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不可喪志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6:9。
1.耶穌將甚麽任務委派給手下的跟從者?
作為崇拜的一部分,基督徒所從事的活動是多麽美善!這項活動由以下清晰的命令總括起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門徒,……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9,20)耶穌基督親自委派門徒執行這項普世的教導工作。
2.(甲)為甚麽我們可以説,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是至為重要的善工?(乙)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達成甚麽目的?
2 既然使别人作基督門徒的命令是耶穌升天之前對他的首批門徒所作的臨别訓示之一,這豈不是一項至為重要的委派嗎?不錯,的確是,因為執行這項委派能够拯救生命。(提摩太前書4:16)因此這是一項善工。它向聽從王國信息的人提供有益的聖經教育。傳道工作也向一切反應冷淡、無動於衷的人發出通知。(路加福音10:10,11)因此,執行這件工作——正如遵守耶穌的其他任何教訓一般——足以將真正的基督徒標明出來。——約翰福音8:31。
3.(甲)耶穌的門徒對耶穌所立的榜樣和所下的命令有甚麽反應?(乙)耶穌幫助門徒養成甚麽態度?
3 身為偉大的教師,耶穌為自己的跟從者立下極優良的榜樣。他公開教導人及“宣揚王國的好消息”,藉此使别人成為門徒。(馬太福音9:35,《新世》)新近跟從他的人也效法他努力使别人成為基督的門徒,因為真正的門徒乃是“一個接受别人的教訓,並有分加以散播的人”。起初,這項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僅限於在猶太人和歸信猶太教的人當中進行。即使在這方面遭遇不利的反應,耶穌的門徒有執行耶穌的命令,“繼續不斷”向人傳道嗎?不錯,他們“到以色列家迷途的羊那裏去”,直至公元36年第一位外族人成為信徒為止。(馬太福音10:5,6,《新世》;使徒行傳5:42,《新世》)記載説當時耶穌的門徒“把[他]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使徒行傳5:28)他們絶沒有在這項善工上灰心喪志。反之,他們忠心耿耿地貫徹始終。
“田地就是世界”
4.耶穌的跟從者懷着甚麽態度去執行他們進一步的委派?
4 耶穌表示田地會包括“萬民”在内。(馬太福音28:19)耶穌論及撒王國種子的比喻時説:“田地就是世界。”(馬太福音13:38)因此,基督徒會在普世作他手下的王國“見證人”。他們會‘繼續去’向人作見證,“直到地極”。(使徒行傳1:8)聖經説使徒保羅“專心傳揚主的道”,我們可以肯定其他的基督徒也同樣行。——使徒行傳18:5,《新譯》。
5.耶穌怎樣表明他期望門徒全力執行見證工作,直至目前事物制度的末了?
5 耶穌期望基督徒全神貫注於作見證的活動,直至目前這個事物制度的末了。這件事從耶穌就基督徒的傳道職分及傳道範圍所作的預言足以見之。耶穌説:“這王國的好消息要傳遍有人居住的大地,對萬國作一個見證,然後末了便會來到。”——馬太福音24:14,《新世》。
6.宣揚王國的工作需時多久才完成?我們對傳道工作的態度應當怎樣受這件事所影響?
6 耶穌頒布命令要門徒在普世從事宣揚王國及使人作基督門徒的活動,他深知這項善工終有一天會達到最高潮,正如在猶太田地中的情形一樣。但這件工作會達成它的目的。“然後,”正如耶穌説,“末了便會來到。”由於這緣故,耶和華見證人會懷着信心和喜樂繼續執行耶穌委派給他們的工作,直至末日來臨。這樣行能够幫助他們在現今努力不懈地工作,直至大功告成為止。
怎樣執行工作
7.耶穌和手下的門徒傳道時強調甚麽主題?
