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著名的登山寶訓
經過一整夜的禱告後,耶穌從門徒中挑選了12個人做使徒。現在到了白天,耶穌應該有點累了,但他仍然很想幫助别人,而且也有精神這樣做。這時他在加利利海附近的一個山坡上,很可能離他經常傳道的迦百農不遠。
一大群人從很遠的地方過來找他。有人來自南邊的耶路撒冷以及猶地亞的其他地區,也有人從西北部的沿海城市泰爾和西頓過來。這些人為甚麽要來找耶穌呢?他們「要聽他講話,也希望他們的病得到醫治」。耶穌的確滿足了他們的願望,「醫好他們所有人」。請想想,所有病人都痊癒了!連那些被撒但的邪惡天使折磨的人,也就是「受邪靈騷擾的人」,耶穌也把他們治好了。(路加福音6:17-19)
耶穌在山坡上找到一塊平地,民衆都聚集在他周圍。他的門徒,特别是十二使徒,很可能在離他最近的地方。所有人都熱切期待,想聽聽這位能施行奇跡的老師説話。於是耶穌發表了一個演講,為在場的聽衆帶來很大的益處。從那時起,無數的人也從這個演講得益不淺。這個演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説明深刻的真理,我們也可以獲益良多。耶穌在演講中提到的事物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因此,所有想要按照上帝的指引過更好生活的人,都能明白他要説明的道理。那麽,耶穌的登山寶訓有甚麽值得留意的要點呢?
誰才是有福的?
人人都渴望過幸福快樂的生活,耶穌清楚知道這一點,於是他在演講的開頭就提到了怎樣的人才真正有福,真正快樂。這想必引起了聽衆的興趣。不過,其中有些内容一定讓他們感到疑惑。
耶穌説:「渴望滿足心靈需要的人有福[又譯:快樂]了,因為天上的王國是他們的。哀痛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會得到安慰。……對正義如飢似渴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會得到滿足。……為正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上的王國是他們的。你們為了我的緣故被人侮辱,受人迫害……你們就有福了。要歡欣快樂。」(馬太福音5:3-12及腳注)
耶穌説的「有福」(又譯「快樂」)是甚麽意思呢?他説的不是玩樂時感到的那種開心或歡樂。有福或真正的快樂是更深入的。有福的人會有真正的滿足感,對生活感到心滿意足。
耶穌説,有福的人是那些意識到自己需要上帝的人,他們因為生來有罪而感到哀痛,並且努力認識和敬奉上帝。即使因遵行上帝的旨意而遭人憎恨,飽受迫害,他們仍然是有福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能讓上帝高興,而且上帝會賜給他們永生作為獎賞。
許多人認為,人要擁有財富和追求享樂才會有幸福快樂的人生,耶穌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對於在場的許多人,他接下來説的話一定會引發他們的思考。他説:「你們富有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已經得到了全部的安慰。你們現在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現在歡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痛哭泣。人人都讚美你們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先也是這樣對待假先知的。」(路加福音6:24-26)
為甚麽富有的人、歡笑的人和享受讚美的人反而有禍呢?因為如果人過分看重這些事,就可能不會專心崇拜上帝,結果失去真正的快樂。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説,人只要貧窮或飢餓就會快樂。他的意思是,生活困苦的人往往對耶穌的教導有積極的反應,因此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談到門徒,耶穌説:「你們是大地的鹽。」(馬太福音5:13)耶穌當然不是説門徒是實際的鹽。鹽是一種防腐劑,象徵遠離腐敗。聖殿的祭壇旁存放着大量的鹽,用來撒在祭物上。(利未記2:13;以西結書43:23,24)耶穌的門徒是「大地的鹽」,意思是他們能起到防腐的作用,防止人在道德上變得敗壞,而且能保護人跟耶和華的關係。他們所傳的信息可以讓聽從的人保全生命。
耶穌還對門徒説:「你們是世界的光。」人們會把燈放在燈台上,照亮四周,而不是用籃子蓋着。因此,耶穌鼓勵門徒説:「你們的光也該在人前照耀,這樣他們就能看見你們的好行為,把榮耀歸於你們的天父。」(馬太福音5:14-16)
耶穌的門徒要遵守崇高的標準
猶太宗教領袖認為耶穌違反了上帝的法典,因此在不久前謀劃要殺死他。於是耶穌公開表明:「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除法典或先知書上的話。我來不是要廢除,而是要實現。」(馬太福音5:17)
耶穌的確極為尊重上帝的法典,他也鼓勵其他人這樣做。他説:「誰觸犯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人這樣做的,對天上的王國來説就會算是最小的。」耶穌的意思是,這樣的人根本不能進入上帝的王國。不過他也説:「誰遵守這些誡命,又教人這些誡命,對天上的王國來説就會算是大的。」(馬太福音5:19)
耶穌甚至譴責與上帝法典相抵觸的思想態度。例如,在提到「不可殺人」這條誡命後,耶穌補充説:「誰一直對弟兄懷有怒氣,就要被帶到法庭受審。」(馬太福音5:21,22)一個人懷怒不消,後果十分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殺人。因此,耶穌教導人該怎樣主動促進和睦:「你把禮物帶到祭壇來的時候,要是在那裏想起有弟兄對你不滿,就要把禮物留在祭壇前,先去跟弟兄講和,回來再獻上禮物。」(馬太福音5:23,24)
