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兒女
(Child,Children)
在希伯來語和希臘語裡,有不少詞語是用來指人類子孫的,而且含義豐富。一般譯作「孩子」的希伯來語是yeʹledh「耶萊德」。(創21:8)跟「耶萊德」相關的詞是yal·dahʹ「亞達赫」,指「女孩」或「少女」。(珥3:3;創34:4;亞8:5)「耶萊德」和「亞達赫」源自同一詞根ya·ladhʹ「亞拉德」,意思是「結果實,生產,懷胎」。譯作「孩子」的另兩個希伯來語是ʽoh·lelʹ「奧萊」和ʽoh·lalʹ「奧拉勒」,都源自動詞詞根ʽul「烏勒」,意思是「給吃奶,哺乳」。(撒上22:19;耶6:11;創33:13)一般譯作「少年」或「年輕人」的希伯來語是naʹʽar「納阿」。(創19:4;士8:20)但「納阿」也可用來指嬰孩,比如三個月大的摩西。(出2:6;另見撒下12:16)希伯來語taph「塔弗」(小孩子;幼兒)的基本意思是「踏著碎步走的人」。(創43:8;45:19;賽3:16)希臘語則有teʹknon「泰克農」(兒女),te·kniʹon「泰克尼翁」(孩子),pai·diʹon「佩迪翁」(小孩),arʹsen「阿森」(男孩)。(太10:21;約13:33;太2:8;啟12:13)希臘語neʹpi·os「內皮奧斯」指「嬰孩」(林前13:11),breʹphos「布雷福斯」則指「胎兒」。(路1:41)有時,譯作「兒子」的希伯來語也譯作「孩子」。(創3:16;見兒子)
造物主耶和華讓人類生兒育女,繁衍增多,兒女長大成人後也照樣生兒育女,一代接一代。創世記1:28就記述了上帝的這個安排。因此,人想生孩子是自然不過的事。對古代的以色列人來說,生孩子是件大事,因為上帝曾經應許要使他們成為一個大國,並應許亞伯拉罕的苗裔必出自以色列,地上的萬族都必因這個苗裔而贏得福分。(創28:14)兒孫滿堂被視為上帝所賜的福。(詩127:3-5;128:3-6)反過來說,不育被看作一種恥辱。(創30:23)
在聖經時代,雖然男孩女孩在家裡同受父母愛護,但生男孩卻讓父母特別雀躍。以色列人之所以希望生男孩,主要是因為男孩可以為父祖留名立後,傳宗接代,確保家業不會歸給別人。律法規定,生女孩的潔淨期要比生男孩長一倍,男孩地位相對優越,由此可見一斑。(利12:2-5)凡頭生的兒子,都歸耶和華所有,必須獻上祭牲才能贖回。(出13:12,13;民18:15)
在古代,人先用水洗淨初生的嬰孩,再用鹽替他擦身。(結16:4)這樣,嬰孩的皮膚就能保持乾爽健康。之後,人會細心地用襁褓或布帶裹著嬰孩。(伯38:9;路2:12)母親會給嬰孩哺乳,直到嬰孩兩歲半或三歲大。除非嬰孩的母親去世或無法給嬰孩哺乳,才由乳母代勞。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孩子一出生就有名字,有的是父親給起的(創5:29;16:15;21:3;35:18),有的是母親給起的(創4:25;29:32;撒上1:20)。後來在以色列,男孩在生下來第八天行割禮,那時才會給他起名(路1:59;2:21)。有時男孩的名字跟父親的一樣,但一般來說,孩子的名字往往跟他出生前或出生時發生的事有關,或者跟耶和華的名字有關。隨著時間過去,有些名字只是傳統的叫法,跟原來的意思已沒有什麼關聯。
