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案審判”是基於聖經的教義嗎?守望台1997年 | 7月15日
-
-
復臨派用來支持“查案審判”道理的主要經文是但以理書8:14。這節經文説:“他對我説:‘要到二千三百日,然後聖所就必潔淨。’”(《英王欽定本》)由於“然後聖所就必潔淨 ”這句話,許多復臨派信徒把這節經文跟利未記第16章串連起來。利未記16章描述贖罪日猶太大祭司潔淨聖所。復臨派也把但以理的話跟希伯來書第9章連接起來;希伯來書第9章描述,耶穌在天上成為更大的大祭司。一個基督復臨派學者説,他們採用“經文佐證”法獲得這個推論。那就是説,某人在但以理書8:14找到“某個詞語,例如聖所,而同一個詞語先後在利未記16章和希伯來書第7,8,9章出現”;於是他就斷言,“這些經文都是談及同一件事”。
復臨派信徒這樣解釋:古代以色列祭司每天在聖殿裏稱為聖所的部分供職,使百姓的罪得到上帝的寬恕。在贖罪日,大祭司在至聖所(聖殿最内部的房間)執行一年一度的職務,使罪得蒙塗掉。復臨派認為基督在天上的贖罪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公元1世紀,終於1844年,使人的罪得蒙赦免。接着是第二階段,稱為“審判階段”。這個審判階段始於1844年10月22日,一直延續到今日,最後使人類的罪得以被抹去。罪怎樣被抹去呢?
復臨派相信,自1844年以來,耶穌一直在審查自稱信徒的人的一生記錄(先是審查死去的人,接着審查活着的人),為要決定誰配得永遠的生命。這項審查就是“查案審判”。經過審查之後,能够通過這項測試的人,他們的罪會從記錄册上抹去。懷愛倫聲稱,那些不能通過測試的人,‘他們的名字會從生命册上被抹去’。因此,“所有人的命運都被判定,不是獲得生命,就是遭受滅亡”。屆時,但以理書8:14的預言會獲得應驗,天上的聖所潔淨了。這就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主張。但安息日會出版的《復臨信徒回顧》承認:“查案審判 這個用語從來沒有在聖經裏出現過。”
語文上缺乏連繫
這個主張使有些復臨派人士感到不安。一個評論者説:“歷史顯示,每逢先賢領袖仔細考慮查案審判這個傳統教義,他們總是感到惴惴不安。”他説,近年來這種不安更演變成懷疑,不少學者“質疑我們用來支持潔淨聖所主張的許多論據”。現在我們且考慮一下其中兩個論據。
第一個論據:安息日會把但以理書第8章跟利未記第16章串連起來。兩個主要問題使這個説法難以站得住腳:就是語文和上下文。我們先考慮一下語文。復臨派認為,但以理書第8章論及‘潔淨聖所’一事應驗了利未記16章關於‘潔淨聖所’的話。這個推論看來合理,但譯者後來才發覺《英王欽定本》把但以理書8:14所用的希伯來詞察達克(意思是“成為正義”)誤譯為“潔淨”。神學教授安東尼·赫克曼評論説:“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詞被人譯作潔淨,但通常被譯為潔淨的希伯來詞語[塔赫]卻沒有在這節經文出現。”a不過利未記16章就用了塔赫 一詞,《英王欽定本》把塔赫 一詞的不同形式譯作“潔淨”和“得以潔淨”。(利未記16:19,30)因此,赫克曼博士所得的結論是正確的:“如果但以理所指的是贖罪日所施的那種潔淨,他必然會使用塔赫 而不是察達克。”然而,察達克 並沒有在利未記出現,塔赫 也沒有在但以理書出現。因此兩節經文缺乏了語文上的連繫。
上下文顯示甚麽?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經文的上下文。復臨派認為但以理書8:14跟前面幾節經文‘完全沒有關係’,所以這節經文是獨立的。但請在鄰頁附框“但以理書8:14的上文”讀讀但以理書8:9-14,你是否也覺得這節經文跟上下文毫無關係呢?第9節指出有個侵略者,一個小角。10-12節透露,這個侵略者會攻擊聖所。13節問,‘踐踏的事,要到幾時呢?’14節回答説:“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顯然,14節回答了13節所提出的問題。神學家德斯蒙德·福特説:“把但以理書8:14跟這個呼叫[第13節,‘要到幾時?’]分開,就好像在茫茫的注釋汪洋中沒有錨一樣。”b
為甚麽復臨派要把14節跟上下文拆開?為了避免引起令人尷尬的結論。上下文把14節提及的聖所受玷污情況歸咎於小角的所作所為。可是,“查案審判”的教義卻把罪責歸咎於基督所做的事,因為復臨派認為耶穌把信徒的罪轉移到天上的聖所去。因此,如果復臨派接納這個教義,同時又接納經文的上下文,就會導致甚麽情形呢?雷蒙德·科特雷爾博士是復臨派信徒,他一度是《復臨信徒聖經評注》的編輯之一;他寫道:“假如我們騙使自己相信,復臨教會的解釋是考慮到但以理書8:14的上下文的,我們就會認為小角是指基督了。”科特雷爾博士坦白承認:“我們無法一面考慮到經文的上下文,同時又接納復臨教會的解釋。”因此,如果要恪守“查案審判”的主張,復臨教會必須作出抉擇,要就接受這個教義,要就接受但以理書8:14的上下文。很遺憾的是,復臨教會決定保持查案審判的教義,不理會經文上下文的解釋。科特雷爾博士説,難怪熟悉聖經的人都指責復臨派無中生有,把“經文其實沒有 的意思加入經文之中”!
