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異教的廟塔
在許多城市中地勢最高的地方往往由一座宗教性的建築物佔據著,而這座建築物本身亦很可能是當地最高的建築物。這種將宗教置於如此崇高顯著的地位的習俗可以一直追溯到獵戶寧錄的時候。他生於洪水之後不久的時候。
歷史看來表明這位寧錄藉著暴力和威嚇的手段把挪亞後代中相當多的家族聯合起來。在他們向東的遷徙中,他們在今日稱為肥沃的新月地帶,米索不達美亞平原上一個稱為示拿的地方,定居下來。在那裡他們建立了巴別,以力,亞甲,和甲尼這幾個古代的城市。自此之後,頭一個巴比倫帝國迅速地向四週擴展,不久便吞併了北方的尼尼微城。首先煽動民眾建造廟塔的人是寧錄。他後來更成為一個假神,直到今日仍有千千萬萬的人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尊崇他。
這位國王和他屬下的城市曾建造了一些巨大的廟塔或階壇廟。聖經的記載描述他們建築巴別城和其中的廟塔的內由說:「他們說:『來罷!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地上。』」我們若將這項記載仔細地考查一下,便可以發現當時他們建造城市和廟塔的主要目的有三:(1)將民眾們在一個顯形的統治者或君王之下團結起來以便和真正的君王和上帝耶和華作對;(2)由於他們不信任上帝說他將永不再以洪水消滅地上邪惡人類的應許,他們築造了一個避難的處所;(3)為他們的神或諸神預備一個居住的地方。——創世記11:4。
混亂
可是他們圖謀征服世界的計劃卻由於言語被混亂而突受挫折。當他們無法彼此交談時,他們亦無法繼續合作。「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建造城市和廟塔的工程遂就此終止,一班企圖建立帝國的野心家亦被分散到全球的各處。聖經的記錄告訴我們在法勒的日子「人就分地居住,」這句話很可能暗示言語的混亂發生在他活著的時候,即洪水之後150年左右。——創世記11:5-9;10:25。
現代的人種學家和語言學家也許會嘲笑道項簡明而中肯的記載,但這均是一件聖經的史實,同時也是可以由歷史,考古學和各地的民間傳說加以證實的一項事實。第一世紀的猶太作家和歷史家約西佛斯(Josephus)在敘述言語被混亂一事時常引證《神巫》(The Sibyl)一書中的記載說:「當所有人類都說一樣的話時,他們中間有些開始建造一座高塔,好像他們可以由此攀登天上一般,可是諸神降下狂風暴雨,推倒了高塔,並使每個人說他自己特有的言語;為了這個原因那城被稱為巴比倫。」在巴比倫的瑪德(Marduk)廟之北曾有一座巨塔矗立,在這個地區內考古家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發現了一塊刻著一項類似的記載的石版。這塊石版上的記載的一部份說:「建築這座輝煌的巨塔觸怒了諸神。一夜之間他們推倒了人們所建造的工程,將他們放逐外地,並且改變他們的言語。這些人的進展因此受阻。」其他各地的民間傳說亦支持這件事蹟,從而證實了人類的語言突然被混亂的神蹟:「在參悲西(Zambezi)和亞山蒂(Ashanti)附近的地方有關於這事的幾種記錄;在亞深(Assam)的西藏緬甸(Tibeto-Burman)人之間亦流傳有關於一座塔和言語被混亂的故事。在墨西哥也發現了類似的故事。」(《大英百科全書》,第二冊,第839頁)這些關於塔的傳說和故事也許彼此並不盡相同,可是值得注意地,它們都提及一座塔和人的言語被改變的事蹟,由此一致支持聖經裡真實的記載。
寧錄的計劃失敗了,他的城市不但沒有成為巴比盧(Babilu,意即「神之門」)反而被人稱為巴別(即「混亂」的意思)。可是在放棄了他們建築城市和巨塔的計劃之後,散佈各地的建築者仍然保留著寧錄最初的念頭。因此在肥沃的新月地帶所有主要的城市中都築有巨大的廟塔,或稱為「西嘉拉」(ziggurats)或「西嘉拉都」(zigguratu),意思即山頂。這些「西嘉拉」總是位於城中地勢最高的部份;從後來聖經所提及的邱壇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在高地上崇拜的觀念;高地上的邱壇其實便是變相的廟塔。
