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1部分:公元前2年-公元100年——信心、希望與愛之道
“最偉大的真理是最簡單的:最偉大的人亦然。”——十九世紀英國作家朱利葉斯·黑爾和奧古斯塔斯·黑爾(Julius and Augustus Hare)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死後320年左右,一位遠較偉大的世界征服者誕生了。他在兩個主要方面與亞歷山大不同,正如路加福音1:32,33預告説:‘他要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他的國必沒有窮盡。’這位統治者便是耶穌基督。他注定要永垂不朽而非僅活在塵封的歷史書裏而已。
耶穌是個簡單的人,過的是簡單的生活。他並不擁有王宮巨宅。他沒有與財雄勢大的人交好同遊,也不擁有巨量的屬地財物。耶穌大約在公元前2年10月出生於一個並不顯赫的猶太家庭,出生地點是名叫伯利恆的小村落,出生的環境也十分簡單。他的早年生活平平無奇。他受教學會木匠的手藝,“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路加福音3:23;馬可福音6:3。
甚至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項主張加以嘲笑的人也無法否認耶穌的出生引進了一個新紀元。誰也不能成功地駁倒《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所作的這項聲稱:“基督教已成為歷史上最廣泛和最普及的宗教。”
並非新事,但卻與别不同
基督教並非是個完全新的宗教。它的深厚根源出於以色列人的宗教,受到耶和華上帝賜下的書面律法所培養。甚至在以色列立國之前,以色列人的祖先挪亞、亞伯拉罕和摩西已奉行對耶和華的崇拜。這其實繼承世上最古老的宗教——最初人類在伊甸園裏對創造者所作的純真崇拜。但以色列的國家領袖和宗教領袖卻容許帶有巴比倫色彩的偽宗教滲入他們的崇拜之中,以致將純真的崇拜染污了。正如《世界聖經》指出:“在耶穌出生的時代,猶太教的會衆已被許多虛假的道理所染污,混雜着許多繁文縟節而蒙蔽了偉大的希伯來先知們所倡導的基本屬靈真理。”
與帶有許多繁文縟節的猶太教相較,耶穌的教訓顯得十分簡單易明。保羅,第一世紀基督教最熱心的海外傳道員之一,清楚指出這點。他論及基督教的幾項主要特質,説:“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13:13)其他許多宗教也談及‘信、望、愛’,但基督教卻與之不同。怎樣不同呢?
對誰和對甚麽懷具信心?
耶穌強調人必須“信上帝”,就是信他稱之為創造者的那一位。(約翰福音14:1;馬太福音19:4;馬可福音13:19)因此基督教異於耆那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都反對有創造者存在的主張,它們聲稱宇宙是一向都存在的。再者,既然基督談及“獨一的真神”,他顯然不信有許多男、女真神存在,像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的古代宗教所信奉,或者印度教現在仍然信奉的一般。——約翰福音17:3。
耶穌解釋,上帝的旨意是要他“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拯救失喪的人”,藉此“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馬可福音10:45;路加福音19:10;約翰福音3:16;可參看羅馬書5:17-19。)基督犧牲生命為人贖罪的信仰有别於神道教,因為神道教根本不承認有原罪或與生俱來的罪存在。
耶穌主張只有一個純真的宗教。他勸諭説:“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3,14)《羅馬帝國》一書説:“[早期]基督徒堅稱只有他們擁有真理,所有其他宗教……都是虛假的。”這個觀點顯然與印度教-佛教的態度迥異,因為後者認為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優點。
怎樣的希望?
基督徒的希望集中於創造者的應許之上,堅信他的政府會解決世界的種種難題。因此,耶穌在公元29年,一開始執行他的服事職務,就鼓勵人“要相信好消息”,因為“上帝的王國近了。”(馬可福音1:15,《新世》)與東方的各宗教——例如天道教——不同,耶穌的教訓絶不強調以國家主義作為實現基督徒希望的方法。事實上,耶穌拒絶一切邀請他登上政壇的建議。(馬太福音4:8-10;約翰福音6:15)顯然,他不像某些猶太領袖所為一般,認為“人類必須積極幫助上帝把彌賽亞帶來。”
基督徒的希望包括在正義的情況之下在地上享永生的前景。(可參看馬太福音5:5;啟示錄21:1-4。)這樣的希望豈不是簡單易明嗎?但是思想被佛教的涅槃觀念所蒙蔽的人卻覺得這個希望不易明白。《人類的信仰》一書把涅槃稱為“休止”,但卻“不是滅絶”。該書聲稱,其實涅槃的境界是“無法形容”的。
愛——對誰表現和屬於哪一類?
