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所記錄的好消息
「福音」這詞的意思其實便是「好消息」。對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說來當時「天國近了」這項宣告的確是一個好消息。他們當時正處於羅馬人可憎的高壓統治和他們的宗教領袖加於他們身上的重擔之下。除此之外,他們更和其他的人類一同背負著亞當的過犯所帶來的沉重罪責。——馬太福音4:17。
天國已近的意思乃是說天國的王彌賽亞已臨近了。自從人類陷入罪孽之中以來,耶和華上帝一直對一切向他報善意的人提出一位救主的希望。上帝首次在伊甸園中宣告這個應許,隨後又向亞伯拉罕和大衛重申這項旨意。大衛將上帝所應許的這位救主稱為上帝的受膏者或彌賽亞;但以理亦然,他甚至在他的預言中指出彌賽亞會在哪一年出現。難怪在施洗約翰出來傳道的時候以色列的人民都在期待著彌賽亞的出現。——創世記3:15;22:17,18;撒母耳記下7:12,13;詩篇2:2;但以理書9:24-27;路加福音3:15。
最後彌賽亞終於來到了!他便是上帝所應許的救主!這是多麼好的消息!為了協助他宣揚王國的好消息,彌賽亞揀選了十二個人作為他的親密同伴和使徒。在這十二位使徒中有幾個是漁夫,有一個則是稅吏;他的名字叫做馬太,意思是「耶和華的恩賜」。——馬太福音9:9。
馬太衷誠地感激這份殊榮。為了慶祝他被耶穌所選召,他擺了筵席將他所有的親友請來與他的主人耶穌基督相會。這個低微的稅吏——但他在對上帝的信心和對公義的熱愛,以及在教育程度和思想能力方面卻絕不低微——於是遂成為頭一個將關於彌賽亞的好消息記錄下來的人。這是所有的早期教會歷史家所一致公認的事實。正如奧立根(Origen)曾說:「第一部福音是馬太所寫的,並且為了猶太籍的信徒用希伯來文寫成。」至於寫成的確實年代則有不同的意見。其中最好的證據表明這件事不會遲過公元50年,或者可能早至公元41年。——馬太福音9:10-13;路加福音5:29。
這項權利並不是一個輕易的責任,但是憑著上帝的聖靈之助,馬太證明自己有充分的資格負起這項重責。不錯,正如耶穌所應許,聖靈使馬太記起上帝要馬太記錄下來的一切資料。——約翰福音14:26。
在此我們可以順帶提及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事,若不是馬太自己說出他曾是一個在當時極受猶太人鄙視的稅吏的話,我們便會無從知道這件事實。馬可和路加在提及他的稅吏職業時都用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利未來稱呼他。馬太正直坦率的性格使他無法不提及這件事實;其他福音作者的友愛和義氣則可以容許他們為馬太掩飾而不提及這件對馬太說來並不光彩的事;他們這樣行對於真理並無任何損害。這種誠實和愛心的表現使我們對作者的信心大為增加——並且也更進一步證實了聖經的可靠。——馬可福音2:14-17;路加福音5:27-32。
特色
馬太先以希伯來文寫成他的福音記載,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知道這部福音最初並非以當時最普遍的國際語言通俗希臘文(Koine Greek)寫成的。雖然這本書的希臘譯本詞句極為通順,這件事實卻並不足以證明它不是一部從希伯來文翻譯過來的希臘譯本;反之這只是進一步表明這本譯本是馬太本人所寫的而已;顯然他在為自己的同胞猶太人寫下了這部福音以後立刻留意到他需要將這項信息譯成希臘文,於是遂著手從事這件工作。我們若仔細查考一下馬太的記載亦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太是先以希伯來文寫成這部福音的,因為凡是引證希伯來聖經的地方,馬太都直接譯自希伯來文的經典而非引用希臘文的《七十人譯本》(Greek Septuagint)他若先以希臘文寫成他的福音的話,他便很可能引證《七十人譯本》的經文了。不論在馬太所寫的希伯來文原本或希臘文譯本中,我們都可以合理地認定「耶和華」這個名字曾在其中出現過多次,因為像他的主人耶穌基督一樣,馬太絕不會迷信地不敢使用上帝的聖名。
既然一度是稅吏,馬太自然會常提及錢財和數目,至少他會比一位醫生或漁夫更留意到這些事。因此我們發現他比其他的聖經作者更常提及價錢和在數目上比較精確。例如在第一章他把耶穌的家譜以十四代為一階段分為三部份。在主禱文中他列出七項祈求,在第十三章中他舉出七個比喻,在第廿三章則用了七次「有禍了」一詞。
