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德行的質素如何?
今日很少人重視德行,大部分人均岌岌追求享樂和自己的利益而把德行束之高閣。可是聖經卻規定德行是基督徒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它告訴基督徒「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並且訓勉他們「凡是真實的、……清潔的、……若有什麼德行,」他們都應該不斷思念。——彼得後書1:5;腓立比書4:8。
德行的定義就是「道德的行為或行動:合乎正當的標準;……美德;行為的正直。」我們又從其他方面知道德行就是「內心的善良」,是「惡的反面」。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裡被譯成「德行」的希臘字是a·re·teʹ,希臘學者為它所定下的定義是「內在的卓越、內心的良善、德行、……任何超卓的美德。」德行(英文virtue)亦含有道德的力量和剛毅的意思,這可以從它與英文的「virility」(男子氣)一字來自同一拉丁字根一事足以見之。所以,德行可比作一種堅硬的金屬,例如鐵。藉著多次的加熱和冷卻,它可以被鍊成鋼而變得更為堅韌,因此在壓力之下崩裂的可能性也大為減低。
有些人因為看來自己並沒有做任何違反十誡的事便以為自己很有德行了。但充其量這豈不是一種消極的德行嗎?再者,甚至這種德行亦有不同程度的價值。例如:一個人可能僅因為他家境富有而不偷竊,他之不偷竊便不能算是很大的德行了。一個人若只因為沒有行竊機會而不偷竊,這亦不能算是他的德行。
再者,有些人不偷竊,可能是因為他們感覺自己「高人一等」。這使人想起在耶穌的比喻中一個法利賽人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有的都捐上十分之一。」但是這個人在上帝眼中是個有德行的人嗎?耶穌說不是。——路加福音18:9-14。
或者有些人僅因為畏懼偷竊所招致的後果——懲罰或恥辱——而不行竊。雖然這些都是德行的正當根據,僅是基於這些原因的德行卻並不是具有最佳素質的德行。這種德行只可說是一種開明的利己而已,它比較近能於政策過於根據原則。使徒保羅的話即強調這點。他訓勉基督徒要服從當地的法律,不是僅因為畏懼懲罰,同時也「因為良心。」——羅馬書13:5。
一種素質較高的德行是以我們對造物主耶和華上帝的愛戴和對於令他不悅的畏懼為基礎的。正如受上帝感示的詩篇執筆者說:「你們愛耶和華的,都當恨惡罪惡。」不錯,我們應該喜愛對的事而實際恨惡上帝所不喜悅的壞事和惡事。耶穌基督在地上時便具有這種德行,正如我們讀到聖經論及他的話:「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喜愛對的事和憎惡壞的事使他能夠抵抗魔鬼用來攻擊他的各種試探和逼害。——詩篇97:10;45:7;希伯來書5:8。
愛好公義而畏懼使造物主不悅不但可以幫助人避免做壞事,並且會促使人在德行方面變成積極。歸根究底說來,德行的意思絕非僅是不行惡而已。不錯,德行在聖經裡常被稱為公義,它的意思比消極的善良更進一步。耶穌曾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將摩西的律法總括起來而表明這點,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2。
因此一個小孩子可以由於年紀幼小而被視為天真無邪,但是我們卻無法將其視為有德行。事實上,僅以年紀幼小而被視為天真無邪的孩子必須非常年幼才行,因為今日我們從報章讀到甚至有六歲大的謀殺者。有一個用獵槍蓄意殺死他的父親;另一個則用來福槍蓄意射殺一個與他遊戲的小孩。這些孩子使警方和法庭大傷腦筋,因為目前尚未有制裁如此年幼的兒童犯罪的法律!——《紐約時報》1967年十月二十四日刊;《紐約星期日新聞》1967年十一月十九日刊。
耶穌對一個年青富有的長官所說的話強調德行有積極的一面。後者問耶穌他必須怎樣行才可以得永生;顯然他由於遵守了摩西律法中主要屬於消極性質的規定便感到十分滿足了。但是耶穌向他指出,他缺乏一種積極的善良和德行。「[將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跟從我。」但是他對這種素質較高的德行卻不感興趣,「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馬可福音10:17-22。
顯然有各種不同的德行;但是並非所有均屬於同一的素質。有一種消極的德行只是禁止人行惡或傷害別人,也有一種德行基於心計過於原則。關於這種德行,耶穌說:「你們的義[或德行]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馬太福音5:20)為了保持真正的德行和獲得它的報酬——永生——我們必須保護它的素質和力求將它改善。我們絕不可對德行懷有自滿的態度。反之,我們必須聽從以下的訓示:「自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書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