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擄
(Captivity)
聖經記載了不同時期的人被擄到異地去。(民21:29;代下29:9;賽46:2;結30:17,18;但11:33;鴻3:10;啟13:10;見俘虜)不過,聖經最常提到的,是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分别於公元前8世紀和前7世紀從應許之地擄走了大批猶太人。(拉3:8;6:21;太1:17;見被擄,放逐)
耶利米、以西結和其他先知都曾警告國民,他們必落得這個悲慘的下場,説:「誰該被人擄去,就被人擄去」「巴施户珥啊,你和所有住在你家裏的人都必被人擄走。你要到巴比倫去」「以下……是針對耶路撒冷和城中以色列全家的信息……『他們要被擄走,淪為俘虜』」。(耶15:2;20:6;結12:10,11)後來,尼希米記7:6論及從巴比倫獲釋回來的人,説:「以下是原省的居民,是從被擄之地獲釋上來的。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把他們擄去,後來他們返回耶路撒冷和猶大」。(另見拉2:1;3:8;8:35;尼1:2,3;8:17)
看來亞述首先實施遷徙俘虜的政策,把佔領的城鎮的居民全都遷走,然後把别的俘虜從帝國的其他地方遷到這些城鎮居住。亞述這個遷徙俘虜的政策不僅針對猶太人,還針對其他民族,例如當叙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落入兇殘的亞述人手裏時,城裏的居民被驅逐到吉珥去,就像先知阿摩司所預言的。(王下16:8,9;摩1:5)這個遷徙俘虜的政策有兩個作用:防止剩餘的少數遺民從事顛覆活動;跟被擄的人有良好關係的鄰國大多不會援助從遠方遷來的陌生人。
北方十部族以色列國和南方兩部族猶大國的國民之所以被擄到異地,根本原因都是相同的:他們都離棄了正確的宗教,不再事奉耶和華,反而崇拜假神。(申28:15,62-68;王下17:7-18;21:10-15)耶和華不斷差先知去警告他們,他們卻無動於衷。(王下17:13)十部族以色列國的君王沒有一個肯徹底捨棄第一任君王耶羅波安所設立的錯誤崇拜。南方的猶大國也漠視耶和華的警告,沒有從以色列人被擄去一事汲取教訓。(耶3:6-10)兩個國家的國民最終都被擄到異地,而且被擄到不止一個地方。
何時被擄 以色列王比加在撒馬利亞掌權的日子(約公元前778-前759),亞述王普勒(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前來攻打以色列,佔領了北部大片土地,把當地的居民擄到亞述帝國的東部。(王下15:29)他又攻取了約旦河東的地區,把呂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個部族「擄到哈臘、哈博、哈拉和歌散河邊,直到今天」。(代上5:26)
公元前742年,撒縵以色五世率領亞述大軍圍攻撒馬利亞。(王下18:9,10)公元前740年,撒馬利亞陷落,十部族以色列國隨之覆亡,以色列人被擄到「哈臘、歌散河邊的哈博,以及米底亞人的城鎮裏」。正如聖經所説,這是因為「他們不肯聽從耶和華他們上帝的話,一再違背他的約,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所吩咐的。他們既不聽從,也不遵行」。(王下18:11,12;17:6;見薩爾貢)
不久,來自許多不同地方的俘虜給遷到撒馬利亞各城居住。「後來亞述王把許多人從巴比倫、古特、亞瓦、哈馬、西法瓦音遷移到撒馬利亞,安置在當地的城鎮裏,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馬利亞,住在當地的城鎮裏。」(王下17:24)這些外族人也引進了他們的異教崇拜,「各族的人都自造神像」,沒有尊重和敬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叫獅子到他們中間,咬死了他們好些人」。亞述王就打發一個以色列祭司回去,「教導他們怎樣敬畏耶和華」。後來聖經記載:「他們敬畏耶和華,卻同時崇拜自己的神。他們從哪個國族被擄來,就跟隨哪個國族的宗教習俗。」(王下17:25-33)
