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
(Esther,Book of)
《希伯來語經卷》中的一卷,以女主角的名字為書名。《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的一些版本,則以書中顯赫的波斯王的名字「亞哈隨魯」為這卷書命名。猶太人稱這卷書為Meghil·lathʹ ʼEs·terʹ(梅吉拉特·以斯帖),或簡稱為Meghil·lahʹ(梅吉拉),意即「書卷」,因為這是猶太人十分重視的一卷書。
執筆者 聖經沒有說以斯帖記的執筆者是誰。有些學者認為是以斯拉寫的,但證據顯示末底改才是執筆者。末底改的身份,使他對整件事的始末一清二楚,例如關於他自己和以斯帖所關切的事,哈曼家人的所作所為,尤其是書珊城堡裡所發生的事。末底改被擢升為波斯國的高官(位居第二)之後,必定有機會讀到記載中提及的官方文件。但以理、以斯拉和尼希米都曾在某段時期擔任波斯國的高官,他們執筆寫的經卷也描述了猶太人跟波斯世界霸權的關係。同樣,憑著耶和華的幫助,末底改可說是寫以斯帖記的最佳人選。
歷史背景 故事發生於亞哈隨魯在位期間。當時波斯帝國的版圖遼闊,從印度延伸至埃塞俄比亞,共127個省。(斯1:1)由於這個背景,再加上是以斯拉把這卷書列入聖經正典的,所以書卷記載的事,只可能於世俗歷史已知的三個波斯王之一的在位期間發生。這三個君王是波斯人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亞達薛西一世(長手君)。可是,大流士一世和亞達薛西一世(長手君)已分別於在位第十二年之前就恩待猶太人了,這跟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並不相符,因為亞哈隨魯王看來不太熟悉猶太人和他們的宗教,對他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感。因此,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應該是指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有些譯本(思高、牧靈)甚至在經文裡把「亞哈隨魯」改為「薛西斯」。
根據以斯帖記,亞哈隨魯的在位期,看來是從他與父王大流士一世共同執政的時候開始計算的。既然以斯帖記最先敘述的幾件事發生於亞哈隨魯王在位第三年,其餘的事件則在王執政的餘下日子發生,那麼此書涵蓋的時期,就顯然是從公元前493年至大約公元前475年。(見波斯,波斯人條下的「薛西斯和亞達薛西的統治」)
以斯帖記寫於薛西斯在位第十二年左右,顯然在他統治的末了完成(約公元前475)。書中生動細膩的筆觸,顯示執筆者必定曾目睹各事發生。再者,內容明顯表示執筆者可以查閱政府的官方文件(斯10:2),因此這卷書最可能在埃蘭省(當時屬於波斯的版圖)的書珊城寫成。書裡的希伯來語夾雜了一些波斯和迦勒底的詞語,正好符合上述寫作時期的語言習慣,也顯示這卷書的寫作地點是在波斯境內。
以斯拉可能在公元前468年把這卷書從巴比倫帶到耶路撒冷,因為位於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大會堂」在大約公元前300年解散之前,就已把以斯帖記收進聖經正典了。
真實可靠,列於正典 有些人質疑以斯帖記是否聖經正典,因為《希臘語經卷》並沒有引用或提過這卷書。但這個理由並不足以否定以斯帖記的正典地位,因為有幾卷公認為聖經正典的書,例如以斯拉記和傳道書,《希臘語經卷》也沒有提及過。薩迪斯的美利托、納西昂的格列高利和亞大納西,都把以斯帖記從他們的正典書目中刪去。可是,哲羅姆、奧古斯丁和奧利金卻指名提及以斯帖記。《切斯特·貝蒂紙莎草紙殘片集》也包含以斯帖記,事實上,以西結書、但以理書、以斯帖記出現在同一部抄本裡,這部抄本很可能在公元3世紀上半葉製成。看來,猶太人和早期基督徒都未質疑過以斯帖記的正典地位。在猶太人的聖經裡,這卷書通常編在「聖錄」的部分,在傳道書和但以理書之間。
後來,有人在以斯帖記裡加了次經部分。一些學者把次經的寫作時間定為公元前100年左右,根據傳統的看法,《希伯來語經卷》早在這年之前約莫三百年,就已確認這卷書是正典了。
有些人認為,以斯帖記提及亞哈隨魯王在位第三年大排筵席,持續了180天,實在有誇大失實之嫌。(斯1:3,4)但有人指出,筵席持續了這麼久,可能是為了讓各省的眾多官員都有機會出席,因為各人的職責不容許他們在同一時間齊集在都城裡。但事實上,經文並沒有說筵席持續了那麼久,只說國王花了180天的時間,展示自己的王國如何繁榮昌盛。1章3節和5節都提及筵席,但所指的可能不是兩場筵席。1章3節所說的筵席,可能就是集會結束後國王為全書珊城堡的人擺設的七天筵席。(《舊約評注》,C.凱爾與F.德利奇合著,1973,第3卷,以斯帖記,322-324頁)
