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彼此親愛」
讀者注意
你也許喜歡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先將羅馬書第12章讀一次。
麗莎是個非常反叛的青少年——她和一群狂野的少年為伍,而且沈溺於毒品。她偷吃不信的父親的鎮靜劑,並且寫信給她的朋友詆毀那試圖糾正她的母親。
最後,麗莎的母親請求耶和華見證人當地小組的長老和這女孩子面談,麗莎的感覺如何?「當時我深信他們要做的不外是對我說我多麼壞。我那對聖經不感興趣的父親吩咐我去見他們,叫他們『不要干涉我!』」
然而結果如何?麗莎敘述說:「他們非但沒有為難我,反而非常仁慈。我多麼驚奇!他們告訴我,母親之所以多次勸告我只是因為她愛我。他們沒有說一些我以為他們會說的話。他們富於體貼和了解。這些長老所表現的仁愛促使我檢討一下我的交往和行為。」
顯然這些長老使女孩深信他們真正關懷她。他們具有保羅在羅馬書12章勸人表現的『精神』:「愛人要真誠……要彼此親愛,因為你們是在基督裡的弟兄。」——第9和10節,《現譯》。
但我們怎樣才能表現這種仁愛的精神呢?在此聖經敦促我們要具有什麼深度的感情?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因為耶穌說他真正門徒的標記便是他們彼此之間存有愛心。——約翰福音13:34,35。
這種「親愛」是什麼?
我們必須體會到,保羅在羅馬書12:10鼓勵人表現的「親愛」並非僅是外表的禮貌而已。在這裡被譯成親愛的希臘字是非羅士托高斯(philostorgos)意思是『懷有愛意』,親密。聖經學者指出這種愛時常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表達出來。這豈不是與耶穌的話吻合嗎?他說真正的基督徒會在小組中得到『弟兄,姊妹,母親,和兒女』。——馬可福音10:29,30。
耶穌也為我們立下一個良好的榜樣。他完美地反映出他天父耶和華的品質,而耶和華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的。(雅各書5:11)使徒保羅切實效法耶穌基督,在對待信徒同工方面也表現這種親切的愛心。他在帖撒羅尼迦前書2:7論及自己像「母親」「乳養」他們,如同撫育自己的孩子一般——他的確表現親切的感情。顯然這使他們對保羅亦懷有深深的愛戴。以弗所的長老們與保羅作最後的話別時都「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和他親嘴。」(使徒行傳20:17,36,37)不,這絕不像一個冷漠的將軍檢閱隊伍與之告別一般。反之這是『一家』人的辭別;他們都是弟兄。——馬太福音23:8。
許多基督徒男女深知要使「弟兄」和「姊妹」這些稱呼真正有意義,他們必須竭力增加他們對信徒同工的感情。他們也體會到若要『愛人不可虛假』,便必須在愛心方面真正增長。可是也許有人會問,怎樣才能激發這種愛心呢?我們可以怎樣在表現弟兄之愛一事上有所改進呢?
我們可以從保羅敦促我們表現親切愛心的訓示的上下文尋得這些問題的寶貴答案。
「彼此……相屬」
在羅馬書12章的較前部份,使徒解釋基督徒小組的各分子均『彼此相屬』。他們是互相倚賴的——他們彼此都需要對方。(第5節,《新世》)他接著提出上帝賜給小組群體中不同弟兄的幾種恩賜以支持這個說法,因為「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整個小組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完全的工具,供耶和華用來執行他在地上的工作。——第4,6-8節。
你也許會問,這些事實對我們具有親切愛心一事有什麼影響呢?倘若我們沒有看出我們彼此多麼需要對方,很可能我們也不會養成保羅接著勸告我們要懷有的感情。然而,認識我們共同的需要,知道我們必須互相幫助及執行上帝的旨意,則可以促使我們彼此更為接近。這會激發我們對弟兄的體會而養成一種「家人的感情」。
但這種互相倚賴和弟兄情誼卻有些障礙。保羅強烈譴責其中兩種——自負和高傲:「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第3節)《菲立斯譯本》在第16節說:「不要趨炎附勢,反之要真正關懷普通的人。」
趨炎附勢是高傲的一種形式,一種虛偽的優越感。它強調社會地位,接納階級分別或種族偏見,鄙視那些少受教育的人。所有這些事都會妨礙人養成彼此需要和照顧弟兄的敬虔觀點。真的,一旦有嚴重的困難或猛烈的迫害發生,誰會幫助你?豈不是那些真正愛上帝和基督的人(無論他們的出身如何)嗎?
可是除了避免趨炎附勢或懷有偏見之外,還有什麼積極的方式可以對人表現親切的愛心呢?