在北方王國覆亡後的幾十年間,南方王國的人民也開始被擄到異地。西拿基立在公元前732年遭上帝挫敗以前,攻取了猶大國多個地方。西拿基立在編年史裏聲稱,他從猶大境内的城鎮和堡壘俘擄了20萬零150人。不過,西拿基立的編年史一般都誇大其詞,上述數字很可能言過其實。(王下18:13)他的繼任人以撒哈頓和隨後的亞述王亞斯那巴(亞述巴尼拔)也把俘虜遷到異地。(拉4:2,10)
公元前628年,埃及的法老尼哥把南方猶大國王約西亞的兒子約哈斯捆綁起來,擄到埃及去。(代下36:1-5)十多年後,在公元前617年,耶路撒冷的居民首次被擄到巴比倫去。尼布甲尼撒前來攻打叛逆的耶路撒冷城,擄走城中的王室成員和貴人,包括約雅斤王和他的母親,還有以西結、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以及「首領、大能的勇士,連同所有工匠和築壘工人都被擄去,數目達一萬人。國内除了窮人外,沒有人剩下來。……内臣、國中的首領,也一併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巴比倫王把全部七千名戰士、一千個工匠和築壘工人,就是所有能上陣的勇士,都擄到巴比倫去」。尼布甲尼撒也從聖殿拿走了許多財物。(王下24:12-16;斯2:6;結1:1-3;但1:2,6)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留下來做附庸國王,還有一些有名望的人比如耶利米也留在耶路撒冷。列王紀下24:14記述有一大批人被擄去,但耶利米書52:28則説被擄的人有3023人,看來這個數目僅指某個階級,或者僅指家族首領,他們為數達幾千的妻兒並沒有計算在内。
後來,尼布甲尼撒再度圍攻耶路撒冷,經過18個月後,終於在公元前607年把城攻破。(王下25:1-4)這一次,城裏的居民差不多全被擄走,只有一些窮人獲准留在米斯巴,在基大利的管轄下「料理葡萄園……服勞役」。(耶52:16;40:7-10;王下25:22)被擄到巴比倫的包括「一些窮人、城裏剩餘的人、投降……的人和剩下的巧匠」。「城裏剩餘的人」這句話顯示有一大批人死於饑荒、疾病或被燒死、屠殺。(耶52:15;王下25:11)巴比倫王下令處死西底家的衆子、猶大的首領、内臣、一些祭司和許多有名望的國民。(王下25:7,18-21;耶52:10,24-27)這一切足以説明為甚麽被擄的人實際不多,只有832人。這個數目可能只計算家主,而沒有計算他們的妻兒。(耶52:29)
大約兩個月後,基大利不幸遇害,其餘的猶太人就帶着耶利米和巴錄逃離猶大地,前往埃及。(王下25:8-12,25,26;耶43:5-7)有些猶太人也可能逃到鄰國去。五年後,好比耶和華手中的「棒槌」的尼布甲尼撒把猶大國的鄰國一一擊碎,這時再有745個猶太家主被擄走,他們很可能來自這些鄰國。(耶51:20;52:30)約瑟夫斯説,耶路撒冷陷落五年後,尼布甲尼撒消滅了亞捫和摩押,然後下到埃及報仇。(《猶太古史》第10卷181-182節[9章7段])
亞述攻陷一個城市以後,就從帝國其他地方遷入一些俘虜,撒馬利亞就是一個例子。巴比倫人攻城掠地以後,也採取同樣的做法。可是,耶路撒冷的遭遇卻有所不同。巴比倫人把耶路撒冷一帶的居民擄走,使城和四周淪為荒涼,就像耶和華所預定的一樣。批評聖經的人也許質疑,繁盛一時的猶大地怎麽會「荒涼,無人居住」呢?但事實表明在這段時期沒有記錄顯示猶大地有人居住。(耶9:11;32:43)考古學家歐内斯特·賴特説:「猶大地受到蹂躪是清楚不過的事實……考古的發現顯示當時許多城鎮相繼荒涼,不少日後更永無人煙。」(《聖經考古學》,1962,182頁)威廉·奧爾布賴特贊同説:「已知的事實表明,在被擄的日子,猶大城鎮全都荒涼。」(《巴勒斯坦的考古》,1971,142頁)
俘虜的景況 被擄的人大都被囚禁,受人欺壓。耶和華説巴比倫人非但沒有對以色列人手下留情,反倒把「極重的軛加在老年人身上」。(賽47:5,6)無疑,像其他俘虜一樣,他們要繳付税款、貢物和費用,視乎他們能够生産或賺取甚麽而定。此外,耶和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遭到搶掠和破壞,殿裏的祭司不是被殺就是被擄去,上帝的子民也被擄到異地,屈從於異族,這肯定也是一種欺壓。
