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東
(Edom)〔紅色〕,以東人(Edomites)
以東是雅各的孿生哥哥以掃的别名或外號。(創36:1)以掃為了一口紅羹而出賣長子權,因此得了以東這個别名。(創25:30-34)恰巧的是,以掃出生的時候渾身赤紅(創25:25),他和他子孫居住的地方也有些土地是紅色的。
西珥和以東 雅各於哈蘭寄居的二十年間,以掃(以東)已開始在西珥地(即「以東地區」)建立家業。(創32:3)由此可見,以撒祝福兒子以掃時所説的預言,在以撒去世之前就已開始實現了。(創35:29)以掃不理會希伯崙周邊的沃土,反而跟他手下400人開始「靠刀劍而活」。(創27:39,40;32:6,8)不過記載顯示,以掃還住在希伯崙一帶,或以那裏為根據地,直到他父親去世(公元前1738)之後,才完全遷到西珥山區。那個時候,他的家族人口已經增多,他也擁有很多財産。(創36:6-8)
西珥地本來是何利人的土地(創14:6;36:20-30),但是以掃的子孫趕走何利人的衆酋長,佔領了那一帶(申2:12)。此後,這片土地雖然仍沿用舊名西珥,卻也被稱為以東地。(民24:18)
地理環境 以東的疆土從北面跟摩押交界的撒烈溪谷起,到南面亞喀巴灣的以拉特(以祿特)為止,延綿約160公里(100英里)。(申2:1-8,13,14;王上9:26)以東的東面疆界延伸至阿拉伯沙漠的邊緣,西面越過亞拉巴谷到津曠野,包括從鹽海西南角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南地高原。以東的西部連接猶大部族的東南邊界。(書15:1;另見民34:3)
但是,以東的心臟地帶顯然在亞拉巴谷東面,這裏有崇山峻嶺,有些山峰海拔高達1700米(5600英尺),一年中有若干場雨。這是因為亞拉巴谷西面的南地海拔相對較低,來自地中海的一些暴雨雲可以越過南地,飄到以東的高山地區,給那裏帶來雨水。因此,考古學研究發現,在綿長的高原頂上,有古時的村落、城堡和狹窄的耕地,但隨着地勢向南下到亞喀巴灣,民居的痕跡就漸漸消失了。今天,位於死海(鹽海)南面約30公里(19英里)的塔菲萊,長了許多橄欖樹,雖然這裏的年降雨量只有28厘米(11英寸),卻有8個水源充足的水泉。
這個崎嶇的山區雖然沃土不多,卻藴藏珍貴的銅和鐵;今天,位於死海南面大約48公里(30英里)的費蘭附近,仍有採礦業和冶金業。證據也顯示,這裏曾有面積相當大的松樹林。
摩西差使者向以東王説的話跟上述情況不謀而合。摩西説,以色列人所在的加低斯巴尼亞是以東的「邊塞」,他請求以東王讓以色列人經過以東境内時,也提到以東境内有田地、葡萄園和水井。(民20:14-17)
戰略重地 摩西請求以東王讓以色列人走以東境内的「王家大道」。(民20:17)這條通常稱為「王家大道」的路,很可能從亞喀巴灣直上叙利亞的大馬士革,沿着亞拉巴谷東面高原的邊緣,穿過以東境内。沿路有以東所建的大城市。(創36:33;王下14:7)還有一條道路從南地往東穿過阿拉伯沙漠邊緣的馬安,在那裏連接另一條貫穿南北的道路。埃及、阿拉伯、叙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商旅率領駝隊驢隊,利用這些道路運送貴重的貨物。以東從這些商隊徵收路費,無疑收入豐厚。此外,疲憊不堪的商旅穿越沙漠到達以東時,也要用錢買食物和租房子。
面向亞拉巴谷的懸崖絶壁給以東很好的保護,敵人很難從這個方向入侵。撒烈溪谷的幽深峽谷能防止摩押進犯。(但請注意摩2:1)對着沙漠的東部因容易受襲而建了許多堡壘,防禦米甸人和其他遊牧民族入侵。此外,高山和高原上的裂縫形成巉岩絶壁,這些通常都是不能攀爬的紅砂岩。由於以東佔盡地利,耶和華通過耶利米向以東發出的預言,很適切地描述以東「住在岩石洞穴、雄踞崇山峻嶺」,就像鷹一樣在高處築巢,自以為很安穩。(耶49:7,16)
