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一格的語文
《儆醒!》雜誌駐香港通訊員報導
與僅是學習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截然不同地,你喜歡記憶數千個像圖畫般的文字嗎?你喜歡在寫信時不是用每分鐘五十至八十字速度的打字法,而是艱辛地用手逐個寫上嗎?這便是學中文的人的經歷,在寫字和講話上莫不皆然。
中文以世界最古老的語文之一著稱,它也許是最難學的。難處是在於中文沒有字母。反之,它有萬千個不同的字。雖然中學生的標準字典僅有10,000字左右,但大字典卻載有40,000字以上。可是,據一般估計,一個人若認識3,000至4,000字,便應該能閱讀普通刊物了。
作為基本單位或表號的中文單字都是一字一音的。雖然每個單字有其本身意義,但兩、三個字合起來卻組成新字或名詞。例如,(人)字本身的意思的「一個人」但和「民」字合起來便成為「人民」意即國家的民眾。「人」字也能和其他兩個字如「見」和「證」一起組成「見證人」。在日常會話中,通常以兩個或三個不同的字來表達一個單一的觀念或術語。
大多數中文字的組成是根據(1)部首,它通常暗示某種意義,(2)語音,它是發音的要訣。例如「心」這個字表思想、情緒、個人品格等。大多數字典列出214個部首,但字音卻按照個別學者的偏好而稍有變化。雖然字音本是用來說明該字的發音,但由於年深日久的改變,正確發音已不復可考。因此你會發現兩個語音相同的字在今日的發音已絕不相似。
中文的字體
有些人雖然住在通行其他語言的地方,但極有可能看見過中文,例如中國商店招牌上的字。在外國人看來,它們好像奇形怪狀的圖畫。事實上,不少中國字是源於圖畫或象形的,雖然在今日已無法看得出與原來的字體的相似之處。例如,代表太陽的字是源在一個環當中橫畫一條曲線,雖然現在已變為在長方形當中加上一劃。代表河川的字原是三條曲線,它顯然是繪畫蜿蜒的河流,但現在已改成三條直線。許多時兩個單字合成一個新字以代表抽象的意義。例如(明)這個字是(日)字和(月)字的組合。而(好)字是由(女)和(子)字構成,表明古代中國人重視家庭生活。但大多數的字都是從一個部首和語音部分混合而成的。
當你查考中國字時,你也許留意到它們有多種筆畫。據西門在他所著的如何《學習和書寫中國字》一書中所說,最少有十五種不同的筆畫。一個字從一筆至三十五筆或以上不等。
查閱中文字典
既然通常對一個不識的字都不知如何發音,最好的方法是查閱字典而非依靠猜測。字典裡的字的排列有多種方式。最流行的排列方式是根據部首和筆畫數目。因此你必須首先熟悉該字的寫法和知道屬於什麼部首。
字典中的字是按字中的部首分類和根據筆畫數目排列,數目大約從一至十七不等。因此你首先要決定該字屬於214個部首中的那一個,然後計算部首的筆畫數目。複雜嗎?尋出部首亦時常並非是易事,因此大多數字典都有列出部首難檢的字。它們是按全字筆畫數目排列的。
另一困難是有些字含有兩或三部分,每部分都是部首。因此在一個部首之下查不到那字時,你必須查閱其他部首屬下的一組。尋出正確部首的另一複雜之處是部首在字中的位置並非字字相同。它可能在左、右、上端、下端甚至中央。
一經尋出正確部首,便可以計算該字的其餘筆畫數目。同一部首的一切字都按照筆畫數目排列,但部首的筆畫卻不計算在內。更加複雜的是有時一筆看來好像兩筆。由此可見在中文字典檢字是一項頗為費力的工作。
講話用的中文
外國人學講中文往往在所謂音調上感覺困難,這便是以音調的變化將一個字從另一個字區別出來。國語的音調有四聲,即陽平、陰平、上聲、去聲,有些權威人士卻補充第五音調,即入聲a。可是在廣東和香港通行的廣東話卻有九個音調。各音調之間的分別甚微,使外國學生難於分辨。然而,在發音上極小的差別可能意味到在意義上有極大的分歧。例如,國語中的「主」和「豬」僅是音調稍微不同。因此外國人想說「天主」(天主教對上帝的稱謂),他若不熟知正確的音調,便很容易說成「天豬」,使中國人聽起來不知所謂或感到好笑。可想而知地,外國人學中文必須保持幽默感才能避免灰心。
