠跟闊別多年的老朋友相聚,許多弟兄都喜形於色!自從當局實施禁制以來,他們一直沒有機會見面。聚會常常超過時限,但看來沒有人介意。弟兄發表演講後,聽眾不再搓手表示讚賞了。他們對有分擔任節目的傳道員報以熱烈的掌聲。弟兄姊妹再也不用低聲唱王國詩歌,他們現在可以引吭高歌了。《我們感謝你,耶和華》這首詩歌很快就成為大家最喜愛的詩歌。
馬拉維的弟兄看出,他們須要接受幫助,才能跟得上組織的最新發展。會眾的長老甘願服從分社辦事處的指示,謙卑地向受過特殊訓練的弟兄學習。不消多久,會眾的組織程序就大大改善了。傳道員的數目持續上升。在禁令解除之後的服務年度,有4247個新門徒受浸,有8萬8903人出席耶穌受難紀念聚會。
更多工人抵達
馬拉維的見證人遭禁之前,曾有兩對海外傳道員夫婦在當地服務。他們將回到馬拉維的工作崗位去。這個消息迅速傳開去,全國的弟兄都高興不已。禁制期間,基思和安妮·伊頓給調派到津巴布韋服務。1995年2月1日,他們再次踏足馬拉維,奉派在利隆圭的分社辦事處工作。在扎伊爾(今稱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傑克和琳達·約翰松隨後抵達,社方安排他們在布蘭太爾的海外傳道員之家居住。當局批准這兩對夫婦再次成為馬拉維的永久居民。當局實施禁制之前,這些資深的海外傳道員曾跟馬拉維的弟兄姊妹並肩工作,他們多麼高興跟這些闊別多年的老朋友團聚!
當局頒布禁令的時候,馬爾科姆·維戈是馬拉維的分社僕人。他目前在尼日利亞的分社工作。1995年2月,他有幸再次踏足馬拉維,同行的還有他的妻子琳達·路薏絲。 有多年之久,馬拉維一直沒有帶務監督探訪。 禁令解除後, 維戈弟兄是第一個探訪馬拉維的帶務監督。他有什麼感覺?「這是莫大的殊榮,我興奮得不得了! 我就像回到老家似的。」
與此同時,鄰近的分社也調派其他海外傳道員和具備資格的弟兄到馬拉維服務。 感興趣人士的信如雪片般飛來。真的,還有很多「主的工作」等待他們去做。——哥林多前書15:58。
「喜樂的讚美者」
1995年7-8月,馬拉維的見證人終於能夠舉行區務大會了。這是28年來的第一次。想想看,他們感到多麼心花怒放!一個個家庭帶著行李參加大會,他們帶備毯子和炊具,還有燒火做菜的木柴。在非洲舉行的大會裡,這種情形是十分常見的。
參加大會的見證人,有很多都記不起遭禁之前剛剛舉行的一系列大會了。當局禁制見證人活動的時候,他們有的還很年幼,有的尚未出生,有的還沒有認識真理。所以,大多數的與會者都是首次參加區務大會的。大會的主題是「喜樂的讚美者」,的確十分適切。有些見證人抵達會場後,簡直不敢相信他們所見到的景象,於是擦擦眼睛,說:「我不是做白日夢吧?」能夠跟普世的信徒同工緊密團結,在區務大會聆聽同一的節目,叫他們歡欣不已。在國內不同的地區,社方一共舉行了9個區務大會,出席人數合計超過7萬7000人!社方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供外勤服務之用,就是《帶來永生的知識》這本書。弟兄姊妹對此表示熱烈歡迎。大會只是發行了英語版,但馬拉維的弟兄很高興獲知,社方正在籌備發行奇切瓦語版。