耶穌説最大的誡命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耶和華]——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30)許多宗教把人的得救置於首位,對上帝的事務則漠不關心。但耶穌的教訓與這些宗教多麽不同!耶穌指出,其次是要對鄰人表現積極的愛心。他勸告説:“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22:37-39)可是請留意,這與孔子的消極主張多麽大異其趣,他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認為哪一種愛更加高超——是阻止人加害你的一種抑或是激勵人造益你的一種?
十九世紀英國作家羅斯金(John Ruskin)評論説:“真正偉大人物的首要考驗便是他的謙卑。”耶穌首先為了他天父的聖名和美譽的權益,其次為了人的權益,而謙卑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藉此將他對上帝和人類的愛表現無遺。這和亞歷山大大帝那種以自我為中心而自視為神的態度多麽不同!《柯里爾百科全書》論及這位君王説:“亞歷山大終其一生不斷冒險犯難,但沒有證據表明他曾想過自己死後,人民會有甚麽遭遇的問題。”
耶穌對上帝和人懷具愛心的另一項表現是,不像同時代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一樣,他絶不贊同一種厚此薄彼的階級制度。他也不像許多猶太宗教團體一樣容許成員以武力抵抗不受歡迎的統治者。相反,耶穌警告門徒説,“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馬太福音26:52。
以行動證明信心
早期基督教專注於信、望、愛,並在行動上將之表現出來。基督徒受命要脱去有罪人類所常見的“舊品格”,並要“穿上新的品格,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在真正的正義和忠貞裏創造的。”(以弗所書4:22-24,《新世》)他們的確有這樣行。令人感興趣的是,已故英國政治學家拉斯基(Harold J. Laski)説:“一個宗教信仰的考驗並不是接受的人是否有能力宣布自己的信仰;它的考驗是在乎它是否有能力去改變信徒日常生活的行為。”——(楷書自排。)參閲哥林多前書6:11。
早期的基督徒懷具無可動搖的信心和根基穩固的希望,並且受到真正愛心所激勵,於是採取行動,服從耶穌在升天之前對他們所頒布的最後命令:“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19,20。
在公元33年五旬節,上帝的靈傾澆在120個基督門徒身上,當時他們正在耶路撒冷城中一個樓上的房間裏聚集。基督徒的會衆於是誕生了!a會衆的成員在那日獲得神奇的聖靈恩賜,突然有能力講説外國語言,因此他們能够與前來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和其他國家的歸信者交談。(使徒行傳2:5,6,41)結果如何?只在一天之内,基督徒的數目就從120人激增至3000人以上!
耶穌大部分時間只對猶太人傳道。但在五旬節之後不久,基督任用他的使徒彼得,把“這道”向只遵奉聖經頭五本書的撒馬利亞人打開,後來在公元36年,又進一步向所有非猶太人打開。保羅成了“外邦人的使徒”,他曾作過三次海外傳道旅行。(羅馬書11:13)有許多會衆在各處紛紛建立,而且大大興旺。《從基督到君士坦丁》一書説:“他們傳播信仰的熱心是無限的。”該書補充説:“基督徒的見證工作既廣泛又有效。”對基督徒的迫害只收到相反的效果,有如風助火勢一般把信息傳播得更廣遠。聖經的使徒行傳一書叙述基督教早期的感人歷史,表明基督徒的活動是無可遏止的。
‘這不是我所知的基督教!’
你在聽到對早期基督教所作的描述時會有這樣的反應嗎?你發現今日許多自稱為基督徒的人非但沒有堅強的信心,反而對自己的信仰充滿懷疑、毫無把握嗎?你發現其中不少人非但不懷有希望,反而對前途充滿恐懼和惶惑嗎?情形正如十八世紀英國諷刺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所描述一般,“我們有足够的宗教使我們彼此相恨,但沒有足够的宗教使我們彼此相愛”嗎?
保羅曾預言到這種不幸的發展。“兇暴的豺狼”——徒有其表的基督教領袖——“起來説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使徒行傳20:29,30)這樣的發展會廣遠到甚麽程度?我們會在下期加以解釋。
[腳注]
[第28頁的圖片]
基督徒對一位活的上帝懷具信心
[第29頁的圖片]
基督徒的希望期待樂園在地上恢復
[第29頁的圖片]
基督徒的愛心促使他們無偏地幫助别人事奉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