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體,聖靈,生命力,精神
(Spirit)
希臘語詞pneuʹma(普紐馬)取自pneʹo(普內奧),意思是「呼吸或吹氣」。有學者認為,希伯來語詞ruʹach(魯阿)所取自的詞根有相同的意思。換言之,「魯阿」和「普紐馬」的基本意思都是「氣息」,但也有其他引申義。(參看哈2:19;啟13:15)在聖經裡,這兩個詞還用來指風、活物體內維持生命的動力、精神態度、靈體(包括上帝和天使),以及上帝發出的動力(即聖靈)。(參看凱勒與鮑姆加特納合編的《舊約全書辭典》,萊頓,1958,877-879頁;布朗、德賴弗、布里格斯合編的《舊約希伯來語英語詞典》,1980,924-926頁;《新約神學詞典》,G.弗里德里希編,譯自G.布羅米利的英譯本,1971,第6卷,332-451頁)上述詞義有一個共通點,都指肉眼看不見但明顯在發揮作用的力量或個體。換言之,這力量或個體是看不見的,但產生的效果卻清晰可見。
另一個希伯來語詞nesha·mahʹ(內沙馬)也指「氣息」(創2:7),不過詞義比「魯阿」窄。希臘語詞pno·eʹ(普諾埃)看來也類似,詞義涵蓋的範圍不廣(徒17:25),在《七十子譯本》裡用來翻譯「內沙馬」。
風 且從最容易明白的詞義說起。根據上下文,很多經文中的「魯阿」是指「風」,比如「東風」。(出10:13)假如上下文提到的是自然現象如風起雲湧、強風大作、狂風吹走穀糠等,那麼「魯阿」顯然就是指風了。(民11:31;王上18:45;19:11;伯21:18)由於四「風」有時用來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因此「魯阿」也譯做「方」或「邊」。(代上9:24;耶49:36;結42:16-20;亞2:6)
約伯記41:15,16說鱷魚的鱗甲緊緊相連,「連空氣[weruʹach韋魯阿]也透不過去」。在這節經文裡,「魯阿」指流動 而非靜止的空氣,換言之是某種隱形的動力,這也就是希伯來語詞「魯阿」的基本含義。
至於《希臘語經卷》,則看來只有約翰福音3:8曾用「普紐馬」來指「風」。
風是人無法駕馭、不能操控的,阻不了,抓不住。因此,「風[魯阿]」往往用來代表人無法控制或得到的東西,即難以捉摸、轉瞬即逝、空洞無益的事物。(參看伯6:26;7:7;8:2;16:3;箴11:29;27:15,16;30:4;傳1:14,17;2:11;賽26:18;41:29)詳見風。
靈體 上帝是肉眼看不見的(出33:20;約1:18;提前1:17),是永活的,能在全宇宙行使無比的力量。(林後3:3;賽40:25-31)耶穌基督指出:「上帝是個靈[普紐馬]」;使徒保羅也說:「耶和華是靈。」(約4:24;林後3:17,18)以基督為房角石所建成的聖殿,則是「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地方」。(弗2:22)
然而,這不是說上帝是一股像風一樣的力量,沒有個性,無形無體。聖經清楚顯示上帝是有個性的,而且實際身處某個地方,這從耶穌說他要「到父親那裡去」「為我們顯在上帝面前」足以見之。(約16:28;來9:24;另見王上8:43;詩11:4;113:5,6;見耶和華條下的「這個名字所標明的那位」)
創世記6:3記載,耶和華曾說「我的靈」(ru·chiʹ魯希);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我這個靈體」,正如他說「我的尼發希」(naph·shiʹ納弗希),指的是「我這個個體」或「我自己」。(賽1:14;見尼發希,普緒克條下的「上帝的『尼發希』」)上帝藉此作為對比,表明他是天上的靈體,跟地上的血肉之軀大不相同。
上帝的兒子 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又稱「話語」,本來跟上帝一樣是個靈體,「以上帝的形態存在」(腓2:5-8),後來「成了肉身」,住在世人當中。(約1:1,14)他完成地上的任務後,「被處死的時候是血肉之軀,活過來的時候是靈體」。(彼前3:18)耶穌的天父使他復活,並應他所求,把他降世前在天父身旁享有的榮耀賜給他(約17:4,5),並使他「成了賜人生命的靈體」。(林前15:45)這樣,上帝這位兒子就再次成為肉眼看不見的靈體,「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人沒有見過他,也不能看見他」。(提前6:14-16)
其他受造的靈體 另外,聖經也稱天使為「魯阿」和「普紐馬」。(王上22:21,22;結3:12,14;8:3;11:1,24;43:5;徒23:8,9;彼前3:19,20)在《希臘語經卷》,譯做「靈體」的「普紐馬」一詞則大多指邪靈,即邪惡的天使。(太8:16;10:1;12:43-45;可1:23-27;3:11,12,30)
