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世界的口味
《儆醒!》雜誌駐印度通訊員報導
馬可波羅在13世紀看見這些東西多如牛毛。哥倫布為了尋找它們而揚帆出海,卻發現了新大陸。伽馬在15世紀歷盡千辛萬苦,循海路到達印度,將這些東西帶回來給歐洲那些渴求殷切的買家。不錯,香料在當日是如此珍貴,以致人不惜冒生命危險也要得到!
鑑於政治上的轉變堵塞了陸上通商的路線,伽馬遂花了兩年時間作一個長達3萬9000公里的巡迴航程,從葡萄牙繞過非洲的末端,抵達印度再折返原地。艦隊裏只有兩艘船歷險幸存,還帶回了大量香料和其他貨品,總值相當於整個旅程費用的60倍!可是伽馬的成功旅程卻導致歐洲各國開始明爭暗鬥。在接着的三個世紀裏,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荷蘭和大不列顛互相傾軋,你爭我奪,力求操縱香料的來源。
香料的歷史,正如一位作家概述,是“個充滿冒險、探險、征服和激烈海軍鬥爭的故事”。小弗雷德里克·羅森加滕在《香料之書》中説:“在政治和經濟上,香料都大派用場,事實上它們是不可或缺的,以致君王派出探險隊加以搜索,商人冒身家性命的危險加以販賣,各國為了香料而大動干戈,全世界都被它們奴役,人為了香料而勘探地球。這種永無休止、殘酷無情的競爭,也帶來了像文藝復興那樣影響廣遠的改變。”
後來荷蘭人控制香料貿易,那時他們將賣給英國的胡椒價格增加了五先令一磅。一群倫敦商人為此大感憤怒,於是在1599年創辦了自己的貿易行,後來以東印度公司為人所知。這間公司的影響力最後導致印度伏在英國的統治下逾300多年。
雖然昔日激烈的競爭早已煙消雲散,可是環球各地對香料的需求卻持續不退。尤其在印度,香料受歡迎的程度也許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比擬。
對香料情有獨鍾
香料與印度菜肴是如此難分難解,以致人可以説這個國家對香料情有獨鍾。事實上,有誰未曾聽説過印度咖哩——一種將菜蔬、雞蛋、紅肉、魚或雞肉混和多種可口美味的香料烹煮而成的菜肴?有些印度甜品也别具香料風味,從而證明“香辣”並非“辣”的同義詞。在這裏,甚至極受人歡迎的甜奶茶也加進了少許小豆蔻、丁香、薑或其他不同味道的組合。既然印度人對調味品有如此強烈的愛好,你還會奇怪他們每人每年食用香料的數量是世上首屈一指的嗎?
當你踏進一位印度廚子的廚房,你的眼睛便會被數十種不同顔色和形狀的調味品所吸引。當中有細小黝黑的芥子、棕色芬香的肉桂梗、小豆蔻的綠色莢豆、金黃色的鬱金根、色澤灰暗而生節的薑根和鮮紅耀目的乾辣椒。這些品類繁多的配搭,與很多國家在雜貨店出售的樽裝咖哩粉形成強烈的對比。誠然,咖哩粉本身是香料的混合物,並且能够達成某個調味目的。然而,在印度它只是馬薩拉斯——各種香料配搭——的一種拙劣代用品而已。
印度人配製風味獨特,現成的馬薩拉斯跟不同的食物調和配合,包括菜蔬、魚、雞和紅肉等。但更常見的是在烹飪時才加入個别的香料,使用的品種和份量皆視乎菜式而定。一位能幹的印度主婦曉得在烹飪過程中加入每種香料的精確次序和時間。藉着將香料焙烘、碾碎、放在滾油裏炸,或者與其他調味品摻拌起來,她甚至能够從一種香料提煉出不同的味道來。
往印度旅遊的人士總會對當地千變萬化的食物配製方法大感驚訝。印度菜除了主要劃分為北印度和南印度之外,也因地域文化而異,例如孟加拉人、果阿人、古吉拉特人和旁遮普人,都各自有獨特的燒菜方法。宗教信仰也影響了人對食物的品味。因此,古吉拉特省的人可能進食一頓傳統印度教的素菜,印度北部的人卻會享用一頓大魚大肉的莫卧兒式美食,叫人記起昔日回教徒統治的日子。因此,你若在不同的晚上與印度教徒、回教徒、錫克教徒、耆那教徒、祆教徒和基督徒的家庭共進晚餐,便不愁會吃到相同的菜式了。
