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世人
(World)
《希臘語經卷》裡,希臘語詞koʹsmos(科斯莫斯)主要譯做「世界」「世人」,只有彼得前書3:3比較特別,譯做「裝飾」。「科斯莫斯」可指(1)全人類,不論忠奸善惡;(2)社會的架構,就是一個人生活及所處的環境(用於這個詞義的話,跟譯做「制度」希臘語詞ai·onʹ「艾翁」意思相近);(3)不蒙耶和華悅納的世人。
在《英王欽定本》裡,除了「科斯莫斯」之外,譯做「世界」的還有三個希臘語詞(ge格;ai·onʹ艾翁;oi·kou·meʹne伊庫梅內)和五個希伯來語詞(ʼeʹrets埃雷茨;cheʹdhel赫德;cheʹledh赫萊德;ʽoh·lamʹ奧蘭;te·velʹ特貝)。正因為這個緣故,這些詞語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甚至混淆不清,令人難以正確了解相關經文的含義,幸好這些問題在後來的一些譯本得以澄清。
希伯來語詞ʼeʹrets(埃雷茨)和希臘語詞ge(格)(英語詞geography[地理學]和geology[地質學]源自「格」這個詞)都指「大地;土地;土壤」(創6:4;民1:1;太2:6;5:5;10:29;13:5),有時也用於比喻義,例如在詩篇66:4和啟示錄13:3是指地上的人。希伯來語詞ʽoh·lamʹ(奧蘭)和希臘語詞ai·onʹ(艾翁)的基本意思是一段沒有期限的時間。(創6:3;17:13;路1:70)「艾翁」也可以指標誌某個時期或時代的「制度」。(加1:4)希伯來語詞cheʹledh(赫萊德)的意思相近,可譯做「一生」和「制度」。(伯11:17;詩17:14)希臘語詞oi·kou·meʹne(伊庫梅內)的意思是人所居住的大地或「世上」(路21:26),希伯來語詞te·velʹ(特貝)可譯做肥沃的大地或「寰宇」(撒下22:16)。希伯來語詞cheʹdhel(赫德)只見於以賽亞書38:11,《英王欽定本》譯做「世界」,即「世上的人」。《聖經考釋辭典》(G.巴特里克編,1962,第4卷,874頁)建議譯做「休止[的世界]的居民」,並指出大部分學者都採納一些希伯來語抄本的做法,以cheʹledh「赫萊德」取代cheʹdhel「赫德」。《新世界譯本》把經文譯做「休止之地的居民」。(見萬世;地球;制度)
「科斯莫斯」一詞多義 希臘語詞「科斯莫斯」的基本意思是「秩序」或「安排」。如果說美的概念跟秩序和對稱有關,那麼「科斯莫斯」就確實涵蓋了這層意思,難怪希臘人常用這個詞去指「裝飾」,比如彼得前書3:3用來指婦女的裝飾打扮;英語cosmetic(化妝品)一詞也是由這個詞衍生的。一個相關的動詞ko·smeʹo(科斯梅奧)在馬太福音25:7譯做「整理」,在別的經文指「裝飾」。(太12:44;23:29;路11:25;21:5;提前2:9;多2:10;彼前3:5;啟21:2,19)在提摩太前書2:9和3:2,一個相關的形容詞koʹsmi·os(科斯米奧斯)譯做「整齊」「有條理」。
由於宇宙井然有序,因此希臘哲學家有時也用「科斯莫斯」去指所有可見的受造物,但對於這個詞的應用範圍則意見不一,有的認為專指日月星辰,有的認為泛指整個宇宙。舉例說,有些次經用「科斯莫斯」來指宇宙萬物(參看智慧篇9:9;11:17),而這些著作都是在猶太文化廣受希臘哲學影響的時期寫的。反觀上帝啟示人寫的《希臘語經卷》,則幾乎沒有一處把「科斯莫斯」用於這個意義。有人認為某些經文看來是取了這個詞義,比如使徒保羅在亞略巴古對雅典人說:「[上帝]創造了世界[『科斯莫斯』的一個詞形]和其中的萬物,既是真神,就是天地的主,自然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徒17:22-24)在這段經文裡,保羅說不定跟隨了希臘人當時普遍的做法,以「科斯莫斯」泛指宇宙,但他絕對有可能也取了這個詞在本文提到的其他詞義。
