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事奉上帝抑或期望上帝服侍你?
當你想到基督教時,你會連帶地想到施抑或受呢?我們都很容易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實際上期望上帝服侍我們而不是關心我們應該怎樣事奉上帝才能蒙他的嘉許。假若我們崇拜上帝僅僅是為了想獲得心靈的和平安寧或成功,地位和朋友,或是因為這樣行能夠給我們死後得救的希望,那末我們便不是事奉上帝而是期望上帝服侍我們了。這樣的動機是絕對錯誤的。
表露我們懷有這種態度的方式之一便是我們的禱告。它們包含些什麼呢?全是一些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親友祈求的話嗎?這樣我們便透露我們懷有要上帝服侍我們的心意了。這種態度的典型例子便是一些為了謀職,求偶或復康而向聖母的徽章誦念九遍祈禱經的虔誠教徒。他們的腦中從來未想過要事奉上帝。這種態度正像前一世紀一位頗為著名的宗教家有一次所說的話一樣:「看來也許很奇怪,信基督教其實是一件自私的事。信徒所最關心的乃是拯救自己的靈魂。」
但事實絕非如此。耶穌基督創立了基督教,而他降世為人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拯救他自己的靈魂。當時他並非在垂死之中。反之他具有完美的生命和永生的權利。他豈不是曾和他的天父共同生活了數不盡的億萬年麼?他來到地上並不是要上帝服侍他,乃是要事奉上帝,因為這是一件應當而仁愛的事。
耶穌將自己的生命呈獻出來遵行天父的旨意。他曾說:「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換句話說,『我來是為了事奉上帝。』——約翰福音6:38。
耶穌以許多種方法事奉上帝。他榮耀他的天父而在眾人面前顯揚他的聖名。他為真理作見證。他為上帝的百姓以及全人類服務。「人子來,」他說,「不是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他服事人的方法便是向他們傳揚「上帝的王國好消息」和醫治一般來到他那裡向他求醫的病人。——約翰福音7:4;18:37;馬太福音20:28;路加福音4:43;6:19。
對耶穌說來,事奉上帝還包括不與這個世界同流合污的意思。他曾說:「我不屬世界。」這同時包括遠避一切惡行的意思:「你們中間誰能指證我有罪呢?」誰也不能。——約翰福音17:16;8:46。
這並不是說上帝需要耶穌的事奉,也不是說他需要我們的事奉。在過去一段永恆的時間中,早在他尚未創造他的兒子之前,耶和華上帝一直是完全和自足的;假若他並不需要他愛子的服侍,他當然更不需要我們的侍奉。正如以往一位先知引證上帝的話說:「我若飢餓,我不用告訴你,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不論我們在事奉上帝方面能做些什麼工作,我們都必須認識耶穌所說的話的真實性:「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可是由於他那無私的慈愛,上帝賜給了他所造的生物事奉他的權利以便讓他們藉此證明他們是否配得他的祝福。——詩篇50:12;路加福音17:10。
像耶穌一樣事奉上帝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需要像他一樣行神跡,餵飽群眾,醫治病人和使死人復活。這種神跡在完成了它們證實基督教的來源起於上帝的目的之後便已過去了。這也不是說我們需要像他一樣犧牲我們的生命作為贖價。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再者,耶穌早已藉著他的捨命一次而永遠地為我們預備這項贖價了。——希伯來書9:26。
但是我們可以效法耶穌的模範而事奉上帝,為上帝帶來榮耀,宣揚他的真理,他的聖名,他的道和他的王國。耶穌給了他所有的門徒這個任務:「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每個基督徒都負有傳道的義務。因此使徒保羅宣告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你以為傳道只是像保羅那樣的使徒才負有的責任嗎?那末請注意保羅接著寫道:「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馬太福音28:19,20;哥林多前書9:16;11:1。
雖然只有極少數自稱為基督徒的人體會這項真理,現在基督教國內的宗教首領們卻逐漸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了。例如當1958年英國國教的主教們在藍白(倫敦)所召開的會議中發表以下的宣告時,他們已頗接近真理:「傳揚福音並不應該被認為僅是被揀選的少數人的工作。浸禮和堅信禮便構成了普通教友的授職儀式而使他們負有傳揚福音的責任。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像安得烈對他的兄弟一樣說,『我們已找到彌賽亞,』然後把他帶到耶穌那裡。」——《今日神學》1960年七月刊。
傳揚上帝的王國好消息固然是我們事奉上帝最好的方法,但我們並不可至此而止。事奉上帝也需要我們一有機會便「向眾人行善。」雖然我們不能像耶穌基督一樣過著毫不沾染罪惡的純潔生活,我們若想贏得上帝的嘉許便必須繼續不斷地與罪對抗,不然我們便很容易陷在罪惡裡。同時我們還需「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加拉太書6:10;雅各書1:27。
我們若這樣事奉上帝而不是期望他服事我們,我們便會在禱告中反映出我們的態度。於是我們便不會只為自己祈求,反之我們的禱告會包括對上帝的感恩和讚美,為他人祈求,特別也為公義的得勝而祈求。這樣我們在這太空時代中的前途便不會是惶惑和毀滅而是幸福和永生。——馬太福音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