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時代的生活——漁夫
「耶穌在加利利海旁行走,看見了兩兄弟,就是叫做彼得的西門和他的兄弟安得烈。他們都是漁夫,正往海裡撒網。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吧,我要叫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馬太福音4:18,19)
福音書的記載經常提及魚、漁夫和捕魚工作,耶穌也說了好些跟打魚有關的比喻。這並不奇怪,因為耶穌常常在加利利海的海邊和附近一帶傳道教人。(馬太福音4:13;13:1,2;馬可福音3:7,8)加利利海是一個景色宜人的淡水湖,長約21公里(13英里),寬約12公里(7英里)。在耶穌的使徒當中,做過漁夫的也許多至七人,他們是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腓力、多馬、拿但業。(約翰福音21:2,3)
在耶穌的日子,漁夫的工作是怎樣的呢?我們多點認識當日的漁夫和他們的工作,就會更了解使徒們的生活,也會更明白耶穌所做的事和他所說的比喻。現在,讓我們先看看加利利海的漁夫的工作環境。
「海上風浪大作」
加利利海位於地勢低窪的裂谷中,湖面低於 海平面大約210米(690英尺),沿岸都是多石的山坡,北面則是高聳入雲的黑門山。冬天,刺骨的寒風有時會在湖面掀起大浪。到了夏季,熱空氣覆蓋著湖面,狂風會忽然從四周的山區呼呼吹來,猛烈地吹襲在湖上行駛的船。耶穌和門徒就曾經遇上這樣的風暴。(馬太福音8:23-27)
漁夫使用的木船大約長9米(27英尺),寬2.3米(7.5英尺)。船上大都有桅杆,船尾甲板下也有船艙。(馬可福音4:35-41)這種船走得慢,但很堅實,即使受到狂風吹襲,也能拖著很重的漁網繼續前進。
船兩邊都裝了槳,用來划船。船上也許會有六個或以上的漁夫一起工作。(馬可福音1:20)漁船上通常有以下的工具和必需品:(1)細麻布造的帆、(2)繩子、(3)船槳、(4)石錨、(5)保暖的乾衣服、(6)食物(馬可福音8:14)、(7)籃子、(8)枕頭(馬可福音4:38)、(9)魚網。漁夫也許還會帶備(10)額外的浮子、(11)魚網的墜子、(12)修理工具,以及(13)用來做火把的木棒。
他們「圈了一大群魚」
1世紀的加利利海跟今天差不多,由於植物往往隨著眾多河溪流入湖中,吸引魚群,因此魚群最密集的漁場通常位於河口或溪口附近。在耶穌的日子,漁夫常常要在晚上工作,拿著火把捕魚。有一次,耶穌的門徒通宵捕魚,但一點收穫都沒有。第二天,他們聽從耶穌的指示再次下網,竟然捕獲了一大群魚,數量多得連船也差點沉下去。(路加福音5:6,7)
有時,漁夫會把漁船划到水深的漁場。在那裡,兩隻船會一起作業,分別拖著網的一邊,然後兩隻船的漁夫向著相反的方向用力划,一邊划一邊把網放下,直到漁網圍成一個圈,把魚群圍住。接著,漁夫拉起繫著漁網的繩索,把漁獲拖到船上。他們用的漁網,長度也許超過30米(100英尺),深度約為2.5米(8英尺),足夠圍捕一大群魚。漁網的上方一般繫著浮子,下方則繫著墜子。漁夫會用上很多個小時,一次又一次地把網放下和將漁獲拉起。
在淺水的地方,漁夫們會使用另一種捕魚方法:一隻船拉著漁網的一端,然後漁夫把船划到湖中,繞半個圈子回到岸邊,把魚群圍住。接著,岸上的漁夫會合力把漁網連同網中的漁獲拖到岸上,並就地把漁獲分類。他們會把合用的放到器皿裡,有的隨即賣掉,但大部分都會被曬乾、醃製並儲存在土罐裡,最後被運到耶路撒冷或外地去。那些沒有鱗和鰭的魚,例如鰻魚,都被視為不潔,會被扔掉。(利未記11:9-12)耶穌曾在一個比喻中提到這種捕魚方法。他把「天上的王國」比作拖網,又把好人和壞人比作各類的魚。(馬太福音13:47-50)
漁夫一人作業時,也許會使用配有魚鉤和餌的釣魚線,或使用半球形的手拋網。手拋網的用法是這樣的:漁夫走到水中,將網舉到手臂那麼高,再往上拋出去。漁網會張開,落在水面上並沉下去。最後,漁夫抽緊漁網中央的繩子,把漁網拉起。他把漁網拉起時,網裡說不定會有一些魚。
漁網頗為昂貴,保養漁網也是吃力的工作,所以漁夫會很小心地使用漁網。他們每次捕魚回來後,都會用很多時間來修補、清洗和曬乾漁網。(路加福音5:2)耶穌呼召使徒雅各和他的兄弟約翰時,他們正坐在船上補網。(馬可福音1:19)
1世紀的加利利漁夫所捕獲的魚類中,其中一種是羅非魚。這種魚數量很多,味道鮮美,當地人經常吃,耶穌很可能也吃過。他施行奇跡餵飽一大群人時,所用的也許就是兩條曬乾並用鹽醃製的羅非魚。(馬太福音14:16,17;路加福音24:41-43)這種魚經常把幼魚含在口中。牠們如果沒有含著幼魚,也可能會含著一塊小石子,甚至是一枚在湖底叼起的錢幣。(馬太福音17:27)
1世紀的漁夫必須有耐心、勤奮、刻苦耐勞,才能得到豐盛的漁獲。同樣,人接受耶穌的呼召,跟他一起幫助別人做基督的門徒,也必須具備這些特質,才能做「得人的漁夫」。(馬太福音28:19,20)
[第19頁的圖片]
(見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