以東人 以東人是以掃的子孫,基本上屬於閃族,卻帶很强的含族特色。這是因為以掃有兩個妻子是迦南地的含族人(赫人和希未人);只有一個妻子有閃族人的部分血統,因為她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的女兒。(創36:2,3)有些學者認為,何利人這個名字的意思只是「住在洞穴的人」,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麽以掃的妻子希未人亞拿的女兒奧何利巴瑪,可能就是住在西珥的何利人。(參看創36:2,20,24,25)不管怎樣,以東人跟羅得的子孫摩押人和亞摩利人一樣(見但11:41),都是以色列人的親屬,起初以東人也都行割禮。(耶9:25,26;另見結32:29)耶和華説以東人是以色列人的「弟兄」,以色列人穿過曠野的時候不可侵犯他們的土地,因為耶和華已經把西珥山賜給以東的子孫做産業。(申2:1-8)
以東部族原先是酋長國,後來成為王國。歷代國王來自不同部族酋長,可見以東人不是採用家族世襲制。(創36:15-19,31-43)有些學者認為,創世記36:31所説的「以色列人沒有王統治以前,有以下的王統治以東地」這句話,看來不符合當時的年代,或許是後來才加上去的。但事實不是這樣,創世記的執筆者摩西已經知道上帝對雅各(以色列)的明確應許,「君王必由你而出」。(創35:11)摩西本人也預告以色列後來必立王。(申28:36)
希臘語《七十子譯本》在約伯記42:17附加説明,認為約伯就是創世記36:33的以東王約巴。但是,約伯來自烏斯地,烏斯這個名字起初指阿拉米人的一個部族,後來又在阿拉米人拿鶴的家譜中重複出現。(伯1:1;另見創10:23;22:20,21)雖然耶利米哀歌4:21談到以東「坐落烏斯地」,但這節經文寫於約伯去世後幾百年;經文沒有説烏斯就是以東,而且耶利米書25:20,21顯示「烏斯地的列王」是有别於以東的。耶利米哀歌的經文所説的可能只是受以東統治的一個地區。(見烏斯4)
約伯遭逢憂患的時候,來探望並批評他的三個「朋友」中,提幔人以利法可能是以東人。(伯2:11;另見創36:11,34)耶利米書49:7顯示,提幔是以東地的智慧之城。以東人經常跟來自東方的人接觸,這也許增加了他們的見聞,使他們以智慧見稱。
從出埃及到猶大滅亡 以東聽到法老的軍隊在紅海被消滅和以色列人神奇得救的消息,就像迦南和附近的地區一樣驚惶戰慄。(出15:14,15)在西奈半島的曠野,最先出兵攻打以色列的是以東的一個部族亞瑪力人,這個部族領土遼闊,自始至終都跟以色列為敵。(出17:8-16;另見創36:12,16;見亞瑪力,亞瑪力人)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快要結束的時候,摩西恭敬地請求以東王讓以色列人通過以東境内的王家大道,卻遭拒絶,以東王(聖經沒有記載他的名字)甚至嚴陣以待,阻止以色列人入境。(民20:14-21)因此,亞倫在以東邊境附近的何珥山去世以後(民20:22-29),以色列人就沿着以東心臟地帶的邊緣走,到撒烈溪谷安營,然後向北走,經過摩押東部的邊界(民21:4,10-13;士11:18;另見申2:26-29)。
摩西臨死前作詩祝福以色列,説耶和華上帝「從西奈而來」,「從西珥[以東]照耀」,「從帕蘭山區發出光輝」。巴拉和底波拉的歌以及哈巴谷的預言都有類似的説法。(申33:2;士5:4,5;哈3:3,4)在這個含預言意義的景象裏,耶和華向他新成立的國家顯現,光照他們,彷彿亮光照耀山頂那樣。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們是你的弟兄」。(申23:7,8)然而,不只是野心勃勃的亞瑪力部族仇視以色列,以東人以整體來説都對抗以色列。掃羅曾出兵擊敗他們。(撒上14:47,48)不過,掃羅有個臣僕是以東人,名叫多益,負責管理掃羅手下的牧人,這個人向掃羅報告大衛的行蹤。掃羅的臣僕不願殺害挪伯的祭司,掃羅就命多益屠殺了城中差不多所有祭司。(撒上21:7;22:9-18)