以色列人的母親有時會將孩子背在背上,或扛在肩上,各種方法都有。在以賽亞書,耶和華形容母親將孩子攬在懷裡,扛在肩上,或抱在膝上。(賽49:22;66:12)此外,摩西的話也顯示人習慣把孩子抱在懷裡。(民11:12)
男孩小時主要由母親照顧,直到五歲左右。當然,從孩子的嬰兒時期起就教導他認識聖經的責任主要落在父親身上,但母親也會加以配合。(申6:7;箴1:8;弗6:4;提後3:15)孩子漸長,父親會教他們一些實務,例如耕種、放牧,或者像木匠一類的手藝。約瑟和大衛年輕時都是放羊的。(創37:2;撒上16:11)
家中的女孩由母親貼身照顧,父親則負責督導。女兒在家時學做各種手藝和家務,對於她們日後過成年生活大有幫助。聖經說,拉結是牧羊的。(創29:6-9)在收割的季節,年輕女子也幫忙在田裡工作。(得2:5-9)書拉密少女說,她的兄弟差她去看守葡萄園。(歌1:6)
在以色列,小孩子都愛嬉戲玩耍,樂在其中。他們有時會在市集廣場上玩耍,看見大人做什麼,他們也照著做。(太11:16,17;亞8:5)
有良好教養的以色列孩童趁年少的日子將造物主謹記在心,有的甚至全時為上帝服務。撒母耳自小就在聖幕裡事奉耶和華。(撒上2:11)十二歲的耶穌雖然年紀輕輕,對崇拜天父這件事卻看得十分認真,他在聖殿裡跟老師交談,邊聽邊問,用心學習。(路2:41-49)一個希伯來小女孩對耶和華和先知以利沙滿懷信心,她請乃縵去見以利沙,好醫治他的痲瘋。(王下5:2,3)詩篇148:12,13呼籲年輕人,不論男女,都該讚美耶和華。在聖殿裡,一些顯然受過聖經教育的男孩看見耶穌就喊叫說:「願上帝拯救大衛的子孫!」耶穌對他們表示讚賞。(太21:15,16)
教育和培訓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孩子的老師和嚮導。父母要有系統地教導孩子,包括:(1)教導兒女敬畏耶和華(詩34:11;箴9:10);(2)勸勉兒女孝敬父母(出20:12;利19:3;申27:16);(3)教導孩子認識上帝的律法、誡命和訓誨,趁孩子年紀還輕,可塑性極高的時候,將耶和華的作為以及關於他的一切真理灌輸給他們(申4:5,9;6:7-21;詩78:5);(4)提醒兒女要尊敬長輩(利19:32);(5)幫助孩子明白聽從勸告十分重要,將這個思想銘刻在他們心中(箴4:1;19:20;23:22-25);(6)著重具體訓練,裝備兒女為成年生活打基礎,例如教女兒做家務,教兒子一技之長或學父親的本行;(7)教孩子讀書識字。
猶太人從巴比倫獲釋回鄉後,許多城市都有猶太會堂。後來,男孩大都在這些會堂裡受宗教導師教導。另外,父母也會帶兒女參加大會,崇拜和讚美耶和華,讓兒女接受屬靈教育。(申31:12,13;尼12:43)有一次,耶穌的父母帶他上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回程時不見了他。後來他們在聖殿裡找到耶穌,看到他「坐在老師中間,邊聽邊問」。(路2:41-50;見教育)
兒子若頑梗忤逆,經過多次警告和管教,仍然桀驁不馴,就要依法嚴懲。這個兒子要被帶到城裡的長老跟前,經父母作證他實在無可救藥,眾人就要拿石頭打他,把他處死。以這種方式懲治的逆子顯然不是小孩,因為經文說他「又貪食又醉酒」。(申21:18-21)凡虐打父母、咒詛父母的,都必須處死。以色列人嚴懲冥頑不靈的逆子,目的是要把惡事從以色列人當中除去,好讓「全以色列聽見就害怕」。這些嚴厲的規定可以起阻嚇作用,遏止少年犯罪和目無尊長的歪風在國內流行。(出21:15,17;太15:4;可7:10)
