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真理「深入」學生的腦中和心中
1.基督徒傳道員有時會有什麼可悲的經驗?
一個嬰孩若在誕生之後幾個月或一年,當他開始生活之後不久便突然染病死去,那是一件多麼悲慘的事。遭遇這種悲劇的父母心中感覺與有些基督徒傳道員的感覺頗相似;這些傳道員花了許多個月或甚至幾年的時間幫助一個人獲得聖經的知識,用上帝的道的「靈奶」餵養這人,見到這人採取立場公義,甚至進而參加傳道工作——然後見到這人突然在靈性上軟弱下來,終於陷入死亡一般活動完全停止的情況中。(加拉太書4:19;哥林多前書3:2;帖撒羅尼迦前書2:7,8)很不幸地,這種情形確會發生,有時甚至在每週連個開始參加傳道工作的人當中便有一個半途而廢。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發生呢?這種情形有辦法補救嗎?
2.我們留意到許多捨棄永生之道的人具有什麼弱點?這引起一些什麼問題?
2 事實表明許多在踏上永生的道路之後半途而廢的人時常對上帝的道缺乏真正的了解。在1968年,普世的耶和華見證人平均每個月主持977,503個免費的家庭聖經研究。結果有82,842個人表示他們在服從的磐石根基上建築;他們跟從上帝的愛子所立的榜樣以水浸禮象徵他們獻身遵行上帝的旨意。這些人會有始有終嗎?抑或他們當中有些人會像以往許多人所為一般半途而廢呢?既然有幾十萬人現今仍在研讀中,凡是有份對這些尋求真理者施行聖經教育的人都應該認真地問一問自己:這些在將來可能成為王國宣揚者的人是否真正了解聖經的信息,了解聖經的原則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上對他們有什麼意義呢?這問題的答案大部分有賴於我們怎樣回答其他幾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與這些人研讀聖經呢?我們對這些人的福利究竟關懷到什麼程度呢?(哥林多後書12:15;腓立比書2:17;帖撒羅尼迦前書2:8)我們在使真理「探入」他們的腦中和心中這件事上究竟有效到什麼程度呢?
3.我們與感興趣的人研究聖經的目的應該是什麼?
3 對這些新近感興趣的人,我們應該懷有,而且亦很可能實際懷有,使徒保羅對以弗所的信徒所懷的熱望。他為他們所作的祈求是,「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以弗所書3:17-19)當然,保羅所關心的絕不僅是能夠「報告有一個家庭聖經研究以求達到目標」而已。他亦沒有因為他所幫助的人對上帝的旨意獲得一種膚淺的認識便感覺滿足了。反之,他要他們看清楚真理的全貌,真理的「長闊高深」。他想幫助他們的腦中,同時也住在他們的心裡,使他們心中充滿對基督的愛。無疑我們希望今日所有像綿羊一般的人也達到這個地步,豈不是嗎?我們也想幫助他們擴大他們對上帝的旨意的認識,加深他們的了解,並對將來養成一種目光遠大的看法;我們想增加他們對上帝的安排的體會,使他們的思想和行事方式均符合上帝的標準。當然他們無法在一夕之間便達到這個地步;首先這些人需要我們幫助他們成為「有根有基」。他們可以怎樣有效地幫助他們呢?
4.為什麼堅持用一種一成不變的固定方式主持聖經研究是不智的?
4 我們應該永不忘記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因此我們必須按照他各人的特別需要和環境予以個別的注意和幫助。(請與羅馬書14:1-8;哥林多前書9:20-23比較)由於這緣故,耶和華見證人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方法與感興趣的人主持家庭聖經研究。他們的「問答式」教導法並不是機械死板的。他們最近出版的「你的道是我腳前的燈」一書(第94頁)說:「我們並沒有硬性的規定應以什麼方式主持研究,但應該確知學生真正了解所討論的要點。」我們若懷著正當的動機,就無疑不需要許多規定才能幫助另一個人了解上帝的道。
5.(甲)什麼例證表明來自上帝組織的提議是切合實際的?(乙)在這件事上,訓示的最好來源是什麼?
5 同時,耶和華見證人從他們的大會及每月出版的王國傳道員月報獲得很多關於教導方法和聖經教育的良好建議。這些切合實際的提議對於裝備他們從事傳道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在過去十年中他們獲得了輝煌的成績,一共幫助了超過650,000人進至獻身給上帝而受浸的地步。但除了這些有益和切合實際的提議之外,我們還有實際的聖經榜樣和訓示去指導我們。我們對於考慮這些訓示作過多大的注意呢?鑒於這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我們對於盡量運用這些建議關心到什麼程度呢?——提摩太前書4:16。
最佳的導師
6.在什麼方面耶穌所從事的教導工作特別值得注意?