不過,被擄到異地總好過被賣為奴隸,長期受虐待,也勝過慘遭極刑。亞述人和巴比倫人通常把俘虜處以極刑。(賽14:4-6;耶50:17)看來被擄的猶太人有若干程度的活動自由,也有一定的自治權。(拉8:1,16,17;結1:1;14:1;20:1)耶和華「對所有被擄的人,就是[他]從耶路撒冷放逐到巴比倫去的」説:「你們要建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園圃,吃其中的果子。你們要娶妻,生兒育女;也要為你們的兒子娶妻,讓你們的女兒嫁人,好叫他們生兒育女,在那裏繁衍不息。你們要為我放逐你們所到的城求平安,為那座城向耶和華禱告,因為那座城平安,你們也就平安。」(耶29:4-7)被擄的人從事不同行業,學會了一些技能,在獲釋回鄉後派上用場。(尼3:8,31,32)營商買賣成了他們的專長,許多猶太人的名字見於商業記錄中。由於跟非猶太人通商結交,希伯來語也開始受阿拉米語影響。
對有些猶太人來説,被擄的歲月長達80年,這難免會影響到他們對真神耶和華的崇拜。由於沒有聖殿、祭壇和祭司團,也就不可能每天獻祭。然而,忠於上帝的人儘管遭到别人冷嘲熱諷,卻仍舊施行割禮,恆常禱告,守安息日,禁戒不潔淨的食物。被擄到異地的但以理「恆心事奉」上帝,就連大流士王和其他人都清楚知道。雖然王頒下命令,不許人向王以外的任何神呼求,違者處死,但以理依然「一天三次雙膝跪下,在他的上帝面前禱告讚美,就像沒有禁令以前經常 做的一樣」。(但6:4-23)被擄的人雖然在崇拜方面受到限制,卻由於持守信仰而沒有受到異族同化。他們也目睹耶和華的崇拜怎樣簡樸純正,巴比倫的偶像崇拜怎樣浮誇和注重物質,從中看出兩者實在判若雲泥。再者,他們顯然也從耶和華的先知以西結和但以理得到教益。(結8:1;但1:6;10:1,2)
隨着猶太人在自己的地區設立會堂,米底亞、波斯和巴比倫境内各處的猶太人對聖經抄本的需求日趨殷切。以斯拉「是個熟練的抄經士」,這顯示他手上有耶和華律法書的抄本,那該是來自猶大地的,而且抄寫成許多抄本。(拉7:6)這些年代久遠的珍貴書卷無疑包含了詩篇,或許當中的第137篇,可能還有第126篇,是上帝子民被擄之後不久或期間寫成的。剩餘的人從巴比倫返回故土以後,每逢逾越節都會在宴席中唱出6首稱為《頌讚詩篇》的詩歌(113至118篇)。
歸回和大流散 巴比倫人從不釋放俘虜,因此被擄的人不可能奢望獲得釋放。以色列人曾經向埃及求助,可是埃及不論在軍事上還是其他方面都無法相助,别的國家不是愛莫能助,就是跟猶太人對立。只有耶和華的應許才能為被擄的人帶來希望。多個世紀以前,摩西和所羅門先後預告被擄的人會回到故土。(申30:1-5;王上8:46-53)其他先知也預告被擄的人必得着拯救。(耶30:10;46:27;結39:25-27;摩9:13-15;番2:7;3:20)以賽亞在他所寫的先知書裏的最後18章(49至66章)把這個應許推到高潮。然而,一些假先知應許被擄的人會很快獲得釋放,結果落空,令相信他們的人大失所望。(耶28:1-17)
忠心的耶利米説耶路撒冷和猶大地必荒涼70年,然後被擄的人就必歸回,事情的發展果真如此。(耶25:11,12;29:10-14;30:3,18)就這點,但以理在米底亞王大流士在位的第一年,「憑着經書所記耶和華曉諭耶利米先知的話,辨明耶路撒冷荒廢的年數共七十年」。(但9:1,2)
公元前537年,有多少被擄的人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
公元前537年年初,波斯王居魯士二世頒布詔書,准許被擄的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代下36:20,21;拉1:1-4)籌備工作隨即展開。在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的帶領下,4萬2360人起程回鄉,一起上路的還有7537個奴隸和歌手,旅程大約花了四個月的時間。關於回鄉的人數,雖然以斯拉和尼希米列出的以色列各家族人數有些差異,但他們提到的總數是一樣的。(見尼希米記)。到了秋天,聖曆七月,回鄉的人都在自己的城裏。(拉1:5-3:1)在上帝的指引下,大衛王的世系通過約雅斤(耶哥尼雅)和所羅巴伯得以延續下來,直至基督來到。同樣,利未族大祭司的世系也靠着約薩答和他兒子耶書亞得以保全下來。(太1:11-16;代上6:15;拉3:2,8)