法典中的另一條誡命是關於通姦的。耶穌説:「你們聽過有話説:『不可通姦。』可是我告訴你們,誰一直看着女人而動淫念,心裏就已經跟她通姦了。」(馬太福音5:27,28)耶穌在這裏談的,不只是一時的淫念。他要强調的是,「一直看着」異性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人一直注視異性就會挑起情慾,機會出現時就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來。怎樣防止這樣的事發生呢?可能需要採取極端的做法。耶穌説:「要是你的右眼使你失足,就挖出來扔掉。……要是你的右手使你失足,就砍下來扔掉。」(馬太福音5:29,30)
有些人的肢體受到嚴重的感染,為了保住性命,他們願意接受截肢。同樣的道理,耶穌説,為了避免不潔的幻想以及由此引發的行動,人要「扔掉」任何東西,即使這些東西像眼睛和手那樣寶貴也要捨棄。耶穌解釋説:「你失去身體的一部分,總比整個身體都掉進欣嫩谷裏要好。」欣嫩谷是耶路撒冷城外一個焚燒垃圾的地方,象徵永遠的毁滅。
耶穌也告訴我們如何對待那些傷害和冒犯我們的人。他説:「不要跟邪惡的人對抗。有人打你的右臉,就連左臉也轉過來讓他打。」(馬太福音5:39)這並不是説,我們在受到攻擊時不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耶穌談到打人的臉,這個舉動的目的不是要打傷或者殺害人,而是要侮辱人。耶穌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為了挑起爭端而打我們耳光或者説話侮辱我們,我們不要報復。
這個建議與上帝法典中愛人如己的誡命一致。因此耶穌對在場的人説:「我倒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敵人,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因為耶穌説:「這樣,你們就能表明自己是你們天父的孩子了;因為他讓太陽出來照在好人身上,也照在壞人身上。」(馬太福音5:44,45)
耶穌總結之前的話,説:「你們必須是完美的,就像你們的天父是完美的一樣。」(馬太福音5:48)在這裏,耶穌顯然不是在説身心都變得十全十美。他的意思是,通過向上帝學習,我們可以成為更有愛心的人,甚至能够愛我們的敵人。換句話説,耶穌的意思是:「要富於憐憫,像你們的天父充滿憐憫之情一樣。」(路加福音6:36)
禱告並信賴上帝
在接下來的演講中,耶穌提醒在場的人:「你們要小心,不可為了引人注意而當衆做正義的事。」耶穌譴責故作虔誠的行為,他説:「你接濟窮人時,不要先吹響號筒,就像那些虛偽的人在會堂和街上做的那樣。」(馬太福音6:1,2)所以,暗中施與才是更好的做法。
耶穌接着説:「你們禱告的時候,也不可像那些虛偽的人。他們喜歡站在會堂和大街的轉角上禱告,故意讓人看見。」耶穌還説:「你禱告的時候,倒要進你自己的房間,關上門,然後向你在天上的父親禱告。」(馬太福音6:5,6)耶穌並不是反對人公開禱告,他自己也曾這樣做。他譴責的是譁衆取寵的禱告方式。
耶穌教導民衆説:「你們禱告時,不要像外族人那樣一遍又一遍地説同樣的話。」(馬太福音6:7)耶穌的意思不是説,為同一件事反覆向上帝禱告是錯的。他反對的是禱告時把背下來的話「一遍又一遍」地説出來。接着耶穌示範怎樣禱告。在這個模範禱告中,他提到七件我們應該祈求的事。頭三件分别是:上帝的名彰顯為聖、上帝的王國來臨、上帝的旨意實現。這些都跟上帝的統治權以及上帝的旨意有關。在這之後,我們才應該為自己的事向上帝禱告,包括為每天需要的食物祈求、求上帝寬恕我們的罪、祈求他不要讓我們受到承受不了的引誘,以及求他救我們擺脱撒但。
物質財富對我們來説應該有多重要呢?耶穌對民衆説:「你們不要再為自己在地上積存財寶,地上有蟲蛀,會生鏽,也有賊挖洞來偷。」耶穌的話很有道理。財物的確會朽壞,而且也不能幫助我們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耶穌接着説:「你們倒要為自己在天上積存財寶。」我們把崇拜上帝放在生活的首位,就是在天上積存財寶了。沒有人能够奪去我們在上帝面前建立的好名聲,以及上帝賜給我們的永生獎賞。耶穌説得很對:「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馬太福音6:19-21)
耶穌用比喻來强調這一點,他説:「眼睛是身體的燈。要是你的目光專注,全身就都光明;要是你的目光顯出貪慾,全身就都黑暗。」(馬太福音6:22,23)對身體來説,視力正常的眼睛好比一盞點着的燈。可是,我們的目光必須焦點清晰,否則就不能看清人生中甚麽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專注於崇拜上帝,而是熱衷於追求各樣物質財富,這樣我們「全身就都黑暗」,很容易做出一些見不得光的事。
耶穌接着舉了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他説:「一個人不能做兩個主人的奴隸。他不是討厭這個,喜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能又做上帝的奴隸,又做財富的奴隸。」(馬太福音6:24)
在耶穌的聽衆裏,有些人可能想知道,他們應該怎樣看待物質方面的需要。耶穌接着向他們保證,只要把崇拜上帝放在首位,他們就不用憂慮。耶穌説:「你們要細心觀察天上的飛鳥。飛鳥不撒種,不收割,也不在倉房裏儲存糧食,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難道你們不比飛鳥寶貴嗎?」(馬太福音6:26)
接着,耶穌談到在山上野地裏的百合花,説:「所羅門最榮耀的時候,他穿戴的還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呢!……野地裏的花草,今天還在,明天就扔進火爐裏,上帝尚且賜它們這樣的衣服,何況你們呢?」(馬太福音6:29,30)耶穌提出明智的勸告,説:「總不要憂慮,説:『我們吃甚麽?』『喝甚麽?』『穿甚麽?』……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不斷先追求王國和他的正義,這一切别的東西就會賜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1-33)
怎樣才能得到生命?
