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的騙局——何以日益增加
「競爭十分殘酷。勝利者獲得巨額酬報;失敗者面臨湮沒的命運。結果形成了一種氣氛,在這種氣氛中,走非法的捷徑有時是難以抗拒的——往往也由於當權者遲遲不願正視過犯的緣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一篇以「不發表就完蛋——抑或偽造」為題的文章開門見山地這樣說。為了避免完蛋的命運,許多科學研究者遂不惜偽造資料。
科學家受到極大壓力要在科學雜誌中發表論文。研究家發表的論文名單越長,他在求職、升級、保留大學職位以及獲得政府撥款研究的機會就越大。美國聯邦政府「控制研究基金的最大來源——每年從美國國立健康學會撥款56億美元。」
由於「科學界不願正視它的道德難題」,也「不願認真深入查究本身的作為是否合乎道德,」它「並不想清理門戶,甚至不願仔細探察自己是否有任何不妥,」美國國會屬下的各委員會遂舉行聆訊,並且考慮立法制止科學界的不法行為。(《新科學家》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這個前景使科學家大感憤懣、咬牙切齒。可是,一本科學刊物卻提出和回答這個問題,說:「科學界已清理好自己的內部嗎?傳到大眾耳中的證據使人對此深感懷疑。」
有些研究家蓄意摒棄一些不支持他們想證明的事的資料(稱為烹調);所報告的檢查或試驗多於實際施行的(稱為剪接);把其他研究家的資料或主張撥作己用(稱為剽竊);捏造一些他們其實從未作過或產生的實驗或證據(稱為編造)。一本科學雜誌刊登了一幅漫畫打趣以上最後列出的策略,一個科學家與另一科學家談及第三者,說:『自從他報名參加創新寫作班以來,發表的論文倒不少。』
「今日科學研究最主要的產品是什麼?」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說,「答案是:論文。每年有數以百計的新雜誌發行以應付科學家所推出的大批研究論文。科學家深知頻常發表文章乃是登龍捷徑。」他們的目標是數量而非質素。每年出版的四萬份刊物登出一百萬篇文章,其中一部分「乃是各種基本弊病的徵兆,包括研究家當中『不發表就完蛋』的心理。這種觀念在現今比以往更為強烈,以至助長了一些拙劣、重複、無用甚至欺詐的作品。」
《美國醫學會雜誌》的高級編輯倫尼(Drummond Rennie)醫生評論文章質素的低落,說:「不論研究多麼瑣碎,假設多麼無稽,引證的文獻多麼偏頗或自大,觀點多麼歪曲,方法多麼拙劣,提出的結果多麼不準確,多麼含糊其詞、自相矛盾,分析多麼自私自利,論據多麼轉彎抹角,結論多麼小題大做或不合理,文章的語法和結構多麼令人難以接受,都有人大做文章刊登出來。」
小題大做
『不發表就完蛋』的心理使許多研究家千方百計把其實數目不多的文章以可觀的次數刊出。他們撰寫一篇文章,然後將之分割成較短的四篇——內行人的術語稱為香腸切片。這樣,發表文章的數目就不是一篇而是四篇了。然後他們也許把同一篇文章分送到若干刊物那裡,每次刊出都重新計算數目。許多時一篇文章也許有若干個科學家署名為作者,每個作者都把該文撥入自己的發表文章目錄中。於是一篇只有兩、三頁的文章可能出現6、8、10、12或甚至更多個作者。
NOVA電台在1988年10月25日播出題名為「科學家會作弊嗎?」的節目,其中一位科學家評論這種行徑說:「許多人企圖將自己的名字盡量附加在多些文章之上,以致現時一種十分普遍的情形是,你見到一篇發表的文章竟有16個人署名自稱是作者,而文章本身也許根本就沒有發表的價值。但是這種拼命競爭、重量不重質的鄙劣心態卻是今日美國科學架構所大力提倡的。」有些被列為合著者的科學家也許跟文章扯不上什麼關係,甚至連文章也未曾過目,但卻把文章列入自己的發表作品目錄中。這樣的發脹目錄可以影響到研究家所申請的研究經費是否獲得批准,時常牽涉到數十萬美元的公款。
過目檢查,提防詐騙的好方法?
科學刊物的編輯許多時——但並非總是——在論文刊出之前交給其他科學家查閱。此舉稱為過目檢查,在理論上是要剔除錯誤和有詐的文章。阿斯謨夫(Isaac Asimov)說:「科學界自我糾正的方法不是其他知識界所能及得上的。科學以其他知識範疇所無的方法作自我監察。」他對於「醜聞竟然這麼稀少」表示驚訝。
但其他許多人卻對他的看法不表同意。以上引述的倫尼醫生說,過目檢查「是偵察騙局的拙劣方法。」《美國醫學新聞》週刊說:「採用過目檢查的刊物雖一度被認為差不多全無錯誤,但現在卻不得不承認它們無法完全清除詐騙。」《紐約時報》一位醫學專欄作家說:「過目檢查受到過度吹噓。」
據《科學》週刊報導,一個研究家奉派查閱另一個研究家的論文,卻被控乘機剽竊。據美國國立健康學會聲稱,他「從自己過目檢查的論文竊取資料,用在自己的論文之中。」這樣的敗行「破壞了過目檢查制度所藉賴的信託」。在這宗事件中,有關當局宣布檢查員「不再有資格在將來領取政府撥款。」
《新科學家》週刊說:「在厚顏宣布自己道德清白方面,很久以來科學界一直是冠軍。」備受吹噓的過目檢查制度在理論上是要消除所有欺騙,但如今已被許多人視為笑柄。《新科學家》週刊說:「實際的情形是,很少科學界的騙子被人揭發;受到揭發的人往往已胡作非為了許多年,並且曾在著名的刊物上發表偽造的資料而從沒有受到質疑。」
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國立健康學會的一位官員說:「我認為一個無邪的時代已經完結了。在以往,人們認為科學家是不會做這種事的。但現在人們正開始意識到,科學家的道德並不比其他任何人更高尚。」《時報》的報導補充說:「她說,幾年之前,美國國立健康學會很少在一年內收到一宗關於詐騙的投訴,但如今每個月至少有兩次嚴重的投訴。」《科學》週刊評論說:「科學家曾屢次向大眾保證,研究方面的欺騙和敗行是十分罕見的事。……不過,嚴重的個案卻看來不斷發生。」
美國國會屬下一個調查委員會的主席丁格爾(John Dingell)有一次對一班科學家說:「我要告訴你們,我發覺你們的執法機構不中用到無望的程度,在許多事件上,惡行看來已壓倒了德行;這是我完全無法接受的。我希望你們也有同感。」
NOVA電台在「科學家會作弊嗎?」這個節目結束時,一位科學家承認說:「現在是家醜外揚的時候了,這樣行就必然損害到官僚的前途,但這是沒有選擇餘地的。這是倫理上的要求,法律上的要求,更是道德上的要求。」
[第6頁的精選語句]
「一篇發表的文章竟有十六個人署名自稱是作者」
[第7頁的精選語句]
「這是倫理上的要求,法律上的要求,更是道德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