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憫
(Pity)
對受苦或需要幫助的人,以至任何受苛待的人或動物有惻隱之心。複數名詞ra·chamimʹ(拉漢因)包含「憐憫」「慈悲」或内心感情的意思。(創43:14,30;代上21:13;詩40:11;見慈悲)希臘語動詞splag·khniʹzo·mai(斯普拉克尼佐邁)的意思是「動了憐憫或憐恤的心」「有憐憫的心」。這個動詞源自名詞splagʹkhna(斯普拉克納),字面意思是「腸子」。(徒1:18)由於人的腹部有時會因强烈的情感而有所反應,因此希臘語名詞「斯普拉克納」往往被用來描述「温情」或「親切憐恤的心」。(見深厚的感情)
耶和華上帝以身作則,憐憫困苦的人,並且也感動人表現憐憫。正因為這個緣故,所羅門王祈求上帝,假如以色列人因冒犯上帝而被擄,求上帝讓以色列人在俘擄者面前蒙憐憫。(王上8:50)詩篇執筆者受上帝啟示,指出這個禱告會怎樣得蒙垂聽:「上帝使俘擄他們的人憐憫他們。」(詩106:46)後來,耶和華讓一群衷心悔改、剩餘的以色列人返回故土。(耶33:26;拉1:1-4)不但這樣,亞達薛西王還批准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城,而這跟耶和華的旨意是完全一致的。(尼1:11-2:6)
耶穌基督富於憐憫,十全十美地反映了他天父的這種美德。儘管耶穌打算清靜一下時被群衆打擾了,耶穌仍然很「憐憫」他們,「因為他們被人剝削,四處流離,好像綿羊沒有牧人一樣」。(太9:36;可6:34)看見痛失親人的、患痲瘋的、盲眼的,耶穌就動了憐憫的心,行奇跡為他們解困。(太14:14;20:30-34;可1:40,41;路7:12,13)有一次,上帝的兒子看見群衆跟他在一起三天了,卻沒有吃的,就憐憫他們,施行奇跡使他們吃飽。(太15:32-38;可8:2-9)
基督徒都能效法天父和耶穌,甘心樂意地幫助困苦的人,衷心接納所有改過自新、決心重投耶和華懷抱的人。(太18:21-35;路10:30-37;15:11-32)這樣,他們可以深信自己也必蒙至高者眷顧,得蒙慈悲。(太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