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慈悲的——你是嗎?
一輛汽車若沒有滑油,它能夠行駛多久呢?沒有多久機件之間磨擦所生出的熱便會將發動機燒壞了。若想消除或至少減少磨擦,汽車的機器必須有滑油才行。
在人類的關係上我們亦需要一種東西來消除或緩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上所發生的磨擦。這件東西便是愛。聖經中所倡導的愛並非僅是仁慈的說話而已,雖然這些說話也是必要的。愛會藉著不自私的行為和動作表現出來。它是積極活躍而不是消極或靜止的。它能夠造就而不會破壞。由於缺乏這種愛,今日人類所有的種族都被生活上的磨擦撕成碎片。目前整個社會正被列國之間的仇恨,恐懼,分裂,爭鬥,不安和苦難熱到行將爆炸的程度。
愛是慈悲的
愛所包含的品質之一是慈悲。有一本字典為慈悲所下的定義是:「過於公平所規定的仁慈;過於人所要求或期望的仁慈;仁慈的對待;憐恤之心。」所有這些定義都是不自私的表現;因此它們同時是愛的表現。
不慈悲是自私的表現和愛的反面。人若不慈悲便表明他不肯寬恕。這表示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已超出我們所應該要求的限度。缺乏慈悲乃是仇恨而非愛的表現。
剌與樑木
當耶穌在地上時,他時常用比喻強調和教導他的聽眾必須具有愛和慈悲之心。他深知一般人時常有將這些美德置諸腦後的傾向。他見到有些人如何敏於指責別人,但對自己的短處卻視若無睹。他也注意到一些時常批評指責別人的人往往自己具有更嚴重的毛病和過錯。那末他用什麼話才能有力地向聽眾指出這種缺乏愛心和慈悲的行徑的愚昧呢?
對於人類行為上的這個難題,耶穌知道得很清楚怎樣處理。他用一幅「文字的圖畫,」一個比喻,使其深印在聽眾的腦海中。他說了一個使他們難以忘記的比喻。根據馬太福音7:3-5的記載。他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耶穌用這種誇張的說法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一個人在自己的品格上有一個大如梁木的毛病,但卻吹毛求疵地批評別人的品格中一個像刺一般微小的過錯,這豈不是很可笑嗎?那挑剔找錯的人本應關心自己那像巨大的梁木一樣顯著的過錯,可是他卻將其置諸不理而反過來挑剔別人的小錯處。
基督徒應該本著愛心互相勉勵以求養成像基督一樣的品格。可是一個人若斤斤計較地指責別人的每一點錯處,而自己在態度和行為上卻並不妥善的話,他便表明自己是一個偽君子了。正如使徒保羅說:「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羅馬書2:1)一個明智的人的批評會從自己身上開始;他會先檢討一下自己可能犯了什麼過錯,或者這些過錯和他在別人身上所觀察到的過犯一樣嚴重或甚至更嚴重也說不定。耶穌的比喻表明我們在予別人忠告時必須懷著和藹仁慈的態度,因為我們深知沒有人,我們自己也包括在內,能夠達到完美的地步。
許多人喜歡肆意批評別人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想避免看見自己的過錯。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的自驕,一個人會毁謗別人以藉此暗示他自己並不像他所批評的人一樣,因此他比他所批評的人更優越。藉著尖酸的批評他使別人忽視了他自己的過錯。在耶穌的日子一般法利賽人便是這種人的一個好例子。他們吹毛求疵地批評別人未能遵守律法中像刺一般微小的地方,但他們自己卻犯了遠較嚴重的大罪。論到這些冷酷無情而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耶穌說:「他們能說,不能行。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馬太福音23:3,4,23。
他們缺乏了仁愛,憐恤,公平和忠誠;這些便是他們眼中的樑木。然而他們卻認為應該指責一些過錯和他們的比起來像刺一般微不足道的人!我們今日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亦正是如此。國家,種族,政黨,配偶,不錯,所有各階層的人,豈不是都敏於無情地責難別人,而自己卻犯著同樣或甚至更大的過錯麼?
一個人若對他人不慈悲,這便表明他不認識或忽視了一項重大的基本真理。什麼真理呢?
