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行動福音的執筆者
你總是來去匆匆嗎?你很少時間閱讀嗎?可是,你希望能夠迅速地把握基督生平和教訓的要點而無需考慮到繁複的神學或哲學嗎?換句話說,你希望讀到基督教的信息的扼要嗎?若然,你可以打開聖經讀讀馬可福音一書。我們將這本福音稱為「書」,雖然它在普通大小的聖經中只有大約25頁。為什麼我們說馬可而非其他福音的執筆者如馬太、路加和約翰呢?因為在耶穌基督的四本福音或傳記中,馬可所寫的最為簡潔和充滿行動。
我們從馬可福音的第一章便可以清楚看出這本福音的精神;他在這章中使用希臘字佑塞斯(euthús, 意即「隨即」或「立刻」)共11次之多。他在整本記載中運用了這個字42次,藉此不斷使基督的活動含有一種迫切和緊急之感。
在第一章起頭之後不久,馬可的記載便報導耶穌由表兄約翰為他在約但河施浸。到同一章的第16至21節,基督已揀選了四個門徒陪同他在加利利作第一次的傳道旅行。關於最初兩個門徒,作漁夫的西門和安得烈,我們讀到:「他們立刻[佑塞斯]撇下網,跟從了他。」然後耶穌找著雅各和約翰,他們正與父親一同在整理漁網,於是耶穌「立即[佑塞斯]呼召他們。」——馬可福音1:10-43,《新譯》。
馬可那充滿行動的獨特文體也由第9、10章的記載表明出來,他在這兩章中描述群眾「跑上去」到耶穌那裡,後來他們「跑上來」。向耶穌詢問的年輕、富有的統治者「跑來跪在」基督面前。在三本對觀福音(馬太、馬可和路加)所作的記載中,唯獨馬可的記載在這些事例上提及跑步。a——馬可福音9:15,25;10:17;可參閱馬太福音19:16及路加福音18:18。
馬可是誰?
現在你也許會問:馬可是誰呢?他對於自己所描述的事件是個目擊見證人嗎?抑或他從其他來源獲得他的資料?
看來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是個信徒,並且開放她的家供基督徒舉行聚會之用。我們也從使徒行傳獲悉馬可曾與他的表兄巴拿巴和使徒保羅結伴從事海外傳道工作。他不是一個使徒,也並非他所描述的許多事件的目擊見證人。很可能當耶穌被逮捕時他已是個門徒,有些學者認為他便是當耶穌被捕時赤身逃走的「少年人」。——使徒行傳12:6-17,25;15:36-41;馬可福音14:51,52。
聖經在報導使徒彼得於公元44年神奇地從監獄獲釋一事時首次提及『別名馬可的約翰』。當晚彼得到馬可家裡告訴在屋內聚集的基督徒他已獲得釋放了。(使徒行傳12:12,18,《新譯》)當時馬可沒有想到這位訪者會在後來對他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怎會如此呢?因為後來馬可成為彼得的親密同工,彼得在上帝感示他所寫的第一封信中甚至將馬可稱為『我的兒子』。(彼得前書5:13)雖然馬可能夠獲得其他資料,無疑至頗大程度他的福音反映出彼得對耶穌的生平和傳道工作的熟悉。我們有些什麼證據要這樣說呢?一個簡單的例子足以說明這點。
在公元31年的逾越節之後不久,耶穌在加利利作第二次傳道旅行,12個使徒隨伴在側。他決定乘船渡過加利利海。將馬太和馬可所作的記載比較一下頗為有趣。首先馬太的記載說:
「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馬太福音8:24。
雖然馬太的記載提及風暴,卻沒有特別強調動作或激動讀者的感情。但是馬可怎樣描述同一件事呢?