詩篇104:4的一種譯法是:「上帝叫他的天使成為大能的靈體,使他的僕役成為毀滅之火。」有些譯本卻把經文譯做「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和類似的譯法。(和合,新譯,現譯,呂譯)雖然後一個譯法並非完全不能接受(參看詩148:8);但使徒保羅所作的引述(來1:7)顯然跟希臘語《七十子譯本》的譯法更一致,也跟上述前一個譯法更吻合。(在希臘原文裡,希伯來書1:7中的定冠詞[tous圖斯]是放在「天使」而非「靈體[pneuʹma·ta普紐馬塔]」前面的,可見「天使」才是句子中的主語。)《巴恩斯新約評注》(1974)說:「精通希伯來語的[保羅]理應比我們更清楚這節經文[即詩篇104:4]的句子結構如何;而且在引用經文作為立論的根據 時,他理應會按照讀者如何理解相關內容作為依據,他的讀者都很熟悉希伯來語和希伯來文學作品。」(參看來1:14)
上帝的天使雖然能化身為人,在人面前顯現,但他們本來的形體卻是肉眼看不見的,並非血肉之軀。天使是充滿生氣的靈體,力量十分強大,因此用「魯阿」和「普紐馬」來形容他們非常恰當。
以弗所書6:12說,基督徒有一場角鬥,「不是對抗血肉之軀,而是對抗那些執政的、當權的、統治這個黑暗世界的,對抗天上的邪靈」;最後這句話在希臘語的字面意思是:「對抗天上邪惡的屬靈[事物](希臘語pneu·ma·ti·kaʹ普紐馬蒂卡)」。現代的不同聖經譯本都顯示,經文指的不是抽象的東西如「屬靈的惡事」(《英王欽定本》),而是指靈體 所做的惡事。因此,一些譯本有以下譯法:「天空屬靈氣的惡魔」(和合),「天上的邪靈」(新譯),「天界中諸惡靈」(呂譯),「宇宙間邪惡的勢力」(現譯)。
上帝發出的動力(即聖靈) 在聖經裡,「魯阿」和「普紐馬」絕大多數都是指上帝的靈或他發出的動力,即聖靈。
不是一位個體 現在一般的教會都認為聖靈是一位個體,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但他們把這種觀念定為官方教條其實是公元4世紀的事,早期教會的「教父」都沒有提倡過這樣的道理。公元2世紀的殉道者查斯丁認為,聖靈是「神所發揮的影響力或運作模式」;希坡律圖的想法也類似,認為聖靈是沒有思想感情的。聖經由始至終都顯示,聖靈是上帝為了達成和執行他旨意而發出的動力,根本不是什麼個體。
在比較古老的譯本中,約翰一書5:7有這麼一句話:「在天上,有父親,話語和聖靈,這三位是合一的」(《英王欽定本》),但這其實是杜撰的,是後來加插的。天主教《耶路撒冷聖經》的腳注說,這句話「沒有在任何早期的希臘語抄本、譯本、或優質的《通俗拉丁文本聖經》中出現過」。布魯斯·梅茨格爾的《希臘語新約聖經經文評注》(1975,716-718頁)曾仔細追查這段偽經的來歷。結果顯示,這段話最早見於公元4世紀一本稱為《護教學》的論著,後來出現於聖經「拉丁語古譯本」和《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的抄本(公元6世紀初)。以整體而言,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現代出版的聖經譯本都沒有收錄這句話,因為都知道是杜撰的。(呂譯,現譯,新譯)
人格化不表示是個體 耶穌確曾說過,聖靈是「幫助者」,能「教導人」「作見證」「提出證據」「引導人」,並能「說話」「聽見」和「領受」。根據希臘語原文,耶穌有時還用陽性代詞「他」來形容這位「幫助者」。(參看約14:16,17,26;15:26;16:7-15)然而,聖經用擬人法來描繪不具人格的事物,其實絕不罕見。箴言就曾把智慧人格化(箴1:20-33;8:1-36);在希伯來語原文以及許多英語聖經譯本(KJ,RS,JP,AT)更用陰性代詞「她」來加以描述。另外,《呂振中譯本》的馬太福音11:19和路加福音7:35也用擬人法來形容智慧,比如談到智慧的「行為」,智慧的「兒女」等。使徒保羅則把分外恩典、罪和死說成是「王」。(羅5:14,17,21;6:12)他還說罪「有機可乘」,在人心裡「引發各樣的貪慾」,能「誘惑」人和「殺」人。(羅7:8-11)但保羅顯然不是說,罪是一位個體。
同樣,約翰記載耶穌所說關於聖靈的話,也必須按語境去理解。既然耶穌採用擬人法,把聖靈稱為「幫助者」(pa·raʹkle·tos「帕拉克萊托斯」在希臘語是個陽性名詞),約翰記述耶穌這番話時,用陽性代詞「他」去代表「幫助者」是很恰當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約翰福音14章和16章,當約翰用希臘語「普紐馬」這個中性詞來指聖靈時,他用的同樣是中性代詞「它」。由此可見,約翰談到「帕拉克萊托斯」(幫助者)時之所以用陽性代詞,純粹是顧及語法規範,而不是要說明什麼教義。(約14:16,17;16:7,8)
不具個體的特性 上帝是個靈體,是聖潔的,他在天上的忠心天使也一樣,可見聖潔的靈體不止一個。因此,假如「聖靈」是聖潔的靈體之一,那麼聖經理應會用某種方式表明「聖靈」是個身份特殊的靈體,是有別於其他「聖潔的靈體」或天使的。例如,當經文所說的聖靈不是稱為「上帝的聖靈」時,前面也起碼應該用定語去修飾,或者加上定冠詞去區分,讓人看出聖靈是專指「某位靈體」,而不是泛指一般「聖潔的靈體」;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在希臘語原文,提到「聖靈」的經文大都沒有加上定冠詞。由此可見,聖靈並不具有個體的特性,根本不是一位個體。(參看徒6:3,5;7:55;8:15,17,19;9:17;11:24;13:9,52;19:2;羅9:1;14:17;15:13,16,19;林前12:3;來2:4;6:4;彼後1:21;猶20,Int,及別的行間對照譯本)
