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
(Manna)
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40年間的主要食物。(出16:35)公元前1513年,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以後第二個月的下半月,耶和華在遜曠野第一次賜下嗎哪。(出16:1-4)他們一直吃嗎哪,直到公元前1473年進入迦南,開始吃應許之地的出産為止。(書5:10-12)
早晨的一層露水蒸發以後,嗎哪就出現在地上,結果「曠野的地面就有一些細小薄脆的東西,小得像地上的霜」。以色列人第一次看見這種東西的時候問:「這是甚麽東西?」,原文是「man huʼ(曼·胡)?」。(出16:13-15;民11:9)嗎哪很可能便是由此得名,最初把這種食物稱為「嗎哪」的正是以色列人自己。(出16:31)
樣子和特點 嗎哪「像芫荽的種子,是白色的」,「樣子」看起來像芳香樹膠(芳香樹膠是一種透明的、像蠟一樣的物質,形狀像珍珠)。嗎哪的味道好像「蜜餅」或「攙油的甜餅」。用磨磨碎或用臼搗爛以後,嗎哪可以拿去煮或是烤成餅。(出16:23,31;民11:7,8)
現今已知的自然物質沒有一種完全符合聖經對嗎哪的描述,而且嗎哪是耶和華施行奇跡賜給以色列人的,所以説嗎哪是某種已知的東西是沒有多大根據的。嗎哪不受時令的限制,在曠野中也沒有特定的産地。雖然嗎哪隔夜一般就會生蟲發臭,但第六天多撿的兩升嗎哪(安息日的食物)卻不會變壞。安息日是找不到嗎哪的,這是為了讓以色列人實行安息日的規定。(出16:19-30)
家主會親自去為全家撿嗎哪,或是監督這件工作。太陽一發熱,嗎哪就熔化,所以家主肯定要趕快按全家人的大致需要去撿,之後再拿去量一量。不管他們撿得多還是撿得少(這取決於家庭的大小),結果撿的量總是平均每人一俄梅珥(2.2升;2乾量夸脱)。(出16:16-18,和合)使徒保羅曾用這個典故鼓勵哥林多的基督徒用自己的富裕彌補弟兄的不足。(林後8:13-15)
目的 耶和華容許以色列人在曠野捱餓,然後賜給他們嗎哪,是要教導他們「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耶和華所説的每一句話」。耶和華這樣做,是要「把[他們]降為卑,試驗[他們],要[他們]最終得益處」。(申8:3,16)後來,以色列人吃膩了嗎哪,開始埋怨,形容嗎哪是「這麽糟的食物」,耶和華就因他們的忤逆懲罰他們,任憑毒蛇在他們當中出沒,咬死了許多人。(民21:5,6)
詩篇執筆者説嗎哪是「天上的食物」(詩78:24;105:40)、「大能者的食物」(詩78:25)。聖經説天使「大有能力」(詩103:20),因此可以稱為「大能者」。不過,這不是説天使真的以嗎哪為食。詩篇的意思可能是上帝通過天使賜嗎哪給以色列人。(參看加3:19)另一個可能性是,由於「大能者」住在天上,所以用「大能者的食物」這個詞組只是想説嗎哪是從天而降的。
為了讓後代看見嗎哪,亞倫把一俄梅珥(2.2升;2乾量夸脱)嗎哪裝在一個罐子裏,存放在耶和華面前。包金的約櫃完成後,裏面放了一「金罐」嗎哪。(出16:32-34;來9:4,和合)可是,大約五個世紀後,約櫃從大衛所搭的帳幕轉移到所羅門所建的聖殿時,金罐不見了。(撒下6:17;王上8:9;代下5:10)金罐存在的目的已經達成了。
用作象徵 嗎哪雖然是上帝賜下的(尼9:20),卻不能讓以色列人永遠活着。基督耶穌説明了這一點,然後又説:「我是從天而降、叫人得生命的食物。誰吃了這種食物,誰就永遠活着。我將要賜的食物就是我的肉,是為了世人的生命而賜的。」(約6:30-33,48-51,58)基督的忠信門徒用行動表明自己相信耶穌所犧牲的血和肉有力量為人贖罪,這就等於吃了從天而降的「嗎哪」,也就是「生命的食物」。因此,他們都有希望永享生命,有的會跟基督一起在天上,有的會在地上的樂園裏。
基督也用罐裏的嗎哪作象徵,向受聖靈膏立的門徒保證,戰勝的人會得到「隱藏的嗎哪」。「隱藏的嗎哪」象徵不能腐壞的食物或隨之而來的結果,對戰勝的受膏門徒來説就是在天上得享不死不朽的生命。(啟2:17;林前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