有一次,一群男孩嘲弄上帝委任的先知以利沙,對他毫不尊重,不住地譏誚說:「禿頭的上去吧!禿頭的上去吧!」他們的意思是,以利沙(當時穿著以利亞的外衣)要不就繼續往伯特利走,要不就像以利亞那樣從地上消失好了(王下2:11)。這些男孩不想見到以利沙。以利沙回頭看著他們,奉耶和華的名咒詛他們,結果「有兩隻母熊從樹林裡出來,撕裂了他們當中四十二個孩子」。(王下2:23,24)
耶穌預言,門徒會因為跟從他而遭遇反對,兒女會起來對抗父母,父母必害死兒女。(太10:21;可13:12)使徒保羅則預告,在「最後的日子」,難以應付的問題會包括忤逆父母、沒有親情等。(提後3:1-3)
使徒保羅明確地指出,奉派在基督徒會眾裡做監督或助理僕人的弟兄要符合的一個條件是:如果兒女是信徒,就要確保「沒有人控告他的兒女放蕩,兒女也不是頑劣難馴的」,而且兒女必須服從父母,凡事莊重,因為保羅說:「人不知道怎樣督導自己的家,又怎能照料上帝的會眾呢?」(多1:6;提前3:4,5,12)
父母的權威 在家裡,父母(尤其是父親)擁有很大的權力。只要父親一日還健在,有能力管理家中大小事務,兒子就要服從他。兒子要是成家立室,就是自己家裡的一家之主。有時,父親為了還債,可以暫時賣兒女做僕婢。(出21:7;王下4:1;太18:25)父親甚至有權使女兒所起的誓作廢,但無權禁止女兒崇拜耶和華,或要求女兒違抗耶和華的命令,因為父親自己也是獻了身給上帝的以色列國族的成員,必須絕對服從上帝的律法。(民30:3-5,16)父母還有權為兒子選妻或安排婚事。(創21:21;出21:8-11;士14:1-3)寡居或離了婚的女子可以回父親家裡住,跟以往一樣服在父親權下。(創38:11)
產業繼承權是由父親傳給兒子的。如果生的是雙胞胎,哪一個先出生,就要給先出生的那個小心做個記號(創38:28),因為長子會繼承雙倍的產業,不是長子的只得一份。(申21:17;創25:1-6)父親去世後,兄長要負起責任維持家中婦女的生活。人娶兄弟的遺孀,所生的兒子算是亡兄或亡弟的兒子,要繼承亡兄或亡弟的產業。(申25:6;得4:10,17)
比喻用法 在聖經裡,「兒子」和「兒女」的用法很廣泛,含義很豐富。聖經曾將以色列人稱為「按血統生的兒女」,以賽亞則稱他們為「犯法的兒女」,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頑梗叛逆。(羅9:8;賽57:4)在使徒的日子,惡人被列為「該受咒詛的人」和「魔鬼的兒女」。(彼後2:14;約一3:10)信從基督並受聖靈所膏的人則稱為「上帝的兒女」。(約1:12;羅8:16)門徒常被稱為「孩子們」或「兒女」。(約13:33;來2:13)
凡有幸從死裡復活的人,聖經原語稱其為「復活的兒子」(路20:36);跟基督一同承受產業的人,則被稱為「憑應許生的兒女」(羅9:8),或「自由婦人的兒女」(加4:31)。所有渴望在天上王國裡生活的人,都必須像小孩一樣謙卑受教,樂意信任別人。(太18:2-4)不論男女,凡努力服從上帝,將真理之光在生活上顯露出來的,都是「順從的孩子」「光明的兒女」。(彼前1:14;弗5:8)
保羅規勸哥林多會眾,如同規勸兒女,鼓勵他們「開闊心胸」。在給他們的第一封信中,保羅勸他們在理解力上不要做小孩。(林後6:13;林前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