奉聖靈的「名」施浸是什麼意思 馬太福音28:19說,基督徒要「奉父親、兒子、聖靈的名」給人施浸。除了指名字,「名」還有別的含義。例如我們說「奉法律之名」,意思當然不是說法律是個有名有姓的個體;在這裡「名」包含「名義」的意思,指法律「所代表的權威」。同樣,譯做「名」的希臘語詞oʹno·ma(奧諾馬)也包含這個意思。因此,雖然有些譯本把馬太福音10:41按字面意思譯做:「人因為先知的名 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 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和合),但一些較近代的譯本卻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比如譯做「因為 先知是 先知而接待他」和「因為 義人是 義人而接待他」(新世)。關於馬太福音28:19,羅伯遜的《新約詞語選釋》(1930,第1卷,245頁)評論:「這節經文是用『名』(奧諾馬)來代表權力或權威,這個做法在《七十子譯本》和紙莎草紙抄本裡十分常見。」因此,一個人奉「聖靈的名」受浸,意思是他要承認聖靈是上帝為了達成自己的旨意而發出的動力。
聖靈不是個體的其他證據 聖經中還有其他證據顯示聖靈不是一位個體。聖經把聖靈跟不具人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如水和火(太3:11;可1:8),還說基督徒要在「聖靈裡」受浸。(徒1:5;11:16)聖經勸人不要用酒灌滿自己,倒要「讓聖靈充滿」。(弗5:18)聖經說有些人「充滿」聖靈,就像充滿智慧、信心(徒6:3,5;11:24)或喜樂(徒13:52)等美德一樣;在哥林多後書6:6,聖靈更被插在各種特質中間。假如聖靈真的是一個靈體或一位神,聖經就肯定不會用這些方式來形容聖靈了。聖經說聖靈能「作證」(徒5:32;20:23),約翰一書5:6-8也有類似的講法,說水和血能「作見證」。雖然有些經文說聖靈向人「作證」和「說話」,但其他經文卻表明,其實不是聖靈本身發言,而是上帝通過聖靈啟示人說話而已。(參看來3:7;10:15-17;詩95:7;耶31:33,34;徒19:2-6;21:4;28:25)聖靈的作用好比無線電波。一個人對著麥克風說話,聲音通過電波傳送,讓一段距離以外的人能清楚聽到,效果就好像他直接向別人「說話」一樣。同樣道理,上帝通過聖靈作用於他地上僕人的心靈和頭腦,讓他們收到來自他的信息和旨意,然後再傳給其他人。
有別於「力量」 聖經用「魯阿」和「普紐馬」來指上帝的聖靈時,是指上帝為了實現自己的旨意而發出的隱形動力。聖靈源於上帝而不是源於人,所以是「聖潔的靈」,是毫無玷污的。(羅1:4)聖靈不只是耶和華的「力量」;漢語「力量」一詞用來譯聖經原語中的其他詞語(希伯來語koʹach科阿;希臘語dyʹna·mis迪納米斯)會更加準確。當然,「魯阿」和「普紐馬」也常跟一些指「力量」的詞語放在一起或並列使用,可見這些詞語既密切相關,又明顯有別。(彌3:8;亞4:6;路1:17,35;徒10:38)「力量」的基本意思是做事或活動的能力,可以深藏不露,即潛藏於個體或物體之內。「動力」卻不一樣,專指已經發揮出來 並作用在 人或物之上的力量,可定義為「已經或將要產生運動或改變運動的影響力」。如果要打比方,「力量」就好比儲存在電池裡的能量,「動力」則好比從電池發出來的電流。因此,根據上述就不同經文所作的分析,用「動力」來形容上帝的聖靈顯然更準確,更能表達相關的希伯來語詞和希臘語詞所包含的意思。
萬物靠聖靈被造 耶和華上帝憑著他發出的動力,即聖靈,創造了宇宙萬物。聖經說,當大地一片混沌蒼茫時,「上帝發出的動力[或『靈』(魯阿)]運行在水面上」。(創1:2)詩篇33:6說:「天因耶和華的話語而造,天上的萬象靠他口中的氣而成。」上帝的聖靈像一股強勁的風或氣,無需實際接觸任何物體,也能發揮強大的作用。(參看出15:8,10)人間的工匠是用雙手和指頭的力量去製造東西,上帝是用他的聖靈。因此,這股靈也被說成是上帝的「手」或「指頭」。(參看詩8:3;19:1;比較太12:28和路11:20)
現代的科學家都知道,物質就是能量,即「有序能」或排列整齊、有規律的能量,也知道「物質可以轉換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換為物質」。(《世界圖書百科全書》,1987,第13卷,246頁)宇宙浩瀚無邊,人用望遠鏡只能窺見一小部分,但已經足以顯示一切能量的源頭耶和華上帝擁有多麼驚人的力量。以賽亞先知說得一點沒錯:「誰能測量耶和華的動力」。(賽40:12,13,25,26)
生命與生育能力之源 除了無生命的物質之外,一切活物都憑耶和華的靈發揮作用才能存在,才有生命,因為起初的活物都是憑聖靈被造的,結果今天的活物才能存在。(參看伯33:4;見次標題「氣息;生命的氣息;生命力」)由於耶和華運用聖靈使亞伯拉罕和撒拉恢復生育能力,因此以撒可說是「靠著聖靈生下來的」。(加4:28,29)另外,上帝也通過聖靈,使他兒子的生命從天上轉移到地上的猶太處女馬利亞腹中,使她懷孕生子。(太1:18,20;路1:35)