1967年,科特雷爾博士編寫了關於但以理書的主日學課程。這個課程後來提供環球各地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使用。這個課程主張,但以理書8:14的確與上下文有關,受到“潔淨”的不是信徒本身。很重要的是,課程完全沒有提及“查案審判”。
一些令人驚訝的回答
以上所説的論據實在太牽強,不足以支持“查案審判”的教義,但復臨信徒知道這件事嗎?科特雷爾詢問27名著名的復臨派神學家,“關於但以理書第8章和利未記第16章的連繫,你能够提出甚麽語文或上下文的理由?”他們的反應怎樣?
“全部27個神學家一致承認,他們找不到任何語文或上下文的理由,可以把但以理書8:14應用在預表性的贖罪日和查案審判之上。”科特雷爾問他們:‘你們還找到其他可以把這兩節經文連接起來的理由嗎?’大部分復臨派學者都説他們找不到。五個學者説他們認為兩節經文有連繫,只因為這是懷愛倫的主張;另外兩個學者則説,他們支持這個教義,是因為翻譯上有個“僥倖的意外”。神學家福特評論説:“如果我們當中最優秀的學者也作出這樣的評論,這足以證明,我們就但以理書8:14所提出的傳統主張是站不住腳的。”
希伯來書支持這個教義嗎?
第二個論據:安息日會把但以理書8:14跟希伯來書第9章串連起來。神學家福特説:“我們所有早期的研究工夫,主要是用希伯來書第9章解釋但以理書8:14。”將這兩段經文連在一起,始於1844年的“重大失望”之後。為了獲得指引,米勒里特·海勒姆·埃德森把聖經抛在桌子上,讓它掉下時在某個地方打開。結果怎樣?打開的地方正好是希伯來書第8,9章。福特説:“這幾章聖經不但支持1844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同時也含有解釋但以理書8:14的論據,要證明復臨信徒的聲稱正確無誤,還有甚麽比這件事更恰當和更富預表性呢!”
福特在《但以理書8:14,贖罪日與查案審判》中説:“我們惟獨在希伯來書第9章……才找到關於聖所的詳細解釋;對我們來説,這個教義是極為重要的。”不錯,希伯來書第9章正是“新約”裏解釋利未記第16章的預言性含意的那 一章。但復臨信徒也認為,但以理書8:14就是“舊約”裏解釋查案審判的那 節經文。如果兩個説法都是對的,希伯來書第9章就必然跟但以理書第8章有密切關係了。
德斯蒙德·福特説:“只要人讀讀希伯來書第9章,就會立即找到幾個可疑的地方。這裏沒有明確地提到但以理書,更沒有引錄但以理書8:14。……整體而言,希伯來書第9章解釋利未記第16章的含意。”他説:“希伯來書是新約惟一討論聖所服務的重大含義的書,但這本書沒有提及我們的聖所主張。環球各地的知名復臨派作家都承認這件事。”查案審判這個教義充滿疑問,看來支持這個道理的第二個論據也同樣站不住腳。
可是,這個結論並不是初次聽到。科特雷爾博士指出,許多年來,“教會的聖經學者一直清楚知道,教會對但以理書8:14和希伯來書第9章的傳統解釋,在注釋方面有嚴重難題。”大約八十年前,極具影響力的復臨派學者瓦戈納寫道:“關於聖所及‘查案審判’,復臨派的主張……差不多等於否認基督的贖罪祭。”(《信仰聲明》)三十多年前,有人把這些問題呈交全球總會,即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最高行政當局。
難題與僵局
全球總會設立了一個“但以理書問題執行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要提交報告,説明用甚麽方法可以解決但以理書8:14所引起的疑難。委員會的14個成員研究了五年,但無法達成共識。科特雷爾是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在1980年説,委員會的大部分成員覺得,復臨派信徒只要借助一系列的“假設”,對但以理書8:14的解釋就“大致上可以確立”,於是“可以把這些難題忘記了”。他説:“要記住,這個委員會稱為但以理書問題執行委員會,大部分成員認為我們最好忘記這些問題,不要再提起它們。”這相當於“承認我們找不到答案”。因此,少數成員拒絶支持大多數成員的觀點,結果委員會沒有發表正式的報告。這個教義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科特雷爾博士評論這個僵局説:“但以理書8:14的爭論依然存在,因為直至今天,我們仍不肯面對事實,就是注釋上的問題確實存在。即使我們假裝沒有難題,問題也不會自動消失;如果我們硬要個别地和集體地把頭埋在先入為主見解的沙裏,這種情況就會繼續下去。”——《光譜》雜誌,復臨信徒論壇協會出版。
科特雷爾博士敦促復臨派信徒要“仔細三思注釋所用的基本假設和詮釋原則,因為這段經文是解釋復臨主張不可缺少的”。我們鼓勵復臨派信徒認真查考“查案審判”的教義,看看支持這個教義的論據是否真的堅立在聖經之上,還是只建立在傳統c的浮沙之上。使徒保羅明智地勸勉我們:“凡事都要驗明;美好的,要緊緊持定。”——帖撒羅尼迦前書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