社方還舉行了一個小規模的英語區務大會。這個大會恍如國際盛會,出席的代表分別來自莫桑比克、南非、扎伊爾、贊比亞和津巴布韋。值得一提的是,大會就在布蘭太爾的夸查會議中心舉行。這個會議中心是班達醫生特地興建的,供舉行他的政黨會議之用。舉行大會期間,有兩個本地弟兄接受訪問,他們分別是維達斯·馬多納和拉克遜·昆傑。外國代表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講述遭禁期間的種種經歷。愛德華·芬奇也在場。論到這個喜樂的場合,他說:「我們祈望這一天來臨已有很久了!在這個會場聚集的弟兄姊妹,許多都高興得淚流滿面。看見維克托·盧爾克在公開的場合,而不是悄悄地在私人浴盆裡,給他的女兒安傑琳施浸,我們感動得流下淚來。」大會以一首激動人心的詩歌《我們感謝你,耶和華》作為終結。大會的代表個個都情緒激昂,許多人更喜極而泣。九個大會給出席的喜樂讚美者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叫他們久久不能忘懷。
分社辦事處重新運作
1995年9月1日,馬拉維的辦事處恢復為分社辦事處,在治理機構的督導下運作。從那時起,分社辦事處就設在利隆圭。這時候,全國有3萬多個傳道員,分別隸屬542群會眾。由此可見,馬拉維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工作迅速展開,十分暢順!起初,分社的十個伯特利成員要負起沉重的工作擔子,他們感到相當吃力。自那時以來,伯特利家庭已增添了多個成員,有些志願服務的弟兄也奉召到分社幫忙。翻譯奇切瓦語和通布卡語的弟兄姊妹已從贊比亞遷回這些語言的「本家」馬拉維。
分社一直忙於幫助弟兄應付考驗忠貞的各種新形勢。這些考驗包括向國旗敬禮、不道德的行為、濫用毒品和不良的交往。分社還設立了醫院資訊服務部,好幫助弟兄解決因拒絕接受輸血而引起的種種問題。
社方從南非調派了兩個周遊監督,連同他們的妻子,到馬拉維工作。他們的服務對本地的弟兄大有幫助。他們現正從事區務探訪的善工。
近至1997年3月20日,另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發生了。電台的午間新聞報導宣布,政府決定把分社的產業歸還給社方。全國各地的見證人都很高興聽到這個好消息。1967年,前政府沒收了分社的產業後,就把它用作馬拉維大會黨的南區總部。事隔差不多30年,政府終於把分社的產業歸還給合法的業主。當天,每次新聞報導,電台都用國內的主要語言複述這個消息,所以全國人民都有機會知道這件事!如今耶和華見證人經常用這座建築物來舉行基督徒的聚會。
耶和華使它成長
自從禁令解除以來,耶和華的確大大祝福馬拉維的僕人,使他們的工作成果豐富。許多住戶都熱切邀請耶和華見證人進入他們的家。見證人向他們介紹書刊,建議跟他們免費主持家庭聖經研究,他們都欣然接受。在近年舉行的「對上帝話語的信心」區務大會裡,一個婦人看見大群耶和華見證人在納米泰泰鎮附近聚集起來,就大為驚奇。她問道:「這許許多多的人是從哪裡來的?你們過去長期遭禁,成員竟然有增無減,真是令人驚奇!」她看見大批見證人抵達會場,就深受感動,於是跟這群喜樂的敬拜者一同聆聽大會的節目。大會過後,她同意跟見證人學習聖經。
以前的一些仇敵也反過來接受真理。有的因自己在禁制期間迫害見證人而深感不安,於是向他們道歉。他們說:「這並不是我們的主意,其實是政府迫我們惡待見證人的。」弟兄們很高興歡迎這些人參加聚會。1975年,莫桑比克政府把我們的弟兄遣送回國,當時有個政府部長在場「歡迎」他們回來,吩咐弟兄返回自己的家鄉,同執政黨通力合作。現在這個前政府部長正跟利隆圭一個先驅學習聖經。
見證人絕沒有心懷怨憤,也沒有以惡報惡。(羅馬書12:17-19)既然重獲崇拜自由,他們只想全心讚美耶和華上帝。他們急於要學習怎樣運用社方所提供的工具,以求在服事職務上成為效能卓著的導師。他們運用《根據聖經而推理》《帶來永生的知識》等書刊,以及社方的錄像帶,去幫助成千上萬的感興趣人士建立聖經研究。
