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典範 | 馬利亞
從極度的痛苦中振作起來
馬利亞跪倒在地上,此刻她的痛苦無法用言語形容。她的兒子在受了多個小時的折磨後死去,死前的呼號仍然在她的耳際回蕩。當天從正午開始,天空就變得一片漆黑,這時大地還強烈地震動起來。(馬太福音27:45,51)耶和華這樣做是要讓世人知道,對於耶穌基督的死,他比任何人更加傷痛。馬利亞或許也感受到這點。
現在,陽光再次出現,驅散了籠罩著各各他(髑髏地)的黑暗。馬利亞為她兒子的死悲慟不已。(約翰福音19:17,25)她腦海裡也許充滿了回憶,尤其是33年前發生的那件事。當天,她和約瑟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把兒子呈獻給上帝之後,一個叫西緬的老人在上帝啟示下說了一個預言。他預告了一些會發生在耶穌身上的大事,也預告馬利亞會遭受極大的痛苦,有如被劍刺透一樣。(路加福音2:25-35)現在耶穌死了,馬利亞才完全明白這個預言的意思。
有些人說,孩子離世是人間最痛苦、最痛苦的事。死亡是個可怕的仇敵,沒有人能夠避開它帶來的傷害。(羅馬書5:12;哥林多前書15:26)經歷喪親之痛的人能夠振作起來嗎?讓我們看看,從耶穌開始傳道到他死後不久的那段日子,馬利亞經歷過怎樣的考驗和傷痛,她怎樣靠著對上帝的信心克服了這些考驗,以及我們可以從她身上學到什麼。
「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都要照著做」
首先,讓我們看看在耶穌死前三年半發生的事。當時,在拿撒勒這個小鎮裡,人人都在談論施浸者約翰和他勸人悔改的信息。馬利亞從她的大兒子耶穌的反應看出,有些事快要發生了。耶穌知道,自己是時候要離開家人,開始執行傳道職務。(馬太福音3:1,13)可是,耶穌的離開會為馬利亞一家帶來很大的改變。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時,馬利亞的丈夫約瑟看來已經去世。這就是說,馬利亞早已經歷過喪親之痛。a耶穌除了被稱為「木匠的兒子」,也被稱為「木匠」,顯然那時他已經繼承父業,而且負起了養家的責任,要負擔至少六個弟妹的生活。b(馬太福音13:55,56;馬可福音6:3)雖然耶穌可能也訓練了二弟雅各做木匠,但耶穌是長子,家裡沒有了他,對整家人始終會有很大的影響。馬利亞的擔子本來就不輕,現在還要面對這種轉變,她會不會很憂慮呢?也許會。不過一個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當耶穌從一個普通的拿撒勒人成為基督,也就是聖經應許的彌賽亞時,馬利亞有什麼反應呢?我們看看聖經的一個記載,就可以知道了。(約翰福音2:1-12)
耶穌到約翰那裡受浸後,就受到上帝膏立,成為彌賽亞。(路加福音3:21,22)之後,他開始揀選門徒。雖然耶穌的工作很緊迫,但他仍然撥出時間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參加喜慶活動。有一次,他跟母親、門徒和弟弟一起到迦拿參加婚宴。迦拿是個小鎮,位於距離拿撒勒大約13公里(8英里)的一個山上。在婚宴中,馬利亞察覺到有些問題發生了。也許她看見新郎新娘的家人緊張地互相交換眼色,又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原來是他們的酒喝光了。猶太人以好客見稱,如果在婚宴上賓客不夠酒喝,不但令大家掃興,主人家也會覺得很丟臉。馬利亞很同情他們的處境,於是去找耶穌幫忙。