7 耶穌曾教導他的首批門徒怎樣從事公開的傳道活動。門徒熱烈響應耶穌的命令,“去”向人作見證。耶穌訓練他們從事作見證工作時説:“你們要一邊走一邊宣揚説:‘天國近了。’”(馬太福音10:7,《新譯》)這使門徒所傳的信息與耶穌自己的傳道工作具有同一的王國主題。對心地忠實的人來説,這是個好消息。耶穌的門徒一旦開始工作,他自己有沒有就此停下來呢?絶沒有,因為事實上,“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裏,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馬太福音11:1。
8.(甲)王國宣揚者會在何處及如何向人作見證?(乙)將好消息帶到别人家裏何以是適當的?(丙)以適當的方式向户主問安有甚麽好處?
8 這些王國宣揚者會在哪裏及怎樣向人作見證呢?耶穌告訴他們説:“進[户主]家裏去,要請他的安。”(馬太福音10:12)將好消息帶到别人家裏使户主有尊榮,讓他有機會在自己家裏對王國的信息作出反應。採用一般人所接納的習慣問安不但是開始談話的體貼、有禮的方法,友善、愉快的問安還可以達成一個有利的目的,使一個未經邀請的探訪轉變為受歡迎的探望。(可參看馬太福音28:9;路加福音1:28。)應門人的語氣和回答也能够向你透露對方的態度。你繼續説下去之前必須探知這些事,因為你若對此了然,便能够較易於調整自己的話題以適應户主的需要。——可參看使徒行傳22:1,2;23:6。
9.甚麽表明並非所有人都會懷着體會之心聆聽王國的信息?門徒對不感興趣的人應當有甚麽反應?
9 耶穌讓門徒知道,地區裏並非所有的人都會反應良好。他説:“你們無論進哪一座城或哪一個村,要找出誰是配得的人。”(《新世》)若人人都接納王國的信息,耶穌就沒有理由要運用“找出”這個字詞了。至於那些對王國信息不感興趣的人,門徒應當對之有甚麽反應?“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他們要和平地離去,將一切後果交給耶和華去決定。——馬太福音10:11,14。
今日的情況
10.别人怎樣論及耶和華見證人宣揚王國的活動?
10 耶和華見證人現正忠心耿耿地履行基督徒的任務,將王國的信息傳遍全球。由於這緣故,荷蘭一位新聞記者懷斯(A. P. Wisse)評論説:“他們[見證人]與衆不同。部分的差異乃是他們熱心傳揚福音所造成的結果。他們沒有將真正的基督教視為一種擁有大教堂的宗教,其中的教友各自擁有固定的座位,而教會對他們所求的只不過是聽道而已。反之,見證人像保羅一般放膽發言,對所有願意聆聽的人説話。”見證人對傳道工作所懷的這種熱心無疑贏得了耶和華上帝的祝福。
11,12.(甲)近年來的傳道工作産生了甚麽結果?(乙)當我們的人數日益增加之際,在傳道地區方面有些甚麽情形發生?(丙)這引起了甚麽問題?
11 現今有300多萬王國宣揚者在210個國家地區熱心工作。我們目擊新門徒的人數激增——在過去七年間共有124萬6204人受浸。顯然,耶和華正祝福這些人所作的辛勤努力。(以賽亞書60:8-10,22)事實上,最低限度在40個國家地區裏,每300個或甚至更少的居民——大約每100個户主——當中便有一個見證人!此外,在例如加拿大和瓜德盧普等國家裏,有些地區中傳道員與當地的人口比率是每45或50人便有一個見證人——會衆的地區大約只有15個或甚至更少的家庭可以讓個别的傳道員上門探訪!在許多這樣的地區裏,傳道員每個月都探訪所有人家一次。甚至在傳道員與人口比率差距較大的國家裏,有些城市地區傳道員上門探訪的頻度已相當密。在韓國漢城,有些城市内的地區每隔五天傳道員便上門探訪每家人一次!隨着我們的人數日漸增加,並且有越來越多見證人加入先驅和輔助先驅的行列,我們將會更加頻密地上門探訪我們的鄰舍。這樣行會引起難題嗎?
12 無可否認,在某些地區,這樣行的確對耶和華見證人和我們所探訪的人均造成難題。除此之外,在許多國家地區裏,一般人的反應日益冷淡也是個難題。可是,隨着我們的人數不斷增加,我們是否要逐漸放棄我們所從事的善工呢?我們是否認為我們的工作已差不多大功告成了,我們已“找出”了一切有反應而願意成為基督門徒的人?你個人是否感到疲乏困倦,甚至對於繼續上門探訪同一沒有反應的人感到心灰意冷?我們怎樣行才能使我們的活動保持最高水平?