耶穌的使徒以及其他態度誠懇的人都渴望按照上帝的要求生活,讓上帝喜悦,但這樣做並不容易。那時,許多法利賽派的人非常苛刻挑剔,喜歡批評别人。因此,耶穌勸誡在場的人:「你們不要再妄自審判[又譯:批評]人,免得你們被審判。因為你們怎樣審判人,也會怎樣被審判。」(馬太福音7:1,2及腳注)
跟從吹毛求疵的法利賽派是十分危險的。耶穌的比喻説明了這一點,他説:「盲人怎能引導盲人呢?兩個人不是都要掉進坑裏嗎?」那麽,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别人呢?就是不要對人苛刻挑剔,這樣做非常不對。耶穌説:「你沒有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又怎能對弟兄説,『弟兄,讓我除掉你眼中的刺』呢?虛偽的人!你先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清楚怎樣除掉弟兄眼中的刺。」(路加福音6:39-42)
當然,耶穌並不是説,門徒不需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他對門徒説:「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扔到豬面前。」(馬太福音7:6)上帝話語的真理十分寶貴,有如珍珠。如果有些人像動物一樣看不出真理的寶貴價值,門徒就應該離開他們,去尋找願意接受真理的人。
接着,耶穌再次談及與禱告有關的事,强調禱告要堅持不懈。他説:「你們不斷懇求,就會給你們。」上帝樂意回應我們的禱告。為了强調這一點,耶穌接着説:「你們中間有哪一個人,當兒子要餅時,會給他石頭呢?……你們雖然是罪人,尚且懂得送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親,不是更要把好東西賜給懇求他的人嗎?」(馬太福音7:7-11)
耶穌接着説:「無論甚麽事,你們希望别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就要怎樣對待别人。」這句話後來成了著名的行為準則。在與人相處時,我們都應該謹記這句話並實踐出來。不過,耶穌接下來説的話表明,這樣做並不容易。他説:「你們要進窄門。因為通往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廣闊的,進去的人也多;通往生命的門是窄的,路是狹小的,找到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2-14)
耶穌提醒門徒,有些人會試圖誤導他們,使他們偏離通往生命的道路。他説:「你們要提防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裏來,外面披着羊皮,裏面卻是貪婪的狼。」(馬太福音7:15)耶穌指出,一棵樹的好壞可以從它的果實看出來。同樣,我們也可以從人教導的内容和行為看出他是不是假先知。的確,一個人是不是耶穌真正的門徒,不只取決於他説了甚麽,還要看他做了甚麽。有些人只是嘴上説耶穌是他們的主,卻沒有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做。耶穌會怎樣對待他們呢?耶穌會向他們聲明:「我從來不認識你們!走開,你們這些不守上帝法律的人!」(馬太福音7:23)
在演講的結語,耶穌説:「聽見我這些話又照着去做的,就好比一個睿智的人,把房子建在岩石上。大雨降下,洪水沖擊,暴風吹襲,房子都沒有倒塌,因為根基建在岩石上。」(馬太福音7:24,25)睿智的人建的房子為甚麽不會倒塌呢?因為他「把地挖深了,把根基建在岩石上」。(路加福音6:48)由此可見,我們僅僅聽見耶穌的話還不够,也要竭盡全力「照着去做」。
如果一個人聽見這些話「卻不照着去做」,又會怎樣呢?他就像「一個愚蠢的人,把房子建在沙地上」。(馬太福音7:26)大雨、洪水和暴風都可能使他的房子倒塌。
大家聽完耶穌的演講,都對他的教導方式感到驚訝。耶穌教導他們時很有權威,跟那些宗教領袖不同。在場的聽衆當中,可能有很多人都做了耶穌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