6 我們還有什麼榜樣比上帝的愛子基督耶穌所立的榜樣更好呢?他乃是一切像綿羊一般馴良的人的完美導師。聖經無疑有很好的理由將他的教導方法記錄下來。當你閱讀關於他的傳道工作的記載時,什麼使你獲得深刻的印象呢?也許是他的教訓的簡單。他所用的方法並不複雜,但他總是對人表現深切的關懷;他懷著仁愛的熱望要教導他們認識與他天父的旨意有關的真理。(馬太福音9:35,36;馬可福音6:34)這乃是第一個必要條件,若沒有這種品質其他一切都會變成毫無價值。(哥林多前書13:1,8)這種仁愛的關懷使耶穌在他的教育工作上忠實可靠。有一次他對撒該說,「快從樹上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撒該可以確知耶穌必定會實現他的諾言。——路加福音19:1-6。
7.耶穌在教人時總是將什麼事謹記在心?
7 耶穌對個別的人所表現的真摯關懷也非常值得注意。雖然他時常教導大群的民眾,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和需要。每個人也必須為自己對上帝交帳。(羅馬書14:12)因此,不論是尼哥底母、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馬利亞、馬大、或使徒之一,耶穌均將其視為個別的人而予以仔細的留意。(約翰福音3:1-21;4:7-26;路加福音10:38-42;22:31-34;約翰福音20:24-29)他所作的教導絕不是平凡乏味或機械呆板的例行慣事。他所關心的不但是學生的頭腦,同時也包括他們的心靈。我們也應該認真考慮一下我們怎樣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與我們研讀聖經的人。
憑著悟性傳授真理
8.基本地說來,談話包括兩件什麼事?在教人方面,這兩件事的那一件通常需要更大的留意?
8 你曾試過停下來想想,基本地說來,當你對另一個人談話時,你其實只能做兩件事嗎?一件是:你能夠供給知識。另一件是:你能夠提出問題。雖然有許多種不同的知識和許多種不同的問題,基本上說來所有的談話均可以歸納為這兩類。在我們所主持的聖經研究中,真正重要的知識來自聖經和我們所採用的聖經輔助讀物。但是,我們若想使聖經的知識深深透入學生的腦中和心中,我們的成功大大有賴於運用問題。問題的確具有很大的價值,也許超過我們通常所意識的程度。
9,10.(甲)在接受教導方面,成年人怎樣有異於兒童?(乙)這件事強調我們在教導方面有什麼需要?
9 由於天性,兒童通常一碰到不了解的事便會問「為什麼,」這是任何父母都可以作證的。可是成人卻時常不同;有些人很敏於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許多人若不願意將自己腦中的問題提出來。他們可能看來同意某本聖經研究輔助讀物所論及之點或我們向他們所解釋的資料,或甚至他們親自在自己的聖經裡所讀到的話。他們甚至可能說,「不錯,我明白。」但他們卻可能並不真正了解。(約翰福音11:11-14)你可能過了很久之後才看出他們其實並不了解。當你們討論較深的資料時,學生根本無法了解,由此表明當你們在較早的研究中考慮聖經的基本道理時,學生並沒有獲得正確的了解。——哥林多前書3:1,2。
10 這表明什麼呢?這件事有力地表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用教科書之外的其他問題引使他們發表自己的一件是非常重要的。與其直截將答案告訴學生,用適當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聖經的答案之上會對他有益得多。(請與保羅在加拉太書3:1-6所用的方法比較一下。)向學生指出教科書中的答案所在,然後叫他將答案逐字讀出來,好像是他自己的回答一般,這也不會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他可能將答案讀出來,但是他了解他所讀的嗎?他相信嗎?馬太福音24:15表明當我們閱讀上帝的道時,怎樣行是很重要的呢?——請也參考使徒行傳8:30-35。
11,12.(甲)基督教國錯誤的「教義問答」教導使它的分子陷於什麼軟弱無能的狀態?(乙)明智地運用問題怎樣可以有助於克服這個弱點?
