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所像的東西
「上帝的國好像什麼?我拿什麼來比較呢?」——路加福音13:18。
1,2.藉著在教人方面採用比喻,耶穌應驗了什麼預言?
十九世紀之前當耶穌基督在地上時,比喻是他所用的教導方法中一個顯著的部份。在這方面他應驗了一個聖經預言。使徒馬太利未所寫的耶穌生平記載向我們指出這件事實。這位傳記家告訴我們:
2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馬太福音13:34,35;詩篇78:2。
3.與上帝的王國有關的比喻可以稱為什麼?耶穌怎樣介紹這些比喻?
3 我們大可以將特別與上帝的彌賽亞王國有關的比喻稱為王國比喻,有時耶穌用以下的話介紹這些比喻,「天國又好像」或「上帝的國,我們可用什麼比較呢?」或「我拿什麼來比上帝的國呢?」——馬太福音13:47;馬可福音4:30;路加福音13:20。
4,5.(甲)耶穌作了多少比喻?他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作了一系列什麼比喻?(乙)據路加福音13:17-21透露,耶穌在什麼情況之下作出關於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
4 聖經報導耶穌作了三十個比喻。根據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記載,有一次耶穌一連作了七個彼此有密切關係的王國比喻。第一個是撒種者的比喻,然後是麥子和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麵酵的比喻,藏在地裡的寶貝的比喻,重價珠子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馬太福音13:1-50)福音的執筆者路加以不同的方式介紹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說:
5 「耶穌說這話,他的敵人都慚愧了;眾人因他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了。耶穌說:『上帝的國好像什麼?我拿什麼來比較呢?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裡,長大成樹,天上的飛鳥宿在它的枝上』。又說:『我拿什麼來比上帝的國呢?好比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路加福音13:17-21。
6.既然耶穌在眾人因他所作的事而歡欣鼓舞之後作出比喻,讀者可能以為耶穌想用比喻說明什麼事?
6 由於「眾人因他所行一切榮耀的事,就都歡喜了」,讀者也許會以為耶穌對眾人的歡欣鼓舞所生的反應,是說出兩個預言性的比喻,藉此表明上帝的王國不會像他在較早時候(路加福音12:32)所表示一般,僅由一「小群人」所組成。反之這個王國會大為擴張,直至整個人類世界均好像雀鳥一般棲息於這王國的蔭庇之下。再者,世上的億萬人類都會充滿基督教的純真教訓。例如神學博士H.A.W.梅耶所著的《馬太福音評釋手冊》(1884年英文版)在259頁第三段說:
芥菜種的比喻志在表明彌賽亞王國成員所構成的群體,亦即未來的王國中由上帝百姓所組成的政治團體,注定會由一個細小的開始發展為一大群人,因此會大為擴張;……「他們由一小群增加到無可勝數。」在另一方面,麵酵的比喻目的是要表明彌賽亞王國的具體影響(以弗所書4:4及其後)會怎樣逐漸瀰漫於其未來臣民的全體中,藉此整個群體都進到適當的屬靈情況而有資格進入天國。
7,8.在此之後路加報導有人提出什麼嚴肅的問題?然後耶穌作了什麼與王國有關的比喻?
7 可是,有一件耐人尋味的事實值得我們在此加以考慮,那便是:福音的執筆者路加在記錄了耶穌的這兩個比喻,並描述耶穌週遊各地教訓人之後,他隨即提及有人向耶穌說:「主阿,得救的人少麼?」耶穌的回答是否看來與這人的問題一致呢?耶穌是否表示王國會由一「小群」人所組成呢?——路加福音13:22,23。
8 請聽聽:「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你們站在外面叩門說,「主阿,給我們開門。」他就回答說,「我不認識你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上帝的國裡,你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路加福音13:23-28)因此,凡是想進「窄門」的人都必須作一番努力才行。——請也留意路加福音13:5-9。
9.在《守望台》1881年四月刊所登載的文章中,J.H.柏登怎樣解釋麵酵的比喻?
