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捫人
(Ammonites)〔屬於亞捫〕
亞捫(本阿米)的子孫,亞捫是羅得的小女兒為羅得生的兒子。(創19:36-38)羅得另一個兒子叫摩押,因此摩押人跟亞捫人可說是兄弟,在聖經記載和古代文獻中常常並列。另外,這兩個民族也是以色列人的遠親;事實上,亞捫人的語言就是希伯來語的一種變體或土語。儘管如此,亞捫人卻一直仇視以色列人,只有極少數例外。
領土 耶和華上帝顯然是看在忠心的羅得(亞捫人的祖先)分上,讓亞捫人佔領昔日利乏音人之地,能趕走這些身材高大的原居民;亞捫人向來把他們叫做撒素敏人。(申2:17-21)這塊土地位於約旦河南端以東,一度跟摩押人在死海東面高原的領土接壤。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以前,亞捫人的一些土地被亞摩利人奪走,他們被迫退到北面和東面去,本來跟摩押人接壤的邊界也斷開了(摩押人也有不少土地被奪取)。(民21:26;書12:2;士11:13,22)此後,亞捫人領土的邊界從蜿蜒曲折的雅博溪谷上游起,一直往東伸延至荒漠地帶(民21:24;書12:2),他們的王城設於雅博溪谷上游附近的拉巴(即現代的安曼)(申3:11)。考古學家在這一帶發現了古代亞捫人的一些遺址和邊防營壘。
以色列人遵照上帝的吩咐,攻打亞捫人的鄰邦亞摩利人時,並沒有闖進亞捫人的領土。(申2:37;書13:8-10)由此看來,約書亞記13:25說迦得部族得了「亞捫人的一半土地」做產業,應該是指亞摩利人昔日從亞捫人手中奪來、位於約旦河與雅博河上游之間的那片土地。
跟以色列人衝突連連 摩押王伊磯倫在位期間,亞捫人跟亞瑪力人和摩押人聯手攻打以色列人,他們向西推進,一直到了約旦河西的耶利哥城。(士3:12-14)士師以笏制伏了這支聯軍,挫了他們的銳氣以後(士3:26-30),亞捫人就再沒法對以色列人構成嚴重的威脅了。在耶弗他的日子,以色列人再次崇拜列國的假神,結果在隨後的18年間受盡外族的壓迫,四面受敵。亞捫人從東邊頻頻進犯,非利士人則從西邊不斷侵擾。亞捫人的軍隊不但威脅基列境內的以色列人,還出兵攻打約旦河西的便雅憫、猶大和以法蓮部族。(士10:6-10)後來,在耶弗他的領導下,以色列人毅然除去外邦神像,並重整旗鼓。耶弗他不但駁倒亞捫人的無理指控,證明以色列人沒有搶奪他們的土地,還重重挫敗了他們的軍隊。(士10:16-11:33;見耶弗他)
有些學者一口咬定基抹是摩押人的神,認為耶弗他把基抹稱為亞捫人的神是錯的。(士11:24;民21:29)雖然聖經確曾說亞捫人的神叫摩洛、米勒堪或瑪勒堪(王上11:5,7;耶49:1,3),但一些學者認為這些稱呼(都取自意即「王」的詞根)其實都是頭銜而不是專名,所以也可以用來指基抹神。再說,亞捫人信奉的神很多(士10:6),說不定拜基抹的亞捫人跟他們的近親摩押人一樣多。
希臘語《七十子譯本》記述,掃羅被立為以色列王後大約一個月,亞捫人的王拿轄出兵圍攻基列的雅比,他提出極苛酷的要求,要城中的男人給他挖掉右眼,才肯跟他們講和。(見拿轄1)掃羅聽見這個消息後,親自率領以色列人闖進亞捫人的營中,把敵軍殺個片甲不留,大大樹立了王威。(撒上11:1-4,11-15)撒母耳後來的一番話顯示,以色列人就是因為拿轄率領亞捫人頻頻進犯,不堪其苦,所以要求立一個人做王的。(撒上12:12)
大衛作王期間 有一次,大衛王大敗亞捫人,奪走大批金銀財寶。(代上18:11)撒母耳記下8:11,12總結大衛的戰績時提到這件事。不過,這段記載的上下文所記述的事,卻不一定是按年代順序記錄的。根據撒母耳記下10:1,2,從大衛作王到拿轄去世期間,以色列人和亞捫人看來都相安無事。後來,拿轄的兒子兼王儲哈嫩羞辱了大衛派去慰問他的使者,令大衛氣憤難平。亞捫人知道事態嚴重,就到敘利亞找雇傭兵,出戰以色列人,結果被以色列的元帥約押和他兄弟亞比篩率領的大軍挫敗。(撒下10:1-14;代上19:6-15)