11 正如使徒彼得說,我們想「激發學生清晰的思想能力。」(彼得後書3:1,《新世》)今日地上有億萬的人自稱為基督徒,可是他們卻很少或毫不了解聖經。他們的大部分甚至連解釋他們自己的宗教的基本信條也感覺困難。他們所受過的任何「教義問答」教導並不是正確的宗教而已。偽宗教從不教導人民思想,也不教他們根據正確的原則而推理。(馬太福音15:7-9;路加福音11:52)真正的基督徒須要幫助心地忠實的人與上帝的道一致地運用他們的頭腦,使他們可以「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使人處事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使愚人靈明,……有知識和[思想的能力]」。——箴言1:2-5;2:10,11。
12 有益的問題可以激發和訓練一個人的思想。它們可以引導人的思想,以有秩序的方式由一點進至另一點而得以獲致結論。(請與耶穌在馬太福音16:5-12所提出的問題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1-14提出的十七個問題作一比較)這些問題有一種「耕犁」的作用,可以使聖經真理的種子深深透入別人的心中。此外,在研讀完一次之後用問題將所學到的主要聖經真理溫習一次有如用錘輕輕敲擊一間建築物的鋼架以試驗它們是否穩固一般。
13,14.(甲)試舉例說明耶穌很體會問題的價值。(乙)他的榜樣鼓勵我們怎樣行?
13 耶穌在運用問題方面非常值得我們注意。值得注意的不僅是他們多麼時常運用問題,同時也包括藉著問題教人的方式;有時看來將答案直截告訴對方會容易和省時得多,可是他卻採用問題。例如請留意有一次稅吏問彼得他的夫子納不納丁稅。(馬太福音17:24-27)時常過於衝動的彼得回答說,「納。」然後他進入屋內,也許打算徵求耶穌的一間或取錢納稅。可是,「他進了屋子,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說:『是向外人。』耶穌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誠然,耶穌幫助彼得解決了納稅的難題,但是我們看出耶穌的問題的用意嗎?這些問題無疑使彼得思索、推理而謹記在心。
14 請想想耶穌被捕的晚上。在當時那種騷亂的情形之下,彼得衝動地拔刀自衛。耶穌於是向彼得一連提出三個問題:「我父所給我的那杯,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約翰福音18:11;馬太福音26:52-54)請想想:當時耶穌面對著一群暴民而處於極大的壓力之下,他知道自己行將被捕,在一天尚未過去之前就會死於一條受苦柱上——可是他卻不憚煩地利用問題使這些真理深印在彼得的腦海中。(馬可福音14:33;路加福音22:44)我們若開始認為自己太忙而沒有時間為所主持的家庭聖經研究作適當的準備,或覺得必須匆匆地將研讀的資料讀完,或因為有其他事情要辦而在讀完之後急忙離去,耶穌所立的榜樣豈不令我們停下來重新考慮一下嗎?
15.若想在聖經研究中有效地運用問題,我們必須怎樣?我們時常遭遇什麼難題?
15 當然,教導的意思並不是僅為了發文而提出問題。作導師的必須首先熟悉他的資料,然後懷著目的而運用問題,以求不但打動學生的頭腦,同時也感化他的心。當我們努力幫助綿羊一般的人在聖經真理的基礎上以及對基督的教訓和榜樣的服從上生根之際,我們都會遭遇到若干常見的難題。學生也許有成見,很可能受到偽宗教的錯誤信仰所影響。知道這些成見是什麼會對我們很有利,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予以所需的協助。雖然有些人很樂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有些人卻不然。機巧的問題可以對後者頗有幫助。
16,17.在路加福音24:17-27的記載中,耶穌的問題達成了什麼目的?
16 請考慮一下路加福音24:17-27。你可能記得,當時有兩個門徒在往以馬忤斯的途中正討論著耶穌的死亡和他復活的消息。耶穌走上前去。他首先怎樣行呢?他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革流巴反問他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嗎?」耶穌問道:「什麼事呢?」
17 耶穌提出這些問題是否因為他不知道答案嗎?顯然不是,因為他便是這兩個門徒所談及的人;他親自經歷過他們所討論的事。但是他的問題使他們將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告訴他耶穌的死亡,宗教領袖們的罪責和他們自己怎樣「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他們也提及有些婦女說耶穌已經復活了。他們不但表明他們的想法如何,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自己的內心情況透露出來。他們對耶穌的復活存有幾分懷疑,因為他們曾為這件事而「辯論。」耶穌於是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18,19.(甲)類似的問題可以怎樣幫助我們對學生作更大的協助?(乙)試舉出一個實例。
18 「無知」是指他們的頭腦而言,但正如他們對耶穌的問題所作的答覆表明,他們的心也「太遲鈍了。」不錯,耶穌無需提出問題便能看清楚人的內心,但我們卻不能。(約翰福音1:47-50;2:25)因此,與此類似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探知學生對某個聖經題目的想法,同時也許對他的內心態度亦獲得一個概念。這樣我們便可以按照學生的需要予以更大的幫助。
19 當然,我們這樣行的方式因人而異,也隨題目而不同。但是,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你可能正在一個人的家裡打算討論「三位一體」的問題,也許運用「上帝所不可能說謊的事」一書的第十二章,「一位上帝抑或三位一體的上帝,那一樣?」甚至在未開始討論書中的資料之前,你也許可以首先問道:「根據你所聽過的解釋,『三位一體』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學生表達過他的一件之後,你也許可以加插一些問題,例如:「在你看來,這種說法合理嗎?你覺得這個道理容易了解嗎?」不論他怎樣回答,你可以簡單地說:「好,讓我們看看聖經對這個問題實際怎樣說。」你已經達到了你最初的目標,那便是要探悉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見解和態度,因此現在你已居於一個遠較有利的地位去幫助他獲得真正的了解。
20,21.(甲)試說明我們可以怎樣以耶穌在馬太福音13-16所用的方法應付我們在聖經教育工作上常見的另一個難題?(乙)我們可以怎樣用類似的方法處理這個難題?