她告訴耶穌:「他們沒有酒了。」她想要耶穌做什麼呢?聖經沒有說。不過,既然她知道這個兒子會成就許多偉大的事,也許她希望兒子現在就施展他的能力。她對耶穌說的話可以理解為:「兒子,請你為他們做點事吧。」耶穌的回答必定令馬利亞很詫異。他說:「婦人,你為什麼要我這樣做呢?」有些人覺得耶穌這樣說很不敬,其實他只是溫和地糾正他的母親。他提醒母親不該試圖左右他執行彌賽亞職務的方式,只有他的天父耶和華才有權指示他怎麼做。
馬利亞向來善解人意,為人謙卑,她馬上就接受了兒子的糾正。她對那裡的僕人說:「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都要照著做。」馬利亞明白,自己再也沒有權吩咐耶穌做事,相反,她和其他人都該聽從耶穌的指示。至於耶穌,他接下來做的事顯示他跟母親一樣,很同情這對新婚夫婦的窘境。他施行了自己的第一個神跡,把水變成了上等的酒。於是,「他的門徒就信從了他」。馬利亞也信從了耶穌。在她的眼中,耶穌不再只是她的兒子,而是她的主和救主了。
父母們可以從馬利亞表現的信心得到不少教益。雖然沒有人養育過像耶穌那樣的完美孩子,但不完美的孩子也會長大成人,這個轉變會為父母帶來考驗。兒女長大後,有些父母可能仍然把他們當作小孩看待。這是不恰當的。(哥林多前書13:11)那麼,父母應該怎樣看待成年的兒女呢?如果兒女是基督徒的話,要讓兒女知道你真心信任他們,相信他們會繼續聽從聖經的教導和得到耶和華的賜福。父母表現謙卑,信任成年的兒女,會為兒女帶來很大的益處。在接著那段忙碌的歲月,耶穌無疑會很感激母親馬利亞的支持。
「他的弟弟還沒有信從他」
在耶穌傳道的三年半期間,福音書沒怎麼提到馬利亞。不要忘記,馬利亞那時很可能是個寡婦,家裡還有需要照顧的孩子,即使她不能跟隨耶穌到以色列各地傳道,也是可以理解的。(提摩太前書5:8)然而,她繼續沉思跟彌賽亞有關的事,也繼續保持家裡的優良習慣,經常帶孩子到猶太會堂參加聚會。(路加福音2:19,51;4:16)
有一次,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朗讀一個幾個世紀前的預言,當時馬利亞很可能也在場。試想想,聽到兒子宣布這個跟彌賽亞有關的預言正應驗在他身上,馬利亞必定很興奮。可是,當她看見拿撒勒的鄉親不肯信從耶穌,甚至要殺死他,肯定會很難過。(路加福音4:17-30)
此外,眼見其他兒子都不願相信耶穌,馬利亞肯定也很難受。我們從約翰福音7:5可以看出,那時耶穌的四個弟弟不像母親那樣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經文說:「他的弟弟還沒有信從他。」耶穌起碼有兩個妹妹,至於她們有沒有相信耶穌,聖經完全沒有提及。不過,馬利亞必定明白,生活在一個信仰分裂的家庭裡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她在忠於上帝的同時,也要努力引導家人信從真理,但又不能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觀點。
有一次,耶穌有些親人認為耶穌瘋了,要去拿住他,他的弟弟們很可能也在當中。(馬可福音3:21,31)馬利亞當然不會這麼想,但她也跟著幾個兒子一起去。也許她希望他們這次會學到一些什麼,從而對耶穌產生多一點信心。結果怎樣?雖然耶穌行了不少神跡,也教導人認識許多美好的真理,但馬利亞的其他兒子仍然不信從他。馬利亞會不會因為他們內心剛硬而有點生氣呢?也有這個可能。
你是不是也生活在一個信仰分裂的家庭裡呢?那麼,馬利亞的榜樣必定能給你不少鼓勵。她沒有放棄跟自己信仰不同的親人。她讓他們看出,她的信仰能夠帶給她內心的安寧和喜樂。此外,她也盡力支持自己那忠於上帝的兒子。馬利亞想念耶穌嗎?她會不會有時也希望耶穌還在家裡,一家人一起好好過日子呢?就算有,她也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想太多。對她來說,能夠支持和鼓勵耶穌是一件光榮的事。你也會這樣支持自己的兒女,鼓勵他們把事奉上帝放在生活的首位嗎?
