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禱告才能蒙上帝垂聽
既然在遠古時候,人已感到有向上帝禱告的需要。由於意識到自己的卑微,沒有幫助便不能上達天聽,他們遂發明了許多禱告的「輔助物」。
有些人使用祈禱書。他們誦讀為各種場合而寫的禱文,希望這些禱文會幫助他們獲得上帝恩寵。有些人向聖人禱告,懇請聖人為他們向上帝代求。另一項普遍行動便是誦念禱文和使用念珠數算誦念的次數。
可是,甚至在許多教會慣常使用輔助物的宗教領袖也認為使用這些東西是不夠。他們認為人類語言不宜於向上帝禱告,於是他們以方言,即人所不能明白的言語,去祈禱。
羅馬天主教教士兼美國新墨西哥州斐卡斯市班納迪修道院院長大衛革拉斯說:「我活得愈久,愈發覺我們不懂得怎樣禱告。」他主張用「方言」禱告可能讓聖靈「授予你一個完全的禱告」,並補充說:「你要明白,神與人之間有溝通意見的隔膜存在,它必需以橋梁渡過,方言也許是橋渡的方法。」
可是,留意聖經的指示卻令人深感興趣。它報導關於耶穌和他門徒的教訓和習慣和列舉其他古代忠心人士的行動,但聖經並沒有說明早期基督徒和耶和華上帝之間有「溝通意見的隔膜」存在。
你也許喜歡把這些「禱告輔助物」逐一考慮,看看它們是幫助抑或阻礙真正的禱告。然後考慮聖經所說,真正能為上帝所垂聽的禱告。
使用祈禱書
這件事雖使今日許多人感覺詫異,聖經絕沒有提及任何人需要一本祈禱書才知道要向上帝說些什麼。由人所想出和寫下的正式祈禱書沒有一本會被古代上帝百姓在祈禱時使用過。
聖經將上帝稱為父。(羅馬書1:7)你能想像你的兒女要對你讀出別人在書中所寫的話才能說「求你」、「謝謝你」、「請指示我怎樣行」或「我有難題需要你的幫助」嗎?
誠然,聖經載有許多美好的禱告。詩篇一書輯集了不少讚美和感謝上帝的頌歌其中有些是辭藻美麗的祈禱。當然,體會禱告權利的人會審慎措辭,使它與向慈愛上帝禱告的權利一致。但聖經也表明我們的禱告可以十分簡單。
耶穌基督在比喻中提出一個顯著的禱告例證。他述說一個謙卑的稅吏,他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有什麼比這話更簡單呢?可是,耶穌說:「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那人便是甚至在向上帝說話也自高的法利賽人。——路加福音18:9-14。
聖經中列舉的禱告——包括辭藻美麗的詩篇——表明人與上帝的交誼。耶和華的古代僕人並不認為上帝僅是宇宙中一股抽象的「善良力量」。反之,他們承認他是一位大能的靈體。他們稱他為耶和華,使用他所自道的高名。這影響到他們對他說話的方式。他們懇求他賜恩。他們請求他的祝福。他們乞求他的寬恕。——詩篇39:12。
不錯,人能對上帝講話,上帝會加以聆聽,的確是令人驚奇的事,但聖經卻描述到這樣的關係。詩篇139篇以美妙的筆觸說出耶和華的能力專注於一個人的身上。你若認為上帝不會對你作個別的關懷,可以閱讀整章詩篇,大衛在其中一部分說:「耶和華啊,你已經鑑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詩篇149:1-3)體會到這種關係使以往的上帝僕人能直接向上帝表達懇求和讚美的意念。
上帝知道我們的缺點和限度。當然,我們在祈禱時應該盡量使措辭得當。但我們所說的卻比所讀的更能代表我們的思想。使用別人在祈禱書上所載的話實際上奪去了我們對上帝所表達的誠懇和親切。
我們應該向「聖人」祈禱嗎?
聖經沒有說早期基督徒曾向「聖人」祈禱。它沒有告訴我們需要聖人作「居間者」或為我們向上帝代求。聖經沒有例證表明上帝忠僕曾求問任何死了的人或試圖向死人求福。a事實上,聖經表明死去的「僕人」並不能這樣行,因為它說死了的人,「毫無所知」。據聖經所說,死者沒有知覺地在墳墓中等候復活。——傳道書9:5,10;約翰福音5:28,29;11:24。
因此,聖經不但沒有叫我們向聖人祈禱,反之,它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立比書4:6)是故,法國有一句諺語,「與良善的主一同作事比與聖人作事為佳」雖然有人說這話是想像出來的,但其中頗有道理。
對上帝禱告有異於上訴古代歐洲君王,在這些君王治下,「識得朝廷的人」也許比案中的曲直更為重要。據聖經所載的早期基督徒行動看來,他們向上帝禱告除了通過耶穌基督的名之外並沒有以為需要通過任何人。耶穌自己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他也說到要「奉他的名求」。——約翰福音14:6,14。
《新天主教百科全書》承認早期基督徒向上帝禱告而非向聖人禱告,它說:「在新約裡,所有禱告,包括私下以及公開儀式的禱告,通常都是通過基督向上帝禱告的。」它並且說:「禱告應該是人與上帝交誼的一種表示。」——第11卷670,673頁。
由於具有「與上帝的交誼」便不需別人代你講話——好像非此不可。基督徒不必因為害怕向上帝直接禱告而要通過「聖人」。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表明我們不需要經由這些代求者去祈求上帝,因為我們通過耶穌「坦然無懼」的向上帝講話。保羅教訓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14-16)我們若在禱告中「坦然無懼」,便不需其他代求者。
念珠又如何?
