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
《警醒!》俄罗斯撰稿员来稿
这个湖位于偏远的西伯利亚南部,长久以来都为当地的蒙古部落所尊崇。论湖面面积,许多湖都比它大;论深度,它却是世界的淡水湖泊之冠,储水量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个湖有许多名字,贝加尔是其中一个留存到今天的名称,意思可能是“出产丰富的湖”或“大海”。由于大湖波澜壮阔,至今在这一带沿岸生活的水手,还有时把到湖上工作说成“出海”工作。
一提起贝加尔湖,就深深地触动着俄罗斯人的心弦。莫斯科一个科学家说,这个湖就像“每个人自幼就认识的一首动听乐曲”。风光如画的湖岸、清澈透明的湖水和各种各样别处罕见的稀奇生物,就像“音符”一样,共同谱成这首乐曲。
贝加尔湖长约636公里,最宽之处约有80公里,从太空望回来,就像一只半张开的蓝眼睛。这个湖的储水量占全球淡水的五分之一,比北美洲五大湖的总储水量还要多!贝加尔湖的深度超过1600米。假如贝加尔湖突然干涸,要重新注满这个湖,所需的水量等于全球所有河流整整一年的总流量!
大陆板块互相撞击
根据地质学家的理论,在远古的时候,一个次大陆向北移动撞向亚洲大陆,于是一大片岩床在压力下像铝箔一样折起,最后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有人认为这样的撞击使西伯利亚一些静止的裂谷,包括贝加尔裂谷,再次活跃起来。随着时间过去,有许多泥沙从贝加尔裂谷一带的山脉冲了下来,堆积在裂谷的谷底,厚度超过7公里。后来,裂谷渐渐被河水注满,形成贝加尔湖。现在,流进贝加尔湖的河流和溪涧超过300条,而从贝加尔湖流出来的就只有安加拉河。
跟世上其他古老湖泊不一样,贝加尔湖没有被沉积物所填满,也没有变成沼泽。科学家相信这是由于湖底的地壳板块仍然在活动,而且彼此以反方向移动,使裂谷越来越阔。因此,不但湖底的泥沙没有越堆越高,湖底反而一年比一年深!此外,这些移动中的地壳板块,也使湖底喷出一条条的热水柱。
一窥湖里的世界
在湖中心泛舟,有时会使人感到害怕,因为湖水异常清澈,人可以清楚看见水面以下50米的东西,视野如此清晰,仿佛船底下的不是湖水而是空气!湖内有许多微小的甲壳类生物,称为侧突水蚤。这些水蚤就像过滤器一样,把那些会令水质变得浑浊的水藻和细菌一一除去,湖水因此变得晶莹剔透。另一些功臣就是湖内许许多多的小龙虾,它们四处游走,把水里一些会腐烂的有机废物通通吃掉。由于湖水这么纯净,十多年前,一次收集湖水样本作化验时,玻璃试管的洁净程度竟不及湖水,因而把湖水样本污染了!
