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繁榮能够保證人快樂嗎?
“我們的學校大約有50個學生,穿鞋子上學的就只有一兩個,”45歲的博清回憶説。他想起自己在台灣南部長大的情況,那時是1950年代。“我們出不起錢買鞋子。可是,我們從不認為自己是窮人。我們其實一無所缺。”
這件事距今已差不多40年了。自那時以來,博清及其餘2000萬寶島居民的生活經歷了戲劇性的改變。正如《事實與數據——中華民國在台灣》一書説明,“台灣從農業社會演變為生氣勃勃的工業社會”。到1970年代後期,台灣已發展為“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
在台灣,繁榮的迹象確實到處可見。極現代化的高層辦公室大樓像雨後春筍般遍滿全島,名貴的進口汽車則擠滿各大公路。有鑑於此,台灣的物質繁榮成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羨慕對象。台灣一份主要英文報章《中國郵報》甚至誇口説,現在“台灣人民享有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生活”。
‘種種棘手的問題’
物質繁榮有為人民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滿足嗎?台灣的成就無疑令當地居民感到自豪,但事情背後還有陰暗的一面。《中國郵報》進一步指出:“極度富裕的社會帶來了種種複雜而棘手的問題。”台灣的物質繁榮絶非毫無代價。
這個島嶼一度治安良好,如今卻深受“種種複雜而棘手的難題”困擾。關於這點,《中國郵報》評論説:“儘管社會富裕繁榮,近年來罪案和騷亂的增長速度確實叫人擔心,守法良民的生命和財産因此大受威脅,情況日趨嚴重。”在一篇題名為“財富使台灣淪為色慾之邦”的文章裏,《郵報》公開譴責,“色情餐館酒吧”、在理髮店的幌子下經營的非法妓院正紛紛湧現。敲詐勒索、擄人綁票也是這個島嶼要應付的另一個難題。一項報導把兒童綁票形容為“台灣的新興工業”。為了清償賭債或應付其他金錢難題,許多人不惜鋌而走險從事這些犯法活動。
兒童並非僅是罪行的無辜受害者,參與犯案的兒童也越來越多。據報告顯示,僅在1989年,青少年的犯罪率上升了百分之30。有些人把少年罪犯激增的成因歸咎於家庭破裂,統計數字看來也支持這點。例如,在1977至1987年這段期間,台灣的結婚人數下降了,但離婚率卻增加一倍有多。既然傳統的中國文化強調家庭對穩定社會的重要性,難怪不少人對日益惡化的情況深表關注。
難題的癥結
社會雖然興旺發達,但秩序卻日益衰敗。人們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以求找出背後原因。有些人表現得頗為達觀,認為這僅是成功的代價。但是,人如果把責任歸咎於成功或繁榮之上,就好像貪吃的人怪責食物一樣。並非所有吃食物的人都是貪吃的;同樣,並非每個有錢人都是物質至上或作奸犯科的。不,物質繁榮本身絶不會引起罪行或擾亂社會秩序。
《中國郵報》的社論指出一個主要因素。該社論説:“在過去數十年間,我們一直過於着重發展物質資源。這就是現代社會道德和屬靈價值標準下降的原因。”(楷書本刊自排。)不錯,過度着重追求物質東西不但助長物質至上和貪婪的精神,而且也使人變得自私自利。家庭破裂、社會弊病激增正是由這種風氣所引起的。聖經在2000年前所説的話至今仍然適用:“貪財[而非金錢本身]是萬惡之根。”——提摩太前書6:10。
普世的難題
為了追求和平、寧謐——以及安全——盈千累萬的台灣人移居其他國家。可是,台灣所經歷的種種難題卻非台灣獨有,這些難題在環球各地也十分普遍。
幾年前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離婚率最高的地方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最富有的縣。在這個縣的若干地區,百分之90左右的房地産買賣都是因婚姻破裂而成交的。據報當地的自殺率比全國平均高出一倍。酗酒率也差不多高踞全國榜首。據説按人口平均分配,在這裏執業的精神病專家,以及其他心理治療專家,比美國任何地方要多。
耶穌基督向人闡明一項基本道理,他説:“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4)無論人擁有多麽豐盛的物質資財,這些東西始終不能滿足人的一切需要,也不能保證人會快樂。恰好相反,情況就往往正如一句中國諺語所説的一樣:“飽暖思淫慾”。台灣以及别處所發生的事足以表明,這句話是真實的——物質繁榮僅是前奏,道德和社會腐敗,連同其他難題,往往會隨後而至。
為了使物質繁榮能够帶來真正和持久的快樂,甚麽是必需的?你若想獲得答案,請閲讀下一篇文章。
[第6頁的精選語句]
“飽暖思淫慾。”——中國諺語
[第5頁的圖片]
物質富裕使小鎮變成熙來攘往、燈火通明的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