你若查考一下聖經便會發現其中沒有記載人們需要念珠或類似的工具去暗記祈禱次數。事實上,聖經沒有表明要把相同的祈禱重複又重複。
誠然,聖經鼓勵基督徒「禱告要恆切」。(羅馬書12:12)但這並不意味到把同一句話反覆述說。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馬太福音6:7,8)倘若腦中所記的祈禱不必說了又說,顯然也不必要用念珠來暗記說了多少次。
「方言」是否滿足需要?
鑑於人類的局限,「方言」會幫助聖靈去「授予你一個完全的禱告」嗎?懷持此種見解的人忽略了聖經所載的親密禱告。禱告並不等於魔術公式,依樣重複會帶來裨益。反之,禱告所著重的是我們向上帝講話,表示感謝和提出要求的方式。
你最欣賞孩子的哪一樣表達方式,是單純而誠摯的感謝,抑或是別人所教,但顯然是他所不明白的絢麗詞語?那末,認為一位智慧和慈愛的天父欣賞你的單純,誠摯的懇求和表達勝於外界所授的不明不白的話豈非很合理嗎?
詩篇執筆者並沒有說他曾以「不明不白的方言」祈求上帝。反之,他說:「耶和華啊,我一心呼籲你,求你應允我。」(詩篇119:145)倘若說話的人連自己也不知話中之意又怎能衷心表達呢?——哥林多前書14:14,15。
耶穌曾立下禱告的榜樣。它是十分簡單的。這個模範禱文(通常稱為「主禱文」或「我們的父」)載於馬太福音6:9-13它使我們對合適的禱告有正確的看法,首先是上帝的名,他的王國以及他的旨意行在地上。然後提出個人的需要(包括「今日食物」的簡單物質需要,赦免罪過和拯救脫離惡者撒但魔鬼的試探。
「主禱文」沒有辭藻華麗,高談闊論之處。事實上,在(英文)《聖經新世界譯本》中,模範禱告僅有59字。其中沒有一字難於了解。沒有一部分屬於人所不知的方言。禱告的人明白自己所求的是什麼,他以簡單方式祈求,正如人對一位慈父說話一般。實際上,耶穌在模範禱告的序言中保證說:「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馬太福音6:8。
以「方言」禱告的人有時聲稱他們用的是「天使的話」。可是,聖經沒有提及耶穌基督曾用特種語言向他的天父禱告。聖經所載關於耶穌自己的禱告並沒有超乎人類語言的表達能力之外。今日有任何人能比耶穌有更大的事要向上帝說嗎?
請考慮耶穌在受死的晚上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的簡短之處:「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馬可福音14:36)有什麼比這更簡單的呢?可是,耶穌自己卻作出這樣的禱告。他在臨死時的最後禱告甚至更直接。在路加福音23:46(《新修》)我們讀到:「耶穌大聲呼喚說:『父啊,我將我的靈託付在你手裡。』說了這話,就斷氣了。」
怎樣得蒙垂聽
我們已經看出,禱告之得蒙垂聽並非有賴於書中的特別禱文或訴諸「聖人」。它不倚靠以念珠數算多次重複的話。它也不倚靠使用「方言」去說我們所不懂的話。反之,我們的禱告得蒙垂聽需要通過耶穌基督轉達和衷心服從上帝。
使徒約翰寫道:「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的心若不責備我們,就可以向上帝坦然無懼了;並且我們一切所求的,就從他得著,因為我們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悅的事,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翰一書3:21-23。
我們的禱告必須和上帝旨意及其目的一致。因此約翰說:「我們確實知道,如果我們照著他的旨意求,他都會垂聽。」——約翰一書5:14,《現譯》。
箴言說:「耶和華遠離惡人,卻聽義人的禱告。」(箴言15:29)那些服從上帝誡命,和他的旨意一致地作禱告的人獲得保證,他必會側「耳」垂聽他們的祈求。——詩篇10:17;彼得前書3:12。
耶和華上帝讓我們在禱告中親近他,這在他的方面是極其紆尊降貴。這樣的關係是一項無上的權利。我們若體會到這是親近上帝的機會,我們若一心敏於服從他的旨意,我們的頭腦便會使我們作出正確的決定,引導我們按照他的方式行事,以期獲致上帝的嘉許。這會有什麼結果呢?與人和上帝的「溝通意見隔膜」剛好相反。門徒雅各適切地寫道:「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雅各書4:8。
[腳注]
a 羅馬天主教《杜亥聖經譯本》把「從死人尋求真理」列入「主所憎惡的事」之中。(申命記18:11,12)雖然這節經文是指巫術而言,但卻使人警覺到不應向死人——即使是「聖人」——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