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宗教改革——另闢蹊徑尋求真神
1,2.(甲)一本討論宗教改革的著作怎樣描述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乙)關於羅馬教會的景況,有些什麼問題產生?
「中世紀教會的真正悲劇是,它沒有與時並進。……它非但沒有節節進步,在靈性上領導信徒,反而倒行逆施、墮落頹廢,其中的成員無不腐化敗壞。」《宗教改革的故事》一書這樣論及一度權傾天下的羅馬天主教會。在公元第5至15世紀期間,羅馬天主教會曾經控制歐洲的大部分地方。
2 羅馬教會怎樣從權傾天下的高位淪落到『墮落腐化』的地步呢?以使徒繼承人自居的教皇怎會弄到「在靈性上領導信徒」也辦不到呢?這樣的失敗有什麼後果?為了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概括地查考一下:羅馬天主教到底變成了怎樣的教會?在人類尋求真神方面,天主教扮演什麼角色?
衰落式微的教會
3.(甲)15世紀末葉,羅馬教會的物質情況如何?(乙)教會怎樣力圖維持自己的堂皇富麗?
3 到15世紀末葉,羅馬教會以及它轄下的各牧區和男女修道院已成為全歐洲最大的地主。據報教會擁有半個法國和德意志的土地,以及瑞典和英格蘭五分之二的地方。結果如何?《文明史》一書說:「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羅馬變得無上顯赫,它的政治勢力也暫時大增。」可是,一切堂皇富麗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了維持開銷,教皇必須找尋新的收入來源。論到教皇所用的各種手段,歷史家杜蘭特寫道:
「教會要求每個受任命的神職人員把第一年的一半俸祿(「首歲所得稅」)和以後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什一稅)都繳納給教廷(教皇的行政機構)。新的大主教必須支付一筆相當大的費用給教皇造大披肩(一條用白羔羊毛織成的環帶,作為確認教皇權力的標幟)。若有任何樞機、大主教、主教或修道院院長去世,他的財產就會歸教皇所有。……教廷所作的每一項判決,每一個幫忙,都期望得回謝禮,有時判決如何甚至視乎禮物而定。」
4.流歸教會的財富對教皇有什麼影響?
4 由於年復一年有大量金錢流入教皇的府庫,結果導致教會揮霍無度、貪污腐化。正如有人曾說,『近墨自然黑,教皇免不得。』有一位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的教會歷史稱為「一系列極度世俗化的教皇的更迭史」。這包括以下幾個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教皇,1471-84),他耗費巨量金錢興建用自己名字命名的西斯廷禮拜堂,又使自己的許多姪子姪女發了大財;亞歷山大六世(教皇,1492-1503),即聲名狼藉的博爾吉亞(Rodrigo Borgia),他公開承認和擢用自己的私生兒女;尤里烏斯二世(教皇,1503-13),西克斯圖斯四世的姪子,他熱中於戰事、政治、藝術,過於關心教會事務。荷蘭天主教學者伊拉斯謨(Erasmus)在1518年所寫的話實在公允不過:「羅馬教廷的厚顏無恥已達到極點了。」
5.關於教士的道德操守,當代的史實顯示什麼?
5 貪污腐化、荒淫無道的不僅限於教皇而已。當時一句流行的俗語是:「害你兒子很容易,只要讓他當教士。」這樣的話是受當代史實所支持的。據杜蘭特說,在英國,「1499年被控縱[慾]的犯人當中,……教士差不多佔了總數的百分之23;但在全國人口之中,教士所佔的比率卻可能不足百分之2。有些聽告解的神父要求和懺悔的女子有染。成千上萬的教士蓄有姘婦;在德國,幾乎所有教士都和女子同居。」(請與哥林多前書6:9-11;以弗所書5:5作一對比。)道德敗壞的情況也蔓延到其他方面。據稱當時有一個西班牙人埋怨道:「我發覺如果沒有錢,就幾乎無法從基督的僕人得到半點東西;洗禮要錢,……婚禮要錢,告解要錢——如果沒有錢,神父就會連終傅[臨終的禮儀]也不給你施行!他們沒有錢就不敲鐘,沒有錢就不肯在教堂裡舉行葬禮;由此看來,如果沒有錢,他們就會連樂園的門也給你關起來。」——可與提摩太前書6:10作一對比。
6.馬基雅弗利怎樣描述羅馬教會?(羅馬書2:21-24)
6 我們引用當時意大利著名的哲學家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的話去總結16世紀初葉羅馬教會的情況:
「要是基督教一向遵照始創人的訓令而行,基督教世界的國家和團體就會比如今團結快樂得多了。人越接近他們的宗教首腦——羅馬教會——就越不敬虔;再沒有別的事比這件事實更足以證明基督教國確已衰落式微了。」
早期謀求改革的努力
7.教會怎樣稍作努力去糾正若干弊端?