後來,有更多俘虜回到巴勒斯坦。公元前468年,有超過1750人,看來僅指成年的男子,隨同以斯拉返回故土。(拉7:1-8:32)幾年後,尼希米至少兩度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但有多少猶太人跟他一起回去就不得而知了。(尼2:5,6,11;13:6,7)
在被擄的日子,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回復統一。征服者把他們擄走,不分部族。耶和華説「以色列人和猶大人同受壓迫」。(耶50:33)公元前537年,首批被擄的人啟程回鄉,當中有來自以色列各部族的人。後來,聖殿舉行落成禮時,「照以色列部族的數目」獻上公山羊12隻。(拉6:16,17)聖經的預言早已透露,被擄的日子過去以後,上帝的子民就會回復統一。例如,耶和華應許他「必領以色列歸回」(耶50:19),又説「我要把被擄的猶大人和被擄的以色列人領回來,建立他們,恢復起初的情況」(耶33:7)。以西結把兩根木棍連接在一起,合成一根(結37:15-28),表示以色列國和猶大國會回復統一。以賽亞預言,「對以色列兩家」來説,耶穌基督必像一塊絆腳石,這不可能指耶穌或他在第三次到加利利傳道時差派出去的十二使徒會探望遠方的米底亞的居民,向北方王國的以色列人的後代傳道。(賽8:14;太10:5,6;彼前2:8)耶穌在地上出生時,住在耶路撒冷的女先知安娜來自亞設部族,亞設部族曾是組成北方以色列王國的部族之一。(路2:36)
不是所有猶太人都跟隨所羅巴伯回到耶路撒冷,實際上只有一小群「剩餘的人」返回故土。(賽10:21,22)回來的人中只有極少數見過原來的聖殿。由於年老,許多人不能長途跋涉回鄉。有些雖然身體健壯,卻選擇留在所住的異地。多年來,顯然許多人賺取了一些錢財,因此安於現狀,不想回鄉。猶太人要是沒有把重建耶和華的殿放在生活上的第一位,就根本不會在前景未明的情況下冒險回鄉。當然,那些離棄了正確崇拜的人更不願回到耶路撒冷。
這意味着,以整個民族而言,仍然有一部分猶太人分散各地,歷史上稱為「大流散」。在公元前5世紀,猶太人散居在波斯帝國127個省之中。(斯1:1;3:8)被擄的人的一些後代甚至位高權重,例如:波斯王亞哈隨魯(薛西斯一世)的日子的末底改和以斯帖,長手君亞達薛西的日子的御酒官尼希米。(斯9:29-31;10:2,3;尼1:11)以斯拉編寫歷代志時,説有許多猶太人散居於東邊的不同城鎮,「直到今天」(約公元前460)。(代上5:26)隨着希臘帝國崛起,猶太人也被亞歷山大大帝領到埃及一個新建的城亞歷山大,在那裏學習希臘語。到了公元前3世紀,《希伯來語經卷》在亞歷山大城開始翻譯成希臘語《七十子譯本》。叙利亞跟埃及之間的戰爭迫使許多猶太人遷徙到小亞細亞和埃及去。公元前63年,龐培攻陷耶路撒冷,把猶太人擄到羅馬做奴隸。
猶太人大規模流散到羅馬帝國全境,促成了基督教迅速擴展。耶穌基督只在以色列地向人傳道,卻吩咐門徒要努力傳播好消息,「直到地極」。(徒1:8)公元33年五旬節,來自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齊集耶路撒冷過節,當中有帕提亞人、米底亞人、埃蘭人,又有美索不達米亞、卡帕多西亞、本都、亞細亞行省、弗里吉亞、潘菲利亞、埃及、利比亞一帶的居民,還有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以及從羅馬來旅居的人,他們聽見從靈而生的基督徒用他們的語言傳講耶穌。結果有數以千計的人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然後回鄉。(徒2:1-11)保羅發現,在他所到的許多城鎮裏,都有猶太會堂,他可以在會堂裏跟流散到當地的猶太人傳講聖經。在路司得,保羅遇上提摩太,他母親是個猶太人。大約公元50年,保羅來到哥林多,亞居拉和妻子百基拉也剛從羅馬來到。(徒13:14;14:1;16:1;17:1,2;18:1,2,7;19:8)由於巴比倫附近一帶有許多猶太人,彼得就到那裏去,「在受割禮的人當中」傳道。(加2:8;彼前5:13)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以後,巴比倫附近的猶太人社區有一段日子是猶太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