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一位仁愛的上帝提出責備
「耶和華阿,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訓的人,是有福的。」——詩篇94:12。
耶和華上帝想人活下去,不錯,他想人享受生命的樂趣。他甚至不喜歡見到惡人死亡,反之「他唯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西結書33:11。
由於對人類的這種關懷,上帝藉他的愛子犧牲自己完美的生命而安排了一項贖價。「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同樣地,上帝的這種關懷促使他向人類提出責備和予以管教。毫無疑問,完美並非我們任何人的特性。我們不斷犯過,無法達到我們所應達到的行事標準;這正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罪」一字的實際意思,即「達不到標準」。因此,我們都需要糾正和管教。我們應當體會這種管教乃是上帝的愛的一項證據,它的目的並非僅以之為懲罰而是藉此以公義訓練我們,猶如父親訓練兒子一般。——希伯來書12:5-11。
舉個例來說,有一個人單獨駕船出海,糧食與水卻快要用盡了。倘若由於無知或估計錯誤之故,在他試圖駛回岸時大大偏離了正確方向,他就必然會喪生了。若有人能藉某些方法向他指示如何糾正他的方向,藉此救回他一命的話,他無疑會感激不盡。他若對這樣的糾正感到厭煩或加以拒絕,那便是不智了。
同樣地,我們所有人,由於與生俱來的罪性,均需要不斷受到糾正才能繼續行走或留在導至生命的窄路上。若缺少這種糾正,我們便難免逸出正途而蕩入導至滅亡的大路上。——馬太福音7:13,14。
人自幼便顯出不完美而需要糾正,由於這緣故,正如任何父母均可以證明,需要很大愛心才能適當地養育教導一個孩子,幫助孩子在頭腦和內心均對正確原則養成真正的體會。箴言22:15說得不錯:「愚蒙迷住孩童的心」,需要管教才能使孩童受生活的現實和真理所支配而非受愚昧、短視、幼稚的思想所支配。
這一切均考驗父母的耐心,顯示他們是否真正渴望或決心富於憐憫與耐心的方式,訓導和教育子女,使其以一種能夠導至未來幸福的方式生活。孩子若反應緩慢或不聽話,父母也許會感到想放棄;他們也許認為情形已無可救藥。他們可以很容易受到傷心或忿怒的情緒所支配。但愛心卻不會讓人僅由於形勢不愉快而放棄。停止給予孩子所需的訓導和細心忍耐的管教並非愛的表現,反之這僅是顯示缺乏愛心而已,因為愛會不斷謀求和致力於所愛之人在目前和將來的最大福利。(可參閱箴言13:24)再者,愛「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它「凡事盼望」。——哥林多前書13:5,7。
因此,只要還有一線希望,仁愛的父母便會繼續對孩子懷持希望。真正關懷兒女的父母不會輕易『放棄』他們的任何子女;他們不會逃避責任,不給予子女所需的指導,用推理和愛心施行糾正。他們會表現長久忍耐的品質。
『像父親喜悅兒子一般』
在這一切事上父母們其實反映出上帝本身的優良榜樣;停下來想想這件事多麼令人舒暢!上帝並不輕易放棄他的僕人;反之,他對他們所表現的長久忍耐達到令人驚異的程度。例如在尼希米的日子,利未人在向上帝禱告時論述以色列人在西乃曠野的經驗說:
「但我們的列祖行事狂傲……不肯順從,也不記念你在他們中間所行的奇事,竟硬著頸項,居心背逆自立首領,要回他們為奴之地。但你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上帝,並不丟棄他們。」——尼希米記9:16,17。
除了上帝的忍耐之外,我們也留意到他那像慈父般的管教及他的糾正,即使受教者也許感到痛苦,總是保持一種積極的觀點。管教是為了良好的後果而施行的。為了這緣故,箴言3:11,12勸勉我們說:「我兒,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也不可厭煩他的責備。因為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請參閱希伯來書12:5-11。
因此情形並不是一個報復心重的統治者由於某人未能對他的律法表現應有的尊重而勃然大怒。誠然,嚴重的罪行的確使上帝忿怒,而他亦實在有理由如此行。(民數記25:1-3)但他的怒氣並非由於自私或自驕之故。他比任何人更清楚罪所能夠導至的可怖後果,它的有害影響能夠如何為禍不淺,它對人類的幸福具有多大的破壞作用。不尊重他的至尊地位只會有損無益,不但對當事人有害,並且難免禍及他人。因此一位仁愛的上帝只能恨惡罪惡,他永不能毫不在乎地忽視罪惡。上帝雖然「不輕易發怒」,可是當他採取行動懲罰罪行時,他如此行乃是要制止進一步的不良後果。——出埃及記34:6;請參閱詩篇106:36-40。
不獨這樣,耶和華還衡量他所施責備的嚴厲(或溫和)程度;他並非根據硬性規定而是根據情形的實際需要而定。耶和華在以賽亞書28:23-29以農夫為喻說:
