鴞
(Owl)〔希伯來語tach·masʹ塔馬斯;kohs科斯(縱紋腹小鴞);yan·shuphʹ揚舒弗(長耳鴞);ʼoʹach奧阿(雕鴞)〕
俗稱貓頭鷹,聖經提過幾次的夜行猛禽。學者曾認為鴞是鷹科猛禽,現在卻大都認為是夜行猛禽,普通夜鷹、三聲夜鷹也是夜行猛禽。
鴞喙短,呈鈎狀,爪結實有力,跟鷹爪類似,不同的是頭寬,眼大,耳大,腳上各有一轉趾,其他趾都向前。轉趾可以向外甚至向後轉動,有助於牢牢抓住不同的東西。由於眼大,瞳孔擴張,鴞能充分利用夜間微弱的光。跟其他鳥不同,鴞的雙眼均向前,能同時盯住目標。鴞羽毛柔軟,顔色斑駁,褐色、灰色、黑色、白色相間,縱橫交錯,常使人誤以為鳥身頗大。據《科學美國人》雜誌的一篇文章(1962,4月,78頁)報導,鴞的翅膀有消音作用;飛羽表面的一層茸毛和雙翼前緣後緣的外圍羽毛,看來可以減少空氣的紊流。因此在黑夜中,鴞飛行無聲,悄然捉住毫無防備的獵物,主要是齧齒類動物,有時也會包括小鳥和昆蟲。鴞的叫聲不盡相同,有尖厲的鳴聲,也有急促的咕咕聲。
希伯來語tach·masʹ(塔馬斯)指一種鴞,被列為「不潔淨」的鳥。(利11:13,16;申14:15)「塔馬斯」這個詞跟一個指「訴諸暴力」的動詞相關,鴞既然捕捉鼠類和小鳥,用「塔馬斯」指鴞就十分適當了。學者認為「塔馬斯」指縱紋角鴞(學名Otus brucei)。
列為「不潔淨」的也包括希伯來語kohs(科斯)。有些譯本翻作「小鴞」,名叫縱紋腹小鴞(學名Athene noctua)。(申14:16,新世,KJ,RS;另見《舊約全書辭典》,L.凱勒和W.鮑姆加特納合編,萊頓,1958,428頁)縱紋腹小鴞身長約25厘米(10英寸),是最廣泛分布於巴勒斯坦的鴞之一,可見於灌木叢、橄欖樹叢和廢墟中。詩篇執筆者感到孤單傷痛,「如同荒地裏的小鴞」。(詩102:6)縱紋腹小鴞有個很貼切的阿拉伯語名稱,意思是「廢墟之母」。
摩西律法列為「不潔淨」的鳥還有希伯來語叫yan·shuphʹ(揚舒弗)的鳥。學者們有的認為這個詞表示「噴鼻氣」或「刺耳的吹氣」聲(「吹氣」的希伯來語是na·shaphʹ納沙弗),有的認為跟「晨光」(希伯來語neʹsheph内謝弗)一詞有關,只是指一種夜行鳥。(利11:17;申14:16)《舊約全書辭典》(386頁)説是「長耳鴞」(學名Asio otus)。長耳鴞身長約38厘米(15英寸),頭寬,兩側各長着一簇耳狀羽毛,故稱為「長耳鴞」,常在樹林和荒地出沒,是棲息於以東廢墟的鳥類之一。(賽34:11)
聖經預言在巴比倫廢墟上,「雕鴞[原文是『奧阿』的複數形態]佔據」荒廢的房子。(賽13:21)這樣的語境和「奧阿」這個希伯來語名稱(據説指一種發出悲涼「哀號」的動物)都跟雕鴞很吻合。有些學者認為「奧阿」指一種生活在巴勒斯坦沙漠地區的雕鴞(學名Bubo bubo aharonii)。然而,埃及雕鴞(或昏暗沙漠雕鴞)(學名Bubo bubo ascalaphus)的棲息地從摩洛哥到伊拉克,這跟以賽亞書13章記述的預言的地點很吻合。在那一帶,雕鴞是最大、最有力氣的鴞,叫聲洪亮有力,而且拖得較長。雕鴞像其他鴞一樣,夜間一雙大眼反射出紅黃色的冷光,並且發出哀鳴,因此被迷信的異教徒視為壞兆頭的象徵。
以賽亞書34:14用「利利特」指棲息於以東廢墟的動物之一,有些學者認為指某種鴞。據説「利利特」這個名稱今天用來指「林鴞,一種黃褐色的鴞」。(《聖經考釋辭典》,G.A.巴特里克編,1962,第2卷,252頁)關於這點,請看夜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