聖靈作用在上帝的僕人身上 上帝的靈所發揮的一個主要作用,是傳達、闡明和顯示來自上帝的信息。因此大衛禱告說:「求你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為你是我的上帝。你的靈實在良善,願你的靈引導我到正直之地。」(詩143:10)憑著上帝之助,約瑟為法老解夢,解明他的夢有什麼象徵意義;連法老也因此看出約瑟有上帝的靈。(創41:16,25-39)在解釋預言方面,聖靈發揮的作用特別明顯。使徒保羅表明,聖經的預言絕不是某人對世事的個人見解,也不是某先知憑一己天賦,對世事所作的詮釋或是對未來發展所作的預告。相反,他們是「受聖靈感動」,意即受上帝通過聖靈傳達的信息所感動和引導,說出上帝的話來。(彼後1:20,21;撒下23:2;亞7:12;路1:67;2:25-35;徒1:16;28:25;見預言;先知)聖經全都是上帝用聖靈啟示的。「上帝用聖靈啟示」這個詞組譯自希臘語the·oʹpneu·stos(泰奧普紐斯托斯),字面意思是「上帝呼出」。(提後3:16)聖靈以各種方式向聖經執筆者傳達信息,引導他們,例如讓他們在日間或夢裡看見異象(結37:1;珥2:28,29;啟4:1,2;17:3;21:10),但不管用的是什麼方法,聖靈都作用在這些人身上,按上帝的旨意去感動和引導他們的內心和頭腦。(但7:1;徒16:9,10;啟1:10,11;見聖靈啟示)
上帝的靈不但顯明上帝的旨意,讓他的僕人能清楚明白,也賜他們力量去完成跟上帝旨意一致的工作。聖靈是一股強大的動力,能起激勵和催促作用。馬可報導,耶穌受浸後受聖靈「催促」到曠野去。(可1:12;另見路4:1)聖靈可以像「火」一樣在人的心中燃燒,使人「滿腔熱誠」(帖前5:19;徒18:25;羅12:11),或者「催逼」人做某件事。(參看伯32:8,18-20;提後1:6,7)上帝的僕人「靠著他的靈,內心剛強有力」,並「憑著耶和華的靈充滿力量」。(路2:27;弗3:16;另見彌3:8)然而,這絕不是一種沒有意識、盲目的衝動,他們是因為內心和頭腦受到感動,所以有意識地選擇順應上帝賜下的動力。因此,談到基督徒會眾裡那些有說預言恩賜的人,使徒保羅說:「先知發言的屬靈恩賜,應該由先知自己控制」,好能維持良好的秩序。(林前14:31-33)
能發揮不同的作用 正如電力能廣泛用於各方面,上帝的靈能差遣和幫助人完成各種不同的任務。(賽48:16;61:1-3)談到當日聖靈的神奇恩賜,保羅說:「恩賜各有不同,聖靈卻是相同的。職務各有不同,主卻是相同的。能力各有不同,把各樣能力賜給眾人的上帝卻是相同的。可是聖靈在各人身上顯露出來,無非是要人得益。」(林前12:4-7)
上帝的靈能裝備人,使人勝任某件工作或任務。儘管比撒列和奧何利亞伯受委派去造會幕的器具和祭司禮服前,已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上帝的靈使他們進一步充滿「智慧、悟性、知識」,因此能按照指示去完成任務。換言之,上帝的靈大大提升了他們本來已有的天賦才幹和專業知識,也讓他們懂得如何教導別人。(出31:1-11;35:30-35)至於後來興建的聖殿,同樣是上帝通過聖靈把圖樣指示大衛的,讓他著手為工程展開大規模的籌備工作。(代上28:12)
上帝的靈降在摩西身上,通過他說預言,行奇跡,帶領以色列人,為他們聽訟斷案,藉此預示耶穌基督未來擔任的角色。(賽63:11-13;徒3:20-23)但摩西畢竟是個不完美的凡人,深感治國的擔子沉重,於是上帝「把降在摩西身上的聖靈分給七十個長老,降在他們每個人身上」,讓他們分擔管理人民的責任。(民11:11-17,24-30)另外,從撒母耳膏立大衛那天起,上帝的靈就一直作用在大衛身上,指引他,裝備他,使他日後能擔起君王的重任。(撒上16:13)
約書亞接替摩西的工作後,同樣「充滿智慧的靈」。聖靈使他能說預言,行神跡,只是規模和成就都不及摩西。(申34:9-12)儘管這樣,靠著聖靈的幫助,約書亞一直帶領以色列人作戰,征服迦南地。類似地,耶和華的靈也「降在」其他人身上,使他們為上帝的子民奮勇爭戰,其中包括俄陀聶、基甸、耶弗他和參孫。(士3:9,10;6:34;11:29;13:24,25;14:5,6,19;15:14)
另外,一些人憑上帝的靈充滿力量,不惜冒生命危險,在反對他們的人面前放膽發言,宣講上帝真理的信息。(彌3:8)
聖靈傾注在上帝的子民身上,顯示他們蒙上帝悅納,並讓他們得福,事事亨通。(結39:29;賽44:3,4)
施行審判和報應 上帝通過他的靈審判世人和列國,並以他的靈去執行判決,包括施行懲罰或毀滅。(賽30:27,28;59:18,19)在這些情況下,把「魯阿」譯做「狂風」十分恰當;例如耶和華說他要在烈怒中「刮起暴風」,經文所用的就是希伯來語詞「魯阿」。(結13:11,13;參看賽25:4;27:8)無論何時何地,上帝的靈都能發揮作用,讓上帝鑑察的人得到所需的扶持或應得的懲罰。(詩139:7-12)