7 不單是伊拉斯謨和馬基雅弗利一類的人才注意到教會的危機,教會本身也同樣察覺到這件事。教會曾召開會議去處理若干指控和流弊,但卻沒有任何長遠的成效。教皇既獨攬大權,享盡尊榮,自然設法阻遏一切真正的改革。
8.教會長期玩忽職守導致什麼後果?
8 假使教會認真一點清除流弊,也許就沒有宗教改革這回事了。但正如歷史表明,不論教會內外,都傳出一片要求改革的呼聲。在第11章我們提及過韋爾多派和阿爾比派。他們雖然被判為異端而受到無情的鎮壓,卻喚醒了一般人對天主教教士各種弊端的不滿,並且在人們心中燃起了歸回聖經的熱望。這些想法由若干早期宗教改革家清楚表達出來。
來自教會內部的抗議
9.威克里夫是誰?他大力抨擊什麼事?
9 常被人譽為「宗教改革晨星」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30?-84)是天主教教士兼英格蘭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他清楚知道教會的弊端,於是撰文抨擊各修會的腐化、教廷的賦稅、變體論(聲稱彌撒中使用的餅和酒實際變成耶穌基督血肉的主張)、告解和教會捲入世俗事務等宿弊,並且大力提出口頭上的譴責。
10.威克里夫怎樣表現他對聖經的熱心?
10 論到教會在教導人認識聖經方面的失職,威克里夫特別直言不諱。有一次他宣布說:「但願上帝使這地方的每一間牧區教堂都有一本好聖經,有好的福音注解,教士都好好研究它們,把福音和上帝的命令切實教導人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威克里夫在晚年著手把「通俗拉丁文本聖經」譯成英文。憑著同事的幫助,特別是赫里福德的尼古拉(Nicholas of Hereford)的幫助,威克里夫譯成了第一本完整的英文聖經。這無疑是威克里夫對人類尋求真神的最大貢獻。
11.(甲)威克里夫的跟從者有什麼成就?(乙)羅拉德派有何遭遇?
11 有一個佈道團把威克里夫的著作和聖經的片斷派發到英格蘭全境各地。這群人通常被人稱為「窮教士」,因為他們衣著樸素、赤腳、身無長物、四處奔走。他們也被人謔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這個名字來自一個中世紀的荷蘭語詞(Lollaerd),意即「喃喃祈禱或唱詩的人」(《布魯爾警句及傳說辭典》)。《羅拉德派》一書說:「短短幾年之內,他們的人數已相當巨大。據統計,國內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真正或在表面上贊同這些見解。」當然,這一切並沒有逃過教會的耳目。由於威克里夫在統治階層和學術界均赫赫有名,因此得以在1384年的最後一天安然謝世。但他的跟從者卻沒有那麼幸運了。在英王亨利四世執政期間,他們被誣衊為異端;許多人被監禁,受苦刑折磨,或活活被火燒死。
12.胡斯是誰?他抨擊什麼事情?
12 另一個深受威克里夫影響的人是波希米亞(捷克)的胡斯(Jan Hus, 1369?-1415)。他也是天主教教士,但同時是布拉格大學的校長。像威克里夫一樣,胡斯抨擊羅馬教會的腐敗,並且大力強調閱讀聖經的重要。這很快惹起了僧侶統治階層的震怒。1403年,當局命令他停止傳講威克里夫的反教皇思想。當局也公開燒毀威克里夫的著述。然而,胡斯繼續撰文,對教會的所作所為提出最嚴厲的控訴,例如指責教會售賣贖罪券a就是其中一點。結果他在1410年被教會定罪及判以絕罰b的處分。
13.(甲)胡斯主張什麼才是真正的教會?(乙)胡斯堅守信仰有何結果?