跟人類密切相關 在《新約同義詞》(倫敦,1961,201-202頁)中,理查德·特倫奇提及哲學家用「科斯莫斯」去指宇宙後,說:「起初,κόσμος[科斯莫斯]用來指物質的宇宙……之後用來指支配人類活動的系統與架構,這種架構既為人而設,也以人作為道德核心(約16:21;林前14:10;約一3:17);……進而又用來指人本身,即活在世界上的所有人(約1:29;4:42;林後5:19);再引申到道德倫理方面,用來指所有不屬於ek·kle·siʹa埃克萊西阿[意即教會或會眾]的人,這些人跟上帝所賜的生命疏遠,因作惡犯罪而與上帝為敵(林前1:20,21;林後7:10;雅4:4)。」
K.S.維斯特也在《希臘語新約詞彙研究》(1946,57頁)中引述希臘學者克雷默的話,說:「鑑於『科斯莫斯』所指的這個系統或制度是以人為中心的,因此焦點就是人;『科斯莫斯』是指處身於這個制度的人,人就是根據和通過這麼一個制度去體現自己的(太18:7)。」
全人類 由此可見,「科斯莫斯」或「世界」跟人類 密切相關,兩者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希臘文學作品中清楚可見,在聖經裡尤其明顯。耶穌說,誰在白晝行走,必「看見這個世界[『科斯莫斯』的一個詞形]的光」(約11:9);表面看,這裡說的「世界」純粹指地球,因為地球在白晝有陽光照耀。可是耶穌接著說,人在黑夜行走時絆倒,是「因為他[字面意思是『他裡面』]沒有光」。(約11:10)上帝創造太陽和天體,主要是為了人。(參看創1:14;詩8:3-8;太5:45)耶穌曾把「光」用於屬靈的意義,說他的門徒是「世界的光」。(太5:14)耶穌的意思顯然不是說,門徒能發光照亮地球,而是鼓勵門徒要讓自己的光在「人」前照耀。(太5:16;另見約3:19;8:12;9:5;12:46;腓2:15)同樣,好消息要「傳到全世界」(太26:13),是指要把好消息傳給世上的人;在一些語言中,「全世界」的意思就是「所有人」。(參看法語tout le monde指大家,人人;西班牙語todo el mundo指全國,世界;另見約8:26;18:20;羅1:8;西1:5,6)
由此可見,「科斯莫斯」的一個基本意思是全人類。難怪聖經說,「科斯莫斯」是有罪的(約1:29;羅3:19;5:12,13),需要救主賜予生命(約4:42;6:33,51;12:47;約一4:14);這些話只能用來形容人的處境,跟動物和沒有生命的物質毫不相干。另外聖經說,上帝深愛「科斯莫斯」,「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好叫凡信從他的人都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所說的「科斯莫斯」就是人類。(約3:16,17;另見林後5:19;提前1:15;約一2:2)同樣,耶穌基督在田裡撒下好種子或「王國之子」,田地所指的也是人類世界。(太13:24,37,38)
保羅說:「自從創世以來,上帝那些看不見的特質……都已清楚可見,從他所造的東西就能看出來」。經文說的「創世」以來必定是指人類受造以後,因為在地上的生物中,只有人能憑著觀察上帝所造的一切,「看出」上帝那些看不見的特質。(羅1:20)
談到耶穌,約翰福音1:10說:「世人[科斯莫斯]是通過他而有的」。儘管天地萬物,包括宇宙和其中的一切,確實都是耶穌跟上帝一起造的,但經文所說的「科斯莫斯」卻主要是指耶穌跟上帝一起創造的人類。(參看約1:3;西1:15-17;創1:26)經文的下半句說:「世人[即人類世界]卻不認識他」,也正好證實了這一點。
