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利亚人
(Samaritan)〔意思很可能是:属于撒马利亚〕
公元前740年,撒马利亚十部族王国沦陷,其后圣经就开始用“撒马利亚人”一词来指沦陷前北方王国的居民,好跟后来从亚述帝国其他地方迁来的外族人加以区别。(王下17:29)历代志下34:6-9的记载(参看王下23:19,20)暗示,约西亚王在位期间,有些以色列人仍然住在撒马利亚境内,可见亚述人并没有掳走所有以色列人。后来,“撒马利亚人”一词就用来指留在撒马利亚的人的后代,以及被亚述人迁到撒马利亚来的人。因此,有些“撒马利亚人”肯定是混血儿。再后来,这个词少了种族或政治方面的含意,多了宗教方面的含意,变成指一种盛行于古代示剑和撒马利亚一带的宗教,信这种宗教的人信守一些与犹太教截然不同的规条。(约4:9)
撒马利亚的宗教 耶罗波安曾设法阻止十部族的人上耶路撒冷去崇拜耶和华,这是撒马利亚的宗教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以色列国一分为二以后的大约二百五十年间,北方以色列国自行设立祭司取代上帝任命的利未族祭司,结果使国民受到腐化,转而崇拜偶像。(王上12:28-33;王下17:7-17;代下11:13-15;13:8,9)北方以色列国灭亡后,信奉异教的人从巴比伦、古特、亚瓦、哈马、西法瓦音等地迁移到撒马利亚,他们崇拜许多神祇,包括疏割比纳、尼甲、亚示玛、尼哈、他珥他、亚得米勒、亚拿米勒。虽然耶罗波安过去设立的祭司团中有一个祭司回来教导他们怎样敬畏耶和华,他们却仍旧各自崇拜自己的假神,世世代代都这样,就像以往撒马利亚人崇拜金牛犊一样。(王下17:24-41)撒马利亚沦陷后大约一百年,约西亚在原本北方以色列国境内大力铲除偶像崇拜,又在南方的犹大国进行同样的改革,但都只能取得短暂的成果。(王下23:4-20;代下34:6,7)
公元前537年,以色列十二部族剩余的人从巴比伦获释,重返耶路撒冷,准备重建耶和华的圣殿。(拉1:3;2:1,70)那时,住在当地的“撒马利亚人”(圣经说他们是“犹大人和便雅悯人的仇敌”)来见所罗巴伯和长老,说:“让我们跟你们一起建造吧,因为我们像你们一样,寻求你们的上帝。从前亚述王以撒哈顿领我们上到这里,自他的日子以来,我们一直献祭牲给上帝。”(拉4:1,2)然而,他们说自己信奉上帝,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所罗巴伯拒绝他们的建议之后,他们就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所罗巴伯重建圣殿,不断骚扰和恐吓犹太人,但都不成功,就进而上告波斯皇帝,并且成功取得禁令,使圣殿的工程搁置了许多年。(拉4:3-24)
公元前5世纪中叶,当尼希米开始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时,桑巴拉(据《埃利潘蒂尼纸莎草纸残片》记载,桑巴拉是撒马利亚省长)三番五次试图阻止重建工程,但都失败了。(尼2:19,20;4:1-12;6:1-15)后来,尼希米离开了耶路撒冷一段时间,回来竟发现大祭司以利雅实的孙子娶了桑巴拉的女儿。尼希米立刻把他赶走。(尼13:6,7,28)
撒马利亚人可能在公元前4世纪,在基利心山上建造神殿,好跟耶路撒冷的圣殿一比高下。有些学者认为,这件事标志着撒马利亚人跟犹太人彻底决裂了,但有些学者认为,在这件事过了一百多年后,两个民族才最终决裂。当耶稣在地上传道时,基利心山的神殿已经被摧毁了大约一百五十年。虽然如此,两个民族仍然彼此仇视。(约4:9)撒马利亚人照旧在基利心山上崇拜(约4:20-23),并且受到犹太人歧视(约8:48)。正由于双方仍旧充满敌意,耶稣在仁爱的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中所强调的要点就更加能触动人心了。(路10:29-37)
《撒马利亚五经》 自古以来,撒马利亚人的经卷就只收录了圣经的头五卷书。这些经卷不但经过修订,而且用撒马利亚人的语言写下来,称为《撒马利亚五经》。大概除了约书亚记之外,《希伯来语经卷》的其余部分都不为撒马利亚人接纳。《撒马利亚五经》与马所拉文本的差异大约有六千处,大部分差异都很小,但有的差异却很大,比如申命记27:4说摩西律法要刻在以巴路山那用石灰刷白的石头上,《撒马利亚五经》却不说以巴路山,而说基利心山。(申27:8)显然,他们这样修改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信仰,证明基利心山是上帝的圣山。
不过,总的来说,撒马利亚人都承认摩西五经,因此他们也相信将来会有一位比摩西更大的先知兴起。(申18:18,19)公元1世纪,撒马利亚人期盼弥赛亚来临,有的接纳他,有的却弃绝他。(路17:16-19;约4:9-43;路9:52-56)后来,在早期基督徒热心传道下,许多撒马利亚人欣然归信了基督教。(徒8:1-17,25;9:3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