13 在支持聖經方面,胡斯絕不妥協。他寫道:「反抗錯誤的教皇就是服從基督。」他主張真正的教會絕非教皇和羅馬的教士統治集團,「而是所有選民的總數,是基督的奧祕身體;這身體的頭就是基督。教會也是基督的新娘,是他懷著極大的愛心,用自己的血所救贖的。」(參見以弗所書1:22,23;5:25-27。)為了這一切主張,胡斯在康斯坦茨會議受審,而且被判為異端。他拒絕撤回自己的主張,宣布說:「與其苟且偷生,不如從容就義。」1415年,他在柱上被人活活燒死。同一個會議也命人掘出威克里夫的遺骨,用火燒掉,儘管他已經去世而安葬了30年有多!
14.(甲)薩伏那洛拉是誰?(乙)薩伏那洛拉試圖怎樣做?結果如何?
14 薩伏那洛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98)是另一位早期宗教改革家。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聖馬科斯修道院的多明我會修士。由於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精神所影響,薩伏那洛拉發言抨擊教會和國家的腐敗。他聲稱依據聖經以及他自稱接獲的異象和啟示,要建立一個基督教國家,意即一個神權統治的制度。1497年,教皇把他判以絕罰的處分。翌年,他遭人逮捕,受苦刑拷打,最後被吊死。他的遺言是:「我主為我的罪而死,難道我不該樂意為他捐出賤命嗎?」他的遺體被焚之後,骨灰被拋進阿爾諾河中。很適當地,薩伏那洛拉把自己稱為「先行者和一項犧牲」。僅十數年後,宗教改革便在全歐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爆發了。
分裂之家
15.宗教改革運動怎樣使西歐的基督教國分崩離析?
15 宗教改革的狂飆終於刮起,把西歐基督教國的宗教之家吹塌。一度幾乎完全受羅馬天主教會所控制的基督教國,如今已成為分裂之家。南歐(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部分地區)仍然以天主教為主,但其餘部分卻落入了三個主要流派手中:路德宗(信義宗)盛行於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加爾文宗(歸正宗)盛行於瑞士、荷蘭、蘇格蘭和法國部分地區;安立甘宗(聖公會)則盛行於英格蘭。此外還有些規模較小,但較為激進的團體散布在其他各處。起初有再洗禮派,後來有門諾派、胡特爾派和清教徒,後者更把他們的信仰帶到北美洲去。
16.最後,基督教國的宗教之家有什麼遭遇?(馬可福音3:25)
16 在此之後多年,這些主要的流派更進一步分裂成今天數以百計的教派——長老會、主教派、循道宗、浸禮宗、公理宗;以上只是略舉一二而已。基督教國的確已成為分裂之家。但這些分裂是怎樣發生的呢?
路德和他的論綱
17.什麼可算是反抗羅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運動的正式起點?
17 若要給反抗羅馬天主教的宗教改革運動定出一個明確起點,那就該是1517年10月31日了。是日,奧古斯丁會修士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德意志薩克森邦的維滕貝格把95條論綱釘在城堡大教堂的門上。可是,這宗戲劇化的事件是由什麼促成的呢?路德是誰?他抗議、抨擊什麼事?
18.(甲)路德是誰?(乙)什麼事促使路德發表他的論綱?
18 與先前的威克里夫和胡斯一樣,路德是個修士兼學者。他也是個神學博士,並且在維滕貝格大學當聖經研究教授。他對聖經的真知灼見使他名噪一時。儘管他堅信人惟獨憑信心才能得救或稱義,行為或補贖都非必要,他卻無意跟羅馬教會決裂。事實上,他發表論綱只是對某一項事件的反應,並不是一場有計劃的造反。他所抗議的是教會售賣贖罪券。
19.在路德的日子,贖罪券怎樣被人用來謀利?
19 在路德的時代,教皇頒發的贖罪券不但公開售賣給活人,而且也為死人而設。當時有一句俗語說:「府庫裡的錢幣響噹噹,煉獄的靈魂逃出鬼地方。」對平民百姓來說,贖罪券幾乎成了犯罪免罰的保險單,於是悔改就可以置諸腦後了。伊拉斯謨寫道:「教廷到處向人兜售免受煉獄之苦的贖罪券;其實並非只是兜售而已,因為連拒絕的人也被迫要購買。」
20.(甲)台徹爾為什麼到于特博格去?(乙)對於台徹爾兜售贖罪券一事,路德有何反應?