天時地利宜香料
雖然香料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長,但以品種之多而言,印度卻獨佔鰲頭,出産超過60種的香料。印度出口香料和香料製成品,無論是整棵香料或研成粉狀的,行銷160多個國家。在産量方面,南印度在國内可算是首屈一指的。科欽位於亞拉伯海附近,由於當地景色宜人,兼且擁有衆多河道,時常被人譽為“東方的威尼斯”,氣候屬熱帶的馬拉巴爾海沿岸一帶盛長香料,産量豐富。
自古以來,科欽的港口都成為腓尼基人、埃及人、波斯人、中國人、羅馬人、希臘人和阿拉伯人聚集的國際貿易市場。饒有趣味的是,聖經啟示錄一書提及到“地上的客商”所販賣的貨物包括了“各樣象牙物品,……另有肉桂、印度香料”。——啟示錄18:11-13,《新世》。
素有“香料之王”美譽的黑胡椒乃是商人最先爭相搜羅的東西。黑胡椒不單是調味品,也可用來防止肉類及其他不宜久存的食物變壞。藉着加入香料,一些容易腐爛以致不能食用的食物,即使不存放在冰箱裏,也能够貯藏一年或以上。除了黑胡椒外,商人後來也搜求其他香料,諸如小豆蔻、芫荽、茴香和葫蘆巴等。
然而,並非所有在印度種植的香料都是土生土長的。例如,紅辣椒是從南美洲引進來的。印度裔的諾貝爾物理學得獎人C.V.刺曼博士曾經這樣説,‘沒有辣椒的食物都是淡而無味、不能入口的。’可是,許多飲食習慣有别的人卻肯定不以為然。我們要感激仁愛的造物主,他源源不絶地向地球的倉庫供應種類繁多的食物,滿足各色人等迥異的口味。
不僅是食物調味品
香料的歷史引人入勝。聖經作證香料在製造香膏、香和香油方面所擔任的角色。它記載人使用香料來配製耶和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所用的神聖膏油和香,也告訴我們人把香料加進酒裏。(出埃及記30:23-25,34-37;雅歌8:2)再者,聖經表明早期的基督徒用香料來為耶穌基督的屍體作預備埋葬之用。——約翰福音19:39,40。
在印度,少女世世代代都懂得使用一種與薑同類、根部是鮮明而金黃色的植物——鬱金根。她們將鬱金根製成糊狀,然後抹在皮膚上以改善皮膚的質素。今日,香水和化妝品工業均利用從多香果、葛縷子、肉桂、山扁豆、丁香、肉豆蔻、肉豆蔻乾皮、迷迭香和小荳蔻提煉出來的油,混合製成精油和固定油,再造出數十種芬芳迷人的香水來。這些成分也被加進肥皂、爽身粉、鬚後水、花露水、口氣清新劑和數不勝數的物品裏。
除此以外,香料也一直被人用作醫藥用途。印度教梵文著作吠陀經裏的醫藥文獻阿育維達大力建議人使用薑、鬱金根、蒜、小豆蔻、胡椒、丁香和藏紅花。今日,參觀印度製藥廠的訪者仍然可以找到一種以鬱金根製成供割傷或燒傷用的止痛膏、一種用13種香料製成的牙膏,和數十種用來紓緩不同病痛的香料製成品。
故此,重温一下香料的歷史使我們獲悉,若缺少了香料,人類對食物的喜好和選擇便會大為不同,藥物亦不會一樣,恐怕連歷史也要改寫了。毫無疑問,人類對香料的愛好確實塑造了我們的世界,在許多方面莫不皆然。
[第17頁的圖片]
圖中乃深受世界各地人士喜愛的香料的一小部分而已
街頭的小販替顧客秤一下香料的重量
科欽商店裏擺放着林林總總的香料,歡迎顧客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