「你們當側耳聽我的聲音,留心聽我的言語。那耕地為要撒種的,豈是常常耕地呢?豈是常常開墾耙地呢?他拉平了地面,豈不就撒種小茴香,播種大茴香,按行列種小麥,在定處種大麥,在田邊種粗麥呢?因為他的上帝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原來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軋大茴香。也不用碌碡[車輪]。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因他不必常打。雖用碌碡和馬打散,卻不磨它。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他的謀略奇妙,他的智慧廣大。」
一個農夫並不會不停地鋤起田地,反之他只會鋤到適可而止。以色列的農夫散播一些較小粒的種子,其他較貴重的穀物則按行栽種。到打穀之時,較脆的穀不會用能將其壓碎的重型工具來軋打,而是用一支杖或棍去打。即使較大粒硬身的穀以重型工具如木製的橇或車輪之類加以軋打時,農夫並不將其打到完全粉碎的地步。耶和華也同樣明智、公平、仁愛地估計所需施行的責備,管教和糾正應達到什麼程度——究竟輕微、中等、重或甚至嚴厲——這完全根據個別情形而定。唯獨那些故意抗拒他的人耐心幫助的人才會遭受他的毀滅。
為了造福及保護羊群而設的牧人
同樣地,考慮一下上帝的兒子,上帝羊群的「好牧人」,所立的榜樣也令人多麼欣慰!(約翰福音10:11)他在地上時反映出上帝的品質,並為所有在基督徒小組中擔任牧者之職的人立下榜樣。在對待成為他門徒的人方面,他在當時和現在懷有什麼態度呢?他親自發出這樣親切的邀請: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他對衷心悔改的罪人所懷的態度從他的一個比喻足以見之。他論及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失去其中一隻,於是撇下九十九隻以便尋回失落的一隻。尋到迷失的羊時,那人並沒有因為他到處亂跑而對其呼喝或腳踢,反之,耶穌說,「[他]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罷』。」耶穌繼續說:「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加福音15:1-7。
論到基督徒長老的必須具備的一項條件,使徒保羅說他們應當「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是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提多書1:9)不錯,有時長老也許要在他們服務的小組中責備某些份子。對長老們說來這並非一件愉快或容易的事。但他們卻深知「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也體會到『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包括他們在內。(箴言6:23;3:11,12;希伯來書12:6)他們發現其實「責備人的,後來蒙人喜悅,多於那用舌頭諂媚人的。」(箴言28:23)因此當環境有需要時,他們絕不會噤口不率直地向犯過者指出他們可以怎樣及應如何糾正他們的行徑。(箴言27:5)像上帝一樣,他們懷著積極的目標。
長老應如何對一個行差踏錯的人說話呢?倘若長老採取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像警察處理罪犯或檢察官盤問疑犯一般,所產生的反應當然不會好。(彼得前書5:2,3,5)但長老若表現體恤之心意識到自己也是不完美和會犯過的,這樣他便會反映出一種兄弟的親切精神。(加拉太書6:1)他與弟兄討論的目的並不是要論斷而是要予以協助,這樣犯過者聽從勸戒的可能性便會大得多。(彼得前書3:8)每種情形都不同,明智的人會力求認識和洞察不同的環境而非妄下斷語。——箴言18:15;21:11。
雖然犯過者也許不願傾談或甚至有點支吾以應,忍耐與仁慈卻有助於將其克服。(箴言25:15;提摩太後書2:24-26)長老們應使他深信他們的確一心為他設想;他們乃是他的弟兄。即使有時情形需要提出強烈的勸誡,也許甚至嚴詞指責,長老仍必須謹記,他們所要憎恨和譴責的乃是過犯而非犯過人。(猶大書23)當然,人若拒絕一切協助,頑梗不化而不願對嚴重罪過表示悔改他們便對小組及其福利成為一項威脅了;這樣的人配受開除的處分。然而,即使在這些事上長老也可以並應當提出聖經的勸告,好使這些人意識到他們若在後來衷誠悔改,便可再為小組所接納。
但「責備」一個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基督徒小組裡,責備的目的是否主要是為了羞辱或懲戒他人呢?提出責備僅為了宣布某人做了錯事及表示對這種錯事不贊同嗎?讓我們看看聖經怎樣說。
[第329頁的圖片]
「因為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箴言3:12
[第330頁的圖片]
橇
棍
杖
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