「世界奠基」 一旦知道「科斯莫斯」跟人類世界密切相關,要明白一些經文說「世界奠基」是什麼意思就容易多了。這些經文提到「從世界奠基以來」發生的一些事,包括由亞伯的日子起眾先知被殺害,為基督徒「預備好」的一個王國,以及有些人的「名字寫在……生命冊上」。(路11:50,51;太25:34;啟13:8;17:8;另見太13:35;來9:26)既然這些事都涉及人類的生活與活動,「世界奠基」顯然指人類出現之時,而非指動物或沒有生命的物質受造之時。希伯來書4:3顯示,上帝的創造工作「從世界奠基以來就完成 」了,而非剛剛開始。既然耶和華在地上最後創造的是夏娃,可見世界奠基不可能早於夏娃的出現。
正如條目亞伯1以及預知,預定條下的「預定跟彌賽亞有關的事」的資料指出,譯做「奠基」的希臘語詞ka·ta·bo·leʹ(卡塔博萊)可指人類懷胎生育下一代的過程。「卡塔博萊的」字面意思是「撒下[種子]」,因此在希伯來書11:11譯做「孕育,懷孕」(新世,和合)。在這段經文裡,「卡塔博萊」顯然是指亞伯拉罕「撒下」種子,使妻子撒拉懷孕。
由此可見,「世界奠基」不一定指宇宙萬物受造的開始,「世界奠基以前」也不一定指宇宙萬物受造以前的某個時候。(約17:5,24;弗1:4;彼前1:20)「世界奠基」顯然是指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外生下有望獲得救贖的後代,為人類家庭「奠基」的時候,這些後代有希望受惠於上帝的拯救安排,能擺脫與生俱來的罪。(創3:20-24;4:1,2)
「一台戲,讓天使和人類觀看」 有一本聖經譯本把哥林多前書4:9譯做:「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界觀看,就是給天使和世人觀看。」(AS)有人因此認為「世界」(科斯莫斯)包括了看得見的世人以及看不見的天使。可是,這個譯本的腳注也提到另一種譯法:「給天使看,也給世人看 」;另一些譯本採用的是後一種譯法(KJ;La;Mo;Vg;CC;Murdock)。《揚格譯本》譯做:「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界觀看,給天使看,給世人看。」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哥林多前書的執筆者在1:20,21,27,28;2:12;3:19,22一直用「科斯莫斯」來指人類世界,他大概不會突然在哥林多前書4:9,13用這個詞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因此,假如「讓天使和人類觀看」這個譯法是可以接受的,那麼保羅採用這種句式的用意顯然只在於加強語氣,而不在於擴大「科斯莫斯」的詞義;換言之,是要擴大觀眾的範圍,說明這台戲不僅給世人觀看,也給「天使」觀看。(參看Ro)
人類生活的領域與架構 當然,這不是說「科斯莫斯」已完全失去其本義,即「秩序」或「安排」,單純成了「人類」的同義詞。事實上,人類社會的架構本身就反映出一定的秩序,先有家庭和部落,繼而發展為國家和語言族群(林前14:10;啟7:9;14:6),有貧富之分,有貴賤之別。(雅2:5,6)隨著人口多了,時日久了,跟人類生活有關的種種體制就建立起來了。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並沒有益處;「全世界」顯然是指人類生活的範疇以及人類社會所能提供的一切。(太16:26;另見6:25-32)保羅和約翰所說的「世上」,意思也一樣;保羅提到人「享用世上東西」,說已婚的人是「為世上的事掛慮」(林前7:31-34),約翰則提到「世上的財物」(約一3:17;另見林前3:22)。