20 1517年,多明我會托缽修士台徹爾(John Tetzel)到維滕貝格附近的于特博格兜售贖罪券。所得的金錢部分用來資助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部分用來幫助勃蘭登堡家族的阿爾貝特償還他向羅馬教廷賄買美因茨大主教之職而欠下的債務。台徹爾使出渾身解數,大力推銷,民眾蜂擁到他那裡去。路德義憤填膺,於是運用當時最迅捷的方法,公開表達他對這件轟動一時的事件的意見——把95項論辯要點釘在教堂的門上。
21.路德運用什麼論據抨擊兜售贖罪券一事?
21 路德把他的95條論綱稱為澄清贖罪券效力的論據。他的用意其實不是要對教會的權威提出挑戰,而是要指出教皇濫售贖罪券一事所造成的種種流弊。這個用意從下列的論綱可見一斑:
「5.除了教皇憑著自己權力所施加的懲罰外,他既沒有力量,也沒有權柄免除任何懲罰。……
20.因此當教皇提及大赦一切懲罰時,他並不是真的能赦免一切懲罰,所指的只是他自己施加的懲罰而已。……
36.即使沒有赦罪書函,基督徒只要真心痛悔,就可以得蒙赦免罪罰。」
22.(甲)路德的信息傳開以後有何發展?(乙)有什麼牽涉到路德的事情在1520年發生?結果如何?
22 憑著新近發明的印刷機之助,這些惹起爭論的思想不久就傳播到德意志的其他地方——也傳到羅馬。本來只是對售賣贖罪券一事所作的學術辯論,很快就變成了對信仰和教皇權威等問題的爭論。起初羅馬教會與路德辯論,並且命令他撤回自己的主張。但路德斷然拒絕。於是教會和政治勢力都向他大施壓力。1520年,教皇頒布詔書(即敕令),禁止路德傳道,並且下令燒毀他的著作。路德也還以顏色,公開焚燒教皇的詔書。1521年,教皇把他判以絕罰的處分。
23.(甲)沃爾姆斯帝國議會是什麼?(乙)在沃爾姆斯,路德怎樣聲明自己的立場?結果怎樣?
23 在同年較後的時間,路德被召出席在沃爾姆斯舉行的帝國議會(即會議)。審訊他的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一個死硬派的天主教徒——和德意志的六個選侯,以及宗教和世俗方面的其他領袖權貴。當再次受人催逼要他撤回自己的主張時,路德發表了他那著名的聲明,說:「除非聖經和確鑿的理由證明我有罪,……否則我不能,也不會撤回任何主張,因為違背良心是不對的,也不是安全的做法。求上帝幫助我。阿們。」結果,皇帝宣布他是不法分子。可是,他自己的德意志薩克森邦統治者腓特烈選侯,卻挺身幫助他,讓他在瓦特堡內藏身。
24.路德在藏身瓦特堡期間完成了什麼工作?
24 然而,這些手段遏止不了路德的思想傳播開去。在瓦特堡安居的十個月期間,路德致力於寫作和翻譯聖經。他根據伊拉斯謨的希臘文版本把希臘文聖經譯成德文。後來他進一步把希伯來文聖經也譯成德文。路德所譯的聖經正好符合平民百姓的需要,據報在「兩個月內就銷售了五千本,十二年內售出了二十萬本」。人們往往把路德譯本對德國語言文化的影響比作《英王詹姆斯譯本》對英語的影響。
25.(甲)抗羅宗(或基督新教)一名的來由如何?(乙)什麼是「奧格斯堡信綱」?
25 舉行沃爾姆斯帝國議會的翌年,宗教改革已深得大眾支持。所以皇帝在1526年許可德意志各邦有權決定自己的宗教形式,究竟信奉路德宗抑或依附羅馬天主教。可是,皇帝在1529年推翻了這個決定;有些德意志諸侯起來抗議,從此就為宗教改革運動鑄出了抗羅宗(或譯基督新教,英文Protestant)一詞。次年,即1530年,皇帝在奧格斯堡帝國議會裡力求化解兩派的分歧。路德宗以一份稱為「奧格斯堡信綱」的文件表達他們的信仰。該信綱雖出自梅蘭希頓(Philipp Melanchthon)之手,卻是以路德的主張為依據。儘管這份文件語調非常溫和,羅馬教會卻加以拒絕;於是新舊兩教的裂痕遂變得無法彌補。德意志各邦站在路德一邊,不久斯堪的納維亞各邦也步其後塵。
改革抑或造反?
26.據路德說,使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分裂的基本歧異是什麼?