啟示錄1:4指出,上帝的「七股靈」在他寶座前。隨後發出的七個信息結束時都有這句話:「有耳朵的,都當聽聖靈對各地的會眾所說的話」。(啟2:7,11,17,29;3:6,13,22)這些信息包含了發人深省的判決,以及給忠貞的人的保證,表明他們必得獎賞。經文說,持有這「七股靈」的是上帝的兒子(啟3:1);「七股靈」還被描述為「七盞火燈」(啟4:5)和被宰殺過的羔羊的七隻眼睛,「這些眼睛象徵上帝發到全地去的七股靈」(啟5:6)。在聖經的預言裡,七代表完整或全部(見數目,數字),因此七股靈看來象徵得了榮耀的耶穌(即上帝的羔羊)所擁有的完美辨識力。耶穌目光如炬,明察秋毫,能遍察全地。
上帝的話語是聖靈的「劍」(弗6:17),能顯露一個人的內心如何,能揭示一些深藏不露的性格或心態。聖靈既能讓人的心軟化,順從上帝通過他的話語所顯示的旨意;也能任憑人硬起心來,敵擋上帝。(參看來4:11-13;賽6:9,10;66:2,5)上帝的話語向惡人預告判決的信息,所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由於上帝的話語或信息必不落空,因此應驗時產生的結果十分震撼,就好比乾草被火燒盡,岩石被鐵錘打碎一樣。(耶23:28,29)耶穌基督是「上帝的話語」,是上帝的首要代言人,不但有權頒布上帝的審判信息,還有權向罪有應得的惡人執行判決。聖經說他「要用口中的氣[靈或動力]」消滅上帝的仇敵,顯然就是這個意思。(參看帖後2:8;賽11:3,4;啟19:13-16,21)
上帝的靈是會眾的「幫助者」 一如耶穌向門徒承諾,他返回天上後求父親賜他聖靈,並在公元33年的五旬節當天把上帝所賜的聖靈傾注在忠心的門徒身上。從那時起,耶穌就一直把聖靈賜給所有通過他而歸向上帝的人。(約14:16,17,26;15:26;16:7;徒1:4,5;2:1-4,14-18,32,33,38)跟耶穌的門徒在水裡受浸的情形差不多,他們彷彿被浸在聖靈裡,憑著聖靈「全都受浸歸於一個身體」,就好比鐵塊被放進磁場後充滿磁力一樣。(林前12:12,13;另見可1:8;徒1:5)在此之前,上帝的靈也曾作用在基督徒身上,使他們能驅逐邪靈(參看太12:28;可3:14,15),但現在聖靈在他們身上所發揮的作用,不論程度、規模還是方式,都是前所未見的。(參看約7:39)
聖經說,彌賽亞君王耶穌基督「有智慧和悟性的靈,勸導和大能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賽11:1,2;42:1-4;太12:18-21)耶穌被上帝立為會眾的元首和主;從他如何運用上帝的靈去督導地上的基督徒會眾,就可清楚看出他的確有使人歸義的力量。(西1:18;猶4)從那時起,聖靈幫助基督徒更明白上帝的旨意,更了解聖經預言的含意,名副其實是會眾的「幫助者」。(林前2:10-16;西1:9,10;來9:8-10)靠著聖靈,基督的門徒得著力量向人作見證,直到地極(路24:49;徒1:8;弗3:5,6);他們獲賜聖靈的神奇力量,能說外語和預言,能治病和行異能,這一切不但促進了王國好消息的傳播,也證明他們確實受上帝差遣和支持。(羅15:18,19;林前12:4-11;14:1,2,12-16;另見賽59:21;見上帝的恩賜條下的「聖靈的恩賜」)
身為會眾的監督,耶穌也是通過聖靈來督導會眾的,包括挑選人擔當特別的任務,以及在會眾裡從事監督、教導和「糾正」的工作。(徒13:2-4;20:28;弗4:11,12)聖靈也就傳道地區發出指引,讓會眾知道該到哪裡或者不該到哪裡傳道(徒16:6-10;20:22)。聖靈也裝備基督徒做富於成效的傳道員,能寫「基督的信」,這些信「用永活上帝的靈」寫在肉版上、寫在人的心上。(林後3:2,3;帖前1:5)正如耶穌應許,聖靈喚起他們的記憶,激發他們的思考力,賜給他們勇氣,使他們在統治者面前也能放膽作見證。(參看太10:18-20;約14:26;徒4:5-8,13,31;6:8-10)
基督徒是「活石」,被建造成一座以基督為房角石的屬靈聖殿,在裡面獻上「屬靈祭牲」(彼前2:4-6;羅15:15,16),唱「屬靈的歌曲」(弗5:18,19),有上帝的靈住在他們當中。(林前3:16;6:19,20;弗2:20-22;另見該2:5)上帝的靈具有使人團結的強大力量,只要基督徒讓聖靈在會眾裡暢行無阻,他們就必能用和平維繫團結,相親相愛,繼續忠於和愛戴上帝以及他的兒子。(弗4:3-6;約一3:23,24;4:12,13;另見代上12:18)聖靈沒有像昔日賜給比撒列等人建房子造器具的能力那樣,賜給基督徒做手藝的能力。不過,聖靈卻使他們獲得裝備,能勝任屬靈的工作,從事教導、引領、牧養和勸勉的重任。他們所構成的屬靈聖殿要用聖靈的果實去裝飾,他們有「愛心、喜樂、和平、堅忍、仁慈、良善、信心」等美德,足以證明上帝的靈在他們中間,在他們身上運行。(加5:22,23;另見路10:21;羅14:17)會眾要有條不紊地運作並受到適當的督導,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因素。(加5:24-26;6:1;徒6:1-7;另見結36:26,27)他們順從「聖靈的律法」這股使人歸義的力量,擯棄一切順應肉體的墮落行為。(羅8:2;加5:16-21;猶19-21)他們信靠的不是自己的出身或天賦才幹,而是在他們身上運行的聖靈。(林前2:1-5;弗3:14-17;腓3:1-8)
