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業的興衰
第3部分:貪婪的商業露出真面目
十六世紀初,歐洲北部的商業受德國北部城鎮組成的漢薩同盟所控制,英國和荷蘭掌握了西歐的貿易,而威尼斯則支配了南歐的商業活動。
多個世紀以來,威尼斯一直壟斷了香料貿易。他們與阿拉伯人,以及後來和奧托曼土耳其人所達成的協議,成功地堵塞了假想敵的東行貿易路線。任何人若要打破壟斷的局面,就必須另覓新途徑前往遠東。尋找新航線的行動就此展開,該行動的結果之一便是發現和相繼征服了南、中和北美洲。
1490年代,教宗親自祝福葡萄牙和西班牙出征當時的未知世界。不過,這兩個天主教強國背後的推動力並非僅限於宗教熱忱而已。謝潑德·克拉夫教授評論説:“一旦在世上新發現的地方豎立了旗幟,他們便立即一窩蜂擁到那裏,榨取每一點每一滴的經濟利益。”他接着説:“這些拓墾者期望很快便大發橫財。這種近乎邪惡的貪慾,竟然便是探險行動和西方國家主流思想的背後原動力,真是令人可笑。”貪婪的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為了黃金和招攬歸信者,竟然在新世界大肆搶掠。
與此同時,荷蘭也強盛起來,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強國。沒有任何的商業巨人能够阻擋荷蘭的崛興。事實上,在17世紀期間,顯然只有英格蘭才有足够實力向荷蘭挑戰,經濟的競賽加速了步伐。30年後,即1618年,英國的艦隊已擴大一倍;到了17世紀中葉,荷蘭的商船數目相等於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艦隻總和的四倍。
至此,歐洲的商業中心已經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海地帶。克拉夫將這次轉移稱為一次“商業革命”和“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轉變之一,”它創造了一個“經濟好景,令西歐在西方文明中得以執政治和文化的牛耳”。
築於蔗糖、香料和血腥之上的帝國
1602年,荷蘭人將一撮貿易公司合併起來組成荷蘭東印度公司。此後數十年間,這間公司除了在日本和爪哇取得一定的商業成就之外,還把葡萄牙人從現在的西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趕走。“像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一樣,”克拉夫説,“[荷蘭人]也企圖獨佔東方貿易所帶來的利益。”也難怪他們!貿易的利潤是那麽深厚,以致到了17世紀,荷蘭已經成為西歐國民平均收入最豐厚的國家。阿姆斯特丹成了西方國家的金融和貿易中心。——請參看附框,14頁。
丹麥和法國相繼組織類似的公司。不過,第一間,也是後來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乃是在1600年創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它取代了法國和葡萄牙在印度的勢力。後來,英國人還在中國取得了商業上的優勢。
同一時候,荷蘭西印度公司正在西半球從事蔗糖、煙草和毛皮的買賣。1670年,英國人在加拿大組成了哈得孫灣公司之後,他們一方面跟哈得孫灣鄰近地區進行貿易,同時忙於嘗試尋找一條通往太平洋的西北航道。
新聞記者彼得·紐曼指出,哈得孫灣公司與對手之一西北公司的競爭,“本來是一場爭奪市場和毛皮的商業競賽,可是很快便演變成為勢力和領域的爭奪戰,……雙方均以流血的方式進行報復。”然而,真正的受害者卻是跟雙方作買賣的印第安人。他説:“烈酒變成了毛皮貿易所使用的貨幣,”他接着指出:“以烈酒交換毛皮令無數的家庭狂飲暴食,並且將印第安文化破壞無遺。”a
兩個財雄勢大,深具影響力的帝國遂應運而生,兩者的勢力皆是建築在蔗糖、香料和血腥之上!貪婪的商業世界終於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正如《哥倫比亞世界史》評論説:“荷蘭人和英國人以商務代理的身分遨遊四海。……對這些公司來説,賺錢乃是最重要的動機。”——斜體自排。
巧取豪奪,盡情漁利
從16到18世紀,一個被稱為重商主義的經濟體系強烈地影響着歐洲人的思想。《新大英百科全書》解釋説:“[重商主義]主張搜羅財富,特别是黃金,乃是至為重要的國家政策。……由重商主義哲學操縱的貿易政策相當簡單了當:鼓勵出口,削減進口,將進出口的盈餘全數兑換黃金。”
推行這項政策時常導致極不公平的後果。宗主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剝削殖民地,沒收了數以噸計的黃金。一言以蔽之,重商主義反映出貿易世界始終如一鼓吹一種自我中心的貪婪精神。
重商主義受到多人的批評,其中一位聲名顯赫的便是蘇格蘭人亞當·斯密。身為一位顯要的社會哲學家及政治經濟學者,斯密在1776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的經濟論文。雖然反對重商主義,對於追求利益的自私動機,斯密卻避而不談。剛相反,他主張人類乃是被一雙“無形之手”所攫住,激動他們參與經濟競賽,追求個人的自私利益。可是,斯密卻爭辯説,整體而言這些自私利益能够為社會帶來益處。
斯密鼓吹自由放任主義的理論,認為政府應該盡量避免干涉個别公民的經濟事務。藉此,他清楚表達了傳統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是今日最重要,也被人譽為最成功的經濟體系。它的特色是私人可以擁有財産,人與人之間或者公司與公司之間可以進行自由貿易,互相競爭圖利。資本主義的現代歷史始於16世紀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市鎮,但是它的根源卻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歷史名譽教授伊萊亞斯·J.比克曼解釋,“從經濟學上説來,‘資本’一詞來自一個意思是‘頭’的拉丁文caput, 這個拉丁字詞源於一個同樣含有‘頭’的意思,並具有同等經濟學意義的巴比倫專有名詞。”
通過追求個人或國家利益,商業暴露了它的真面目。舉例説,在隱瞞事實方面而言,商業實在是箇中能手。《柯林斯世界歷史圖解》指出:“製圖員變成了商業策略麾下的一個演員,有時會被迫做出些不願意的事來。探險活動發掘了無可估計的財富來源。製圖員有可能取得許可將這些資料公諸於世嗎?抑或他情願把它隱藏起來,使潛在的對手矇然不覺?……在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來不會發表任何可能為競爭對手提供資料的公文。”
商業的惡行遠不止此。從17至19世紀,商業將販賣人口變成一門生意,估計總共有一千萬非洲人被賣為奴,數以萬計的人在運往美國途中死去。亞歷士·哈利的著作《根》,以及在1977年根據原著改編而成的電視劇集,以生動方式把這齣醜惡的慘劇報導出來。
大堆磚塊——怎樣受到運用?