26 使基督新教從羅馬天主教分裂出來的基本歧異是什麼呢?據路德說是以下三點:第一,路德相信人「惟獨因信稱義」(拉丁文sola fide)c才能得救;救恩並非來自教士解罪或補贖行為。第二,人惟獨憑著上帝的恩寵(sola gratia)才能得蒙寬恕;寬恕並非來自教士或教皇的權威。最後,路德堅決認為一切教義問題都要惟獨憑聖經去確定(sola scriptura),而非由教皇或教會會議作主。
27.(甲)基督新教徒保留了天主教什麼不符合聖經的主張和習俗?(乙)基督新教徒要求有什麼改變?
27 儘管如此,正如《天主教百科全書》說,「只要古老的信仰和禮儀能夠跟他對罪和稱義的獨特見解調和,[路德]就盡量加以保留。」「奧格斯堡信綱」聲稱,路德宗的信仰「和聖經,和公教會,甚或和作家們所顯示的羅馬教會,都毫無矛盾」。事實上,「奧格斯堡信綱」所概述的路德宗信仰包括種種不符合聖經的教義,例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永遠苦刑等,並且沿襲嬰兒洗禮、教會節日等習俗。另一方面,路德宗也要求有若干改變,例如准許一般人在聖餐中餅酒同領,取消強迫獨身、起誓修行、強制告解等事。d
28.宗教改革在哪一方面成功,哪一方面失敗?
28 以整體而言,路德和他的跟從者所鼓吹的宗教改革成功地擺脫了教皇的奴役。然而,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4:24(《新譯》)所說一般,「上帝是靈,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按真理敬拜他。」我們可以說,在人類尋求真神方面,路德只是另闢蹊徑而已,但距離真理的窄路仍然甚遠。——馬太福音7:13,14;約翰福音8:31,32。
茨溫利在瑞士推行改革
29.(甲)茨溫利是誰?他抨擊什麼事情?(乙)茨溫利的改革跟路德的有何不同?
29 正當路德在德意志忙於跟教皇特使和世俗權威周旋之際,天主教教士茨溫利(Ulrich Zwingli,1484-1531)在瑞士的蘇黎世開始了他的改革運動。當地的人由於說德語,所以早已受北方的改革潮流所影響。1519年左右,茨溫利開始抨擊贖罪券、馬利亞崇拜、教士獨身,以及天主教會的其他教義。儘管茨溫利聲稱自己是獨立的,並不倚靠路德,他卻在很多方面同意路德的見解,並且把路德的傳單傳遍全國。可是,跟較為保守的路德不同,茨溫利主張清除羅馬教會的一切殘跡——聖像、十字架、僧袍,甚至禮拜所用的音樂。
30.使茨溫利與路德決裂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30 然而,在兩個宗教改革家之間有一個較為嚴重的爭論,就是聖餐(即彌撒)的問題。耶穌曾說,「這是我的身體。」對於這句話,路德堅持要照字面解釋,相信基督的血肉神奇地臨在於聖餐所用的餅和酒中。另一方面,茨溫利則在自己的論文《論主的晚餐》裡認為,我們「必須以比喻或隱喻的方式去理解[耶穌的話];『這是我的身體』意即『這餅代表我的身體,』或『象徵我的身體』」。由於大家見解不同,兩個宗教改革家遂分道揚鑣。
31.茨溫利在瑞士的工作導致什麼結果?
31 茨溫利繼續在蘇黎世傳講他的改革主張,在當地造成了很多轉變。不久,其他城市亦馬首是瞻,但大部分鄉間的居民卻較為保守而繼續依附天主教。兩個派系的衝突越來越猛烈,最後在瑞士的新教徒和羅馬天主教徒之間爆發了內戰。1531年,茨溫利以隨軍教士的身分在楚格湖附近死於卡珀爾之役。最後,和平終於來到,每一區都有權決定自己的宗教形式,或信奉基督新教,或信奉天主教。
再洗禮派、門諾派、胡特爾派
32.再洗禮派信徒是誰?他們的名字來由如何?
32 可是,有些新教徒覺得宗教改革家在棄絕天主教會的弊端方面做得不夠徹底。他們相信基督的教會只應包括那些受了浸的忠信人士,而不該把整個社區或國家的人民都包括在內。因此,他們拒絕為嬰孩施洗,堅持要政教分離。他們祕密地為信徒同工再次施洗,因此被人稱為再洗禮派(英文Anabaptists;在希臘文裡,ana意即「再次」)。他們拒絕參軍,也不願發誓或擔任公職,因此被人視為威脅社會。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都逼迫這個教派。
33.(甲)什麼事激起人們以殘暴的手段對待再洗禮派信徒?(乙)再洗禮派的影響怎樣傳播開去?