由於以斯帖記沒有直接提及上帝,有些人認為這卷書缺乏宗教內涵。但是,這卷書說猶太人禁食「呼求」,暗示他們為所關注的事禱告祈求。(斯4:3,16;9:31)再說,國王在關鍵時刻睡不著覺(6:1),以及末底改暗示以斯帖得著王后的尊位可能是上帝的旨意(4:14),也顯示各事是在上帝指引下發生的。此外,既然哈曼是亞甲人,很可能出自亞瑪力人的王族,末底改堅決不肯向上帝的這個仇敵下拜,可見末底改是個敬拜耶和華的人。(3:1-6;出17:14)
歷史與考古學證據 歷史與考古學的發現,也證明以斯帖記真實可靠,以下幾個例子足以說明這點。書中就波斯人怎樣尊榮人的描述十分正確。(斯6:8)在波斯,白和藍是王族的顏色,以斯帖記8:15報導,末底改被擢升後「穿著細麻襯藍料的朝服」,披著紫紅色的斗篷。
以斯帖「站在王宮的內院,面向王殿。王坐在殿裡的王座上,面向殿門。王一看見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子裡,就心生憐愛」。(斯5:1,2)考古學發掘的證據顯示,上述的細緻描述是準確無誤的。一條長廊由女院通往王宮的內院,院子旁邊面對著長廊的房子就是王殿。王座設在較遠的牆壁前的中央,從這個有利的位置,王的目光能不受任何阻礙,看見正在等待謁見的王后。書中的其他細節也顯示,執筆者對王宮的環境十分熟悉。事實證明,任何批評以斯帖記在報導波斯的風俗習慣方面與歷史不符、也不準確的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
證明這卷書真實無誤的另一個有力證據是,猶太人至今仍然慶祝普珥節。在這個節日,猶太人在會堂裡朗讀整卷以斯帖記。有一塊看來出自博爾西帕的楔形文字銘刻,提及在大流士一世統治的晚期或薛西斯一世在位的初期,有一個名叫馬度卡(末底改?)的波斯官員在書珊任職。(德語《舊約科學雜誌》,1940/41,第58卷,243-244頁;1942/43,第59卷,219頁)
以斯帖記跟聖經的其他經卷完全協調一致。這卷書補充以斯拉和尼希米的記載,透露上帝的子民在波斯有什麼遭遇。像整本聖經一樣,以斯帖記的寫作目的是要鼓勵、安慰和教導我們。(羅15:4)
[第936頁的附欄]
以斯帖記的要點
這卷書生動地描述以斯帖在堂兄末底改的指引下,蒙上帝任用去拯救猶太人逃脫滅族厄運的經歷
執筆者顯然是末底改,內容涵蓋了公元前493年至前475年左右所發生的事
以斯帖在書珊城被立為王后
亞哈隨魯王(看來即薛西斯一世)大宴群臣,派人請王后瓦實提到御前來,好向賓客展示她的美貌,王后卻拒絕聽命,王就把她廢了(1:1-22)
王決定從全國的美貌處女中挑選新后,以斯帖脫穎而出,被立為王后;她遵從末底改的吩咐,沒有透露猶太人的身份(2:1-20)
哈曼圖謀消滅猶太人,害人不成反害己
國王擢升亞甲人哈曼,使他的官位高過其他君侯,末底改卻不肯向他下拜(3:1-4)
哈曼怒氣填膺,設謀滅盡國內的猶太人;他說服國王贊同他所謀劃的事,並定下日期,頒布法令(3:5-15)
末底改吩咐以斯帖親自去向國王求情,雖然她可能因擅自謁見國王而有殺身之禍(4:1-17)
以斯帖蒙王恩待;她邀請王和哈曼赴宴,事後請他們次日再來赴宴(5:1-8)
哈曼躊躇滿志,但見到末底改仍不肯向他下拜,不禁大為惱怒,於是叫人做了一根極高的柱,打算次日在宴會開始前請國王把末底改掛在柱上(5:9-14)
那天晚上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拿出《歷代史籍》來念給他聽,得知末底改曾告發行刺國王的陰謀,卻未獲得獎賞;第二天早上哈曼來到,王問他,該怎樣對待王喜歡賜予尊榮的人;哈曼以為自己就是王所喜悅的人,於是建議鋪張揚厲地去尊崇這人,但王卻吩咐哈曼按照所提議的方式公開尊榮末底改(6:1-13;2:21-23)
在當天的宴席上,以斯帖告訴王,哈曼賣了她和她的族人,想要滅盡他們;王勃然大怒,下令把哈曼掛在他為末底改所立的柱上(6:14-7:10)
擢升末底改,猶太人獲救
王從哈曼那裡取回印章戒指,交給末底改(8:1,2)
獲得國王允准後,新詔書發出,容許猶太人在原定要被消滅的日子奮起自衛,殲滅仇敵;結果有幾萬仇敵被殺(8:3-9:19)
末底改規定猶太人每年都要記念這場拯救(9:20-32)
末底改的權力僅次於國王,他努力為本族人謀福利(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