我們不知道耶和華會容許我們繼續尋找「適合得永遠生命的人」到什麼時候。(使徒行傳13:48)但明顯的是,在馬拉維這個國家,屬靈的收割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1998年6月,傳道員的數目達到4萬2770人的新高峰,叫我們興奮不已!1998年舉行的一系列「上帝的生命之道」區務大會,出席的總人數多達15萬2746人。在1998年上半年舉行的耶穌受難紀念聚會,一共有12萬零412人出席。
真的,在馬拉維的耶和華見證人看來,前景一片光明。在耶和華的大日子來臨之前,他們期望能夠進一步幫助盈千累萬的人,吸收上帝話語的確切知識。他們也盼望復活的日子來臨,好叫他們能夠迎接死而復生的親屬和密友。這些基督徒弟兄姊妹因不肯放棄寶貴的信仰而殺身成仁。馬拉維最終會成為地上樂園的一部分,本地的見證人熱切期待這一天來臨。在地上的樂園裡,人人都會安然居住。懷著愛心事奉耶和華的人,個個都會享受完美的生命,直到永永遠遠。
馬拉維的耶和華見證人熬過了嚴峻的信心考驗。儘管身陷逆境,他們還是緊守忠誠,給他們所隸屬的普世弟兄團體莫大的鼓勵。「無論在有利的時節,在艱難的時節」,他們都抓緊機會向人宣講好消息,他們的好榜樣實在值得我們借鏡學習。(提摩太後書4:2)認識他們的人都會衷心同意,他們的確是「非洲一股暖人心房的力量」。
[第191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贊比亞
辛達米薩萊拘留營
馬拉維
馬拉維湖
利隆圭
松巴
布蘭太爾
姆蘭杰山
莫桑比克
姆蘭蓋尼拘留營
米蘭熱拘留營
莫桑比克
[第148頁的整頁圖片]
[第153頁的圖片]
格雷沙姆·克瓦西西拉,1925年受浸
[第157頁的圖片]
比爾·麥勒基攝於社方在松巴的辦事處
[第162頁的圖片]
典型的馬拉維村落
[第165頁的圖片]
亞歷斯·馬法班納
[第170頁的圖片]
1966年,見證人抵達姆蘭杰山附近的大會會場
[第177頁的圖片]
見證人被禁制;分社物業的閘門緊緊鎖著
[第178頁的圖片]
雖然芬利·姆維尼里自己的家園盡毀,他最關心的卻是強化弟兄
[第186頁的圖片]
比爾·麥勒基和妻子丹尼絲
[第192頁的圖片]
弟兄聚集在這個中央平台周圍,聆聽聖經訓示和接獲營裡的委派
[第193頁的圖片]
巴特森·朗韋
[第194頁的圖片]
姆蘭蓋尼附近的納齊波利難民營,其中有見證人為家人蓋建的房子
[第200,201頁的圖片]
見證人雖一度為信仰入獄,卻繼續喜樂地事奉耶和華
[第202頁的圖片]
信使甘冒被捕的危險,鼓勇地把靈糧帶給弟兄
[第204頁的圖片]
遭禁期間,愛德華和琳達·芬奇經常到馬拉維探訪弟兄姊妹
[第210頁的圖片]
長老齊集露天的課堂上課
[第215頁的圖片]
基思和安妮·伊頓、琳達和傑克·約翰松——很高興返回馬拉維的工作崗位
[第216頁的圖片]
分社委員會成員(從上到下):勒蒙·卡布瓦齊,基思·伊頓,科林·卡森
[第217頁的圖片]
上圖:見證人獻出自己的時間和精神,齊心合力把政府歸還的分社產業打掃乾淨
右圖:弟兄們到分社領取會眾的書刊
[第218頁的圖片]
馬爾科姆·維戈跟闊別多年的維達斯·馬多納重聚,兩人在禁制之前曾在分社共事
[第220頁的圖片]
用茅草覆蓋屋頂的王國聚會所。另有600群會眾需要有王國聚會所!
[第223頁的圖片]
喜樂的見證人繼續在馬拉維宣揚王國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