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怕人的,陷入網羅”
一個星期日早上,約翰和海倫對見證人在他們的門口向他們指出的聖經資料表示深感興趣。他們在自己的聖經中讀到啟示錄21:4的話時大感興奮:“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由於他們是愛好和平的人,他們想知道他們必須怎樣行才能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環境之下。見證人立即與他們安排了一個聖經研究。
在接着的三個星期三晚上,見證人在這對青年夫婦家裏主持一個聖經研究;他很高興見到他們提出和回答問題。可是很可惜,這種快樂只延續了三個星期!第四個星期,見證人敲門時他們並沒有出來應門。約翰和海倫決定停止他們的聖經研究。為甚麽呢?因為他們對上帝的大能失去了信心嗎?他們開始對聖經的真確性發生懷疑嗎?他們不再希望生活在較好的環境之下嗎?不。這些都不是原因。他們之停止研究是為了懼怕人的緣故,不錯,他們陷入恐懼的網羅中。許多世紀之前,受上帝感示的智者曾警告人提防這種恐懼,説:“懼怕人的,陷入網羅。”——箴言29:25。
誠然,我們所有人都自然渴望受别人所歡迎,受鄰人、朋友和相識的人所讚賞。可是,我們若容許别人的標準影響我們生活上最重要的決定,這便十分危險了。一個人若覺得他必須在每一方面均符合鄰里的期望和標準,他便會成為一個附和大衆的奴隸了。一個人若非常渴望贏得别人的嘉許,這可以阻礙人採取積極的步驟成為上帝的僕人。
今日有許多人並不愛戴、尊重或敬畏上帝。他們絶不想認識他,或甚至懷疑他的存在。所以,一個人可能因為對聖經表現興趣而受别人所譏嘲和藐視。顯然,在面臨這樣的壓力時,恐懼人的心會使人很難於繼續在靈性上有進步。
對恐懼人之心屈膝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這從古代以色列的掃羅王的事例足以見之。掃羅王在一場攻打亞瑪力人的戰役中沒有遵照上帝的吩咐而行,當先知撒母耳質問他何以沒有遵命時,掃羅承認説:“我因懼怕百姓,聽從他們的話。”這樣的途徑導致甚麽結果呢?撒母耳告訴他説:“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撒母耳記上15:24,26。
我們若不想被全能者所唾棄,就必須關心我們在他面前的地位過於關心贏得人的好感。聖經説:“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篇111:10)這樣的敬畏是健康的,這種敬畏來自我們衷心渴望不致令至高者不悦。這相當於一個孝順的兒子對一位慈愛的父親所懷的態度。兒子不想做任何使父親不樂或可能影響父親名譽的事。因此,我們若敬畏上帝,就理應恨惡他所恨的及愛他所愛的。——箴言8:13。
若要對上帝懷有適當的敬畏,人必須記得沒有人可以賜給他永生及在所有時候和一切情況之下照料他。受上帝感示的詩篇執筆者幫助我們對這件事懷有正確的看法,他寫道:“見人發財,家室增榮的時候,你不要懼怕,因為他死的時候,甚麽也不能帶去;他的榮耀不能隨他下去。”(詩篇49:16,17)“那些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的人,一個也無法贖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將贖價給上帝。”(詩篇49:6,7)可是,至高的主宰卻能够幫助人渡過非常艱辛的環境,甚至幫助人從死裏逃生。(詩篇49:15)事實上,上帝向我們提出保證説:“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丢棄你。”——希伯來書13:5。
即使人將我們殺死,他們卻無法阻止我們從死裏復活。他們無法奪去我們作為活人的權利。唯獨全能的上帝能够將這種生命權取消。由於這緣故,耶穌基督對門徒説:“不要怕那殺身體,卻不能殺生魂的,唯有能把身體和生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他!”——馬太福音10:28,《新舊》。
因此,我們絶沒有理由要害怕世人的辱罵或譏嘲。耶和華通過以賽亞所説的話在這方面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我們讀到:“知道公義,將我訓誨存在心中的民,要聽我言。不要怕人的辱罵,也不要因人的毁謗驚惶,因為蛀蟲必咬他們,好像咬衣服;蟲子必咬他們,如同咬羊絨。”——以賽亞書51:7,8。
我們若想想造物主的偉大,並且將其與人的渺小作一比較,這無疑可以幫助我們擺脱對人的恐懼。在耶和華上帝的眼中看來,地上的萬國僅像水桶中的一滴水或天平上的一層塵埃一樣渺小和微不足道。(以賽亞書40:11-15)我們若恐懼一滴水或微塵過於畏懼令人懍然生畏的宇宙的創造者,這是多麽不合理!
有其他許多人曾成功地抗拒對恐懼人之心屈膝;我們也可以從這件事實獲得鼓勵。基督的使徒彼得提醒他的信徒同工説,“你們在世上的衆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彼得前書5:9)不錯,許多人都能够抵抗來自人的壓力,保持堅定的立場擁護耶和華上帝;在這方面我們絶不是孤單的。
我們若懼怕人而試圖取悦人,但卻同時觸怒全能的造物主,這樣行的確是愚昧之至。由於約翰和海倫沒有信賴耶和華,他們失去了快樂。我們希望有一天,在“大災難”尚未來臨之前,他們和其他與他們相似的人會對至高者養成堅強的信心,並且像詩篇執筆者一樣表達自己的心聲説:“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詩篇27:1。
[第29頁的圖片]
譏嘲會使這個人停止研讀聖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