9 《錫安的守望台》在1881年四月刊第5頁刊登了J.H.柏登討論麵酵的比喻的一篇文章。他在討論中說:
這件工作的進展和輝煌的成功看來由救主的比喻加以說明,他在比喻裡將天國比作麵酵,一個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到全團都發起來。馬太福音13:33。對這項解釋的一項看來頗有道理而且相當有力的反對理由是,聖經將麵酵和道理的酵稱為不潔和腐敗的因素。救主會以一種腐壞的因素和過程去代表天國嗎?我們意識到救主在這個比喻裡只採用酵的一種特色而已,即酵的擴散力。酵會不斷發揮作用,直到工作完成為止,同樣地上帝的王國也會繼續發揮作用,直到將咒詛除去為止。
10.1900年五月十五日的《守望台》怎樣論及麵酵的比喻?
10 可是,《錫安的守望台》在1900年五月十五日刊154頁對上述見解提出異議。它在「麵酵的比喻」的次標題之下說:「酵在聖經裡自始至終代表腐敗:在其他所有事例上聖經均將其用來代表罪惡、不潔和具有染污影響的東西。……認為我們的主在這裡將酵一詞用在一種好的意義上,正如一般基督教人士所想像一般,以之代表聖靈的若干恩澤,這種見解看來並不合理。反之,我們意識到耶穌在他的一切教訓上都是首尾一貫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他不會將酵用作公義的象徵,猶之乎他不會以痲瘋為聖潔的象徵一般。
11.1910年六月十五日的《守望台》怎樣解釋麵酵的比喻?
11 《守望台》在1910年六月十五日刊205頁表達同一的思想。它在「藏於麵裡的酵」的標題下說:「『麵酵』的比喻(33節)表明,正如聖經所預言,教會將如何陷入敗壞的情況中。正如婦人會將酵放在製餅的麵團裡,結果全團都發起來,基督的教會也會有同一的遭遇;全家人的糧食均會變成發酵腐壞。每一部份都或多或少受到瀰漫全團的謬誤道理之酵所影響。因此在今日,耶穌和使徒所傳授的差不多每個道理均受到黑暗時代的謬誤見解所腐化或歪曲。」——可參閱《守望台》1912年六月十五日刊198,199頁,在標題「麵酵的比喻」之下的資料。
酵與酒
12.上述《守望台》的投稿者可能提出什麼異議?他可能提及耶穌所說關於酒和酒袋的什麼比喻?
12 J.H.柏登若像《守望台》的編者C.T.羅素一樣當時仍然在世,他可能對《守望台》在1900,1910和1912年所刊登的上述文章提出異議。他也許會堅持要《守望台》繼續「只採用酵的一種特色,即酵的『擴散力』」。既然酵的擴散力是由發酵作用所促成的,他也許會辯稱發酵便是發酵,我們應當以客觀的眼光去看這件事。他可能引用耶穌在馬太福音9:17所說的話:「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唯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也可參看馬可福音2:22,路加福音5:37,38。
13.(甲)酒的發酵被用來象徵怎樣的東西?(乙)有鑑於此,關於麵酵促成的發酵作用所含的象徵性意義,有些什麼問題發生?
13 由於新酒仍然繼續發酵和產生氣泡,它會使失去張力的舊酒袋爆烈。酒的發酵作用達成一個良好的目的,因此在這裡發酵被用來象徵一件好的東西。但這是否足以證明麵酵所產生的發酵作用在婦人將酵藏在三斗麵裡,直到全團都發起來的比喻中也被用來象徵一件好的東西呢?雖然聖經通常用麵酵代表敗壞邪惡的東西,這種用法有沒有一兩個例外情形呢?聖經是否以二重的方式運用麵酵作象徵,一方面代表美好公義的東西,同時也代表敗壞、邪惡的東西呢?
14.什麼事實表明聖經並沒有將酒的發酵與麵酵所促成的發酵同樣看待?