後來建造的廟塔
原來巴別或巴比倫的廟塔究竟是什麼形狀已不為人所知,雖然考古學家所作的發掘使人對這件事的暸解逐漸增加一點。後來所造的廟塔無疑是以巴別的廟塔為模式的;外表上看來形狀和金字塔頗相似。在建造這些後來的廟塔時,建築者首先將泥土堆積起來而壓打成相當高的堅硬土邱。然後將土邱頂壓平,並舖上烤磚或石塊。於是他們在這土邱上建成一個兩三呎高的塔基,在塔基的週圍再堆壓泥土以便使廟塔更為穩固。他們在這個基礎上開始用硬泥和晒乾的磚塊疊成好幾個階層,每一層的面積比下面的一層較小一點。這些階層的數目通常是四層,七層或八層,而在最後的一層則築有一個獻給該城的神的聖所。吾珥的廟塔原來的面積為二百呎長一百五十呎寬和七十呎高。波希巴(Borsipps,或稱為百斯-寧錄,Birs-Nimrod)的廟塔共有七層。最下一層的每邊長272呎,而第一,二層的高度都是26呎。塔頂的最後一層則高達153呎。
最近發現的一部古希臘文抄本(Harpocration)對於一座在耶穌死後第一世紀仍然為人所用的六層廟塔作了一段生動詳細的描述。這座塔每一層的高度都是28呎,在其頂上則有一間高15呎的聖所。有一道365級的梯階一直通到聖所的入口;這道梯階首先的305級是用銀子造的,最後的60級則用黃金鑄成。廟塔的每一層都漆上不同的顏色,分別呈獻給某一個星神。整個廟塔則呈獻給該城的一個護城神,例如伊利都的伊亞(Ea of Eridu)尼普的安利(Enlil of Nippur),以利克的安奴(Anu of Erech)和吾珥的辛(Sin of Ur)等。近年來有些考古學家認為在塔的每一層都栽有樹木和灌木叢,因此從遠方看來一座廟塔會好像一座邱陵或小山一般。
塔頂所築的一聖所其實並非真正的廟宇,真正的廟宇通常建築在塔旁的一個土邱上。在這土邱上除了廟宇之外還有呈獻給較小的神祇的許多神壇和寺院。這乃是城中的「帕蒂斯」(patesi)即兼任君王的大祭司以及其他的統治者和祭司所居的地區。祭祀會在一些特設的房間中舉行。城中這一區的全部乃是一個堡壘,有一道牆將其與城市的其他部分隔開。城的主要部份則建築於較低的地帶,其中亦有為敬拜協助護城神看顧城市與其中居民的諸神所造的其他廟宇。
廟塔和廟宇的目的
巴比倫的宗教是一種基於占星學和占卜術的神秘崇拜。因此塔頂的聖所除了是護城神的居所之外還被用來作研究天文學與占星學的觀察台。廟塔地區亦具有銀行的作用,因為城市的資財都儲藏在其中。既然祭司們被視為諸神的代表,他們很自然地成了掌管錢財的人。這些野心勃勃的祭司常以高達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高利借貸給人民而盡情加以剝削。這種高利貸結果使祭司們變成極為富有和極有權勢。他們並且被人認為是醫師和擁有超人的治病和預言能力的法術家,因此廟宇地區在當時甚至還是一種原始的醫院。
這種對寧錄(Nimrod)和閃米拉密斯(Semiramis)的崇拜從示拿散佈到其他地區,而閃米拉密斯逐漸在各地被人以大約四十一種不同的名字和稱號來崇拜。這種崇拜是邪惡,墮落而淫蕩的。
今日的廟塔
令人深感興趣的一座廟宇是巴比倫的瑪德大廟;它由尼布甲尼撒王所造,在它的北方有一座巨大的塔,在古代被人稱為伊·田門安·凱(E. trmenan-ki)。今日有許多人認這座塔位於原本由寧錄所造的廟塔的故址。雖然這座塔今日已不存在,它卻一度曾佔據三百平方呎的面積。另外有些人則認為位於距離巴比倫的中心十哩左右的波希巴塔(現今仍有一部份存留)才是巴別塔的原址。
今日並沒有人懷著和寧錄及他的母親兼妻子閃米拉密斯同樣的意圖來建造廟塔;可是廟塔其實仍以稍為不同的形態繼續存留著。著名的歷史家和作者伯來斯帖(James Breasted)在他所著的《早期世界古史》一書中指出回教廟宇的尖塔和「基督教」教堂的尖頂實際都是米索不達美亞平原的古代廟塔的變相。
真正的基督徒並不信賴任何人造的宗教廟塔,更不將它們視為特別神聖的地方。反之他們信賴耶和華上帝。「耶和華的名是堅固[的塔],義人奔入便得安穩。」——箴言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