中國語文的獨創一格之處——許多字的發音都是類似或完全相同的——使外國人感覺很難攪通。國語中有69個字都讀如「意」,其中7個字的發音屬於1號(陽平),17個屬於2號(陰平),7個屬於3號(上聲)38個屬於4號(去聲)雖然英文也有兩字發音完全相同,如dear和deer,但這是少數的例外,但在中文卻是極度普遍。因此外國人聽中國話便要依靠上下文去決定字義。
中國的幅員既是如此遼闊,各地的人所說的鄉音自然有許多種。有些地區,特別是南方,旅行者也許去到數哩之外的鄉村便聽到不同的鄉音。有時甚至鄰近的村民也很難互相聽得懂對方的話。有些鄉談是彼此接近的,例如華北的方言,但有些卻相差極遠,例如廣東話和上海話。這兩種方言不但在詞彙絕不相同,誦讀文字的發音也各異。同時,有些鄉談字詞僅是用作講話而無法寫出來的。不錯,如非倚靠文字,中國各地的人便很難互相溝通了。可是,值得慶幸和令人驚異地,中國各地的鄉談雖然完全不同,中國文字只有一種,那便是國文。除了說國語的人之外,中國人都是講寫殊途的。倘若兩個中國人在彼此言語不通時,至少可以用文字溝通。
謀求改革
中文既是這麼難學,尤其以外國人為然,因此在現代曾屢次有人謀求將之簡化。有些人贊成簡體字,認為較易學習。可是台灣的國民政府和較年長而頭腦保守的中國人都不予贊同。其他的人則試圖將之羅馬化,以羅馬字代替中文字。為首始創的人是在明朝(1368-1644)前來中國的天主教教士。但他們以羅馬字寫下的書籍只有傳教士才會用。在十九世紀,基督教國的傳教士將聖經譯成多種方言,如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廈門話和廣東話等,用羅馬字寫下。英國學者衛德另創自己的羅馬字系統,曾為中文教科書和字典編者們所廣泛採用。
後來在1918年,中國政府發行四十個國語音符,幫助讀者作出正確發音。它們是印在文字旁邊而非取代文字。音符僅是用來注音,它們本身並不是文字。
1934又有人發明拉丁化字母。這是頗為簡單的系統,並沒有用什麼方法說明字詞的特別音調。結果,它被人發覺容易混淆以致不能流行,此後遂湮沒無聞。
未來的展望
雖然有人屢次謀求簡化中文或甚至試圖將其改變成字母方式,這種努力直至目前還未獲得多大成功。正如上述,由於有許多中國字的發音相似或完全相同,中文的確難於以字母方式將其清楚和正確地表達出來。此外,要將浩如淵海的古典書籍改成羅馬字顯然是一項艱鉅無比的工作,更不用說要教導這麼多人運用新方法了!這些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中國人一仍舊貫地運用他們的艱深文字,他們的兒女要花很長時間抄寫、背誦和記憶數千個字以期懂得閱讀和寫作。
鑑於世上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語文,我們不難看出這些不同的言語是使世人無法彼此溝通的分隔力量。前往外地旅遊而不懂當地語言的人無疑會領略到在彼此言語不通時的無可奈何和挫折之感。
為了使所有人都能自由溝通意見,倘若全人類僅是說一種共同的語言的確是一項極大的方便。可是在這個日益趨向國家主義和分裂的世界裡,這人又怎能實行呢?
值得慶幸地,這件工作雖然看來不是人力所能成就;但人類的創造主耶和華上帝卻能辦得到。事實上,他已頒布旨意,在不久的將來,全人類會在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所管理的上帝王國公義和完美政府之下團結起來。那時我們遂能合理地希望看見全人類說一種共同的語言,而且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腳注]
a 音調通常用數字或音調符號表明。方式有好幾種。例如有一種音調數字說明方式是以1代表陽平,2代表陰平,3代表上聲,4代表去聲。本文所用的是這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