次年春天,大衛出兵圍攻亞捫人的王城拉巴,赫人烏利亞就在亞捫人的一次反攻行動中陣亡了。(撒下11:1,17,24,26,27;見拉巴1)聖經沒有說這次圍城持續了多久,既可能是拔示巴的私生子出生到所羅門出生期間,也可能跟他們的出生時間全無關係。畢竟,是拔示巴的私生子也好,是所羅門也好,都有可能在圍城結束後才出生;聖經看來只是把關於拔示巴的事一併記述而已。根據歷代志上20:1,2,這次圍城的時間看來不是特別長,但如果一直延續到次年也不出奇。至於亞捫人的王城,則是大衛後來親征攻下的。(撒下12:26-29)
據聖經說,大衛攻下拉巴後,取了「瑪勒堪[Malcam]神像頭上的金冠冕」,瑪勒堪又名摩洛或米勒堪。《和合本》把希伯來語Mal·kamʹ(馬坎)譯做「亞捫人之王」,但認為這個「王」是指一個人很不合情理,試問有什麼人能戴著一個重34公斤(約92金衡磅)的王冠呢!當時,大衛也許是把王冠戴了一戴,以示亞捫人的假神被擊敗了。(撒下12:30)
基於某些譯本的譯法(比如《和合本》),許多人對撒母耳記下12:31的意思有所誤解,以為戰敗的亞捫人被大衛用鋸用斧頭殺死,並投進磚窯裡去。後期的譯本(新譯,呂譯,現譯,新世)的譯法顯然準確得多,表明大衛只是要亞捫人服勞役,用鋸用斧頭做工以及做磚。現代的學者還發現,譯做「磚窯」的希伯來語詞其實指製磚用的木模,因此進一步澄清了經文的意思。
當然,並非所有亞捫人都跟以色列人作對,大衛的勇士中就有一個叫洗勒的亞捫人。(撒下23:37)所羅門王所娶的外邦妻妾中也有亞捫人,羅波安的母親是其中之一。(王上11:1;14:31)然而,所羅門就是被這些妻妾引誘,結果離棄真神,還為米勒堪和其他假神築「丘壇」;這些丘壇要到忠心的約西亞王的日子才被拆除。(王上11:5;王下23:13)
以色列國分裂後 約沙法王在位期間(公元前936-約前911),亞捫人擺脫了大衛王朝的君王的轄制,跟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一同攻打猶大,結果慘敗而回。(代下20:1-4,10-26)據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跟公元前904年-前877年期間作以色列王的耶戶同時代)的銘文透露,在甲加戰役中一起對抗亞述的聯軍包括了「亞捫人魯胡比之子巴薩」率領的大軍。(《古代近東文獻》,J.B.普里查德編,1974,279頁)另外,合謀殺死猶大王約阿施(約公元前859)的人中也有亞捫人,即亞捫婦人示米押的兒子撒拔。(代下24:22,26)烏西雅在位期間(公元前829-前778),猶大國國富民強,亞捫人再次被迫向猶大王進貢。(代下26:8)烏西雅的兒子約坦轄制亞捫人,要他們獻上3400公斤銀子(66萬零600美元)、220萬升小麥和220萬升大麥。(代下27:5)亞捫人能連續三年獻上大量的貢品,跟他們所佔的地利不無關係。亞捫人的土地位處阿拉伯與大馬士革商貿往來的要衝,雅博溪谷一帶也比較肥沃,而且大麥小麥就是當地的主要農產品。
亞哈斯繼約坦作猶大王期間(公元前761-前746),亞述不斷侵擾巴勒斯坦地區。亞捫人趁機擺脫猶大國的轄制,不過卻換來了亞述人的壓迫。據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的文獻指出,跟猶大王亞哈斯和摩押王薩拉曼烏一樣,「比亞捫[意即亞捫家]的撒尼希」也要向亞述進貢。西拿基立的稜柱記述了亞述軍隊在希西家的日子進攻猶大的經過,內容顯示亞捫被亞述王征服後,要向他獻禮物。另外,西拿基立的兒子以撒哈頓(跟瑪拿西王同時代)在文獻中也提到,「伯亞捫王普杜伊」要為尼尼微城的建築工程提供各種物料。
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和另一個亞述王推翻北方的以色列國,把以色列人擄走以後(王下15:29;17:6),看來亞捫人趁機佔據了迦得部族的土地;這塊土地是他們設法從耶弗他手中奪過來的,只是當時沒有成功。(參看詩83:4-8)耶和華為此通過耶利米譴責亞捫人,並預告他們的地土必荒涼,他們的神瑪勒堪(米勒堪)也必一同被擄。(耶49:1-5)約雅敬王在位期間,也就是猶大國覆亡前不久,亞捫人更變本加厲,不斷出兵侵擾猶大。(王下24:2,3)
