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
(Wilderness)
譯作曠野的希伯來語(midh·barʹ米德巴)一般指人煙稀少的荒地。(耶2:2)當中可能有牧場(詩65:12;耶23:10;出3:1),水池(代下26:10),房子,甚至城鎮(王上2:34;書15:61,62;賽42:11)。雖然「米德巴」通常用來指灌木叢生的大草原,但也可以指沒有水的地區,即真真正正的荒漠。希伯來語還有其他詞語更加具體地指出這些地方是怎樣的,這些詞語通常在詩句中跟「米德巴」對應。(詩78:40;耶50:12)
Yeshi·mohnʹ(耶希蒙)指天然的荒地或荒漠。(詩68:7;賽43:19,20)這個詞的語意看來比「米德巴」强烈,表示光禿禿,就如以下經文所説:「空寂無人、野獸吼叫的荒漠[耶希蒙]」。(申32:10)這個詞加上定冠詞後,就專指耶示曼曠野。(民21:20;撒上23:19,24;見耶示曼)
ʽAra·vahʹ(阿拉巴)指乾旱的不毛之地,例如耶利哥對面的約旦河東那一帶。(民22:1)荒原的成因可能是森林被破壞,土地缺乏適當的保護和耕作,或者長期乾旱,終於令肥沃的土地變成貧瘠的荒土。(賽33:9;耶51:43)這個詞加上定冠詞後,就專指應許之地的一個地方。(見亞拉巴;亞拉巴谷)另一個詞tsi·yahʹ(齊亞)指任何「無水之地」,跟上文提到的詞對應。(詩107:35;賽35:1)
雖然聖經把有些地區形容為「荒漠」,那些地區卻很少像撒哈拉沙漠的沙丘地帶那樣遍地黃沙。聖經提到的荒漠通常指樹木稀少的乾旱或半乾旱平地、多石的高原,或四周被高山禿峰包圍而荒涼無水的谷地。(伯30:3-7;耶17:6;結19:13)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上帝帶領他們沿着紅海走進曠野,令法老以為他們迷路了。(出13:18-20;14:1-3)在接着的40年間,以色列人在紅海對面從一個曠野走到另一個曠野,包括書珥曠野、遜曠野、西奈曠野、帕蘭曠野、津曠野。(出15:22;16:1;19:1;民10:12;20:1)有時候,以色列人也在一些綠洲安營,例如以琳,那裏有12股水泉、70棵棕櫚樹。(出15:27)另一個綠洲是加低斯。(民13:26;申2:14;見上册541頁地圖)
應許之地是一塊沃土,形狀像一隻手指,是所謂「肥沃新月地帶」的一部分,疆界一邊是地中海,另外兩邊是遼闊的曠野地區——東面是叙利亞-阿拉伯沙漠,南面是西奈半島。(出23:31)在應許之地的版圖内,有一個個細小的曠野,例如耶斯列谷南面的多坦城外的曠野,約瑟就在那裏被哥哥投進水坑裏(創37:17,22);另有猶大曠野,其中一些部分圍繞西弗、瑪安和隱基底等城鎮,大衛躲避掃羅時曾逃到那些曠野去(士1:16;撒上23:14,24;24:1);還有約旦河東的曠野地區,一直伸延到叙利亞-阿拉伯沙漠(民21:13;申1:1;4:43)。約旦河谷大部分地區(今天叫古爾谷地)基本上是個荒原。
雖然聖經提到的曠野大多在今天完全光禿荒涼,但證據顯示其中一些曠野過去並不是這樣。丹尼斯·巴利在《聖經地理》(1957,91頁)説:「自聖經時代以來,應許之地的植物生長模式,必定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起初,應許之地的土壤、氣候、植物等形成一個穩定的環境,泥土沒有受到侵蝕。但是,這種平衡的自然生態遭到破壞,林木被毁而沒有再栽種。沒有了鬱蔥的樹蔭,樹根再也無法抓緊泥土,盛夏的炎熱和寒冬的暴雨令情況更惡化。土地被烈日炙烤,被狂風吹刮,因氣温的極端變化而龜裂,又被雨水沖刷。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今天許多不毛之地一度是「牧場、平原、綠洲。這些地方有水泉,不時下雨,加上人們細心保存雨水,因此可以蓋建村落,保留重要的商旅路線」。(《聖經考釋辭典》,G.巴特里克編,1962,第1卷,828頁)就算在今天,許多曠野在春臨大地時都覆蓋着茸茸的綠草,只是到了夏末,青草才因炙熱乾旱而枯焦。
以色列人流浪曠野的情形 雖然有些曠野的環境古時可能比現在好,但摩西依然可以把以色列人穿越的西奈曠野稱為「遼闊可畏的曠野,就是有毒蛇蠍子出沒之地、乾旱無水之地」。(申1:19;8:15;見上册542頁圖片)那裏又是「熱病之地」(何13:5),多坑和漆黑之地(耶2:6)。在一些更光禿的曠野裏,根本就無人居住(伯38:26),只有住帳幕的人停留或遊牧民族往來徘徊(代上5:9,10;耶3:2)。曠野生長的植物有刺叢、荆棘(創21:14,15;出3:1,2;士8:7)、棗蓮、多刺的金合歡樹等(出25:10;伯40:21,22)。