聖靈也「幫助」基督徒在遇到疑難時作出明智的決定,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構成的長老團在割禮問題上如何達成共識,就是一個好例子。首先,彼得講述上帝把聖靈賜給未受割禮的外邦人的經過,保羅和巴拿巴則報告他們向外邦人傳道期間,親眼看見聖靈作用在他們身上。接著,雅各顯然得到聖靈的幫助,想起並指出阿摩司受上帝啟示,早已預告萬國中必有呼求上帝之名的人。聖靈的引導都指向同一個結論,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了。當日的中央長老團顯然看出這是聖靈的指引,所以他們在傳達相關決定的信中說:「聖靈和我們都認為,不該給你們加添別的重擔,惟有幾件事必不可少」。(徒15:1-29)
受聖靈膏立,從聖靈而生,獲得屬靈的生命 正如上帝在耶穌受浸時用聖靈膏立他(可1:10;路3:22;4:18;徒10:38),現在也以同樣的方式膏立耶穌的門徒。人受聖靈膏立,就是得了「信物」,顯示他被召承受天上的產業(林後1:21,22;5:1,5;弗1:13,14),並且作證他從聖靈而「生」,成為上帝的兒子,有希望成為靈體到天上去。(約3:5-8;羅8:14-17,23;多3:5;來6:4,5)這些人「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憑我們上帝的靈」得蒙潔淨,成聖稱義;耶穌同樣藉著聖靈把自己獻作贖價,成為上帝委任的大祭司。(林前6:11;帖後2:13;來9:14;彼前1:1,2)
由靈而生的基督徒在地上時雖是不完美的血肉之軀,卻因為被召到天上承受產業而領受了屬靈的生命。使徒保羅把肉身的父親和耶和華上帝作比較時,稱上帝為「屬靈生命的父親」,顯然就是這個意思。(來12:9;另見來12:23)所有跟基督一同承受產業的人必從死裡復活,得著靈的身體,跟基督在天上的形像相似。既然這樣,他們在地上時理應跟他們的元首基督聯合,與他「同歸一靈」,決不讓自己受肉體的慾望或不道德的傾向支配,不讓自己被誘跟娼妓「合為一體」。(林前6:15-18;15:44-49;羅8:5-17)
領受並珍視上帝的靈 聖靈是上帝「白白」給人的「恩賜」;誰誠心誠意地懇求,上帝都樂意賜給他。(徒2:38;路11:9-13)除了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徒15:8),吸收知識並行事跟上帝的要求一致也必不可少(參看徒5:32;19:2-6)。基督徒一旦領受了聖靈,就不該罔顧聖靈,令聖靈「憂愁」。(弗4:30;另見賽63:10)他們不該一意孤行,追求一些違背聖靈指引的目標,不肯實踐聖經的勸告,就是上帝用聖靈啟示人寫下的。(徒7:51-53;帖前4:8;另見賽30:1,2)誰弄虛作假,就等於企圖「瞞騙」基督用來指揮會眾的聖靈;誰以這種方式「試探」聖靈,都必自取滅亡。(徒5:1-11;對照羅9:1)一個人明明看見上帝的靈所發揮的作用,卻偏要反其道而行,蓄意違抗聖靈的引導,就有可能褻瀆聖靈,犯下不會得到寬恕的大罪。(太12:31,32;可3:29,30;另見來10:26-31)
氣息;生命的氣息;生命力 聖經記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然後「把生命的氣息[nesha·mahʹ『內沙馬』的一個詞形]吹進[na·phachʹ『納法』的一個詞形]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一個活人[neʹphesh尼發希]」。(創2:7;見尼發希,普緒克)「尼發希」按字面意思可以譯做「會呼吸之物」,包括人和動物。事實上,「內沙馬」有時也用來指「會呼吸之物[或活物]」,在這個意義上跟「尼發希」是同義詞。(參看申20:16;書10:39,40;11:11;王上15:29)創世記2:7就是用「內沙馬」去描述上帝使亞當的身體有了生命,使他成為「一個活人」。可是,其他經文卻顯示,這不單單涉及呼吸(即把空氣吸進和呼出肺部)。因此,創世記7:22記述大洪水降下,滅盡方舟以外的人和獸時,說:「凡鼻孔有氣息[『內沙馬』的一個詞形]、有生命動力[『魯阿』]的活物,就是在陸地上生活的,全都死了。」由此可見,「內沙馬」(氣息)跟「魯阿」密切相關,在這節經文裡「魯阿」是指所有活物(人和動物)體內的生命力。
《新約神學詞典》(第6卷,336頁)說:「活物有沒有氣息,可從某些器官是否在運作[比如胸部或鼻孔的擴張]看出來;氣息是生命的表徵,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基本條件和關鍵,跟呼吸是分不開的。」因此,「內沙馬」(氣息)既是「魯阿」(生命力)的產物,也是維持活物生命力的要素。科學研究顯示,生命存在於人體100萬億個細胞中的每一個,儘管每分鐘有成千上萬的細胞死去,但卻同時不斷繁殖出新的細胞。身體每個細胞的生命力得以維持,是因為活物把氧氣吸進體內,再經血管帶到全身的細胞去。身體一旦缺氧,某些細胞幾分鐘內就會死去,另一些細胞的耐力則長一點。一個人幾分鐘沒有呼吸不一定會死去,但他的細胞一旦沒有了生命力,就誰也救不了他。《希伯來語經卷》是設計和創造人類的上帝啟示人寫的,其中顯然是用「魯阿」去指生命力或生命本身,用「內沙馬」去指維持生命力所需的氣息。