一件事若牽涉一個以上的人或一件以上的事物的話,馬太便不會像馬可與路加一樣只提及其中之一便算數,在敘述耶穌在曠野所受的試探時,他提及「這些石頭」(複數)和「幾塊麵包」,但路加則只提及一塊「石頭」和一塊「麵包」。馬太記述有兩個被鬼附身的人和兩個瞎子被耶穌治癒,而馬可和路加均只提及一個。同樣地馬太敘述有兩個強盜與耶穌一同被釘在受苦柱上,兩人都譏誚耶穌,但其中一個後來改變了他的思想,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路加的記載看得很清楚。——馬太福音4:3;8:28;20:30;27:38。
馬太和路加的福音很可以說是互相補充的。例如馬太記述有三位僧侶從遠方來探視猶太人的君王,而路加則敘述一群牧人去探望全人類的救主。馬太記載到天使向約瑟顯現的事;路加則講及天使向以利沙伯和馬利亞的顯現——很可能這幾次顯現的天使都是加百列。兩部福音中耶穌的家譜之間的差異曾引起許多議論,但是鑑於這兩部福音個別的特色,我們可以很合理地認為馬太所記錄的乃是法律上的家譜,從亞伯拉罕開始經過大衛,所羅門以至約瑟,而路加所載的則是實際的或自然的家譜,從亞當起經過亞伯拉罕,大衛,拿單而至馬利亞的父親希里,這兩個家譜之間的差異並沒有在第一世紀引起任何爭論或疑問;這件事實看來表明在一般熟悉事實的人當中這種差異並沒有引起任何困難。
馬太的記載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資料是他所獨有的。其餘的部分因為有許多地方和馬可的福音相同,許多人便認為馬可福音的年代較早,而馬太曾抄襲馬可的記載。但事實並非如此,馬太的記載中具有很多的特徵表明馬太獨自寫成了他的記述而並沒有抄襲馬可的記載。此外耶穌豈不是應許過聖靈會將這些事提醒他的使徒嗎?所以我們應該預料到這些記載會有若干相似;尤其在直接引述他人的話時更遠較他們自己所記述的部分相似。在這方面曾有人提出一個頗為有趣的解釋,認為馬太的福音既寫成於較早的時候,彼得曾在傳道工作上運用過它。馬可是彼得的親近隨從,所以當他從彼得所作的傳道為他的福音採集資料時記下了許多馬太福音中的事跡,然後再添上彼得所補充的細節。
馬太對好消息的看法
馬太的福音曾被人適切地稱為希伯來文聖經與基督教希臘文聖經之間的橋梁。他自己亦無疑有意使其成為這樣的一道橋梁,這可以從他開首的幾句話看出來;他一開始便寫出耶穌的家譜和他對彌賽亞的強調。同時馬太曾多次引用和提及希伯來文聖經中的經節,總共差不多達一百次之多;這比任何其他的福音都多。與此一致地,他錄下了耶穌說他來並不是要破壞律法而是要應驗律法的話。——馬太福音5:17。
馬太的主題乃是上帝的王國,因此我們發現他比其他的福音作者更常提及王國——共計55次。鑑於他的同胞當時所處於的困境,關於上帝的王國的消息乃是當時最好的消息;馬太深切地體會到這個消息的力量,因此他在寫下他的福音時特別以他的同胞為念。誠然,當時他們所關心的或許主要是在政治上獲得自由,但是他們若成為耶穌的門徒,他們便會獲得一種遠較珍貴的自由——靈性上的自由。
在記錄了耶穌的家譜,誕生,逃亡到埃及和返回故鄉,以及三位僧侶的遠道來訪之後,馬太接著報導約翰的傳道工作,耶穌的浸禮和在曠野中所受的試探。然後耶穌發出他那令人振奮的宣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耶穌選召了他的最先幾位門徒,然後「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馬太福音4:17,23。
然後馬太為我們錄下了耶穌的《登山寶訓》。他把它記載得多麼詳盡!開首的九項「祝福」(Beatitudes)為人帶來多麼溫馨的慰藉!(事實上這些祝福應該更正確地譯為「福樂」[Felicities],因為馬太在此所用的希臘字,意思是「快樂」而非「有福」。)不錯,一切認識自己在靈性上的需要的人,哀慟的人,渴慕公義的人,溫柔,和藹,富於惻隱之心,和心地純潔的人,使人和睦以及為義受逼迫的人都是快樂的,因為天國是屬於他們的,因為他們會承受地土,會見到上帝等等。在整篇《登山寶訓》中,上帝的王國一直是最顯著的主題:要這樣或不要那樣,你便會或不會進入上帝的王國。要祈求「願你的國降臨」,而且要「[不斷]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個演講亦包括耶穌所說的一句最為人熟知的格言,即所謂的金規:「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6:10,33;7:12。