保持正確的態度
13,14.(甲)我們對於在頻密有人傳道的地區裏所形成的情勢應當懷有甚麽看法?(乙)我們何以並不因别人反應冷淡便裹足不前?(丙)面對不歡迎我們探訪的人,我們可以怎樣跟從使徒們所立的榜樣?
13 難題的解決方法主要與我們身為耶和華見證人的態度有關。首先,我們應當總是懷有積極樂觀的看法。在許多地方,當我們的工作逐漸走向高潮之際,隨着傳道員的數目與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傳道員在地區裏重複作見證的頻度越來越密乃是必然的發展。但我們豈不是為這件事祈求嗎?(帖撒羅尼迦後書3:1)我們現今所目擊的情形其實應當令我們歡欣鼓舞,同時令我們深信使人作基督門徒的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了!正如耶穌所預言,王國的消息現正傳遍天下。甚至在人們‘不聽我們的話’的地區裏,宣揚王國的活動也使一般人留意到我們所發出的信息。要記住,除了使别人作基督門徒之外,我們宣揚好消息也為了“作一個見證”。——馬太福音10:14;24:14,《新世》。
14 此外,隨着末日日益臨近,我們可以預料會有越來越多人拒絶接受王國的信息。預言很清楚表明,耶穌與保羅的經驗也向我們肯定指出,有些人會“沒有反應”,他們的心“頑梗不化”。因此,現今我們必須小心,免得我們對自己所負的任務也變成“沒有反應”。即使别人沒有反應,我們也要‘再三’上門探訪他們。(以賽亞書6:9-11;馬太福音13:14,15,《新世》;箴言10:21)誠然,頻頻探訪那些不喜歡我們上門的人需要有勇氣才行。可是,沒有任何地區的情勢足以對我們説,‘住口’。反之,像使徒們一般,我們應當禱告求上帝使我們坦然無懼,即使受别人憎恨或敵視,仍然‘繼續發言’,直至工作大功告成為止。——使徒行傳4:18-20,24-31,《新世》。
15.加拉太書6:9予人甚麽鼓勵?我們對於將好消息帶給鄰人一事的看法應當怎樣受此影響?
15 基本上説來,我們的地區裏只有兩類人——目前感興趣的人和不感興趣的人。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工作,務求‘找出那些配得的人’。這項活動是基督徒的許多善行之一,藉此把我們對耶和華的愛戴和忠貞表明出來。由於這緣故,“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6:9)既然我們已如此接近目前這事物制度的末了,現今絶不是半途而廢的時候。千萬不要停止將王國的好消息帶給鄰舍,也不要對此感到厭倦。耶和華還沒有説工作已完成了。
我們何以必須“繼續發言”
16.(甲)有些甚麽環境可以改變地區内人士的反應?(乙)你能够從本地舉出一些甚麽例子,表明地區内人士的反應改變了?
16 我們要記住,熱心參與宣揚王國的活動能够將我們對耶和華的忠貞反映出來。這樣行也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正確的態度。除此之外,地區在許多方面是不停轉變的。人們會遷居,或者環境發生改變。我們上次探訪時,他們也許不感興趣。但失業、親人去世、超級強國爭霸方面的重大改變、嚴重的疾病——這些以及其他各種轉變均足以使他們在見證人下次探訪時有所反應。其他的人獲悉自己的朋友或親人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現在也許希望跟我們談談,要知道我們的信仰是甚麽,竟能促成這種改變。
17.有些人現今對王國信息有甚麽反應?試舉出本地一些例子。
17 我們也要記住,那些近年才長大的青年人現今也許已成家立室,開始正視人生而提出一些只有上帝的話語才能解答的問題。且舉個例,一位年輕的母親邀請兩位見證人進入屋内,接着説:‘我年幼時從不明白母親何以總是把見證人打發走,或告訴他們她不感興趣,其實你們只不過想談論聖經而已。當時我立定主意,一旦我長大結了婚,有自己的家,我就會邀請耶和華見證人進來給我解釋聖經。’
18.宗教形勢的改變對我們在其中傳道教人的地區産生了甚麽影響?
