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一生與傳道工作
浪子的故事
法利賽人批評耶穌與人所共知的罪人為伍。為了答覆他們的指控,耶穌剛講述完兩個有關復得失落的羊及銀幣的比喻,如今他又繼續設另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論及一位仁愛的父親及他對待兩個兒子的方式,而兩個兒子均各有嚴重的過失。
首先是比喻中的主角,那位年幼的兒子,他接收了父親毫不猶疑地分給他的産業之後,便離開家庭,過着道德墮落的生活。但且聽聽耶穌講述的故事,看看你能否分辨其中每個角色各預表誰。
‘一個人’耶穌開始説,‘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説:“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産業分給他們。’小兒子接過了産業之後怎樣行呢?
耶穌解釋説:‘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貲財。’事實上,他將錢用來花天酒地,與妓女同居。其後,艱難的日子來到了,正如耶穌接着説:
‘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飢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
既然按照律法豬是不潔的,那麽被迫淪為放豬的人是一件多麽屈辱的事!但這個兒子卻因為飢火中燒,苦不堪言,以致他連餵豬的食物也想拿來充飢。由於窮途末路,耶穌説:‘他醒悟過來’了。
耶穌繼續講述他的故事説:‘[他]就[對自己]説:“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説:‘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
至此我們可以考慮一些事實:假若父親在兒子離家時曾向他疾言厲色,破口大罵,他便很可能不會一廂情願地作出這樣的決定了。他可能會決定回鄉找工作而不會低首下心地去見父親。可是,他絶沒有這樣想,他只想到要回家去!
因此,耶穌在比喻中的父親顯然是指我們仁愛、慈悲的天父耶和華上帝。也許你同時會意識到浪子便是預表那些人所共知的罪人。而耶穌向之談話的法利賽人便曾批評耶穌與這樣的人一起吃飯。
可是,大兒子又預表誰呢?耶穌的比喻怎樣在我們這二十世紀適用呢?本刊下期在討論耶穌那浪子回頭的故事的其餘部分時便會提出答案。路加福音15:11-20,30;利未記11:7,8。
◆ 耶穌向誰講述這個比喻或故事呢?為甚麽?
◆ 誰是故事中的主角?他有甚麽遭遇?
◆ 父親及小兒子各預表誰?
◆ 我們可以期待從下期雜誌獲悉甚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