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百年前——1916年
1916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了一年多,戰爭所造成的死傷人數相當驚人。
《守望台》(英語)1916年1月1日刊報導:「在歐洲發生的世界大戰讓人們開始擔心未來,進而尋求宗教信仰上的安慰。」文章繼續寫道:「讓我們把握傳道的大好時機,不要退縮,要熱心事奉上帝,傳講好消息。」
1916年的全年經文是羅馬書4:20,經文鼓勵大家要「憑著信心而大有力量」。很多聖經研究者都聽從勸勉,結果耶和華賜給他們許多福分。
朝聖者為大家帶來鼓勵
朝聖者是守望台社派出的代表,他們逐鎮探訪各地的聖經研究者,鼓勵他們並帶給他們組織的指引。1916年,至少有69個朝聖者從事探訪的工作,他們旅行的距離長達80萬公里。
在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市舉行的大會中,朝聖者沃爾特·索恩將基督徒比作征戰的勇士。他說:「參與世界大戰的人多達兩、三千萬……世人卻不知道,其實還有另一支軍隊。這支軍隊是主所領導的,好像基甸的三百勇士一樣,但他們手中的武器不是刀槍。他們為了真理和正義而戰,要為信仰打美好的一仗。」
戰火中仍繼續工作
1916年下半年,光是法國的索姆河戰役,就造成一百多萬人死傷。雖然法國的其他地區情況也很艱難,但弟兄們仍非常努力照顧各地的會眾。《守望台》1916年1月15日刊登載了約瑟夫·勒菲弗爾的書信。約瑟夫是住在法國德南的聖經研究者,1914年德軍入侵迫使他不得不逃離家鄉。他逃到巴黎後,就開始參加當地僅有的一群聖經研究者的聚會。雖然他的身體不太好,他還是馬上開始主持所有聚會。
泰奧菲勒·萊金原本住在法國德南,後來逃到歐謝勒,他在那裡翻譯《守望台》文章,並將靈糧寄給住在還沒有被德軍佔領地區的弟兄。後來,軍方認為他形跡可疑,強迫他離開歐謝勒,於是他去了巴黎和勒菲弗爾弟兄一起工作。勒菲弗爾弟兄很高興萊金弟兄加入他的行列,覺得是耶和華回應了他的禱告。
他們在巴黎的工作有很好的成果。勒菲弗爾弟兄說:「現在我們的聚會人數大約45人……當中有些人覺得獻身事奉上帝是非常榮幸的事,所以他們在靈性上進步良好。幾乎所有人都會參加每週的見證聚會。」
保持中立
戰事持續延燒,很多弟兄面臨中立的問題。英國在1916年通過兵役法,規定18至40歲的男性必須服兵役。即使這樣,很多聖經研究者還是堅決保持中立,不參與戰事。
《守望台》1916年4月15日刊登載了蘇格蘭的沃登寄來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我的一個兒子剛滿19歲,他拒絕從軍,為主作了良好的見證。即使可能會被槍斃,我也相信耶和華一定會幫助他緊守真理,永不妥協。」
詹姆斯·弗雷德里克·斯科特當時住在蘇格蘭的愛丁堡。他是一位年輕的派書者,因拒絕入伍被告上法庭。不過,法官聽過所有證詞後,裁定斯科特弟兄符合兵役法的「免役資格」,判他無罪。
然而,不是所有弟兄能獲得免役。到9月為止,共有264位弟兄申請免役,但只有5位弟兄獲得批准。《守望台》1916年10月15日刊報導,264位弟兄中,有23位被指派做跟戰爭無關的工作,其他人有些受「酷刑折磨」,有些則被送去做「促進國家利益的工作,例如鋪路、採礦等等」。
查爾斯·泰茲·羅素逝世
1916年10月16日,聖經研究者中帶頭的羅素弟兄到美國西部發表演講,但這也成了他最後一次的巡迴演講。10月31日星期二午後,羅素弟兄在前往得克薩斯州潘帕的火車上逝世,享年64歲。
許多弟兄都覺得沒有人可以取代羅素弟兄的位置。羅素弟兄的遺囑刊登在1916年12月1日的《守望台》,雖然,他在遺囑中表示他希望弟兄以怎樣的方式延續他帶領許久的傳道工作,但問題仍舊是:誰能接替他的工作呢?
賓夕法尼亞州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17年初舉行年會,出席的人投票選出了一位弟兄接替羅素。雖然大家一致同意這個決定,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表明,這樣的團結並沒有維持很久,前頭還有如火的考驗等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