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兒女?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他在開業時有四項理論,但沒有兒女,”心理學家布魯士·拉林摩爾報導説。“若干年後他有四個兒女,但沒有理論!”
不錯,關於教養兒童的理論不斷變遷。教養兒女絶不是簡單的事。可是,你只有一個機會去教養你的孩子。甚麽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在許多互相矛盾的主張中,有一項知識來源已證明是始終成功的教養兒女指南。它便是聖經。在下文你可以見到(1)聖經所推薦的事,(2)何以現時聖經正在普世幫助數百萬人成為較好的父母,(3)它的勸告可以怎樣在你家中實行出來。
供給兒女衣、食、住的所需豈不就是愛的表現嗎?
不錯,這樣行可能意味到父母要作多年的犧牲。有些父母也許只能供給家人“粗菜”。可是,這種供應若出自“愛心,”就正如聖經所説,“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15:17)愛心勝於美食。兒童會在愛護之下發育健旺——對孩子碰傷了膝説幾句同情的話、一個親切的擁抱、拍拍孩子的背或僅説‘我為你感到自豪!’兒女必須以他們那幼小頭腦所能明白的方式獲得父母親切的摯愛與關注。
你怎能愛一個不守規矩的孩子呢?
這樣行並不容易。可是,聖經強調“體恤之心”。(彼得前書3:8)孩子的不良行為也許不是無故的。例如,有一個男孩在學校開始不聽話。擔憂的父親與男孩談了數小時,他後來説:“我們繼續對他表示關懷。他於是告訴我們他作了甚麽錯事。”其他的孩子因他戴助聽器而加以嘲笑,他在學校裏於是以不良行為試圖贏得儕輩的嘉許。
心存“體恤”的父親和這個男孩經過多次懇切的討論之後,孩子的行為改善了。多年以後兒子寫信給父母説:“我知道自己曾作過許多使你們不悦的事,感謝你們沒有把我抛棄。”許多時挫折、嫉妒、怨憤、恐懼和不安都能導致不良行為。
天生頑劣的孩子又如何?
也許你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或配偶的同一弱點。這應該激發你的“體恤之心”,並且有充分的了解去提出中肯的勸告。例如,一位母親留意到九歲的兒子像她在童年時一般内向。“我和他談論這件事,”作母親的説,“並且指出他的感覺和内心所發生的事對他的影響和我幼年時所受的影響一樣。‘我知道你的感受,羅倫,因為我仍然需要在這方面努力改善,’我説。結果我們彼此更加親密,而他也比以前開朗得多。”
父母怎樣才能探知孩子真的受到困擾?
孩子的心情、思想和真正意向藏在心裏像水藏在深井的底部一般難於汲取出來!“人心懷藏謀略[目的或意向]好像深水,”聖經承認説,“惟明哲[富於洞察力的]人才能汲引出來。”(箴言20:5)有些探察性的問題也許能够將這類的心事“汲引”出來。父母需要有洞察力才能看出孩子是故意反叛抑或僅是將内心的挫折發泄出來。——箴言24:3。
父母與兒女傾談的方式是否關係重要?
不錯,的確重要。例如:一位吃驚的訪問者詢問一個五歲女孩,“為甚麽你想死?”目光憂鬱的小孩回答:“因為死很平靜。這樣媽媽就不會整天高聲罵我了。”孩子是有感情的。父母説話浮躁可能使孩子大為傷心,正如箴言所説:“説話浮躁的,如刀刺人。”這樣的話可以傷人!可是“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12:18)衷誠的稱讚可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要讚揚他的成就,不論他的成就多麽微不足道。
孩童若認為吐露心事會招致‘高聲責罵,’他就不會吐露心事了。要他透露對性的感覺尤其困難,年輕人也許感到害羞。可是,即使孩子的想法可能錯誤,他應該感到可以自由表達思想。一位家長説:“當孩子向你吐露心事時,你也許怒火如焚,但卻不敢發作,否則孩子就絶口不談了。”
要試圖進入孩子的世界,探知他的感情。在送他上床時花五分鐘與他同處。對他談及一些使你感到快樂、憂愁、不悦或驚慌的事。不但和他分享經驗,並且和他分享感受;這是很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孩子訴説他的感受時要留心傾聽。
愛孩子意味到總是讓孩子任意而行嗎?
不少人以為然。他們希望受孩子喜愛。“我愛你,”孩子恐嚇地説,“你若給我棒棒糖。”後來也許變成“你若許我玩到多晚就多晚,”“要吃甚麽就吃甚麽”或“和我自己的朋友出去。”父母於是屈服。結果如何呢?産生了一代不受控制和缺乏安全感的青年人。聖經勸諭説:“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管教意味到以教訓去模鑄或糾正。這會建立孩子的品格和為之帶來安全。——箴言13:24。
孩子不聽從管教又如何?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裏喜樂,”聖經推薦説。(箴言29:17)管教牽涉到責罰。責罰可能是實際的責打或取消一項受珍視的權利。這可以使孩子學得一項重要的教訓——尊重權威。上帝在施行懲罰方面立下榜樣,説:“我必須懲罰你到適當的程度。”可是,他對同一群人提出保證説,“因我與你同在。”他仍然愛他們。因此,耶和華為行為規範定下慈愛但卻堅定的界限。父母們,也要這樣行!——耶利米書46:28,《新世》。
在什麽事上父母應該堅定?
