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革拉比列色(三世)
(Tiglath-pileser [III])
一個雄才偉略的亞述王(其名字又譯作提勒加比尼色),也是聖經指名提到的第一個亞述王。有些人認為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具有王族血統,另一些人則認為他篡奪了王位。事實上,關於他的身世,他怎樣得到王權,都已無從稽考。無論如何,在他統治期間,亞述的政治架構經歷重組,帝國版圖不斷擴張,國勢如日中天。學者認為,提革拉比列色是第一個推行移民政策的亞述王,他放逐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從其他地方遷移人來。據説,在一年之内,就有多達15萬4000人從被征服的地區被迫遷徙到各處。這個苛暴的政策目的很明顯,就是要破壞民族意識,削弱當地人的凝聚力,使他們無法聯合起來擺脱亞述人的軛。
聖經第一次提到這個王時,用的是「普勒」這個名字。(王下15:19)歷代志上5:26也説,上帝「激動亞述王普勒的心,就是亞述王提勒加比尼色的心,他就把」以色列一些部族擄去。古代世俗文獻也用這兩個名字去指同一個人:《巴比倫帝系表甲》列出「普盧」這個名字,而《史表》中列出「圖庫特彼萊沙拉」(提革拉比列色)這個名字。(《古代近東文獻》,J.普里查德編,1974,272-273頁)值得留意的是,上面所引經文的希伯來語動詞「擄」,是單數詞形而不是複數詞形。一般認為,「普勒」是提革拉比列色的本名,他登上王位後採用了「提革拉比列色」這個名字(前朝一個著名亞述王的名字)。
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統治的初期,看來主要致力於鞏固帝國南面、東面和北面的邊界。不久,亞述逐漸向西擴張,對叙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構成很大的威脅。
亞述銘文記載了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在叙利亞發動的一場戰爭,當中特别提到「猶大王亞茲里奧」。(《古代近東文獻》,282-283頁)這個猶大王看來是指亞撒利雅,更常稱為烏西雅(公元前829-前778)。但學者對這個看法仍有爭議,因為有些人認為叙利亞的小國薩馬爾有時也叫猶大。不過,認為一個信奉異教的王,名字中竟包含耶和華這名字的簡稱,並跟同名的猶大王生活在同一時代,可能性看來不大。事實上,聖經從沒有説提革拉比列色三世跟亞撒利雅(烏西雅)有任何關係,而相關的亞述文獻又大多被毁去。
以色列王米拿現在位期間(約公元前790-前781),提革拉比列色三世(普勒)入侵巴勒斯坦,米拿現為了討好他,向他進貢「三萬四千公斤銀子」(一千他連得;現今約值660萬6000美元)。這筆貢銀總算暫時滿足了提革拉比列色的要求,他就撤兵了。(王下15:19,20)亞述文獻列舉了向提革拉比列色進貢的人的名字,當中有米拿現、大馬士革王利遜(利迅)、泰爾王希蘭。
後來,在猶大王亞哈斯的日子(公元前761-前746),以色列王比加跟大馬士革王利迅聯合攻打猶大。(王下16:5,6;賽7:1,2)儘管以賽亞先知向亞哈斯保證,這兩個合謀對付猶大的國家很快就會被消滅,但亞哈斯王還是向提革拉比列色求助,用金銀買通他。(王下16:7,8;賽7:7-16;8:9-13)亞述一篇銘文記述,猶大王耶何亞哈斯(或亞哈斯)和那一帶的王獻上的貢物如下:「金、銀、錫、鐵、銻、彩邊亞麻衣服、用當地深紫色羊毛(造)的衣服……各種貴重物品,包括海裏和陸上的出産、(上等)土産、(他們的)君王的寶物、馬匹、(受訓)用來負軛的騾子。」(《古代近東文獻》,282頁)好戰的亞述王答應了亞哈斯的請求,率兵入侵以色列,攻取了北部幾座城,並侵佔基列、加利利、拿弗他利等地區,擄走很多以色列人。(王下15:29;代上5:6,26)亞述軍隊也攻打大馬士革,佔領這座城,殺了利迅王。猶大王亞哈斯到大馬士革會見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可能是要表達謝意或表示臣服。(王下16:9-12)
以賽亞曾在受啟示的預言指出,耶和華必用亞述王這把「租來的剃刀」,「剃光」猶大國。(賽7:17,20)不論這「租來的剃刀」是否指亞哈斯所賄賂的提革拉比列色三世,聖經確實表明這個王使亞哈斯非常苦惱,就算亞哈斯賄賂他也「無濟於事」。(代下28:20,21)這件事可能成為亞述入侵猶大的序曲,亞述像「大河的水」一般攻擊猶大,最終必「淹到人的頸項」,希西家日子發生的戰事證實了這點。(賽8:5-8;王下18:13,14)
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在銘文中提到北方的以色列國,説:「他們推翻比加王,我立何細亞作王統治他們。我從他們收取了金子十他連得[385萬3500美元],銀子一千(?)他連得[660萬6000美元],把這些貢物帶回亞述。」(《古代近東文獻》,284頁)亞述王聲稱,是他幫助謀害前任君王比加(約公元前758)的何細亞奪取以色列王位的。(王下15:30)
根據古亞述文獻,提革拉比列色三世一共統治了18年。不過,從米拿現的日子到何細亞的日子,聖經都提到提革拉比列色,這顯示他在位的日子可能不止18年。《希伯來語經卷》並沒有提供全部細節,讓人用來證實亞述的相關文獻是錯誤的。原因可能有幾個:關於編年表怎樣順序排列歷任以色列王在位的時間,還有不能確定的因素。此外,值得留意的是,關於提革拉比列色開始統治(學者通常選定的時期)之前的那段時期,古代文獻的記載比較模糊,一般認為那個時期的亞述,國勢大大衰落。因此,法國學者喬治·魯在《古代的伊拉克》一書中説,「有三十六年的時間……亞述簡直是委靡不振」。論到亞述尼拉里五世(據認為是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的前任君王),這個學者説:「他幾乎足不出户,只躲在王宮裏,很可能在卡爾烏爆發的一場暴亂中被殺。之後,他弟弟[?]提革拉比列色三世登上王位。」(1964,251頁)有鑑於此,提革拉比列色行使王權的日子極可能比通常所認為的要長,他甚至有可能跟别人共同執政。
歷代志下28:16説,亞哈斯派人「去向亞述衆王 求助」。雖然希伯來語馬所拉文本用「衆王」(複數),但《七十子譯本》和其他古抄本卻用「王」(單數)。不過,現代有些譯本也使用「衆王」,即這個詞的希伯來語複數形態。(JP,新世)有些學者認為,這裏用複數詞只是表示亞述王(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尊貴偉大,是「王中之王」。不過,以賽亞書10:8記載的亞述王大言不慚的話也值得注意,經文説:「我手下的領袖不都是王嗎?」可見,「亞述王普勒」(王下15:19)這個稱呼也可能是指他在統治整個亞述帝國之前,是亞述一個行省的「王」。
提革拉比列色三世死後,撒縵以色五世繼位。後來,另一個亞述王以撒哈頓毁去提革拉比列色銘文的許多内容,他這種蔑視先王的行為在亞述歷史中很罕見。如果銘文沒有受到破壞,後世的人就可以知道更多提革拉比列色的生平事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