除了因湖水清澈而出名外,贝加尔湖的含氧量也异常地高。一些深水湖在某个深度以下,湖水就会缺氧,因此大部分生物只能在较浅水的区域活动。贝加尔湖的湖水却有上下对流和水平对流,含氧的湖水会被带到湖底,使湖底的水也变成带氧。结果,整个湖都充满生机。
在寒冷、干净的湖水底下,长满了青葱的植物。绿色的海绵像珊瑚一样延展蔓生,荫庇着一群群细小的水生生物。许多喜爱暖和环境的生物,常常成群地聚集在热水柱周围。湖里有2000多种生物,其中1500种只能在这个湖里找着。
贝加尔湖的白鲑鱼很著名,这种美味的北极鱼也是渔夫喜爱的渔获。湖里的其他生物也不普通,甚至说得上奇特。例如,湖里有一种身长几达半米、专吃鱼儿的扁虫,甚至有一些生长在沙粒之间的单细胞生物。湖里也有一种特产湖鱼,是贝加尔湖独有的,也许还是湖里最奇特的鱼。
这种湖鱼是半透明的,身形细小,鱼身泛出斑斓的彩光。鱼在接近湖底的地方生活,是胎生动物,身体的三分之一是脂肪,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即使在200至450米深的水底,这种鱼也能抵受当中极大的水压,但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它的身体就会溶化,只剩下脂肪和鱼骨。这种鱼是贝加尔海豹爱吃的食物,贝加尔海豹是世上唯一在淡水生活的海豹,也许还是贝加尔湖最有名气的住客。
四季景致,各不相同
每年,贝加尔湖都会冰封大约5个月。到了1月下旬,湖面的冰最少有1米厚。结冰的湖面有许许多多的接缝,就像一幅拼花画,在阳光下又仿佛是一扇闪亮的玻璃窗。湖面的冰晶莹剔透,走在上面可以清楚看到湖底的岩石。这层冰看起来似乎很薄,但其实坚固得超乎想象。大约一百年前,在日俄战争期间,俄军在冬季结冰的湖面上铺设铁路,更成功地运送了65个火车头横越这个湖呢!
从4月下旬到6月,湖面的冰开始裂成碎块,并且发出持续不断的隆隆巨响。这首春季“破冰曲”,当地人都十分熟悉。博物学家格拉尔德·达雷尔写道,冰块破裂时发出的响声,“就像许多细小的钹在叮当作响,又像一堆在篮子里的猫儿在呜呜地叫”。过没多久,天气回暖了,和风吹拂湖面,浪头就会把一堆堆晶莹的碎冰拨向岸边。
随着冰块逐渐消失,鸟儿也都纷纷归回。有些在贝加尔湖生活的鸟,例如河乌,整个冬天都逗留在安加拉河的源头,那里是贝加尔湖唯一终年不结冰的地方。天气回暖后,我们可以再次看见其他水鸟,好像鹅、鸭子、苍鹭和大天鹅。
在6月来访的游客,可能会见到一些棕熊带着小熊,挪着笨重的身躯走到水边,去吃在礁石上孵化的苍蝇幼虫。棕熊津津有味地舔吃着幼虫,把身边那些嗡嗡乱叫的飞虫都置诸脑后。这时,许多动物和飞鸟也被这个热闹的“虫宴”所吸引而来到湖边。
在初春和初夏时分,水藻会短暂地大量繁殖,这除了让一些细小的甲壳生物可以饱餐一顿,也令湖水变得绿油油的一片。不过,从岸上看,近岸的湖水通常带蓝绿色,而远处的湖水则是深沉的湛蓝色,让人想起海洋。
贝加尔湖沿岸有绵延起伏的沙丘,有气势磅礴的悬崖,还有许多风光如画的海湾和海角,景色优美绝伦,就像一个作家所说,“浩渺的湖面散发着珍珠般柔和的光泽,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景致”,可谓天光水色,变化无穷。
下半年的贝加尔湖经常刮暴风雨。在秋季,湖上有时会刮起像飓风一样强劲的烈风,顷刻之间就使平静的湖面翻起4到6米高的巨浪。就算在其他季节,在湖面刮起的风,也曾吹翻一些大型的载客渡轮和渔船。
贝加尔湖一带的无限风光
在荒芜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仿佛是个冷漠、孤单的巨人。但事实上,湖的四周充满了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色也变化万千。四条雄伟的山脉既拱卫着湖的四岸,也为驯鹿和濒危的西伯利亚石山羊提供了安身之所。
西伯利亚大草原位于海拔较低之处,当中有些地方长了种类繁多的野花,可说是个天然的花圃。草原上还可以找到一些稀有的鸟类,例如蓑羽鹤和亚洲最大的鸟——硕鸨。
湖的四周有一片茂密的针叶林。这片树林对贝加尔湖十分重要,它比巴西的亚马孙(亚马逊)雨林大一倍,而且像亚马孙雨林一样,对维系全球的生态和气候均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片针叶林也是许多不同品种的鸟儿的家,例如松鸡。松鸡在求偶时会炫耀身上漂亮的羽毛和唱出特别的歌曲。形态优雅的雁鸭(见第17页的图片)也是贝加尔湖的常客。
