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
(Ambassador)
在聖經裏,指統治者在特别場合,為了特定目的差派出去的使者。當大使的往往是比較年長、穩重的男子。因此,希臘語pre·sbeuʹo(普雷斯表奧,「大使」[弗6:20;林後5:20])和pre·sbeiʹa(普雷斯比阿,「大使團」[路14:32])這兩個詞都跟希臘語pre·sbyʹte·ros(普雷斯比泰羅斯)有關,後者指「老人;長者」。(徒11:30;啟4:4)
耶穌基督以耶和華上帝的「使徒」或「奉差的人」的身份來到世上,「藉着好消息,讓人認識生命和不朽是怎麽回事」。(來3:1;提後1:10)
基督離世復活到天上去以後,他的忠心門徒就被立為他的繼任人,「代基督」做上帝的大使。保羅曾特地提到他作為大使的職務。(林後5:18-20)像耶穌基督的所有受膏門徒那樣,保羅被差到跟至高主宰耶和華疏遠的列國和世人那裏,在敵視上帝的世界裏做上帝的大使。(約14:30;15:18,19;雅4:4)身為大使,保羅勸人通過基督跟上帝和好;他在獄中就曾自稱為「帶着鎖鏈的大使」。(弗6:20)大使不容侵犯是自古以來公認的原則。因此,身為大使的保羅竟被人扣上鎖鏈,顯示這個世界多麽敵視上帝,敵視基督和他的王國。列國輕慢代表上帝王國的大使,由此顯露出最强烈的敵意,最極端的蔑視。
為了好好履行大使的職責,保羅一方面尊重當地的法律,另一方面卻嚴守中立,絶不參與世上的政治和軍事活動。這跟世上各國的大使堅守的原則是一致的:大使必須服從駐地的法律,但無需效忠駐地的政府。
所有從聖靈而生的忠貞受膏基督徒是天上的公民,他們都像使徒保羅那樣「代基督做大使」。(林後5:20;腓3:20)
人怎樣對待上帝的大使,上帝也會怎樣對待他。耶穌基督在葡萄園主人的比喻裏,就申明了這個原則。葡萄園主人先後差奴隸和兒子代表他到葡萄園的農户那裏,但農户竟然毒打奴隸,還殺了主人的兒子,葡萄園主人因此把這些敵對的農户消滅。(太21:33-41)在另一個比喻裏,耶穌説一個王差奴隸做信使去邀請人參加婚宴,被邀請的人卻把奴隸殺了。誰惡待王的使者,誰就被視為王的敵人。(太22:2-7)耶穌申明這個原則説:「誰接待我差來的人,也就是接待我。誰接待我,也就是接待那位差我來的。」(約13:20;另見太23:34,35;25:34-46)
另外,耶穌還用大使求和來打比方,説明我們人人都必須向耶和華上帝求和,也就是説,我們必須放棄一切財物,跟隨上帝兒子的腳蹤走,這樣才能蒙上帝悦納,得享永生。(路14:31-33)耶穌又用比喻表明,人如果差大使去見上帝所立的君王,説不要他作王,那麽跟這樣的人來往是愚蠢的。(路19:12-14,27)基遍人樹立了好榜樣,他們行事機智,結果議和成功。(書9:3-15,22-27)
公元前的使節 沒有任何公元前的政府官員的職位完全等同今日的大使。當日並沒有任何官員派駐國外,因此「使者」(希伯來語mal·ʼakhʹ馬拉克)和「使節」(希伯來語tsir齊)這兩個詞,其實更準確地表達了聖經時代有關官員的職責。不過,從許多方面來説,使者或使節的身份和地位跟大使其實很類似,下文會講述其中幾方面。這些人都是官方代表,負責在國與國之間,統治者與統治者之間,傳達信息。
古代的使節或使者並不像現代的大使,他們不會派駐别國的首都,只在特殊情況下為了特定目的奉差出使。他們大都身居高位(王下18:17,18),官職備受尊重。因此,他們出使别國時,誰都不敢冒犯他們。
一個統治者的使者(或使節)受到怎樣的待遇,就等於這個統治者和他的國家受到怎樣的待遇。約書亞打發兩個探子到耶利哥去,喇合因為知道耶和華是以色列的上帝和君王,所以好好地接待這兩個探子,於是耶和華通過約書亞恩待她。(書6:17;來11:31)尊重來使是國與國之間不成文的規定,亞捫王哈嫩竟無視這個規定。有一次,大衛王差臣僕到亞捫王那裏示好,亞捫人的首領挑撥離間,説大衛的使者是探子,亞捫王聽信讒言,公開羞辱這些使者,顯示出對大衛和以色列國的蔑視。結果,哈嫩的可恥行為觸發了一場戰爭。(撒下10:2-11:1;12:26-31)
今天兩國要是斷絶邦交,就會召回派駐當地的大使,古時的做法卻有所不同。他們會打發使者或使節互訪,充當代言人,力圖緩和緊張的局勢,恢復邦交。以賽亞就曾談到這些「求和的使節」。(賽33:7)有一次,希西家派人去向亞述王西拿基立求和。雖然當時西拿基立正要攻取猶大的堅固城,但亞述人卻沒有阻攔希西家的使節,因為知道他們是希西家派來議和的。(王下18:13-15)另一個例子跟以色列的士師耶弗他有關。耶弗他差使者把一封信交給亞捫人的王,申明自己沒有行事不當,並且澄清有關土地權的爭議。耶弗他派出使者進行談判,希望可以和平地解決問題。這些使者獲准在敵軍中往來,不受阻攔。(士11:12-28;見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