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童年受创的成年人
他们是会众中备受尊重,性情开朗的一对年轻夫妇。可是,当他请求长老到他家一行时,他语带焦急,而妻子更珠泪盈眶。严重的抑郁,自怨自恨,甚至自寻短见的念头令她心力交瘁。原来,她曾在少年时代遭性侵犯。幸好耶和华的组织曾就如何协助这一类受害人方面提供指引,这位长老遂详细查阅社方致各长老的信,1992年6月8日刊及7月8日刊的《儆醒!》和1983年10月1日刊英文《守望台》中有关的文章。以下是采自这些刊物的一些重点。
1.倾听,倾听,倾听。小孩子若跌了一交,首先的反应总会是跑往爸妈那里寻找呵护和安慰。可是一个受侵犯的孩子却可能根本没有这个选择。因此,当他长大以后,这种渴望依然存在——就是渴望把心中的抑压尽情倾诉,渴望倾听的人会怀着体恤之心予以安慰。(请参阅约伯记10:1;32:20。)当长老探访上文提及的夫妇时,令丈夫大感意外的是,长老极少说话,但却十分留心聆听。丈夫是个态度务实、乐于助人的人;他发觉自己曾试图以逻辑制伏情绪,以说理来纠正在他看来不合情理的感觉。他终于看出妻子需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别人的体恤。(请参看罗马书12:15。)她需要别人向她表示她的感觉是有充分理由的。
2.粉碎谎言。遭侵犯的儿童时常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不值得受人所爱,甚至自觉一无是处。像谬误的教义一样,这些想法能够使人难于与耶和华缔结一种健康的关系。因此,要粉碎这类谎言,要以真理取而代之——要以温柔体贴,持之以恒和不厌其烦的方式如此行;要用圣经跟对方推理。(哥林多后书10:4,5)例如,你可以这样说:“我明白你何以自觉污秽。但是,耶和华对你有什么感觉呢?他若甚至甘愿舍弃爱子为你作出赎价,这岂不表明他很爱你吗?[约翰福音3:16]在他看来,你遭侵犯会令你变成不洁吗?抑或只是令侵犯者变成不洁呢?还记得耶稣曾说:‘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马可福音7:15]你遭侵犯真的是因为你这么一个小孩子而引起的吗?抑或侵犯者其实是早有预谋的呢?”
3.予以慰藉。每个人均是独特的。因此,当我们应用保罗说要“勉励灰心的人”这项劝告时,方式也理应因人而异。(帖撒罗尼迦前书5:14)过分表面化的谈话通常不会产生任何安慰作用。例如,仅是告诉受害人多读圣经,多做传道,或是要‘把重担卸给耶和华’一类的话,虽然有时有点帮助,但有时却未必足够。(诗篇55:22;请比较加拉太书6:2。)固然,许多人其实已尽力而为,有些人更因为未臻完善而苛责自己。——请参阅约翰一书3:19,20。
类似地,仅是告诉受害人忘记不愉快的往事可能只会弄巧成拙。他们若能够抛开往事,便大概已经这样行了——又何需接受别人帮助才能达致一个这么简单的结论哩!a要记得,他们经历的是极其沉重的感情创伤。纯粹作为对照,试想象你看见一个交通意外的伤者,正躺在一堆废铁中痛苦呻吟。你会仅是告诉他不要想及痛楚吗?显然他需要多点帮助。
假如你不能肯定自己所说的话是否能对受害者产生安慰作用,何不亲自问问对方?毕竟,即使至为真实和根据圣经的劝勉,也必须切合时宜和说得恰当才能奏效。——请参阅箴言25:11。
经过长老多番探访之后,上文提及的姊妹逐渐开朗起来。她的丈夫也学会怎样协助她渡过难关。自此以后,他们俩人更能对其他经历类似创伤的人予以慰藉。我们目睹“赐各样安慰的上帝”耶和华怎样在这些艰难日子里,透过他的话语和他的子民去“医好伤心的人”,实在令我们的信心大受强化。——哥林多后书1:3;以赛亚书61:1。
[脚注]
a 不错,使徒保罗确曾劝勉基督徒要‘忘记背后’。可是,保罗当时所指的乃是往日他所享有的世俗地位与成就而言。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已成了“粪土”。因此,他并不说他已忘记了昔日的苦难,因为他也曾重提旧事。——腓立比书3:4-6,8,13;请参阅哥林多后书1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