18 你有留意到,有些人多年來從不跟我們交談,認為自己已經‘得救’了,但現今卻向我們提出衷誠的問題嗎?為甚麽?因為他們的宗教思想改變了。他們説自己已醒悟過來。他們一度信賴的若干知名電視佈道家犯了性不道德,參加政治活動及浪費教會的金錢。獲悉這些事使他們大為震驚。這樣的事情很可能會越來越多,因為大巴比倫内部的情況會繼續惡化,直至她遭受毁滅為止。——啟示錄18:1-8。
19,20.甚麽表明我們何以不應當對於再三探訪拒絶王國信息的人感到灰心?
19 無論如何,我們絶不應當因為大部分人不願接受我們的信息就感到灰心。我們離去後,我們給别人的印象很可能仍留在他們的腦海裏。在加拿大,一名户主向兩位上門探訪的見證人清楚表示她不感興趣。但後來她卻開始想想見證人所説的話,同時渴望找他們回來解答自己腦海裏的問題。她於是駕車在鄰近一帶來回找尋見證人,但卻找不着。她有放棄嗎?沒有,她於是到一位朋友家裏查詢見證人是否曾上門探訪。他們並沒有這樣行。但朋友説在她自己工作的地方有一位見證人,她可以跟這人取得聯絡。結果,見證人到這位感興趣人士的家裏作了一連串探訪,後者同時邀請自己的朋友、鄰居、親戚、同事出席。有時出席的人數多達15名。見證人一共分派了大約430本精裝書和聖經以及2015本雜誌給這些人。
20 有許多人賞識我們的探訪。一位婦人致信守望台社的分社辦事處,説:“感謝你們將這種偉大的獻身精神灌輸到你們信徒的心裏,也感謝你們屢次回來……與别人分享主的愛。這項簡單的行動對别人大有好處。……即使有些人態度冷酷、其他的人漠不關心,還有些人則願意領受,……不時有人回來提醒你留意屬靈的事無疑造益良多。我認為彼此談論主是一件好事。”在另一封來信中,户主懇求我們‘不要放棄别人’,無論他們怎樣對待我們。“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6:9)這件工作的確是耶和華所嘉許和祝福的,參與其事可以證明我們愛上帝也愛鄰人。(馬太福音22:37-39)因此,我們要繼續努力,直至大功告成為止。——可參閲腓立比書1:6。
21.(甲)關於再三在頻密傳道的地區裏工作,很可能至少一部分的挑戰是甚麽?(乙)我們會在下篇文章討論些甚麽問題?
21 我們必須面對事實,在地區裏頻密工作之所以看來困難並非總是由别人所促成的。有時我們自己也要負責。我們是否一開始便懷着消極的念頭,認為我們已熟悉所有人,也知道他們會有甚麽反應?這件事能够影響我們的態度,包括我們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我們仍然沿用多年來同樣的傳道方法和説話方式嗎?今日地區正在轉變;一度成功的方法也許現今已不能打動其他“配得的人”了。我們也許需要在工作上採用新的方式和表現新面貌。我們會在下篇文章看看我們可以怎樣行以免‘灰心喪志’,結果‘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你能够解釋嗎?
◻ 對於將好消息帶給鄰人,我們何以絶不應當‘灰心喪志’?
◻ 誰吩咐我們要以這種方法使别人成為基督的門徒?這種方法有些甚麽基本特色?
◻ 許多地區都有怎樣的情勢形成?甚麽可以幫助我們對這種情勢保持正確態度?
◻ 我們何以應當‘努力不懈’,“繼續傳講”好消息?
[第14頁的附欄]
我們若記住以下的要點,就不會在宣揚王國的工作上‘灰心喪志’:
◻ 我們的任務和工作上的訓示是來自誰的
◻ 耶和華正祝福我們在普世各地所成就的工作
◻ 雖然别人‘反應冷淡’,務要保持正確的態度
◻ 像使徒們一樣,要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們‘繼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