20 另一個難題是幫助研讀的人看出聖經真理與宗教謬誤之間的真正分別和強烈對照。有些人看來遲遲未能認清這種分別或確定究竟什麼是真理,因此「逃出大巴比倫」的呼召對他們並沒有意義;他們的生命亦繼續受到威脅。(啟示錄18:4)機巧而非魯莽苛刻的問題也許可以幫助他們看出這種對比,同時也可以探測他們的了解。現在請翻到馬太福音16:13-16看看人所熟知的一段記載。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說:『人說我人子是誰?』」也許逐一地,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讓他們表達當時一般人所懷的見解之後,耶穌藉著問道:「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問題產生了什麼作用呢?藉著首先詢問一般人的想法如何,他使錯誤的見解和正確的見解形成一個顯明的對照。他也藉此測驗門徒在了解方面有什麼進步和是否養成真正的信心。
21 同樣地,我們可能剛討論完一個題目,例如上述出版物中的「你的『魂』就是你」這一章。研讀結束之後,你可以問你的學生:「今日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人死了之後有什事發生呢?」學生回答了之後,你可以問:「根據你在聖經裡所讀到的,你認為有什麼事發生呢?為什麼你這樣想呢?」這樣的問題不但可以幫助人看出真偽的分別,同時也幫助人決定他在某個聖經題目方面究竟相信什麼。當然,有時他的回答可能表示他尚未清楚了解以前討論過的若干要點,這樣你便要與他溫習這些要點或甚至再研讀一次,使他可以奠下穩固的基礎而進一步研究更深的真理。
22.為什麼學生在聖經研究中僅是清楚了解所讀的資料還不夠?
22 但僅是相信還不夠;行動也是必需的。(羅馬書10:10)若要成為耶穌的真正門徒,學生必須開始將學得的真理在生活上實行出來以藉此在磐石上建築。(約翰福音13:17)有些人看來能夠很快了解他們所研讀的資料;他們回答得很好和很對。但是也許他們看來未能決定對於所學得的真理採取什麼行動。(雅各書1:6-8)在問題之外加上一個比喻也許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
23-25.(甲)耶穌論及「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怎樣表明我們可以用來鼓勵學生開始在服從的磐石上建築的一個方法?(乙)試說明我們可以怎樣在今日如此行,並解釋為什麼這種方法十分有益。
23 耶穌論及「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是人所熟知的。(路加福音10:29-37)有一個想證明自己公義的人問他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在回答他時說出這個比喻。他談及三個人,一個祭司、一個利未人和一個撒瑪利亞人,並描述他們每個人對於幫助一個被強盜打傷的人的機會所作的不同發應,結果只有撒瑪利亞人予以實際的協助。耶穌對詢問者提出一個問題作為這個比喻的結束:「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那人回答說:「是憐憫他的。」耶穌於是吩咐他:「你去照樣行吧。」
24 耶穌所提出的問題答案相當明顯,豈不是嗎?可是耶穌將這人的思想引到某一個結論,使他檢討自己的動機,然後幫助他決定在將來採取什麼行動。以我們而論,假設我們正與人研讀《永生——在上帝之子的自由中》一書的第211,212頁。這幾頁討論使徒們由於官方迫使他們停止傳道活動而受到的反對和虐待。在此我們可以將馬太福音24:14引入討論中,請學生將這節經文讀出來,然後解釋這乃是要在我們的日子成就的工作。我們可以藉著運用一個比喻,也許論及在一個國家裡有三個人,有一天政府下令禁止人傳揚王國的好消息。在這三個人當中,一個立即停止傳道。第二個被政府逮捕,後來同意停止一切傳道活動。第三個也被逮捕,但是當他最後獲得釋放時,他仍然盡可能向人傳道。至此我們可以問學生,「你認為那一個人證明自己像使徒們一樣十個真正的基督徒呢?」答案當然是第三個人;但在學生這樣回答之後我們可以問道,「為什麼你這樣說呢?」
25 誠然,根據這個比喻而提出的問題答案非常明顯,可是它可以使對方檢討一下自己的思想和內心,想想他在類似的情況之下會怎樣行。從實際的生活上提出一個難題是非常有用的。這能夠幫助人認真地想想他們可以怎樣將聖經的原則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以及他們在將來會採取什麼途徑。(詩篇119:33-37)此外,按照人的天性,人們也比較樂於接受他們自己所表達的結論過於別人為他們表達的結論。
26.我們對於學生的良心應該予以什麼注意?