14 既然在逾越節和其後七日的節期中,律法准許人喝酒,但卻嚴厲禁止人吃任何有酵的餅,違者甚至會被判處死刑,我們又怎能辯稱聖經以二重的方式運用麵酵作象徵呢?(利未記23:5-13;路加福音22:7-20)因此,聖經是否將所有的發酵及其擴散力都一視同仁呢?聖經是否將發酵所產生的擴散力視為考慮的唯一因素,不論發酵作用是由什麼所促成的呢?聖經的答案是,絕不然!若非如此,我們就不會見到在逾越節及其後一週的除酵節中看來矛盾的現象了。
15.在發酵一事上,什麼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所指的是一件好事嗎?
15 所以,顯然決定發酵究竟象徵好事抑或壞事的因素並不是具有擴散力的發酵作用本身。反之,決定的因素是為了促成發酵作用而加進的東西。在聖經裡,發酵(作為一個因素而言)並不是與促成這種作用的東西分離的。因此,製酒時自然發生的發酵作用並非被視為與加進麵酵之後所促成的發酵作用無異。a因此一個人若根據裝在新酒袋裡的新酒繼續發酵一事聲稱製餅時加進麵團中的酵母乃是代表美好公義之事的一個象徵,他便強詞奪理了。他的論據並沒有任何聖經根據。由於這緣故,柏登在1881年四月的《錫安的守望台》雜誌中提出的論據並不能成立。上帝所感示的聖經使我們不得不將麵酵所象徵的意思加以區別。因此麵酵的比喻所指的並不是一件好事,剛好相反,它所指的乃是一件壞事。但是我們會在稍後的討論中進一步談及這件事。
「天國好像」各種東西
16,17.為什麼也許有人會因為耶穌介紹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的方式而對以上所說提出異議?但是耶穌以什麼方式介紹關於魚網的比喻?魚網被用來做什麼?
16 耶穌這些含有預言性的比喻現在正發展到應驗的高潮了。上述在1900,1910和1912年的《守望台》雜誌中提出的解釋今日仍然正確嗎?的確是的!有些研究聖經的人可能提出異議,因為他們指出,耶穌說「天國」好像麵酵和芥菜種。(馬太福音13:31-33)不錯,但是我們也必須記得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所載的一系列比喻的第七個亦即最後一個說:
17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馬太福音13:47-50。
18.(甲)因此關於魚網的比喻以及聰明與愚拙的童女的比喻,有些什麼問題發生?(乙)耶穌所說「天國好像」這句話顯然是什麼意思?
18 現在,我們知道「天國」,亦即上帝的彌賽亞王國,是由羔羊耶穌基督和他144,000個門徒,屬靈的以色列人,所共同構成的。(啟示錄7:4-8;14:1-5)因此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問題:耶穌的意思是不是說,由144,000個分子組成的王國階級好像魚網一樣,其中包括「惡人」和「義人」,而這個網是由耶穌基督手下的天使所操縱的呢?我們也記得耶穌介紹另一個比喻時說:「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燈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馬太福音25:1,2)我們是否應當以為由十四萬四千零一個分子組成的王國階級有一半是愚拙的人,另一半則是聰明的人呢?當然不是!因此當耶穌說:「天國好像」某件事時,他的意思顯然是在與天國有關的事上,有一個特色與這點或那點相似。或者與王國有關的某件事會好像他所描述的事一般。
19,20.(甲)為了獲得正確的了解,關於這一系列比喻的目的,我們必須知道什麼?(乙)據耶穌自己說,他對人說話時為什麼要用比喻?
19 鑑於這句話所含的意思,耶穌可以用比喻去說明「天國」或上帝的彌賽亞王國的不良發展以及良好發展。為了獲得正確的了解,我們必須留意到耶穌說某個比喻或一系列比喻的目的。耶穌本人曾告訴我們他說比喻的目的何在。在他說了撒種者的種子落在四種泥土上的比喻之後,門徒問他說:「[你]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請留意耶穌怎樣回答:
20 「因為天國的奧祕只叫你們[門徒]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引用以賽亞書6:9,10]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在他們身上正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馬太福音13:10-15。
21.(甲)藉著耶穌運用比喻,以賽亞書6:9,10的預言怎樣在以色列人身上獲得應驗?(乙)關於四種土地的比喻怎樣表明同一件事實?
