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陰影罩雨林
從飛機上俯瞰,亞馬遜雨林恍如寬闊無邊的植絨地毯,清新葱翠,跟奧雷利亞納當初所見的沒有多大分别。你一步一步艱難地走過又熱又濕的雨林,還要閃身躲開巨大的昆蟲,牠們的體積簡直比得上幼小的哺乳動物。你發覺森林的景象叫人疑幻疑真。你以為是樹葉,卻原來是蝴蝶。貌似藤本植物的東西其實是大蛇。看上去像是大塊大塊的木柴,實際上卻是一群齧齒目動物。牠們因受驚而飛奔亂竄。在亞馬遜雨林,眼前的景物既似現實,又像是幻想,叫人摸不着頭腦。
一位觀察家指出,“亞馬遜的現實景象真有如神話那麽奇異,完全出人意表。”亞馬遜雨林果真無奇不有!試想像一個面積跟西歐相若的森林,樹木達4000種以上,長得茂密葱翠,再加上6萬多種顯花植物爭奇鬥艷,美不勝收。棲林雀鳥不下1000種,羽色斑斕,絢麗耀目。還有300種不同的哺乳動物四處走動。在森林棲息的昆蟲約有200萬種,牠們唧唧作響,嗡嗡不休。談起亞馬遜雨林的景象,人人都極盡讚美之能事,現在你終於明白箇中原因了。這個熱帶雨林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種類豐富多彩、包羅萬象。説句公道話,林中奇觀數不勝數,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
“孤種難存”
亞馬遜雨林的確引人入勝。九十年前,美國幽默作家馬克·吐温形容這個雨林“景色迷人,氣象萬千。熱帶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層出不窮,恍如博物館的展覽品一樣,給這片遼闊的林地增添不少傳奇色彩。鱷魚、猴子逍遙自在,生活像在動物園内一樣舒適安逸”。今天,雨林的景況急轉直下,跟馬克·吐温的風趣評論形成對比。但有一點他可能説對了,不消多久,林中大部分的動植物也許只能够在博物館和動物園才可以看到。為甚麽呢?
很明顯,主要原因在於人類濫伐雨林,把動植物群的天然棲息地破壞無遺。除了生境遭到大規模破壞以外,還有其他潛在因素,使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有“孤種難存”之虞。在亞馬遜的一些林區,表面看來動植物依然繁盛,但實則危機重重。不少專家認為,這些生物品種滅絶的趨勢是無法制止的了。
另一個潛在因素就是生物與種群隔離。政府官員可能想保護生態,於是保留一小片森林,禁止人民砍伐,好讓那兒的動植物能够活下去。不過,孤林的動植物到頭來還是逃不過滅絶的厄運。《保護熱帶森林——國際急務》舉例説明,面積不大的孤林為甚麽不能長久地養活林中衆生。
熱帶種類的樹木往往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如果要繁殖後代,這些樹木就得借助蝙蝠,把雄性樹木的花粉送到雌性樹木的花朵去。除非雌雄樹木之間的距離是蝙蝠飛行所及的,否則蝙蝠就不能提供傳粉服務了。雌雄樹木要是相距甚遠,蝙蝠根本無法跨越這麽大的距離。這個情況是很常見的,因為孤林往往給一大片焦土圍住。報導指出,“這些樹木終久不能繁殖後代,有絶種的危險,實際上是‘孤種難存’。”
在亞馬遜的天然生境,生物群落唇齒相依,相互關係萬縷千絲,樹木和蝙蝠之間的聯繫不過是其中一種罷了。簡單來説,亞馬遜雨林有如一座深院大宅,為形形色色的住户提供膳宿,在林中棲息的生物種群不知凡幾,彼此息息相關。為免磨肩擦背,雨林的住户各自分布不同的“樓層”;有的靠近地面,有的高踞樹冠層。住户各有任務,晝夜工作——有的在白天,有的在黑夜。要是環境容許亞馬遜的動植物群各盡所能,這個複雜的生物群落準會有條不紊地運作。
可是,亞馬遜的生態系統(“生態”一詞源自希臘語的伊科斯,意思是“家宅”)卻很易受到破壞。人類糟蹋的物種即使是區區之數,小小干擾也足以動搖整個雨林群落,所有層次的物種都會引起陣陣反響。生態防護專家諾曼·邁爾斯估計,一種植物滅絶,最終會導致多達30種動物滅亡。反過來,既然熱帶樹木大都靠動物播撒種子,人類如果把不同種類的動物鏟除,也就連帶把相關的樹木滅絶了。(請參看“樹魚互相依存”這個附框。)動植物群的相互關係要是遭到破壞,情況就猶如孤立的林木一樣,越來越多動植物變得“孤種難存”。
無傷大雅?