大衛作王時曾在鹽谷大敗以東人。(撒下8:13;見鹽谷)聖經沒有説明戰事的起因,但起因很可能是以東人試圖侵略以色列。以東人也許以為大衛正在跟叙利亞人爭戰,以致他國土的南部兵力空虛,容易進攻。歷代志上18:12以及詩篇60篇的題記分别説亞比篩和約押擊殺以東人。既然大衛是總司令,約押是元帥,亞比篩是約押手下的將領,那麽關於是誰領兵打勝仗,聖經記載有不同的説法就不足為奇了,原因是觀察角度不同,就像現代時事報導一樣。這幾個記載中的數字有差别,看來也是因為記述者從各自的角度報導這場戰爭的不同方面。(參看王上11:15,16)無論如何,戰果是大衛在以東全境駐軍,以東剩餘的人都要臣服於以色列。(撒下8:14;代上18:13)這樣,雅各沉重的「軛」就加在以東(以掃)的頸上了。(創27:40;另見民24:18)
以東地紅海岸邊有兩個城,名叫以祿特(以拉特)和以旬迦别,歸以色列管轄。娶了以東女子為妻的所羅門(王上11:1)在這兩個城發展航海業。(王上9:26;代下8:17,18)儘管以東曾有一個逃脱的王室子孫哈達德反抗以色列,但由於以東的男丁數目單薄,已無力掙脱以色列人的軛。(王上11:14-22)
自大衛第一次戰勝以東人後,在接着的一個世紀裏以東人是否仍然臣服於以色列,聖經沒有説明。聖經曾提到「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以東人]」發動的一次攻擊(代下20:1,2,10,22),但這件事也許發生在猶大、以色列和以東聯軍出擊摩押之前(王下3:5-9;見摩押,摩押人)。以東顯然前後兩次加入三軍聯盟,頭一次是攻打猶大人,第二次卻是幫助他們。聖經也説,在約沙法在位的某個時期,以東沒有王,由長官統治,長官顯然臣服於猶大國,所以猶大國的人可以自由進出亞喀巴灣以及那裏的港口。(王上22:47,48)聯軍進攻摩押期間,上帝預告聯軍安營的乾涸溪谷必充滿水。高原的沙漠風暴可以造成洪水,就像現代類似的風暴帶來洪水,令延伸至亞拉巴谷的多個溪谷河水暴漲。但洪水也可以完全是奇跡所致。(王下3:16-23)
在約沙法的兒子約蘭統治期間,以東反叛,掙脱了猶大的軛,重建獨立的王國。雖然約蘭出兵打敗他們,但是以東人仍然反叛。(王下8:20-22;代下21:8-10)亞瑪謝在位(公元前858-前830)的前期,在鹽谷大敗以東人(這是以東人第二次在鹽谷吃敗仗),又攻佔了以東的重要城市昔拉。可是,亞瑪謝卻受到引誘,竟崇拜以東無用的假神。(王下14:7;代下25:11-20)後來,他的兒子烏西雅(亞撒利雅)收復以拉特,以拉特再度歸猶大管轄。(王下14:21,22)
亞哈斯在位期間(公元前761-前746),叙利亞進攻猶大,把紅海的港口以拉特歸還以東。(王下16:5,6)以東人顯然擺脱了猶大的統治,跟亞述以及其他國家聯合攻打猶大。(代下28:16-20;另見詩83:4-8)
至今尚未發現以東人的史書,但其他國家的史料卻提到以東人。被鑑定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一份埃及紙莎草紙,提到貝都因人從以東進入三角洲地帶,尋找牧放牛羊的草場。法老邁爾奈普塔和拉美西斯三世聲稱曾管轄以東,亞述王阿達德-尼拉里三世也有同樣的聲稱。阿達德-尼拉里三世以後不久,提革拉比列色三世(跟亞哈斯同時代)炫耀説,「以東的考舒馬拉庫」向他進貢,而西拿基立的繼承人以撒哈頓提到一個名叫「卡烏什加卜里」的以東藩王。(《古代近東文獻》,J.普里查德編,1974,282和291頁)