「忽然起了狂風,波浪不斷的打進船來,艙裡積滿了水。耶穌卻在船尾靠著枕頭睡著了。」——馬可福音4:37,38,《新譯》。
當時馬可並不在場。他怎能作出如此迫真的描述呢?他顯然的資料來源是漁夫彼得。你留意到他怎樣生動地描述狂風和風對船所產生的影響嗎?你留意他提及耶穌睡「在船尾」這個細節,但慣在陸地生活的稅吏馬太雖然當時在場,卻沒有提及這點嗎?彼得無疑有很多敏銳的觀察力和良好的記憶才能記得當時耶穌「靠著枕頭睡著了。」——也可參看路加福音8:23。
我們很容易了解為何有些聖經學者將馬可形容為彼得的傳譯人。但這是不是說馬可的福音其實應當稱為彼得的福音呢?絕不然。在許多事上,馬可福音的記載顯示出彼得敏銳的觀察力和他對細節的留意。但是馬可福音那生動、快速而使人有急不及待之感的通俗文體卻顯然是馬可所獨有的。
我們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全部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而且「聖經所有的預言都不是先知自己的見解,……而是人受聖靈的感動,說出從上帝而來的話。」馬可福音將彼得那觀察入微的敘述和馬可那簡潔有力的文體組合起來而相得益彰。馬可的確是受上帝的聖靈(動力)所指引或「感動」的人之一。——提摩太後書3:16,《新譯》;彼得後書1:20,21,《新譯》。
馬可福音是為誰寫的?
顯然每個福音執筆者均以不同的讀者為對象。馬太的福音主要是為猶太人寫的,這從他多次引證希伯來文聖經及他列出耶穌的家譜以證明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合法後嗣一事足以見之。路加的福音則是為「提阿非羅大人」及萬國的人而寫,他所列出的耶穌家譜追溯至亞當。(路加福音1:1-4;2:14;3:23-38)因此每位執筆者均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強調和注意點。馬可福音主要是為誰寫的呢?
馬可很可能在羅馬寫成這本福音,並且以羅馬籍的信徒為對象。他的福音以簡明的通俗希臘文寫成,其中時常帶有拉丁文的音譯字;對一個住在羅馬說希臘語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趨勢。他在18個場合使用了至少九個拉丁字,包括「侍衛」(拉丁文speculator; 希臘文spekoulátora)、「總督府」(拉丁文praetorium; 希臘文praitórion)和「百夫長」(拉丁文centurio; 希臘文kenturíon)。——馬可福音6:27;15:16,39。
表明馬可的福音主要以外邦人為對象的另一個證據是,他完全沒有提及耶穌的誕生或家譜。事實上,馬可一開始便立即提及施洗約翰所從事的傳道工作和他向人宣布彌賽亞行將來臨了。其實馬可無需把關於耶穌早期身世的資料包括在他的記載中,因為在較早時候寫成的馬太和路加福音已有詳細論及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為了非猶太人的益處將他們的話覆述一次呢?可附帶一提的是,這表明許多現代聖經學者的意見是不對的,因為他們認為馬可是最先寫福音的人,雖然最古老的權威均一致同意馬太是最早寫福音的人。
基督的為人
馬可將基督描述為怎樣的人呢?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行動迅速的行奇跡者,看來每隔幾節他便已去到另一個地方。我們讀到耶穌在加利利和猶太一帶至少十個不同的地方施行了19個奇跡。b可是馬可同時幫助我們看出耶穌是個富於憐憫的人。他提供一些為其他福音所無的感人細節,清楚地將耶穌的感情顯示出來。例如: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13-16。
你能夠在腦海中想像當時的情景嗎?我們多麼時常聽見別人說「兒童應當見其人而不聞其聲」!耶穌的門徒在這裡表現同一的態度。主耶穌對此有什麼反應呢?他感到「惱怒」。目擊事情發生的彼得顯然記得耶穌的義憤。然後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在此馬可提及一件十分富於人情味的事,是馬太和路加沒有提及的。他彷彿由遠鏡頭變成近鏡頭,將一項細節加以強調。他寫道:「於是[耶穌]抱著小孩子。」我們在這裡見到耶穌一方面採取行動,同時也表現憐憫。通過彼得那富於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目光,我們得以真正見到耶穌的為人。值得我們慶幸地,聖靈感動馬可將這些小筆觸包括在他的記載中,使他的描述更為生色和親切感人。
你若初次接觸到聖經或基督教,你大可以先閱讀一下這本清新簡潔的「福音」以幫助你認識耶穌基督這個敏於行動的人。請將世界和其中的種種俗慮排開一兩個鐘頭以投入馬可那令人振奮的記載中;這乃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馬可福音1:1)何不「立刻」就這樣行呢!
[腳注]
a 「對觀」的意思是「採納同一或共同的觀點」。
b 可參閱《聖經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英文)一書,287-289頁。
[第28頁的圖片]
誰的描述較生動——馬太抑或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