在孩子吸收富於營養的食物方面,父母應該堅定,因為缺乏營養會妨礙孩子的身體發育。同時,不要讓孩子以“垃圾”餵養頭腦,例如強調色情和暴力的電視影片、雜誌和電影等。
但是對你所作的良好訓導,最大的威脅是孩子的交往——他的儕輩。孩子若誤交損友,就肯定會“習染”惡劣行為而陷入網羅。(箴言22:24,25)你有責任要斷絶他們的不良交往。這樣行需要管教,可是父母若以良好的習慣取代孩子的不良習慣,或使自己的家庭活動更有樂趣,就能够更易達成任務。
孩子會多早養成是非善惡之感?
讓他自行發展,也許他永不會成功。聖經表明幼小的孩子不曉得“棄惡擇善。”——以賽亞書7:16。
怎樣使孩子受教?
必須打動孩子的心。他必須養成自己的内在動機去“棄惡擇善。”若不然,他也許僅是為了避免麻煩而表現淺薄的精明。因此,除了“管教”之外,父母必須以“耶和華的思想調整”去‘教養’兒女。——以弗所書6:4,《新世》。
要打動孩子的心就需要把知識灌輸到他的頭腦中。這可以促使他行走正路,對前途的危險獲知警告。聖經中的“思想調整”一詞含有“使之熟習訓誡,謹記在心”a的意思。
教導兒女認識上帝重要到什麽程度?
一位基督徒長老留意觀察一群自稱為基督徒的青少年,這群人陷入濫用麻醉劑、不道德和縱酒等嚴重難題中。毛病出在那裏?“這些青少年全不敬畏上帝,”他説。“導致難題的情況是:他們在黑暗中與異性一起坐在汽車的後廂,只感到荷爾蒙在體内發揮作用。他們完全不顧後果,一週復一週地這樣行。”可是有些青少年卻能‘棄惡’。“他們的心受到感動而與耶和華建立了個人關係,”他指出。“他們將上帝視為一位無所不見的慈愛主宰。”因此要幫助孩子與上帝養成這樣的關係。——箴言16:6。
父母必須首先和上帝建立這種關係。個人聖經研讀和沉思是必需的。耶和華見證人在這方面樂意提出幫助。事實上,載於第11頁的文章所提及的背景惡劣的青少年是從見證人獲得聖經教訓而改弦易轍成為一個賢良父親的。“研讀聖經是造成差别的因素,”他承認。
你的行為——不論好壞——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比任何東西更加迅速和深刻的印象。由於生來的罪性,孩子可能較易模仿壞習慣。(詩篇51:5)因此第一步是要檢討自己。
孩子頑劣一定是父母之過嗎?
不論父母或兒女都是不完美的。兩者都會做出使自己後悔的錯誤。可是,由於聖經説孩童獲得適當的訓練便“不會偏離”正道,有些父母當孩子變成頑劣時遂歸咎自己。(箴言22:6)但我們必須憑着正確的了解去看這節經文。它是箴言中給予父母的勸告的一部分。父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切實遵行這項勸告。
箴言對兒女也提出勸告。兒女受到敦促要‘聽從,’“領受,”“不要忘記,”“留心,”“謹守,”和“不可離棄”父母的誡命、法則,以期長成為賢良的人。(箴言1:8;2:1;3:1;4:1;6:20)僅在聖經的這本書裏,給予兒女的訓誨便比給予父母的多出三倍!
有些兒女‘藐視’父母的教訓。(箴言30:17)例如一位頑劣兒子的父親説:“我曾多次試圖打動他的心。我不知道怎樣行才對,因為我已試過這麽多種方法,但沒有一樣見效。”
兒女也有責任留意和實踐這些經文。倘若父母和兒女都留意聖經的教訓,按理孩子是不會偏離正道的。父母對已往所發生的事不必自咎。反之,要關心現在可以怎樣幫助你的孩子。
[腳注]
a 希臘學者特蘭治(R.C. Trench)
[第18頁的附欄]
孩子不守規矩時可以提出的問題
你有點不舒服嗎?
你覺得我不公平嗎?為什麽?
你在學校遇到難題嗎?
你覺得太緊張嗎?
你感到有點憂鬱嗎?
你和朋友合得來嗎?
你覺得我對你期望太高嗎?
我可以幫助你嗎?
[第18頁的附欄]
青少年為甚麽自殺?
“他們受不了壓力,”一位專家解釋。他強調“管教的必需——能够建立品格,使青少年在壓力之下不致崩潰的那種管教。”
[第19頁的附欄]
多早開始管教?
一位傷心的父親説:“我遲遲不開始管教兒女,我以為還有多年時間去模鑄他們的生活,但如今他們將近長成了。我們已讓自己最富於影響力的機會從指間溜去。”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
[第20頁的附欄]
為成年的生活施行“訓練”
“[訓練]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箴言22:6)孩子需要受到訓練養成成年人的各種能力,如決斷力、進取心和自律等。缺乏這種訓練會使人在成年時遭遇挫敗。
特别微妙的是青少年時期——過渡時期。孩子有時也許抱怨説:“不要吩咐我做甚麽!”過了一會兒又問:“媽媽,我現在應該怎樣行?”你可以藉着對孩子不太嚴也不太寬以幫助他們渡過這段時期。
[第19頁的圖片]
藉着一起學習聖經,幫助你的孩子與上帝建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