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的騙局——成為頭條新聞
科學家一向的形象是一群獻身於真理的人,但這形象如今已黯然無光了,從以下的頭條新聞足以見之。
「科學的道德觀」
「美國眾議院正劍拔弩張,準備對付科學界的騙局、敗行和利益衝突的問題。」——《科學》週刊,1989年7月7日。
「科學家作弊嗎?」
「在這問題上,[美國國會屬下的]這個委員會經過初步聆訊之後有越來越多的理由相信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這個可悲、危險和重要的冰山的尖端而已。」——美國NOVA電台的《大眾廣播服務》,1988年10月25日。
「兩項新調查質問何以科學家會作弊」
「一個頗單純的問題是:在無人監管之下,科學家怎樣行事為人?答案頗富於刺激:並不很好,據本月英國《自然界》週刊的一篇文章報導。」——《新聞週刊》,1987年2月2日。
「說謊者之國?科學家偽造研究」
「上月發表的一項調查指控哈佛和埃莫里大學醫學院的47名科學家製作誤導人的論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987年2月23日。
“NIH發覺有人抄襲過目的論文」
「小組委員聲稱一位研究家從交給他查閱的論文取得資料,在自己的論文中使用出來;……NIH [美國國立健康學會]建議取消當事人的會籍。」——《科學》週刊,1989年7月14日。
「『放任的行為』助長實驗室中的欺騙」
「美國的生物醫學研究家正做著草率和有時欺詐的研究,目的是要發表更多論文和多賺些錢。」——《新科學家》週刊,1989年2月25日。
「在研究家當中欺騙日益流行」
「在研究家當中,科學界的騙局和馬虎草率可能十分普遍,上週《自然界》週刊的一項調查提出警告說。」——《新科學家》週刊,1987年1月22日。
「被控剽竊的研究家引咎辭職」
「一名生物化學家被控在所著關於營養和癌症的書中剽竊國家科學院的報告,他引咎辭去在克里夫蘭臨床基金會的職位。」——《科學》週刊,1987年9月4日。
「避孕丸:教授所作的安全試驗是偽造的」
「他的騙局令人懷疑對避孕丸所作的安全試驗是否可靠,這種避孕丸在英國有200萬婦女和普世有1000萬婦女服用。」——《星期日泰晤士報》,1986年9月28日。
「高級藥物研究家面目無光而辭職」
「他在上週辭職,因為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發現他在科學研究方面作弊。」——《新科學家》週刊,1988年11月12日。
「NIMH發現『嚴重行為不檢』的個案」
「據NIMH[美國國立精神健康學會]主持的一項研究的草擬報告透露,有一項蓄意而明目張膽的驚人長期科學騙局存在。」——《科學》週刊,1987年3月27日。
「研究方面的『騙局』毒害了名校」
「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在被控抄襲之後辭去哈佛大學附屬精神病院院長之職。」——《新科學家》週刊,1988年12月10日。
「『誤置』化石的個案」
「澳洲一位知名科學家查驗過對古代喜馬拉雅地質所作的二十年研究結果之後,聲稱這可能是歷來最大的古生物學騙局。」——《科學》週刊,1989年4月21日。
「現在輪到與報刊算賬了」
「[他特別談及]許多[科學]報刊在處理科學騙局方面多麼馬虎了事。……以前向科學界其他成員發出的同一信息現在正向報界發出:要整頓好自己,不然就可能有立法議員前來調查了。」——《AAAS觀察家報》,1989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