有些人覺得,只要伐林的面積不大就無傷大雅。他們認為,森林會迅速恢復元氣,皆伐區(樹木全被砍去的林區)會很快長出另一層青翠的草木。情形就像手指破了皮後,傷口會長出新的皮膚來一樣,對嗎?事實可不是這樣。
真的,人如果讓森林有充足的時間恢復元氣,皆伐區當然會重新長出草木來。可是,重新長成的林木跟原先的茂密林木相去甚遠;就像劣質的複印本,不可能跟清晰的正本相提並論。研究過亞馬遜一片百年再生樹林後,巴西植物學家伊瑪·維埃拉發現,昔日茁壯生長的林木多達268種,今天只有65種仍然繼續生長。這位植物學家還指出,比起以往,目前在那兒棲居的動物種類減少的比例也相去不遠。有些人聲稱,伐林本身是不會把茂林弄成赤地的。但事實上,濫伐林木已經把亞馬遜的部分林區變成拙劣的仿製品,跟原先的葱鬱茂林簡直判若雲泥。
此外,林地面積雖小,砍伐樹木之餘,卻往往連當地特有的植物、爬行動物和攀禽也一併消滅,這些動植物在别處是找不到的。比方説,在一塊面積約1.7平方公里的熱帶林地,厄瓜多爾的研究人員發現了1025種植物。在這些品種當中,有250多種是當地獨有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巴西生態學家羅熱里奧·格里布爾説:“當地的一種特産就是花斑裸面的小絹猴。”這類小猴可愛迷人,看上去好像穿着白色的圓領運動衣一樣。“小絹猴所餘無幾,惟獨在亞馬遜中部馬瑙斯附近的一小片林地出沒。可是,這塊細小的棲息地一旦遭受破壞,”格里布爾博士説,“小絹猴就會永遠絶迹。”皆伐區面積雖小,造成的損失卻極其浩大。
把“地毯”捲起
人類肆意濫伐林木,給亞馬遜雨林投上重重陰影,情況令人擔心。道路建築商、伐木工人、礦工和其他人士不斷採伐林木,猶如把綠茸茸的地毯捲起一樣,露出光溜溜的土地。一眨眼工夫,他們就把整個生態系統破壞無遺了。
至於巴西的森林每年遭到多少破壞,有關方面仍然就確切數字爭辯不休。據保守估計,受破壞的林地每年多達3萬6000平方公里。在亞馬遜雨林,被摧毁的林區合計起來可能超過百分之10,面積比德國還要大。巴西一份著名的新聞週刊《閲讀》報導,1995年,由於農夫刀耕火種,全國各地發生了大約4萬場森林火災,比前一年增加了四倍。《閲讀》告誡讀者,人類這麽着力把雨林付之一炬,結果可想而知,亞馬遜的不同林區恍如“葱翠邊際上的一片火海”。
物種日減——那又有甚麽關係?
有些人問:“生物種類不知凡幾,我們需要這麽多幹嗎?”哈佛大學的生態防護專家愛德華·威爾遜認為,人類實在很需要這麽多種類的生物。“既然我們要倚賴生態系統所起的作用去淨化水源,給土壤施肥,並製造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威爾遜説,“生物種類多樣性顯然有其好處,我們不該肆意破壞。”《人類、植物與專利權》一書指出:“植物種類繁富多姿跟人類的存亡有直接關係:植物在,人在;植物亡,人亡。”
濫伐林木不但危害棲林動物,還擾亂土著居民的生活。可是,這些不利的後果卻遠遠不及物種消亡所造成的影響那麽深遠、嚴重。(參閲“人為因素”這個附框。)森林的面積要是日漸縮小,你多少都會受影響。請想想:莫桑比克一個農夫在切割木薯根莖,烏兹别克一個母親在服用避孕藥片,薩拉熱窩一個受傷的男孩接受嗎啡注射,紐約一家商店的顧客在細嗅一種外國香水。正如帕諾斯研究所指出,這些人所用的産品都是從熱帶森林的植物提取出來的。事實上,現有的森林物資能够造益全世界的人民——包括你在内。
懂節約免饑荒
誠然,亞馬遜雨林不能為全世界的人口提供豐盛的糧食,卻可以防止世界各地鬧饑荒。(參閲“繁殖神話”這個附框。)怎樣防止呢?在19世紀70年代,農民開始大量播種幾類變種植物,結果糧食豐收。這些超級植物雖然能够額外餵飽5億人,卻有潛在的危險。由於遺傳變異的能力不足,超級植物本身是有弱點的,而且容易害病。一種病毒就足以把全國的超級作物毁去,結果導致饑荒。