21 這便是耶穌要用比喻對以色列人說話的用意;為了應驗詩篇78:2的預言;藉著這些比喻,耶穌表明以賽亞書6:9,10的預言會獲得應驗,卻只有少數人,只有一群餘民,會接受他在信息而成為配得「天國」的真正基督徒。例如在撒種者的比喻中,耶穌談及四種土地,其中三種均沒有生產力。只有好土才能在宣揚王國信息方面產生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的收成。(馬太福音13:3-8)在這系列的比喻中,第一個便主要論及對「天國」不利的發展。
22.在耶穌論及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中,以賽亞書6:9,10的預言應驗在那個階級身上?
22 在耶穌接著所說的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中,仇敵將稗子撒在麥田裡,以致當收割的時候來到時田裡雜有許多稗子。耶穌解釋說「好種」是受膏的真正基督徒,亦即「天國之子」。稗子則與此相反,他們是基督徒;事實上他們是「惡者之子」,而惡者便是撒播他們的魔鬼。收割的時候是「世界的末了」,亦即現在我們所處的時期。我們若看看自1919年春季以來一直在進行中的屬靈收割工作,我們見到什麼呢?在天使引導之下被召集起來的「天國之子」僅是一小群餘民而已;今日在舉行主的晚餐時,只有一萬人左右領食餅和酒的象徵物。自從1948年(報告透露該年共有25,395人領食)以來,這群人的數目逐漸減少。在另一方面,冒牌的「天國之子」,應驗了以賽亞書6:9,10的預言的基督教國各教會成員,卻數達十億之巨。——馬太福音13:24-30,36-43。
23.在關於隱藏的財寶的比喻中,有多少人採取積極行動?
23 在關於「藏在地裡的寶貝」的比喻中,只有一個人尋得寶藏而「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其他所有人都將他們的價值應用在其他方面,因為他們的眼睛彷彿「閉著」一般,以致看不見這塊地所蘊藏的財寶。——馬太福音13:44。
24.在關於重價的珠子的比喻中,有多少買賣人願意付出所需的代價?
24 在關於「重價的珠子」的比喻裡,只有一個「買賣人」渴望獲得稀世的名珠。只有他才「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其他所有的商人都找尋他們認為寶貴的東西,很可能是一些並不需他們變賣一切所有才能買得的東西。——馬太福音13:45,46。
25,26.(甲)魚網和麥田的比喻在什麼時候達到應驗的高潮?(乙)這些預言怎樣對「義人」及對冒牌的基督徒獲得應驗?
25 在魚網的比喻中,由預表天使的漁夫們所使用的這項捕魚工具捕得「各樣水族」,有些是遵守摩西律法的猶太人可以吃的,其他則是律法禁人吃的。只有宜於食用的魚才被「收在器具裡」,其他的均被視為可憎之物而棄去。——馬太福音13:47-50。
26 自1914年世界進入「末期」以來,我們在地上見到關於麥田的比喻達到應驗的高潮。「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的工作正在上帝的聖潔天使隱形指揮之下進行,但是在與「天國」有關的方面,我們留意到什麼事實呢?被召承受天國的「義人」是否佔世界人口的大多數呢?剛相反,他們只是數目有限的一小群屬靈餘民,可是基督教國各教會中期望死後到天上去的教友數目卻達億萬之巨。以賽亞書6:9,10的預言正應驗在這些冒牌的基督徒身上。這些人會被扔進行將來臨的「大災難」之「火」中。(馬太福音13:47-50)因此基督教國這個冒牌的「天國」絕不是任何人可以投靠的避難所。
[腳注]
a 「酒精的發酵過程需要仔細的控制才能產生上等的酒——葡萄皮上通常布滿細菌、黴和酵。野酵,如Pichia,Kloeckera和Torulopsis等,時常比酒酵Saccharomyces的數目更多。雖然屬於Saccharomyces類的酒酵通常被視為在促成酒精發酵方面較為有效,其他種類的酵母也可以改善酒的味道,特別在發酵的初期為然。由於Saccharomyces更擅於將糖化為酒精,而且對酒精的抑制影響抗力較強,所以較常受人採用。」——《大英百科全書》第19卷,1974年版,879頁,「發酵」的題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