共同的祖先
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亞當的後代。這件事實具有什麼意義呢?羅馬書5:12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生來便不完美的!沒有任何人能夠在行動和思想上達到完美的地步。由於承受了亞當所遺傳的罪孽和缺陷,所有的人都有犯錯誤的傾向。既然我們自己無法達到完美的標準,我們便不應該要求別人這樣行。這意思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將重大的罪惡一笑置之。關於違反聖經原則的嚴重過犯,耶穌曾為我們清楚地訂下了處理的方式和程序;這些訓示載於馬太福音第18章第15至17節。
請記得,慈悲是「過於公平所規定的仁慈。」當別人觸犯或得罪了我們時,我們也許會立刻要求報復或施以公平的處罰。可是耶和華若要求完全的公平便會有什麼結果呢?既然亞當這個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在蓄意犯了罪之後生出許多並非由上帝負責的兒女,完全的公平豈不會規定我們完全死去而沒有任何永生的希望嗎?我們都生在罪孽之中,因此都不能達到完美的標準。我們並沒有生命的權利。
因此我們都應該因為,正如約翰一書4:16指出,「上帝就是愛」而感覺慶幸。由於愛,耶和華以慈悲緩和了公平的原則;他將他的愛子捨出作為一項贖罪的祭物以便使相信他的人可以獲得永生。我們若效法他的慈愛和遵行他的旨意,耶和華便會像一個寬大的父親一樣親切而慈悲地寬恕我們的過犯。「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後書1:3。
我們若感激上帝對我們所表現的仁愛和慈悲,我們必須也以慈悲待別人。在另一方面,我們若已蒙耶和華的憐恤,但卻不肯憐恤別人,反倒挑剔『我們弟兄眼中的刺』而不顧自己眼中龐大的樑木,那麼上帝豈不應該公正地不再憐恤我們麼?耶穌表明事實正是如此。他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6。
犯了罪的女人
有一天耶穌在一個法利賽人的家裡吃飯。在這個場合中他獲得另一個機會指出我們都需要別人的憐憫和向別人表現憐憫。聖經的記載說:「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裡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路加福音7:37-39。
法利賽人認為這個女人是個低賤的罪人而瞧不起她,並且以為耶穌也會有同樣的反應。但耶穌洞悉他那偽善的思想。「耶穌對他說:『西門,我有一句話要對你說。』西門說:『夫子,請說!』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麼?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濕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加福音7:40-47。
法利賽人才是不對的一方。他冷酷無情地認為那犯了罪的女人是不屑一顧的,同時他亦沒有尊重耶穌。但那犯了罪的女人卻敬重耶穌。這並不是因為她的罪孽比法利賽人更重,雖然別人也許會這樣想。其實根據耶穌在其他場合論及法利賽人的話看來,很可能法利賽人的罪遠比她重。這乃是因為她意識到自己需要慈悲和寬恕的緣故。她更真實和深切地認識自己的罪過,同時她體會到她需要以行動表現她的愛心。但法利賽人卻沒有體會到任何這些感覺。他認為自己是公義的,因此沒有悔改的必要。由於這種感覺,他不認為自己需要像那有罪的女人一樣表現愛心。他對基督所懷的愛也不及她的大。由於他沒有對其他的罪人表現慈悲,他證明他的罪更大。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罷。」聖經並沒有記載說是耶穌曾告訴那法利賽人他的信救了他。——路加福音7:50。
你應該怎樣
今日的世界正像以往的法利賽人一樣的冷酷無情。它那毫無憐恤之心的行徑毀了億萬人的生命。它播下了無數仇恨的種子。它絕不可能收穫愛。不久耶和華便會終止他自挪亞洪水的日子以來向這世界表現了四千餘年的恩慈。在哈米吉多頓的宇宙大戰中他將要處決所有缺乏愛心和慈悲的人。那將會是這個充滿紛爭的世界從未經歷過的一段災難時期。那些以慈悲和寬大的行徑證明了自己的愛心的人則會蒙他保存下來進入一個新世界裡生活,屆時在上帝慈愛的庇護之下人類將會逐漸恢復身心的完美。
所有愛好公義的人都應該盼望新世界的樂園在地上恢復。你也盼望嗎?你若盼望這個日子來到,並且想贏得上帝的喜悅而在他仁慈的護衛之下渡過這個世界前面臨的危機,你便應該學習如何以仁慈對待你的鄰人和培養你的愛心。你不必關心他是否會對你那仁愛的行動有所反應。別人若不理會你所表現的友愛而仍然和以前一樣冷酷無情,吃虧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將來必須對耶和華交帳,但是你卻會因為不斷表現仁愛慈悲的精神而贏得上帝的喜悅。
但是亦會有許多人感激地接受你所表現的仁愛和慈悲而好像上述那個犯了罪的女人一樣逐漸領悟上帝的旨意。猶大書22,23節說:「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
在生活上跟從一條仁愛和慈悲的途徑會為人在現今帶來極大的快樂,在上帝的新世界裡則帶來永生的幸福。耶穌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你若想在新世界的地上樂園裡獲得永生,便應該在對別人所作的批評方面慳省,但對別人所表現的愛心卻要慷慨;要留意不隨便挑剔指責別人,但同時盡量對人表現慈悲。你這樣行便是效法上帝,因為「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馬太福音5:7;詩篇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