由於氣息跟生命密切不可分,所以在很多經文裡往往都並列使用。約伯堅定地說:「只要我一息[『內沙馬』的一個詞形]尚存,上帝所賜的氣[weruʹach韋魯阿]還在我的鼻孔」,都決不做不義的事。(伯27:3-5)以利戶說:「如果他[上帝]用心察看人,收回人的生命力[『魯阿』的一個詞形]和氣息[『內沙馬』的一個詞形],凡有血肉的都必氣絕[把空氣呼出]身亡,世人都必歸回塵土。」(伯34:14,15)類似地,詩篇104:29談到地上的人和動物,說:「[上帝]取去他們生命的動力,他們就氣絕,歸回塵土。」以賽亞書42:5說:「耶和華上帝創造高天,展開天空,鋪開大地和大地的出產,又賜氣息給地上的人,賜生命給地上走動的。」氣息(內沙馬)使活物能生存下去;生命力(魯阿)則使活物有活力,能夠活動和行走。(參看徒17:28)上帝所造的活物跟人手所造沒有生命氣息的偶像相比,實在有天淵之別。(詩135:15,17;耶10:14;51:17;哈2:19)
雖然「內沙馬」(氣息)和「魯阿」(生命力;生命的動力)有時也並列使用,但兩者詞義卻不盡相同。誠然,生命力(魯阿)有時會被說成是呼吸(內沙馬),但原因看來是:呼吸是最明顯的生命表徵,足以顯示活物體內有沒有生命的動力。(伯9:18;19:17;27:3)
在以西結書37:1-10記述的關於平原上一些枯骨的異象裡,即使骨頭和骨頭已互相連結,生了筋,長了肉,甚至包了皮,但「裡面還沒有氣息[韋魯阿]」。以西結接獲指示要向「風[ha·ruʹach哈魯阿]」說預言:「風[『魯阿』的一個詞形]啊,要從四方吹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過來。」既然經文說「魯阿」從四方吹來,在這裡譯做「風」就十分貼切。可是,一旦「風」(流動的空氣)進入異象中死者的鼻孔,就馬上成為「氣息」(同樣是流動的空氣)了。因此,把第10節的「魯阿」譯做「氣息」比譯做「生命力」顯然更恰當。這時,儘管以西結看不見這些死者體內有沒有生命力,卻能看見他們開始呼吸。正如11-14節表明,這個有屬靈意義的異象預示,被擄到巴比倫而在靈性上「死去」的以色列人必再次在靈性上(不是實際上)活過來。既然14節描述的以色列人已經是能呼吸的活人,那麼把這節經文中的「魯阿」譯做「靈」就很合邏輯了,因為上帝說他必把他的「靈」放在他子民裡面,使他們在屬靈的意義上再次活過來。
啟示錄第11章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異象,同樣有象徵意義。經文說有「兩個見證人」被殺,屍首倒在街上三天半,後來「有生命的動力[或譯氣息,『普紐馬』]從上帝那裡進入他們裡面,他們就站起來」。(啟11:1-11)這個異象也是以生命的復甦來象徵屬靈復甦的。這段經文也顯示,希臘語詞「普紐馬」跟希伯來語詞「魯阿」一樣,可指來自上帝的生命力或生命的動力。正如雅各書2:26說:「身體沒有生命[pneuʹma·tos普紐馬托斯]是死的」。(Int)
因此,上帝在伊甸園造了亞當後,「把生命的氣息[『內沙馬』的一個詞形]」吹進他的鼻孔裡,不單單指上帝讓亞當的肺部充滿空氣,而且指他讓這股生命力(魯阿)充滿亞當體內的每個細胞。(創2:7;另見詩104:30;徒17:25)
通過生育,生命的動力從父母傳給孩子,一代傳一代。耶和華是生命力的源頭,也是生育過程的創始者。因此,儘管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卻追根溯源來自上帝。(參看伯10:9-12;詩139:13-16;傳11:5)
生命力不具人格 正如上述,聖經表明除了人類之外,動物也有「魯阿」或生命力。(創6:17;7:15,22)傳道書3:18-22說,人怎樣死,獸也怎樣死,「生命力[韋魯阿]全都一樣,人並不比獸優越」。經文的意思是:就生命力而言,人和獸是沒有分別的。由此可見,用於這個意義上的「魯阿」(即生命力)是不具人格的。生命力可以比作電力這股隱形的動力。因為有電力,各種電器才能運作,比如電爐能發熱,電風扇能生風,電腦能處理信息,電視能產生影像和聲音等等。雖然電力使這些電器能啟動能運作,但電力本身卻不具備這些電器的任何一種功能。
因此,詩篇146:3,4說,「人一斷氣[『魯阿』的一個詞形,意即失去了生命的動力],就歸回地土;他的思想,當天就消滅 」。生命力雖然維持人體細胞的活力,但並不具有細胞的任何特性,包括不具有腦細胞的特性,所以不能思考。假如「魯阿」和「普紐馬」(即生命力)是具人格的,那麼以利亞和以利沙先知復活的兩個孩子在死後就必定仍有知覺,在某個地方繼續生存了;死後四天才復活的拉撒路也一樣。(王上17:17-23;王下4:32-37;約11:38-44)要是這樣,他們肯定會記得死後的經歷,復活後也理應會告訴別人。可是,聖經的記載卻沒有提到他們當中有人曾這樣做。由此可見,人一死,生命力就離開人體細胞,生命力並不具有死者的任何個性或特徵。