針對以東的預言 早在烏西雅王統治的日子,以東因為向以色列大發烈怒,拿刀劍傷害以色列,毫無慈悲可言,耶和華已通過先知約珥和阿摩司宣告對以東的責罰。(摩1:6,11,12)以東人惡毒地迫害跟耶和華立了約的人民,最終必失去上帝賜給他們的土地。(珥3:19;摩9:11,12)當巴比倫人於公元前607年征服猶大和耶路撒冷時,以東人要面臨毁滅也成定局了。當時,以東人對以色列人的仇恨表露無遺:他們慫恿敵人摧毁耶路撒冷(詩137:7);他們對猶大遭受的災殃幸災樂禍;又為了報復和泄憤而把逃脱的猶大人交給巴比倫人處死。他們跟鄰國一起搶掠猶大,還想吞併猶大和以色列兩地,並口出狂言冒犯耶和華。因此,耶和華吩咐他的先知(耶利米、以西結、俄巴底亞)向以東發出嚴厲的判決:以東的歡樂必不長久,猶大怎樣遭殃,以東也必怎樣遇難。(哀4:21,22;結25:12-14;35:1-15;36:3-5;俄1-16)以賽亞先知早就預告,耶和華必揮劍執行判決,伸張公正,提劍殺人的以東人無論貴賤大小,都會在上帝的劍下像祭牲一樣被宰殺。(賽34:5-8)
以東必像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永無人煙。(耶49:7-22;另見賽34:9-15)耶和華憎恨以東,稱他們為「邪惡之地」以及「耶和華長久譴責之民」。(瑪1:1-5)因此,以賽亞書63:1-6顯然用以東來代表所有跟上帝立約子民為敵的人。經文很恰當地描述,上帝戰勝後從以東(意思是:紅色)出來,而且是從以東最重要的城波斯拉出來(經文用「波斯拉」一詞,大概因為這個詞跟希伯來語ba·tsirʹ「巴齊」很相近,而「巴齊」的意思是:收割葡萄),上帝曾在憤怒的酒榨中踩踏敵人,因而衣裳濺滿了血。(參看啟14:14-20;19:11-16)
晚期歷史及消亡 耶和華通過先知耶利米向以東王提出警告,要以東王歸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服在他的軛下。(耶27:1-7)沒有記載報導以東人有沒有聽從警告。不過,公元前607年耶路撒冷被毁滅後,有些猶大人暫時逃難到以東。後來,巴比倫軍隊離開猶大地後,這些逃難的人返回國土,最後逃到埃及。(耶40:11,12;43:5-7)不久,以東喝上帝烈怒之杯的日子到了。(耶25:15-17,21)這件事發生於公元前第6世紀中葉,在巴比倫王拿波尼度在位的日子。據研究巴比倫歷史與文學的學者C.J.加德説,征服以東和提瑪的拿波尼度大軍中有猶太士兵。關於這點,約翰·林賽評論説:「這樣,先知的預言至少獲得了部分應驗,因為先知記述雅威説,『我必藉我子民以色列人的手 向以東施行報應』。(結25:14)我們也看到俄巴底亞的話獲得部分應驗,他説以東的『盟友』和『跟[他]和好的人』會『欺騙』及『勝過』他,並『設下網羅』陷害他。這個盟友可能指巴比倫人。在尼布甲尼撒的日子,巴比倫人雖然願意讓以東人分享猶大的掠物,但到了拿波尼度的日子,巴比倫人就一舉粉碎了以東的商貿野心(對照俄1,7)。」(《巴勒斯坦考察季刊》,倫敦,1976,39頁)
瑪拉基書寫於拿波尼度攻打以東之後約一百年,書中描述上帝已經使以東的「山嶺荒涼,把他的産業交給曠野的胡狼」。(瑪1:3)以東人希望返回故土,重建荒涼之地,卻不會成功。(瑪1:4)
到了公元前4世紀,納巴泰人佔據了以東地,以東人再也不能回去,只好住在猶大南部的南地。後來,以東人向北遷徙到希伯崙去了,猶大南部的地方就開始叫做以土邁。根據約瑟夫斯所説,海爾卡努斯一世於公元前130-前120年間征服以東人,並强迫他們接受猶太教。(《猶太古史》第13卷257-258節[9章1段];第15卷253-254節[7章9段])此後,以東人漸漸被猶太人同化,隨着羅馬人於公元70年毁滅耶路撒冷,以東這個民族就不復存在了。(俄10,18;見以土邁)
[第876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以東地
主要道路
街道
以東
津曠野
摩押
鹽海
撒烈溪谷
昔拉
波斯拉
何珥山
加低斯巴尼亞
提幔
王家大道
以旬迦别
以拉特
亞喀巴灣
阿拉伯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