33 起初只有小群再洗禮派信徒散居在瑞士、德意志和荷蘭等地。他們無論往哪裡去,都把自己的信仰傳到哪裡,因此人數急劇增加。有一批再洗禮派的信徒激於宗教熱情,竟然捨棄了非戰的立場,於1534年攻佔明斯特城,企圖在當地建立一個公社式和多妻制的新耶路撒冷。這場運動很快就被殘酷地鎮壓下去。再洗禮派因而名譽掃地,結果差不多全部被消滅。其實,大部分再洗禮派的信徒都是樸實虔誠的平民。他們只是想遠離塵俗,過一種平靜寧謐的生活而已。從再洗禮派演變出來的各宗派當中,組織得較好的有門諾派和胡特爾派;前者是荷蘭宗教改革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的跟從者,後者則由蒂羅爾人胡特爾(Jacob Hutter)所領導。為了逃避迫害,有些門諾派和胡特爾派的信徒移居到東歐——波蘭、匈牙利,甚至俄國;其他的則遷居北美洲。他們在那裡最後演變成胡特爾派和阿曼派的定居點。
加爾文主義興起
34.(甲)加爾文是誰?(乙)他寫了哪一本重要著作?
34 瑞士的改革工作在法國人加爾文(Jean Cauvin或John Calvin, 1509-64)領導下繼續展開。加爾文在法國求學時接觸到基督新教的教訓。1534年,加爾文由於宗教迫害而離開巴黎,在瑞士的巴塞爾定居。為了維護新教,他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書,把早期教父、中世紀神學家,以及路德和茨溫利的思想總括起來。後來在歐洲和美洲建立的所有歸正宗教會都把這本著作視為教義的基礎。
35.(甲)加爾文怎樣解釋他的得救預定論?(乙)這個教義的苛刻精神怎樣在加爾文的思想的其他方面反映出來?
35 在《原理》一書中,加爾文提出了自己的神學主張。在加爾文看來,上帝是絕對的統治者;他決定萬事,統管萬有。在另一方面,墮落的人類是有罪的,完全不配得上帝的恩典。因此,得救不是靠人的善工,而是靠上帝——由此加爾文發展出他的得救預定論。論到這個教義,加爾文寫道:
「我們聲明,上帝藉著永恆而無可更改的計劃,已一次而永遠地決定了哪些人要得救,哪些要被定罪而滅亡。我們肯定這個計劃,對選民來說,是基於他的無償慈悲的,與人的功過完全無關;但對他所定罪的人來說,他已藉著一場公正、無可指責而不能理解的審判,把生命之門關上了。」
這種主張的苛刻精神也在其他方面反映出來。加爾文堅持基督徒必須過聖潔無瑕、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單要避免犯罪,還要禁戒享樂和輕浮。此外,他認為由選民組成的教會必須豁免一切公民限制,並且主張只有藉著教會才能建立一個真正敬虔的社會。
36.(甲)加爾文和法雷爾試圖在日內瓦怎樣行?(乙)他們制定了什麼嚴苛的規條?(丙)加爾文的極端手段造成了很多惡果,其中一個令人髮指的事例是什麼?他怎樣為自己的行動辯護?
36 出版了《原理》之後不久,加爾文被另一個來自法國的宗教改革家法雷爾(William Farel)說服,在日內瓦定居下來。他們並肩工作,把加爾文主義付諸實行。他們的目標是要把日內瓦轉變成上帝的城——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社會。他們制定了嚴苛的規條和刑罰,包羅一切事情,從宗教訓誨、教會禮拜以至公眾道德,甚至諸如公共衛生和防火等事也包括在內。一本歷史教科書報導說:「例如,一個理髮師由於被認為以不適當的方式修整新娘的頭髮,被判入獄兩天;新娘的母親和兩個女儐則因為幫助過理髮師而遭受同樣的懲罰。跳舞和打紙牌均會受法官處罰。」神學見解跟加爾文不同的人也受到苛酷的對待,最令人髮指的事例莫過於把西班牙學者塞爾維特(Miguel Serveto或Michael Servetus)活活燒死。——參看第322頁的附框。
37.加爾文的影響力怎樣伸展到瑞士國境以外?