『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在勸勉我們懷有親切的愛心之後,保羅隨即提出另一項寶貴的指示,他寫道:「恭敬人,要彼此推讓。」這命令並非僅針對長老而發,因為保羅的書信是寫給「在羅馬為上帝所愛的……眾人。」(羅馬書1:7)因此所有人都應受到恭敬,同時也要恭敬別人。
我們可以藉著對弟兄表現深深的尊重而恭敬弟兄。弟兄若談論一些他所關心的事,我們不會僅是為了表現禮貌而聽他說話,但卻不理會他的意見。反之,我們會誠摯地考慮他所說的話。
同樣地,小組中的姊妹亦應受到恭敬和尊重。這和今日俗世男子的觀點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後者時常藉著體力的優越和專橫的態度轄制婦女。基督徒弟兄則體會到他可以一方面表現溫柔,同時卻不失男子氣慨;他會作堅定卻仁慈的領導。——彼得前書3:7。
表現恭敬的原則也適用於兒童身上。例如在聚會所裡,他們有被看作年輕的基督徒嗎?抑或他們被視作礙手礙腳的『障礙』呢?
一位週遊監督在鄉村區域探訪小組時留意到一個八歲的男孩沒有聖經,但卻專心聆聽他的演講。聚會之後,這位監督特意和這少年交談,後者和家人都是新近感興趣的。他請這少年和他一起到外面去,在他車廂裡找到一本聖經,並把它送給男孩。這使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因為禮物的緣故,同時也由於這位監督對待他的方式以及監督對他繼續學習和進步所表現的關懷。
二十多年之後,這男孩現已身為長老。自從那第一本聖經以來,他已用殘了幾本聖經,但他從來沒有忘記那位監督的仁愛態度。事實上,對所有年紀的人,我們對之表現關懷和恭敬可以加強他們的愛心。
「與眾人和睦」
然而,若要繼續表現愛心,保羅在羅馬書12章強調的另一種品質也十分重要——和平的品質,既然使徒吩咐基督徒要「與眾人和睦」,我們應該多麼竭力與弟兄保持和睦的關係。(第8節)一個人可能因為某件事情對一位弟兄大感失望,或者事情涉及講閒話或在一宗生意上不可靠。即使難題已解決了,當事人仍很容易在愛心方面受到抑制而採取「我永不再相信他」的態度。
「永不」是個強烈的字眼。我們感到多麼慶幸耶穌沒有因為門徒在最艱苦的時刻離棄他而對他們感覺憤恨說:「我永不再相信那些人了!」剛相反,耶穌見到他們悔改以後便惠然寬恕他們,愛他們,甚至恭敬他們。(約翰福音20:19-23;使徒行傳2:4,14)想到耶穌的「寬宏大量」,我們豈不應該樂於一再寬恕和信任別人嗎?
可是,即使受到激勵去表現親切的愛心,我們怎麼知道在某個環境之下真正所需的是什麼呢?
知道給予什麼
出於對弟兄靈性福利的深摯關懷,我們可能想幫助他,但我們所應採取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呢?為什麼有些弟兄姊妹看來如此善於看出什麼是仁慈的事呢?毫無疑問,他們學會怎樣應用保羅在羅馬書12:15的勸告:「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這裡所描述的是什麼品質?它便是感同身受的同情心。這不僅意味到對別人的一種同情關懷。反之,這牽涉到把自己「想成」處於別人的環境中——「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很明顯地,我們若真正深深感受到別人的痛苦、憂慮或喜樂,我們便處於一個有利得多的位置去了解他們當時所需要的東西了。再者,既然現已牽涉到我們本身的感受,我們便可以誠摯地向別人表達這些感覺。
舉個例來說,假設一個子女眾多的弟兄失掉了一份工作。無疑對弟兄說些表示同情關懷的話不是錯的。但一個具有體貼的同情心的人不會僅限於予人言詞的慰藉——由於感到他弟兄的憂慮——他會想到採取積極的行動。在他現時受僱的地方有職位空缺嗎?這家人需要食物或需要有人接送他們參加基督徒的聚會嗎?因此,由於感情的深厚,體貼的同情心會促使人採取表現愛心的行動。——約翰一書3:18。
所以,當我們翻溫一下保羅在羅馬書12章所描述的各種優良品質時,我們發現他不僅吩咐我們要有親切的愛心,同時也對我們提出鼓勵和幫助,使我們得以真正在愛心上增長。我們若能仔細思念這些事——
體會我們須要互相倚賴,
彼此恭敬,
與眾人保持和睦的關係,
培養能促使人採取正確行動的體貼的同情心——
這一切豈不會促進弟兄間的愛心和親切的感情嗎?當然,同樣的原則也可以加強任何關係中的親密感情——在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此外,這種愛心的力量必定可以使生活受到影響而帶來一個新社會。上帝的道及在普世王國聚會所中發生的事足以證明這點。耶和華見證人的國際『家庭』鼓勵你查察一下他們彼此之間的弟兄情誼的深度。在這個缺乏親情的時代,真正基督徒的親切愛心像明燈一般照耀遠近,將我們天父的智慧和愛心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