26 與上述有關的一件事是教育與我們研讀的人的良心,幫助他們認真地考慮是是非善惡的問題。我們想幫助他們養成愛善惡的心。(希伯來書1:9;詩篇119:101-104)耶穌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去幫助人認真考慮是非善惡的問題,雖然有時他們的冥頑不靈使他感覺憤怒,「憂愁他們的心[而非他們的頭腦]剛強。」——馬太福音12:10-12;馬可福音3:1-5。
27.(甲)《「你的道是我腳前的燈」》一書第108頁所列出的問題目的何在?(乙)主持聖經研究的人可以怎樣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
27 最近出版的《「你的道是我腳前的燈」》一書(第108頁)列出十個問題並促請主持聖經研究的人在邀請學生參加傳道工作時,先將其考慮一下。這些問題包括,他相信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道嗎?(提摩太後書3:16)他有將聖經對於誠實這個問題所作的訓示應用在生活上嗎?(以弗所書4:25,28)他知道聖經對淫亂和姦淫怎麼說,並且在生活上與聖經的教訓一致嗎?(希伯來書13:4;馬太福音19:9)可是,請留意我們並非期望學生對這些問題作一個直接的答覆;反之,主持研究和邀請人參加傳道的人應該能夠回答這些關於學生的問題。這意味到社方無意要主持研究的人魯莽地用直接的問題查問學生的私生活。那末,主持人怎能會自己滿意地回答這些問題呢?你若請學生將經文讀出來,然後請他評論他認為這些經文是什麼意思,這樣你便時常能夠看出學生是否真正了解參加傳道工作的人所須符合的條件了。此外,運用比喻和提出一些以比喻為根據的問題也可以同樣地幫助學生看出這些要點而無需以率直的問題使他感覺難堪。
28.我們怎樣可以在運用這些教導方法上表現真正的洞察力?
28 還有一個最後的問題,就是耶穌在馬太福音13:51所提出的:「你們都明白了嗎?」我們無疑不想向學生提出連珠炮一般的許多問題,反之我們會明智地在對學生最有幫助時運用問題,使聖經真理的要點能夠「探入」他們的腦中和心中。學生若表示不願對某個問題發表意見,我們亦不應該強迫他們作答。一個問題若引起否定的反應或某個比喻看來未能對聽者「生效」,與其企圖立即說服對方,我們最好只是說:「這件事的確值得我們想想,豈不是嗎?」然後繼續研究下去。耶穌也對人表現堅忍和耐心。——約翰福音16:12。
29.在最後的分析中,誰必須在比喻性的磐石上建築?但是當我們在聖經研究中將真理灌輸給別人時,我們應該時時刻刻記得什麼?
29 我們只能幫助與我們研讀聖經的人聽到和了解耶穌的教訓和榜樣;學生自己必須奠下根基,並藉著成為一個行道的人而在其上建築。不論運用問題、比喻抑或其他方法,千萬不要忽視學生的心;因為雖然他的頭腦能夠向他表明他需要服從基督的教訓和榜樣而在這個磐石的根基上建築,同時也使他看出這是一件明智和緊急的事,但卻唯有他的心才能推使他如此行。要幫助一切品性像綿羊一般純良的人聽見耶穌基督的天父耶和華上帝說:「我兒……[要]專心求聰明。」(箴言2:1,2;3:1-4)「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提摩太前書4:16。
[第528頁的圖片]
耶穌用問題激發和訓練彼得的思想
[第531頁的圖片]
耶穌在「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提出一個問題作為結束,藉此引導聽者獲得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