37 加爾文繼續在日內瓦實行自己形式的改革,直至在1564年去世為止。至此歸正宗已勢力鞏固了。逃避迫害的外地新教改革家蜂擁到日內瓦去,吸收了加爾文宗的思想,然後各自回國發起改革運動。加爾文主義迅即傳到法國。在那裡,胡格諾派(法國加爾文宗新教徒的稱呼)受到天主教徒的猛烈迫害。在荷蘭,加爾文宗幫助人成立了荷蘭歸正會。在蘇格蘭,前天主教教士諾克斯(John Knox)熱心領導信徒,遵照加爾文宗的路線成立了蘇格蘭長老會。加爾文主義在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中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並且由清教徒將其傳到北美洲去。由此看來,雖然路德發動了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但在改革的發展方面,加爾文的影響卻深遠得多。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
38.威克里夫的工作怎樣在英格蘭引發了基督新教的精神?
38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可以追溯到威克里夫的日子,跟德意志和瑞士的改革運動關係並不大。威克里夫大力抨擊教士和強調聖經的權威,結果在英格蘭產生了基督新教的精神。他努力把聖經譯成英文,在這方面,別人更再接再厲。被迫逃離英格蘭的廷德爾(William Tyndale)在1526年出版他的新約英譯本。後來他在安特衛普被人出賣,結果在柱上受絞刑,遺體被燒掉。科弗達爾(Miles Coverdale)完成廷德爾的翻譯工作。1535年,全本聖經的英譯本面世。出版譯成通俗語文的聖經無疑是促成英格蘭宗教改革的一個有力因素。
39.亨利八世在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方面扮演什麼角色?
39 亨利八世(1491-1547)在位期間,英格蘭正式和羅馬天主教決裂。這個曾被教皇封為「信仰捍衛者」的君主在1534年頒布「至尊法案」,把自己立為英格蘭教會的元首。亨利也關閉修道院,並把修道院的財產分給貴族。此外,他也下令在每間教堂都放置一本英文聖經。可是,亨利所採取的行動其實基於政治理由過於宗教理由。他希望擺脫教皇的權威,特別想在婚姻問題上獨斷獨行。e除了名義上不是天主教徒之外,他其實在每一方面都墨守天主教的規條。
40.(甲)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英格蘭教會(安立甘宗)發生了什麼改變?(乙)結果有什麼不依從國教的團體在英格蘭、荷蘭和北美洲興起?
40 在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統治的悠長時期裡,英格蘭教會雖大致保留天主教的體制,在實踐上卻成了基督新教。教會不再效忠教皇,也廢除了教士獨身、告解和其他的天主教習俗;可是教會仍保留主教式的教會體制(安立甘宗),設有大主教和主教的統治階層,以及修士修女的修會。f這種保守作風引起了相當大的不滿,結果興起了多個不依從國教的團體。清教徒要求更徹底的改革,把羅馬天主教的一切習俗從國教內清除;分離派和獨立派則堅持教會的事務應該由當地的長老處理。許多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都逃到荷蘭或北美洲去,在那裡發展成公理宗和浸禮宗。此外,在英格蘭也興起了福克斯(George Fox,1624-91)創立的公誼會(貴格會)和衛斯理(John Wesley,1703-91)創立的循道宗。——請參閱下面的圖表。
有何影響?
41.(甲)根據某些學者的意見,宗教改革對人類的歷史有什麼影響?(乙)有些什麼問題需要我們認真考慮?
41 考慮過宗教改革的三大流派——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之後,我們必須停下來評估一下宗教改革的成就。無可否認,宗教改革改變了西方世界的歷史過程。赫斯特(John F. Hurst)在他所著的《宗教改革簡史》中寫道:「宗教改革的影響提高了一般人對自由的渴求,要享有更崇高、更純粹的公民權。新教影響所到之處,群眾變成更敏於爭取自己的權利。」許多學者認為,如果沒有宗教改革,我們今天所知的西方文化根本就不可能產生。但即便如此,我們仍須問道:在宗教方面,宗教改革有什麼成就?對於尋求真神,宗教改革對人類有什麼貢獻?
42.(甲)什麼無疑是宗教改革的最大成就?(乙)關於宗教改革的真正成果,我們必須提出什麼問題?