如果「科斯莫斯」用來指架構、秩序或人類的生活範疇,就跟希臘語詞ai·onʹ(艾翁)的意思十分相近了。在某些經文裡,這兩個詞幾乎可以互換。比如底馬因「貪戀這個制度[ai·oʹna艾奧納]」而撇棄保羅;使徒約翰提醒基督徒不要「愛世界[koʹsmon科斯蒙]」,意即不要愛世人那種只顧滿足有罪慾望的生活方式。(提後4:10;約一2:15-17)另外,約翰福音12:31描述的「世界[koʹsmou科斯穆]的王」其實就是哥林多後書4:4形容的「現行制度[ai·oʹnos艾奧諾斯]的神」。
在約翰福音的結尾,使徒約翰說如果要把耶穌所做的事一一寫下來,恐怕「世界[『科斯莫斯』的一個詞形]也容不下了」。(約21:25)在這裡,約翰用的不是ge格(地球),也不是oi·kou·meʹne伊庫梅內(人所居住的大地),因此並不是說地球 容不下這些書卷。約翰用的是「科斯莫斯」一詞,要說明這麼多的書卷(古時的書大多是書卷),就連整個人類社會(包括當時世上所有圖書館的空間)也容納不了。可參看約翰福音7:4;12:19,經文中「科斯莫斯」的用法也類似。
「到世上來」 因此,人出生來到「世上」,不僅意味著他誕生成為一個人,也意味著他置身於人類的社會體制和生活環境中。(約16:21;提前6:7)不過,「到世上來」除了指出生及置身於人類的活動範圍,還可以指其他情況。例如,耶穌向上帝禱告,說:「你差我到世人當中,我也差他們[耶穌的門徒]到世人當中。」(約17:18)耶穌差門徒到世人當中時,他們都不是初生嬰兒,而是成年人。另外,約翰也說假先知和騙子「已經到世人當中去」了。(約一4:1;約二7)
事實上,聖經多次提到耶穌「來到世人當中」,幾乎都不是指他降生為人一事,而是指他從受浸受膏那一刻開始執行神聖的職務,指他向世人傳道,在人類世界中發出亮光。(參看約1:9;3:17,19;6:14;9:39;10:36;11:27;12:46;約一4:9)耶穌降生為人只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好讓他能達成到地上來的目的。(約18:37)希伯來書的執筆者受聖靈啟示,指出「基督來到世人當中的時候」說了一些引自詩篇40:6-8的話,而這些話根本不可能是耶穌誕生時說的,由此證明上述的理解完全正確。(來10:5-10)
耶穌快要完成他在世上傳道的使命時,「知道自己的時候到了,要離開這個世界,到父親那裡去」。耶穌知道自己在地上的生命行將結束,他必復活成為靈體,返回天上。(約13:1;16:28;17:11;另見約8:23)
「世間的膚淺觀念」 保羅在加拉太書4:1-3說,孩子長大成人以前受制於管家,在這個意義上跟奴隸沒有分別。然後他說:「同樣,我們還是嬰孩的時候,也一直受世間的膚淺[stoi·kheiʹa斯蒂基阿]觀念所奴役。」可是「期限一到」,上帝的兒子就會來到世間,把律法之下的基督徒救贖出來,讓他們蒙收納為兒子。(加4:4-7)同樣,他在歌羅西書2:8,9,20勸歌羅西的基督徒要當心,「免得有人根據人的傳統,根據世人的膚淺[stoi·kheiʹa斯蒂基阿]想法,不以基督為依歸,用哲學和空虛騙人的話把你們擄去。因為上帝的本質在基督身上完全體現出來」,並鄭重指出他們已「跟基督同『死』,不再受世間膚淺的事約束」。
關於保羅所用的希臘語詞stoi·kheiʹa斯蒂基阿(stoi·kheiʹon「斯蒂基翁」的複數),《講壇聖經評注》(加拉太書,181頁)說:「[stoi·kheiʹa斯蒂基阿]本指成排的木樁;後指成排的字母,即句子中的基本成分;引申指宇宙萬物的基本成分,比如四大『元素』(見彼後3:10,12);再引申指任何學科的『最初階段』或『入門知識』。希伯來書5:12所用的正是最後這個詞義。」(C.斯彭斯編,倫敦,1885)相關的動詞stoi·kheʹo(斯蒂凱奧)的意思是「規規矩矩而行」。(加6:16)