人類自有歷史以降,不完美的人一直透過嘗試與失敗汲取教訓。藉着努力不懈從事研究,有時藉着意外而非上帝的指引,人類發現了許多基本的科學事實,從而導致其他新的發明。於1750年,英國開始從農業轉移到一個倚賴工業和使用機器的經濟模式,其中有些發明——像磚塊一樣——變成俯拾即是,待人使用來建造一個新世界。
伊朗和阿富汗,早於六、七世紀已廣泛使用風車。這為其他能源的發現和發展奠下根基。可是貪婪的商業願意放棄豐厚的利潤,務求確定這些能源是安全、可靠以及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嗎?抑或它會趁着能源危機而從中漁利——甚至製造危機——以求達到中飽私囊的目的?
火藥是中國在十世紀發明的,對於開礦和建築工程貢獻良多。但是,貪婪的商業願意挺身而出,阻止軍火商利用火藥製造殺人的武器,草菅人命來謀取暴利嗎?
中國很可能於公元六世紀已經使用生鐵,它是現代世界建設所必需的鋼鐵的前身。不過,貪婪的商業願意降低利潤,以求避免工業時代所帶來的污染、種種意外和擠逼的生活嗎?
時間將會證明一切。無論如何,這些‘磚塊’以及其他‘建築材料’,已經注定被用來策動一次世界性的革命,這一切會為世人帶來一些見所未見的事物。詳情請參閲下一期題名為“工業革命——究竟帶來了甚麽?”的文章。
[腳注]
a 在北美洲,貪婪的商業主義的另一類無辜受害者乃是6000萬野牛群。事實上,世人時常只是為了牠們的毛皮和舌頭便橫施毒手。
[第14頁的附欄]
銀行業務
公元前:古代巴比倫和希臘的廟宇為寄存者保管錢幣;既然並非人人都會同時把錢拿走,餘下錢幣的其中一部分便可以借給人。
中古時代:意大利的商人委託周遊的教士作為代理人,將信用狀由一個國家帶到另一個國家去;從而開展了現代的銀行業務。英國的金匠也開始將别人存放在他們那裏的款項借給人來賺取利息。
1408年:商人在意大利的熱内亞創辦了一間被譽為現代銀行鼻祖的機構,接着也有類似的機構在威尼斯(1587年)和阿姆斯特丹(1609年)設立起來。一位歷史家聲稱:“阿姆斯特丹銀行所提供的高效率服務有助於將阿姆斯特丹變成世界的金融中心。”
1661年: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支行——斯德哥爾摩銀行開始發行鈔票(銀行承諾付款給鈔票擁有者的票據),後來英國人將這種業務加以改良,使之更為完善。
1670年:第一間票據交換所在倫敦開業,它是一間結算雙方應得權益和帳目的銀行機構;現代的支票也於同年産生,從而容許銀行的顧客將存款轉移到别的銀行,或者將部分存款轉往别人的户口去。
1694年:英格蘭銀行開業,它是一間主要的紙幣發鈔銀行(首創發行紙幣的銀行)。
1944年: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也稱為世界銀行)在這年成立。這個專業機構與聯合國有密切關係,主要工作是在復興和開發項目上向成員國提供財政援助。
1946年:創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提倡貨幣合作,穩定幣值,拓展貿易;改善國際間收支差額的難題”。——《簡明哥倫比亞百科全書》。
1989年:德洛爾計劃建議歐洲共同體採納一種共同貨幣,並且在1990年代設立歐洲中央銀行。
1991年: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開幕,超過40個國家在1990年合作組成這個機構,目的是向東歐提供財政援助,使積弱的經濟恢復過來。
[第12頁的圖片]
印第安人時常得到的酬報便是烈酒,他們遂成了與白人通商的受害者
[鳴謝]
Harper’s Encyclopædia of United States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