42 宗教改革的最大成就無疑是使一般人能讀到用自己語文譯成的聖經。人首次能讀到全本聖經,藉此在靈性上得到滋養。可是,所需的當然不只是閱讀聖經而已。宗教改革固然把人從教皇的轄制之下釋放出來,但除此之外,它有幫助人擺脫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支配他們的謬誤教義和信條嗎?——約翰福音8:32。
43.(甲)今日基督新教各教會大多數墨守什麼信經?這些信經聲稱相信什麼?(乙)宗教改革所促成的自由精神和紛亂情況,對人類尋求真神有何影響?
43 差不多所有基督新教教會都墨守同樣的信經——尼西亞信經、亞大納西信經、使徒信經。這些信經聲稱相信一些受天主教倡導了多個世紀的教義,例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地獄永火等。這些不符合聖經的道理使人對上帝和他的旨意懷有歪曲的觀念。基督新教宗教改革的自由精神產生了無數教派和分支。這些宗派非但沒有幫助人尋求真神,反而把人導向許多紛亂的歧途。事實上,這種紛紜混亂的情況使許多人質疑是否有上帝存在。結果怎樣呢?19世紀捲起了無神論和不可知論的狂瀾。我們將會在下一章討論這個問題。
[腳注]
a 教皇頒發的赦罪書函。
b 革出教門,失去參與天主教教會禮儀的權利。
c 路德十分堅持「惟獨因信稱義」的概念,因此他在自己的聖經譯本中,把「惟獨」一詞加插在羅馬書3:28裡。他也懷疑雅各書的真確性,因為該書宣稱:「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2:17,26)他未能看出保羅在羅馬書所談及的其實是守猶太律法的行為。——羅馬書3:19,20,28。
d 1525年,路德和馮·波拉(Katharina von Bora,曾當修女,後來從西多會修道院出走)結婚。他們生了六個孩子。路德說他為了三個理由結婚:為了取悅父親;為了折辱教皇和魔鬼;為了在殉道前確立所作的見證。
e 亨利八世有六個妻子。他違反教皇的意願,取消了第一宗婚姻,並跟另一個妻子離婚。他有兩個妻子被他斬首,兩個妻子死於自然。
f 《英王詹姆斯譯本》一類的英文聖經把希臘文的e·piʹsko·pos一詞譯作「主教」。
[第322頁的附欄或圖片]
《論三位一體的謬誤》
受過法學和醫學訓練的西班牙人塞爾維特(1511-53)在20歲的時候出版了《論三位一體的謬誤》(De Trinitatis erroribus)一書。他在書裡聲明自己「不會運用三位一體這個名詞。這個名詞並不見於聖經,看來只是徒令一個哲學謬誤持續下去而已」。他棄絕三位一體的教義,認為這教義「無法理解,從事物的本質來看是沒有可能的,甚至可說是褻瀆上帝」!
由於塞爾維特勇敢發言,他受到天主教會的譴責。但是將他逮捕、審訊,然後用火慢慢燒死的卻是加爾文宗的信徒。加爾文用以下的話為自己的行動辯護:「教皇的黨徒以苛酷的手段捍衛自己的迷信,殘暴不仁地濫流無辜人的血;既然如此,基督徒法官若在捍衛確鑿不移的真理方面竟沒有他們那麼熱心,難道不覺得羞恥嗎?」加爾文的宗教狂熱和一己私怨蒙蔽了他的判斷力,也扼殺了基督徒的原則。——可參閱馬太福音5:44。
[圖片]
加爾文(左)把塞爾維特(右)當作異端分子活活燒死
[第327頁的附欄]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基督教國各主流宗教簡譜
叛道開始- 第2世紀
羅馬天主教會
第4世紀(君士坦丁)
第5世紀科普特教會
雅各派教會
公元1054年東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
羅馬尼亞正教會和其他正教會
16世紀宗教改革
路德宗
德意志路德宗
瑞典路德宗
美國路德宗和其他路德宗教會
安立甘宗
主教派
循道宗
救世軍
浸禮宗
五旬節派
公理宗
加爾文主義
長老會
歸正宗
[第307頁的圖片]
16世紀的木刻顯示基督斥逐兌換銀錢的人,正好跟教皇售賣贖罪券形成強烈對照
[第311頁的圖片]
胡斯死在柱上
英國宗教改革家兼聖經翻譯家威克里夫
[第314頁的圖片]
路德(右)抗議托缽修士台徹爾兜售贖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