有一种哺乳动物也值得一提,那就是有名的巴尔古津黑貂。这种黑貂拥有油亮的毛皮,因此曾被无情地滥捕,但在自然资源保护人士的努力之下,它们的数量已渐渐回升。在拯救这种美丽的动物方面,由于人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当局终于在1916年于贝加尔湖的湖岸设立了巴尔古津自然保护区。今天,贝加尔湖湖岸地区共有三个自然保护区和三个向公众开放的国家公园。
沉思上帝深广的智慧
贝加尔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是一个旅游热点,每年都有超过30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贝加尔湖游览。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说:“今天,贝加尔湖是博物学家的乐土,也是一个恬静宜人的度假胜地。那里有水清沙幼的沙滩,还有极佳的远足、观鸟和划艇地点。因此,贝加尔湖得以成为亚洲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度假地点。”
贝加尔湖是个沉思的好地方,尤其是沉思上帝那无比的智慧和创造的大能。除了上帝以外,还有谁能创造出一个这么奇妙的湖和众多独特的自然现象,使多不胜数的动植物得以生生不息?假如你有机会来到贝加尔湖的岸边,或许也会像圣经执笔者那样赞叹说:“上帝的厚恩、智慧、知识多么高深!”(罗马书11:33)
[第16,17页的附栏或图片]
世上唯一的淡水海豹
贝加尔湖住了数以万计的贝加尔海豹,它们终年都吃湖里的深水鱼。没有人清楚知道,为什么这些海豹会来到西伯利亚中部的这个湖聚居,而跟贝加尔海豹品种最接近的近亲,却住在3220公里外的水域。
贝加尔海豹有一张扁平的脸,两只大眼睛靠得很近。在所有的海豹中它们的体型最小,身长只有1.4米。它们常常联群结伴在礁石上晒太阳,但跟很多其他品种的海豹不同,贝加尔海豹不会咬同类或推开同类。贝加尔海豹生性温驯,可能是世上最和善的海豹。
一个研究海豹的生物学家指出,贝加尔海豹“甚至比性格文静的环斑海豹更温驯。人们为了进行科研而用网捉住它们后,它们会容许人搬动它们,而不会咬人”。一份参考资料说,有些深水潜水员曾经游到正在睡觉的贝加尔海豹身旁,触摸它们,又使它们翻过身来,但它们仍然继续睡觉。
[鸣谢]
Dr. Konstantin Mikhailov/Naturfoto-Online
[第18页的附栏或图片]
流放之地
从1951至1965年,耶和华见证人由于拒绝在宗教信仰方面作出妥协,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被流放到贝加尔湖一带。1951年,普拉斯科娃·沃洛斯扬科被流放到贝加尔湖最大的岛屿——奥尔洪岛。为了生存,她必须像其他被流放的见证人那样下网捕鱼。不过,她找到方法参与另一种“捕鱼”工作,就是运用自己的圣经,跟岛上的许多居民传讲上帝王国的好消息。
1953年,普拉斯科娃和另外六个见证人由于向人传道而被捕,普拉斯科娃被判入狱25年。获释后,她一直忠心地在伊尔库茨克区的西伯利亚-乌索利耶会众服务,直至2005年去世为止。今天,耶和华见证人在贝加尔区一带和邻近的伊尔库茨克市,共有大约三十群朝气蓬勃的基督徒会众。
[第15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俄罗斯
贝加尔湖
[第16,17页的图片]
贝加尔湖和萨彦岭
[鸣谢]
© Eric Baccega/age fotostock
[第17页的图片]
雁鸭
[鸣谢]
Dr. Erhard Nerger/Naturfoto-Online
[第15页的图片鸣谢]
Dr. Konstantin Mikhailov/Naturfoto-Online
[第18页的图片鸣谢]
© Eric Baccega/age fotostock; Boyd Norton/Evergreen Photo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