傳道書12:7說,人死後身體歸回塵土,「生命力歸回賜生命力的上帝」。既然這個人根本不會到天上跟上帝在一起,可見「歸回」上帝的只是曾經讓這個人活著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人(和動物)體內的生命力是不具人格的。因此,大衛在詩篇31:5說(路23:46記載耶穌死時曾加以引述)「我把我的生命託付在你手裡」,這句話的意思是求上帝守護或保管他的生命力。(參看徒7:59)當然,生命力無須實際穿越太空,從地球傳送到上帝那裡。例如聖經說,上帝在天上「聞到」祭牲的香氣(創8:20,21),但其實這股香氣只彌漫於地球大氣以內的範圍。同樣,人的生命力無須實際離開地球,上帝也可以在象徵意義上「收回」或接管。(伯34:14;路23:46)人把生命託付在上帝手裡,意思是他全心仰望上帝使他復活,再次把生命力賜給他。(參看民16:22;27:16;伯12:10;詩104:29,30)
具有推動力的思想傾向 「魯阿」和「普紐馬」也指推使人顯示某種態度、性格和情感,或推使人採取某個行動的力量。這股力量是肉眼看不見的,但能產生可見的效果。換言之,這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或精神,在背後推使人以某種方式說話和行事。
聖經記載,以撒和利百加因兒子以掃娶了赫人女子而「心[魯阿]裡苦惱」(創26:34,35),亞哈則因為心[魯阿]裡愁煩而不想吃飯(王上21:5)。男人要是「心[魯阿]生嫉妒」,也許會對妻子諸多猜疑,甚至控告妻子通姦。(民5:14,30)
從聖經的描述,可以看出「魯阿」和「普紐馬」基本上是指「推動」或「驅使」人說話行事的力量或精神。例如,聖經說約書亞「有可嘉的精神」(民27:18);說迦勒跟另外十個探子很不同,「有不一樣的精神」;那些探子因為報惡信,令以色列人無不恐懼沮喪(民14:24)。以利亞熱心事奉上帝,充滿魄力;以利沙接替他做先知時曾求上帝讓臨到以利亞的靈雙倍臨到他。(王下2:9,15)施浸者約翰顯出跟以利亞一樣的魄力和熱心,令他的聽眾深受打動;聖經說他「有以利亞的氣魄和能力」,說得一點沒錯。(路1:17)另一方面,示巴女王親眼看到所羅門的智慧和財富,就驚訝得心神不定,「心力盡失」。(王上10:4,5)按照這個基本的意思,聖經說人的心或「靈」可以受到「激動」(代上5:26;拉1:1,5;該1:14;另見傳10:4),「煩亂不安」(創41:8;但2:1,3),怒氣「平息」(士8:3),心靈「憂傷」或「發昏」(伯7:11;詩142:2,3;另見約11:33;13:21)、「甦醒」或「安舒」(創45:27,28;賽57:15,16;林前16:17,18;林後7:13;另見林後2:13)。
內心和精神 聖經常常同時提到人的內心和精神,顯示兩者關係密切。人的心懂得思量,能推動人做某些事,跟人的情緒和情感息息相關(見心),因此足以影響一個人所養成的精神態度(顯著的思想傾向)。出埃及記35:21指出內心和精神的相互關係,說「凡心受激勵、心靈[即精神]受感動的」,都把奉獻給會幕的禮物送來了。另一方面,迦南人聽見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施行的奇事,「就膽戰心驚,誰也沒有勇氣[即精神]抵擋」他們,意思就是說,迦南人精神頹喪,沒勁兒去攻打以色列人。(書2:11;5:1;另見結21:7)聖經裡也有「心裡苦痛」「心靈[即精神]破碎」(賽65:14)以及類似的說法。(參看詩34:18;143:4,7;箴15:13)由於這股推動思想的力量十分強大,因此保羅勸基督徒說:「要更新你們思想背後的動力[『普紐馬』的一個詞形],並且穿上新品格。這新品格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創造的,體現真實的正義和忠貞。」(弗4:23,24)
正因為內心和精神息息相關,希伯來語「魯阿」也常常譯做「心」「心靈」或「氣」。聖經一再指出,約束自己的「心靈」或精神態度十分重要。「人不能約束自己的心,就好像城破無牆一樣。」(箴25:28)人受挑激時若把「怒氣」全都發泄出來,就是愚昧人,有智慧的人卻「平心靜氣到底」。(箴29:11;另見14:29,30)有一次,摩西因以色列人而「苦惱氣憤」,結果「冒失發言」,因而受到管教。(詩106:32,33)聖經說得對:「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控制自己的心,強似奪城」。(箴16:32)要做到這一點,謙卑十分重要(箴16:18,19;傳7:8,9),人「心裡謙卑,終得榮耀」(箴29:23)。人有知識,明辨事理,會「心裡冷靜」,約束言語。(箴17:27;15:4)耶和華「衡量人的心靈」,必審判那些沒有「保護自己的心」的人。(箴16:2;瑪2:14-16)
一個群體所反映的精神 一個人能反映某種精神,一個群體同樣能反映某種精神和某種顯著的思想傾向。(加6:18;帖前5:23)基督徒會眾必須精神合一,反映元首耶穌基督的精神。(林後11:4;腓1:27;另見林後12:18;腓2:19-21)
保羅把世界的「靈」(「精神」)和上帝的靈加以對比。(林前2:12)這個世界受上帝的大仇敵操控(約一5:19),反映出順應肉體慾望的自私精神,這種精神推使人跟上帝為敵(弗2:1-3;雅4:5)。像古代不忠的以色列人一樣,這個世界的精神是不潔的,慫恿人行淫(包括實際的和屬靈的淫亂)及拜偶像。(何4:12,13;5:4;亞13:2;另見林後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