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
(Ethiopia)〔希臘語Ai·thi·o·piʹa艾蒂奧皮阿,「燒焦臉面的地區」〕,埃塞俄比亞人(Ethiopian)
埃塞俄比亞是古希臘人對埃及南部非洲地區的稱呼,大體上相當於希伯來語的「古實」。範圍主要包括現代的蘇丹以及現代埃及最南部的地方。在埃及文獻裏,這個地區也叫基斯。《七十子譯本》的譯者把希伯來語「古實」全都翻作希臘語「埃塞俄比亞」,只有兩段經文除外。(創10:6-8;代上1:8-10)《英王欽定本》跟隨這種做法,只是在以賽亞書11:11用了「古實」而非「埃塞俄比亞」。《修訂標準譯本》同樣採納《七十子譯本》的做法,但創世記2:13和以西結書38:5除外。有些譯本(新世,JB)在另一些經文裏也寧可用「古實」,理由是不能通過上下文來確定所指的就是古埃塞俄比亞。古實這個名稱也可用來指阿拉伯人。(見古實2;古實人)
最初叫做埃塞俄比亞的地區,現在北部是半乾旱的平原,中部是大草原和高原,南部是熱帶雨林。古埃塞俄比亞曾定都於納帕塔和麥羅埃。麥羅埃成為王國的都城後,王位就由女性承襲而不是男性。王儲自然是由母后授權才可登上寶座;有時候,統治國家的實權仍然操在母后手上。希臘和拉丁的作家都以甘大基這個頭銜稱呼埃塞俄比亞歷代女王,顯然包括使徒行傳8:27提到的女王。
腓力向一個埃塞俄比亞宦官傳道,這個宦官是閹人嗎?
腓力曾向一個埃塞俄比亞宦官傳道,這人掌管女王甘大基的「一切財寶」,顯然是受了割禮歸信猶太教的人(徒8:27-39),並不算外邦人。因此,第一個歸信基督教的外邦人,是未受割禮的哥尼流而不是他。(徒10章)既然這個埃塞俄比亞人到耶路撒冷的聖殿崇拜上帝,他必定歸信了猶太教,並且已經受了割禮。(出12:48,49;利24:22)摩西律法規定,閹人不得加入以色列會衆。(申23:1)這個埃塞俄比亞人被稱為宦官,顯然並不是指他受到閹割。譯作宦官的希伯來語(sa·risʹ薩里斯)在廣義和特别意義上指臣子,例如創世記39:1提到的波提乏,是法老手下一個結了婚的内臣,但他也被稱為「薩里斯」。如果這個埃塞俄比亞宦官是個閹人,那麽他就不會是猶太教的歸信者;如果他不是歸信者,腓力就不會為他施浸,因為當時好消息還沒開始傳給未受割禮的外邦人。
巴比倫征服猶大之後,被擄的猶太人分散到各地,有些到了埃塞俄比亞(古實)。(賽11:11)因此,這個埃塞俄比亞宦官也許接觸到他本地的猶太人,或有機會跟埃及的猶太人來往(埃及有許多猶太人)。他手上的以賽亞書卷很可能是希臘語《七十子譯本》的抄本,這部譯本最初在埃及的亞歷山大譯成。從托勒密二世(公元前308-前246)起,埃塞俄比亞王國已經部分希臘化,因此這個宦官能够讀懂希臘語是不足為奇的。他歸信猶太教,然後又歸信基督教,正應驗了詩篇68:31的話。
埃塞俄比亞語言 埃塞俄比亞的原始語言已無法確定。在公元前8世紀末,埃塞俄比亞的官方銘刻使用埃及的象形文字。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當地的一種土語和文字叫麥羅埃語,這種土語沿用了幾個世紀。公元1世紀直到14世紀,當地通用的語言是埃塞俄比亞語。這種語言源於閃米特語,現今埃塞俄比亞説的阿姆哈拉語也源自閃米特語。