被巴比倫人征服 公元前607年,巴比倫人推翻猶大國,一些猶太人四散到亞捫、摩押和以東。他們聽見巴比倫人委任基大利管理猶大地後,又紛紛從各地回來。(耶40:11,12)後來,亞捫王巴利斯和猶太人的將軍以實瑪利合謀刺殺基大利(王下25:23;耶40:14;41:1-3),以實瑪利從此投奔了亞捫人(耶41:10-15)。
亞捫人看見耶路撒冷淪陷,就幸災樂禍,卻沒料到耶和華很快就要跟他們算賬;他們雖然肉體受過割禮,心裡卻沒受割禮。(耶9:25,26)一如耶利米、以西結和阿摩司所預告,亞捫人被逼喝下耶和華降怒的酒,飽受刀劍、饑荒與瘟疫打擊,土地淪為荒涼。(耶25:17,21;27:1-8;結25:1-10;摩1:13-15)
以西結說,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站在岔路口占卜,要決定先攻打亞捫的拉巴還是先攻打猶大。由此可見,亞捫人並不甘心向巴比倫俯首稱臣。(結21:19-23,28-32)儘管巴比倫王按照占卜的結果首先攻打耶路撒冷,但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指出,尼布甲尼撒摧毀耶路撒冷後第五年,就馬上轉移目標去攻打敘利亞谷地、亞捫和摩押。(《猶太古史》第10卷181節[9章7段])聖經預告,亞捫人的地要成為「羊群休息的地方」,拉巴必成為「駱駝的牧場」。(結25:5)騎駱駝的「東方的人」必佔據亞捫人之地,在那裡搭帳幕居住。(結25:4)
居魯士推翻巴比倫後,讓不同民族各歸各家,亞捫人很可能也在那個時候重回故土,正好應驗了耶利米書49:6的預言。
跟以色列人通婚 公元前537年,猶太人獲釋回鄉,一個叫多比亞的亞捫人帶頭阻撓耶路撒冷城牆的修築工程。(尼4:3,7,8)後來,這個厚顏無恥的亞捫人還佔用聖殿院子裡的膳堂;尼希米忍無可忍,憤然把他的家具全扔出去。(尼13:4-8;見多比亞2)很多回鄉的猶太人都娶了亞捫人和不同族裔的女子為妻,他們受到嚴厲的譴責後,就把外邦妻子通通遣走了。(拉9:1,2;10:10-19,44;尼13:23-27)
多比亞被逐出聖殿以後,有人把申命記23:3-6中,有關亞捫人和摩押人不准加入以色列會眾的律法宣讀出來,並切實執行。(尼13:1-3)這個禁令大約是在一千年前定下來的;當時以色列人快要進應許之地,亞捫人和摩押人不肯伸出援手,還落井下石。一般人對這條禁令的理解是:亞捫人和摩押人不能正式成為以色列會眾的一分子,不能全面享有以色列會眾成員的一切權利或權益。但這不等於說,以個別而言,亞捫人和摩押人不能跟以色列人來往、跟他們一起居住、享有上帝賜給他子民的種種福分。上文提過大衛的勇士亞捫人洗勒,還有摩押婦人路得的例子,足以說明這一點。(得1:4,16-18)
且以路得為例。波阿斯能娶路得做妻子,說明猶太人是可以跟已歸附真神的外邦女子結婚的。在申命記23:3-6中,譯做「亞捫人」和「摩押人」的希伯來語詞是陽性詞;因此猶太教的《密西拿》中的《叔娶寡嫂的婚姻》8:3認為,這條律法只限制亞捫和摩押男人加入以色列的會眾。可是,既然以斯拉要求猶太人遣走他們的外邦妻子,而尼希米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可見亞捫婦女和摩押婦女能否加入以色列人的群體,始終要視乎她們是否願意歸附正確的崇拜。
古代文獻比如次經瑪加伯上(5:6)顯示,亞捫人在公元前2世紀時仍有自己的領土,但在公元前1世紀已被納巴泰人的王國吞併。到了公元3世紀,亞捫人徹底被阿拉伯人同化,自此就從歷史舞台消失了。西番雅的預言說得多麼準確:「亞捫人必像蛾摩拉……淒慘荒涼。」(番2:8-10)
既然亞捫人在剛進入公元的早期已不存在,但以理在有關「終結的時期」的預言中提到的亞捫,顯然是另有所指。在這個預言裡,亞捫人象徵「北方王」無法制伏的一些國家或組織。(但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