在這篇報導之後,馬太接著為我們寫下了兩章關於耶穌的活動,所行的奇跡和所從事的傳道工作的記載,然後在第十章記述耶穌如何差遣十二個使徒兩人一隊地出外傳揚王國的訊息。他所作的記載極為詳盡,其中包括許多寶貴的訓示,例如,「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接著馬太作了更多關於耶穌所行的奇跡,他的傳道和對惡人的斥責的記載,然後他再次強調王國的主題,一連記述了七個與王國有關的比喻:撒種者,收割的時期,芥菜種、麵酵,藏在地裡的財寶,重價的珠子和漁網;這些比喻都記載在第十三章裡。
在以後的四章中,馬太提及施洗約翰被砍首處死,耶穌餵飽5000人和4000人(婦孺不計算在內)的兩次奇跡,彼得向耶穌承認「你就是基督」,以及耶穌變形使他的三個門徒得以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接著是第十八章中耶穌對門徒所作的慈愛訓誨。他勸告弟兄們應該如何解決彼此之間的糾紛和難題,應許說門徒中若有兩三個人無論在何處聚集,他便會在他們中間,並且囑咐人要人饒恕他們的同胞七十個七次,最後更以另一個關於王國的比喻將這些事項加以說明。
最高潮
至此馬太一直按著他的主題和效果去安排資料的次序,但是在最後的十章中他則順著時間的先後次序記述當時發生的事。當我們閱讀這些記錄時,我們可以察覺到耶穌與他的仇敵之間的磨擦如何漸趨尖銳化。在第十九章我們看到他們企圖在離婚的問題上找耶穌的錯處,在第廿章耶穌再度警告他的門徒他遇害的日子已非常迫近以及他將要遭遇的事。
馬太將最後的八章幾乎完全用來記載耶穌死前最後八天所發生的事。首先是耶穌凱旋地乘騾進入耶路撒冷以及將做買賣的人趕出聖殿。這些事無疑使仇敵們對他的憎恨大為增加。當他們責問他憑著什麼權柄這樣行時,他轉過來反問他們施洗約翰憑著什麼權柄為人施浸,由此將他們的虛偽暴露出來。接著他告訴他們稅吏和娼妓也會在他們之前進入上帝的王國,並且用園丁殺死園主的承繼者的比喻向他們提出挑戰看他們敢不敢繼續進行殺害他的陰謀;馬太告訴我們他的仇敵都明白耶穌的比喻是針對他們而說的。
在第廿二章我們看到情勢更趨緊張。在另一個比喻中耶穌講到一個國王所擺設的筵席和他對某些殺人犯所作的處決。然後我們讀到耶穌怎樣在納稅,復活和最大誡命的問題上將他的仇敵駁得啞口無言:「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那是在他反問他們大衛的子孫怎會成為他的主之後。在第廿三章我們讀到耶穌將他所從事的公開傳道工作作一個戲劇性的結束:他向一些不但自己不肯進入天國,而且也不肯讓別人進入其中的人發出嚴重的警告;他為自己的百姓拒絕接納他而感到痛心,並且向他們宣告他們的聖殿已為上帝所唾棄。
在此之後,我們讀到一段短暫的平靜時期,這時馬太記述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欖山上私下對幾個門徒所說關於他的第二次臨在的偉大預言。這個預言已從1914年以來所發生的世事上獲得了令人驚嘆的應驗,例如戰爭,地震,糧荒等等以及上帝的王國好消息傳遍普天下。接著馬太再為我們記錄了三個關於王國的比喻:十個處女,銀子和綿羊山羊的比喻。
接著馬太描述耶穌創立「主的晚餐」的經過,他的受審和死亡——這些都是讀者所熟悉的事。然後他的記載在第廿八章達到令人振奮的最高潮,耶穌的復活。這是一個最值得我們快樂的好消息,因為耶穌若沒有復活,一切便都成為徒然了。既然結論是最易被人記得的部分,馬太明智地以耶穌囑咐他的門徒到全世界為他作見證以及他將與他們同在的保證作為總結:「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的確是一個好消息。他選材之精和敘述耶穌的傳道工作時的秩序井然都充分表明聖靈曾作用在一個聰慧和具有深刻體會的頭腦上。對這部福音作一次總括性的檢討可以使我們更進一步賞識它的價值。願我們都藉著這種進一步的體會成為更好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