在寫給加拉太和歌羅西基督徒的信中,保羅所說的顯然不是宇宙萬物的基本成分或元素。相反,正如德國學者海因里希·邁爾在《評釋手冊》(1884,加拉太書,168頁)指出,保羅指的是「基督徒以外的人類社會的元素」,意即支配人類社會的基本或主要原則。保羅在書信裡表明,這包括人間的哲學和騙人的道理,就是純粹以人的標準、想法、推論以及神話(比如希臘人和其他異教徒津津樂道的神話)為依歸的主張。(西2:8)此外,保羅顯然也用「斯蒂基阿」去指源於猶太人的想法,除了慫恿人苦行禁慾和崇拜天使這些有違聖經的猶太傳統之外,還包括堅稱基督徒必須遵守摩西律法等謬論。(西2:16-18;加4:4,5,21)
摩西律法固然是上帝所賜的,但這些都不過是影子,基督才是「實體」。因此,耶穌一旦應驗了律法,這套律法就被廢掉了。(西2:13-17)再說,聖幕(及後來的聖殿)由人手所建,所以是「屬於世界」和「屬物質的」(希臘語ko·smi·konʹ科斯米孔;來9:1,呂譯),也就是說,是屬於人類的領域而不屬於天上或屬靈的範疇,跟聖幕和聖殿有關的條例都不過是「關乎身體的事,到撥亂反正的時候就不再有效」。基督耶穌來到以後,「穿過更大、更完備的聖幕」進了天上,「這個聖幕不是人手所造的,也就是說,不是屬於這個受造世界的」。(來9:8-14,23,24)耶穌曾親口告訴一個撒馬利亞婦人,時候要到,耶路撒冷的聖殿再不是正確崇拜的中心;崇拜上帝的,都必須按靈和真理來崇拜。(約4:21-24)因此,隨著基督耶穌死去、復活和升天,就再沒有必要用人間的事物去「象徵」(來9:23)天上更偉大的事物了。
加拉太和歌羅西的基督徒從此可以按照建基於耶穌基督而且優越得多的安排去崇拜上帝。他們必須承認,基督的教誨才是衡量信仰和生活方式的準繩和標準;人間的理論和主張,包括摩西律法中「關乎身體」的種種條例,都不足以作為依據。(西2:9)基督徒不該像小孩那樣自甘受制於監護老師,即摩西律法(加3:23-26),倒該像成年兒子那樣跟上帝有親密的父子關係。跟基督的教誨相比,摩西律法只是初步的道理,是「信仰的入門知識」而已。(H.邁爾編著的《評釋手冊》,1885,歌羅西書,292頁)受膏基督徒既蒙收納做兒子到天上去,自然不用再受割禮一類的條例約束;對「科斯莫斯」(即人類生活領域的一切)來說,他們彷彿已掛在柱上死去了;他們已成為「新的受造物」。(林後5:17;西2:11,12,20-23;另見加6:12-15;約8:23)基督徒清楚知道,耶穌的王國不是源於人類世界的。(約18:36)他們不應該走回頭路,自甘受制於人間這些「軟弱貧乏的膚淺觀念」(加4:9),也不應該上當受騙,以致放棄「屬靈財富,就是因理解而有確信不疑的心,又能確切認識上帝的神聖祕密,就是基督。智慧和知識的一切珍寶,都蘊藏在基督裡面」。(西2:1-4)
跟上帝疏遠的世界 用「科斯莫斯」去指上帝忠僕以外的世人,是聖經獨有的做法。彼得說,上帝降下洪水淹沒了「不敬虔的人類世界」,並保護了挪亞一家,這樣「當時的世界被洪水淹沒,就毀滅了」。(彼後2:5;3:6)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被毀滅的「世界」不是地球也不是天體,而是不義的人,被毀滅的事物只跟人類社會有關。挪亞憑信心定了「科斯莫斯」的罪,是指他定了不義的「世人」的罪。(來11:7)