疲乏的旅客走過踏得光禿的道路時(耶12:12),也許會在枝條細長如棒的羅騰樹下遮陰(王上19:4,5),或者在枝葉濃密的小圓柏下歇息(耶48:6),又或者在樹身多節的檉柳下乘涼,這種樹的葉子細小、常綠,像羽毛。(創21:33)鷹或其他鷙鳥在無雲的天空上盤旋。(申32:10,11)毒蛇(角蝰蛇)和箭蛇在石上或樹叢下滑行,沙蜥蜴一晃而過,巨蜥拖着短小有力的腿笨重地行走。(利11:30;詩140:3;賽34:15)野山羊在山岩上出沒(撒上24:2);野驢、斑馬、駱駝、鴕鳥在疏落的草木間尋找食物;有時候還會看見鵜鶘和豪豬的蹤影(伯24:5;39:5,6;耶2:24;哀4:3;番2:13,14)。晚上胡狼和豺狼嚎叫,鴞(貓頭鷹)和夜鷹叫喚,增添了一種荒涼孤寂之感。(賽34:11-15;耶5:6)在曠野過夜的人一般都沒有安全感。(參看結34:25)
除了零星的綠洲外,西奈半島大部分地區都是沙土、礫石和磐石。有少許植物在溪谷裏生長。古時這個地區也許有較多雨水和植物。然而,要不是上帝照顧,為數可能多達三百萬的以色列人絶不可能在這個荒原存活。摩西在摩押平原提醒以色列人:「你要謹慎,不要忘記你的上帝耶和華……他把你從埃及地領出來,脱離了奴役之家;又領你走遍遼闊可畏的曠野,就是有毒蛇蠍子出沒之地、乾旱無水之地;又從堅硬的燧石中引出水來給你喝;又在曠野把你祖先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把你降為卑,試驗你,要你最終得益處。」(申8:11-16)
《希臘語經卷》提到的曠野 希臘語eʹre·mos(埃雷莫斯)一般跟希伯來語midh·barʹ(米德巴)對應。(路15:4)這個詞給用來描述施浸者約翰在那裏傳道的曠野(太3:1),以及一個被邪靈附身的人給驅趕到的偏僻地方(路8:27-29)。耶穌受浸後,來到一個曠野禁食,並受撒但引誘。(太4:1;另見利16:20-22)傳道期間,耶穌有時退到曠野去禱告。(路5:16)耶穌向門徒保證,他帶着王權臨在時,這不但會在曠野,還會在各處顯露出來。(太24:26)使徒保羅在海外傳道旅程期間要穿越曠野,當時仍然是十分危險的事。(林後11:26;另見徒21:38)
用做比喻 在巴勒斯坦,有一股熾熱的風從東面和東南面的曠野吹來,這股風現叫熱風(siroccos,源自阿拉伯語sharquiyyeh舍爾加耶,意思是「東風」)。這股熱風熾熱無比,常常捲着細小的黃沙從沙漠吹來,把空氣中的所有水分吸乾。(耶4:11)熱風主要在春秋兩季刮起,春季的熱風可以對農作物造成很大的破壞。(結17:10)耶和華預告以法蓮部族(代表叛道的北方以色列國)儘管「繁衍增多,卻必被東風吹襲……這股風要從曠野吹來,他的井就乾枯,他的泉就乾涸。寶庫裏的一切珍寶都必被奪去」。這股從曠野吹來而深具破壞力的東風象徵亞述人,他們從東面來攻擊以色列國,搶掠一空後就把以色列人擄去。(何13:12-16)
曠野的特色是人煙稀少,既沒人留意也沒人耕種,因此常常給用來描述敵軍入侵後的蕭索景象。由於猶大人背信棄義,聖經於是預言巴比倫軍隊會把猶大的聖城和錫安變為曠野,使耶路撒冷淪為荒地(賽64:10),果園和農田全都成為曠野(耶4:26;9:10-12)。猶大的首領本來像林中挺拔的雪松,也要給人砍下。(耶22:6,7;另見結17:1-4,12,13)另一方面,巴比倫、埃及、以東等國家,因為仇視和反對上帝的王國而要遭受同樣的災禍。聖經特别提及巴比倫終必成為「乾旱的曠野、荒涼的平原」,無人居住,全境荒涼,最後被人遺忘。(耶50:12-16;珥3:19;番2:9,10)
猶大的情形卻恰恰相反。經過70年被擄的日子後,猶大人返回故土重建家園。他們的曠野變為伊甸園,其中的果園、良田都有溪澗河流灌溉。蘆葦、枝葉繁茂的樹、盛放的花朵都長起來,使大地看來歡喜快樂。(賽35:1,2;51:3)
個别的人 類似的比喻也用來指某些人,顯示有關的話主要指屬靈方面,而不是實際方面。人信賴世人,而不信賴耶和華,就好比荒原上孤零零的樹,看不見福樂降臨;可是,人信賴耶和華,就好比「栽在河邊的樹」,枝葉茂盛,果實纍纍,無憂無慮。(耶17:5-8)這種對比也讓人想像到曠野的風貌。
「海洋曠野」 一些評注家認為,以賽亞書21:1的「海洋曠野[midh·barʹ米德巴]」是指古巴比倫的南部。每年,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泛濫,淹沒那一帶,使那裏成為「海洋曠野」。
啟示錄的曠野 啟示錄提到的曠野有雙重意思:首先,在象徵性的女人生下擁有王權的男孩這個異象裏,曠野代表偏僻的庇護所(啟12:6,14);其次,在象徵性的女人「大巴比倫」坐在一隻七頭的野獸上這個異象裏,曠野代表野獸的住處(啟17:3-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