為了使農作物能够迅速復原,同時避免饑荒發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現在鼓勵農民“培育多種多樣的變種作物”。這就是雨林和森林土著所發揮的作用了。
既然世界有多半的植物品種(其中約有1650種可培育成口糧作物)都是在熱帶雨林生長的,要研究野生植物品種,就非到亞馬遜苗圃搜尋不可了。此外,森林的土著居民也很熟悉這些植物的用途。比方説,巴西的卡亞波族印第安人,曉得怎樣培育新的變種作物,然後取樣在山邊種植,把新品種保存下來。通過混種繁殖,也就是用野生品種跟容易害病的馴化品種雜交,人類既可以提高口糧作物的質量,又可以增強農作物的復原力。糧農組織指出,這樣做刻不容緩,因為“在今後的25年内,糧食産量必需提高百分之60”。儘管這樣,推土機還是不斷向前推進,深入亞馬遜雨林。
人類到底要承擔甚麽後果?世人濫伐雨林,情形就好比農夫吃掉穀種,不錯是可以即時充飢,卻斷了日後的糧食供應。一群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專家最近告誡世人,“要竭力保護作物品種,把現存的品種通過雜交繁殖,培育更多新品種,這是全球的當務之急”。
貢獻極大的植物
不妨走進森林“藥庫”瀏覽,你不難看出人類的命運跟熱帶蔓藤和其他植物息息相關。舉例説,為了鬆弛肌肉,病人在手術前所服用的生物鹼,就是從亞馬遜的藤本植物提取出來的;長春花所含的化學物質能够醫治白血病。幸虧有這種雨林花朵,每5個患白血病的兒童就有4個得以延長生命。亞馬遜雨林還供應以下藥物:抵抗瘧疾的奎寧,治療心臟衰竭的洋地黃,以及避孕藥片所含的薯蕷皂苷配基。研究表明,對於抵抗愛滋病和癌症,其他植物也大有貢獻。聯合國一篇報告指出,“單單在亞馬遜雨林,就有2000種藥用植物被記錄在案,這些植物都是土著居民用來敷傷治病的,而且很有可能供製藥之用。”另一篇報告表明,在世界各地,每10個人就有8個服用藥用植物治療疾病。
菲利浦·費恩賽德博士説,既然藥用植物可以救我們一命,保護這些植物無疑是合情合理的。“研究人員致力搜尋抗癌藥物,亞馬遜雨林一旦消失,研究工作就會遭遇重重挫折。……有人認為,現代醫學昌明,成績有目共睹,人類其實可以把大部分的野生植物丢棄。”他説,“這個想法表明,人類傲慢自大得很,終必自取滅亡。”
不過,人類還是繼續殺害動植物,許多新發現的品種還沒分門别類,就被人速速毁滅了。你不禁納罕,“為甚麽砍伐森林的活動持續不息呢?這樣的趨勢可以逆轉嗎?亞馬遜雨林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第8頁的附欄]
繁殖神話
《對應》雜誌指出,有關亞馬遜土壤肥沃的傳聞,就像“謠言一樣難以遏止”。在19世紀,探險家亞歷山大·馮·洪堡把亞馬遜區域稱為“世界糧倉”。一個世紀後,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表達同一的想法,他覺得亞馬遜區域大有可為,是個農産豐富的地區。他寫道:“這麽肥沃的土地不善加利用就未免太可惜了。”
有些農夫的確信以為真。他們發覺,在頭兩年農作物的收成還好,因為有草木灰燼做肥料。可是,沃土不久就變成瘠地。茂密的草木使人産生錯覺,土壤必定肥沃,林地其實並不如想像中肥沃。為甚麽呢?
《儆醒!》跟巴西的弗拉維奧·路易莎奧博士談論這個問題。在國立亞馬遜研究院,路易莎奧博士專門研究雨林土壤。以下是他的評論:
‘跟其他林地不同,在亞馬遜盆地,大部分土壤都不能從地下岩層的分解物質得到滋養,因為岩層本身所含的養料不多,而且深深埋藏在地面下。由於土壤易滲水,盆地從雨水和上面的枯枝落葉層收集養料。不過,雨點和落葉還需靠額外的幫助才可以滋養泥土。為甚麽呢?