洪水以前的不義世界或人類社會就此結束,但人類卻因挪亞一家而得以延續下來。洪水過後,地上的人大都偏離正道,一個邪惡的人類社會再次出現。不過,世上還是有人願意堅守正義,敢於逆水行舟。後來上帝選召以色列人做子民,跟他們立約。由於上帝把他們從世人當中分別出來,因此保羅在羅馬書11:12-15用「科斯莫斯(世界)」去指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族,即「外邦人」或「外族人」。(新世;新譯)保羅指出,以色列人悖逆不忠,令上帝不得不取消跟他們所立的約,結果外邦人也有機會跟上帝和好,因為跟他締結特殊的關係而得享厚福。(參看弗2:11-13)從全球大洪水直到基督教時代的開始,「科斯莫斯」(世界)一詞都是指上帝忠僕以外的所有人,特別是指上帝跟以色列立約以後的那段時期,以色列人以外的異邦國族。(另見來11:38)
類似地,「科斯莫斯」也經常用來指基督徒以外的人類社會,由各國各族組成。聖經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不屬於世界,並指證世人行事不義,所以世人就恨他們,也因此等於恨耶和華,不肯認識他;在這些經文裡,世界和世人就是譯自「科斯莫斯」一詞。(約7:7;15:17-25;16:19,20;17:14,25;約一3:1,13)上帝的大對頭魔鬼撒但不但統治這個不義的人類社會和地上各國,還成了這個「世界」的神。(太4:8,9;約12:31;14:30;16:11;另見林後4:4)這個不義的世界不是源於上帝,而是由上帝的大對頭建立的,「全世界」都受這惡者控制。(約一4:4,5;5:18,19)真正管轄跟上帝疏遠的世人,「統治……世界的[或宇宙間的統治勢力;希臘語詞ko·smo·kraʹto·ras科斯莫克拉托拉斯]」是撒但和「天上的邪靈」。(弗6:11,12)
上述經文所說的世界不單單指人類(耶穌的門徒也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且指真基督徒會眾以外的整個有組織的人類社會;不然的話,基督徒要是想「不屬於世界」就非得死去,離開人間不可了。(約17:6;15:19)儘管基督徒難免要跟世人一起生活,這些人也許是淫亂的、拜偶像的、敲詐的或者行各種惡事的(林前5:9-13),但基督徒必須保持潔淨,不讓世上污穢的敗行沾染自己,不跟世俗親密友好,免得跟世人一同被定罪。(林前11:32;雅1:27;4:4;彼後1:4;2:20;另見彼前4:3-6)他們不會推崇世界的智慧,這種智慧在上帝看來是愚蠢的;他們不會吸取「世界的靈」或精神,即自私有罪的慾望背後的精神態度。(林前1:21;2:12;3:19;林後1:12;多2:12;另見約14:16,17;弗2:1,2;約一2:15-17;見靈體,聖靈,生命力,精神條下的「具有推動力的思想傾向」)像上帝的兒子一樣,他們憑信心戰勝不義的人類「世界」。(約16:33;約一4:4;5:4,5)目前這個不義的人類社會必被上帝毀滅(約一2:17),像洪水以前那個不敬虔的世界那樣一去不復返(彼後3:6)。
不敬虔的世界告終,人類延續下去 因此,耶穌犧牲生命所拯救的「科斯莫斯」,必然是指人類世界或人類大家庭,即所有血肉之軀。(約3:16,17)聖經說,耶穌不為「科斯莫斯」祈求,是指他不為那些跟上帝為敵、跟上帝疏遠的人類社會 祈求;耶穌只為那些跟世界分離,對他顯出信心的人祈求。(約17:8,9)正如大洪水毀滅古代不敬虔的人類社會(或世界)時有人劫後餘生,耶穌把未來的大患難比作這場洪水時,也指出到時必有人得救,逃過災劫。(太24:21,22,36-39;另見啟7:9-17)聖經應許,「統治世界[世界顯然指人類]的王權」必成為「我們的主和他所立的基督的王權」,跟基督一起在天上的王國掌權的人必作王「統治大地」,意即統治大地上的人,這批人並不屬於受撒但控制的人類社會,到時這個人類社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啟11:15;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