「你也必像被利劍刺透一樣」
耶和華有沒有因馬利亞顯出的信心而獎賞她呢?上帝從不會忘記獎賞有信心的人,對馬利亞肯定也不例外。(希伯來書11:6)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當馬利亞親耳聽到或從別人口中聽到耶穌演講的內容時,她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馬利亞聽到兒子所說的比喻時,腦海裡也許浮現出耶穌小時候在拿撒勒生活的片段。比如說,耶穌曾在比喻中談到婦人打掃房子尋找失去的銀幣、婦女推磨磨麵、人點燈放在燈台上等等。這些比喻,會不會讓馬利亞想起以往她做這些家事時,待在她身旁的那個小耶穌呢?(路加福音11:33;15:8,9;17:35)當馬利亞聽見耶穌說,他的軛是容易負的,他的擔子是輕省的,會不會回想到許多年前的某個下午,約瑟怎樣教耶穌做一些能讓牲畜感到舒服的軛呢?(馬太福音11:30)想到耶和華給了自己一個這麼大的殊榮,可以養育未來的彌賽亞,馬利亞必定感到心滿意足。此外,耶穌懂得善用日常的事物和情景來教導人認識重要的道理,馬利亞想必很欣幸自己能夠受這位偉大的導師所教導。
與此同時,馬利亞一直都很謙卑。耶穌自始至終都沒有抬舉過她,更沒有讓別人崇拜她。有一次,耶穌在傳道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婦人高聲對耶穌說,他的母親有榮幸懷胎生他,真是有福。耶穌卻說:「不是的。凡聽見上帝的話語又遵守的人,才真有福!」(路加福音11:27,28)另一次,耶穌對一群人講話時,有人告訴耶穌,他的母親和弟弟們來了。耶穌卻說,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才是他真正的母親和弟兄。馬利亞沒有因此不高興,她肯定明白耶穌的意思,就是屬靈關係比血緣關係重要得多。(馬可福音3:32-35)
不過,看見兒子被釘在苦刑柱上,受盡折磨而死去,馬利亞的痛苦想必是筆墨難以形容的。其中一個目擊耶穌被處決的人是使徒約翰,他在自己執筆的福音書裡記下了一個細節。他說馬利亞「站在耶穌苦刑柱旁邊」。的確,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止這位慈母忠貞地留守在自己的兒子身邊,直到兒子死去。耶穌看見了他的母親。雖然他每呼一口氣,每吐一個字,都要忍受極大的痛楚,但他還是開口,叫他所愛的使徒約翰照顧母親馬利亞。由於他的弟弟們還沒有信從他,所以他沒有把母親託付給他們,而是交給一個忠心的門徒照顧。耶穌這樣做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表明敬拜上帝的人必須好好照顧親屬,尤其是照顧他們的屬靈需要。(約翰福音19:25-27)
耶穌斷氣的那一刻,馬利亞感受到被利劍刺透一般的痛苦,許多年前西緬所說的預言應驗了。我們很難完全明白耶穌的死令她多麼悲痛,同樣,我們也無法想像三天後發生的事叫她多麼快樂。那就是耶穌復活了!世上最大的一個神跡發生了!後來,耶穌向同母異父的弟弟雅各顯現,很可能是單獨向他顯現。馬利亞知道這事,肯定也特別高興。(哥林多前書15:7)耶穌的這次顯現,想必大大改變了雅各和其他弟弟對他的看法。他們後來都相信了耶穌是基督,不久還跟母親一起參加基督徒聚會,一起「恆切禱告」。(使徒行傳1:14)其中兩個弟弟雅各和猶大甚至成為了聖經的執筆者。
聖經最後提到馬利亞時,說她跟她的兒子們一起參加聚會和禱告。這個結尾多麼美好!馬利亞為我們留下多麼傑出的榜樣!由於有信心,她能夠從極度的痛苦中振作起來,最後還得到光榮的獎賞。只要我們效法她的信心,無論這個世界為我們帶來多大的傷害,我們同樣能從痛苦中振作起來,並且獲得遠遠超過我們期望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