‘雨水本身含有很少養料。可是,雨水打濕葉子後,沿着樹幹往下流,從葉子、樹枝、苔蘚、水藻、蟻穴和塵土收集養料。雨水滲進泥土的時候,已經含有豐富的植物養料了。為了防止流質養料流入溪澗,植物用墊子把養料過濾。墊子由細根織成,遍布整層表土。墊子所起的過濾作用非常有效,雨水流進溪澗的時候,養分水平比森林土壤所含的要少。可見,雨水流入河流溪澗以前,細根已經吸取了所有養料。
‘另一種植物養料就是枯枝落葉層。每年大約有八噸落葉、細枝和水果鋪滿一公頃(兩英畝半)的林地。但枯枝落葉又怎樣越過表層泥土,滲進植物的根系呢?白蟻提供一臂之助。牠們把葉子切成小圓片,然後把小塊小塊的圓片帶到地下洞穴去。在潮濕季節,白蟻尤其活躍,把百分之40的枯枝落葉移往地下去,工作效率驚人。在地面下,牠們用落葉建造園子,培植真菌。真菌轉而分解植物原料,釋放出植物所需的營養要素——氮、磷、鈣和其他元素。
‘白蟻又得到甚麽益處呢?糧食。牠們齧食真菌,也可能吞下少量葉子。接着,白蟻腸子裏的微生物就忙於改變食物的化學結構,把白蟻的排泄物變成營養豐富的植物養料。所以,要保護現有的雨林,使林木繼續生長,雨水和有機物質的再循環都是不可或缺的。
‘你不難看出,濫伐林地,燒掉草木,後果實在不堪設想:不再有樹冠層截住雨水,也沒有枯枝落葉可以再循環。暴雨傾瀉而下,直襲地面,雨勢所造成的衝擊使表土硬化。與此同時,太陽光線直接照射土壤,使表土氣温上升,土壤變得乾硬。結果,雨水從土地流失,進入河流,土壤連一點養料都吸收不到。燒焦的皆伐區流失大量養料,以致附近的河流塞滿了枯枝落葉,危害水生動植物。很明顯,如果一切聽其自然,森林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人類插手干擾反倒釀成災禍。’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人為因素
人類干擾生態系統,濫伐雨林,不但危及動植物的生命,就連自己也傷害了。巴西的亞馬遜雨林一度有500萬印第安人聚居, 目前只剩下30萬左右。這些存留下來的土著一直跟森林的天然環境和諧共存。伐木工人、淘金者和其他人川流不息地來到森林活動,擾亂了印第安人的安寧生活。在他們大部分人眼中,印第安人是“開發雨林的障礙”。
除印第安人外,還有一族粗壯的混血兒,他們混雜了印第安人和白人的血統。大約100年前,他們的祖先在亞馬遜河流域定居。這個混血兒部落沿河居住,在支柱上蓋棚屋棲身。他們也許從沒聽過“生態學”這個語詞,卻懂得善用森林物資,靠當地土産過活。現在新移民紛紛湧進森林,擾亂了他們的起居。
目前約有200萬人在亞馬遜森林謀生,他們包括採堅果工人、採橡膠工人、漁民和其他土著部落。這些人的生活隨森林的循環、河水的漲落節奏而變化,彼此和諧共存。但他們的前途實難預卜。不少人認為,保護森林的計劃有必要擴大,除了保護紅木樹和海牛以外,還要保障森林居民的生活。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樹魚互相依存
在雨季,亞馬遜河的水位上漲,淹沒在低地生長的林木。在河水泛濫高峰期,低地的林木大都結出果實。成熟的果實從樹上掉入水中。既是這樣,齧齒目動物就不能把果實的種子傳播開去。幸虧有大蓋魚(Colonnonea macropomum)幫忙。這種魚有靈敏的嗅覺,游來游去像把碎果鉗子。大蓋魚在水下的樹枝間穿梭往來,嗅出哪些樹快要落下果實。果實一掉入水中,大蓋魚就用強勁的魚顎夾碎果殼,吞下果實,消化果肉,然後把種子從身體内排出。大水退去後,種子在林地發芽生長。這樣,魚、樹各得其所。大蓋魚可儲存脂肪,林木可繁殖後代。濫伐林木不單危害大蓋魚,就連大約200種靠吃果實生存的魚類也有滅絶危險。
[第5頁的圖片]
蝙蝠把雄性樹木的花粉帶到雌性樹木的花朵去
[鳴謝]
Rogério Gribel
[第7頁的圖片]
人類的苗圃和藥庫
[第7頁的圖片]
大火危及葱翠的茂林
[鳴謝]
Philip M. Fear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